邵氏電影帝國的世紀興衰

2021-02-07 南風窗

 

 

香港影視巨擘邵逸夫107歲高壽逝世,留下無盡傳奇和唏噓,他一手創立的邵氏兄弟公司,從1948年成立到1986年停產,30年風雲勾畫了香港電影盛衰的歷史輪廓,記錄了老香港的浩蕩風月。光影一夢100年,清末出世,歷經清朝、北洋、抗戰和殖民地的邵逸夫,下南洋、闖香江,一生就是一個時代。

邵氏兄弟公司的前身是上海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由邵氏四兄弟老大邵醉翁、老二邵邨人、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建立。而邵氏家族中日後引領江湖的,是邵逸夫1958年在香港成立的邵氏兄弟(香港)公司,他利用香港特有的地理環境,吸納老上海的經驗與人才,興建了華語電影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製片機構。

 

「邵式」中國想像

邵氏兄弟創立初期,內部幾乎都是戰後上海來香港的中國影人,大名鼎鼎的李翰祥和張徹,都是所謂的南來文人。從泱泱故國來到這個彈丸小島,一腔傲氣漸化作悲涼,在膠片中構築念茲在茲的故土,成了他們一祭鄉愁的餘緒。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邵氏出品的《梁山伯與祝上世紀英臺》(李翰祥)、《獨臂刀》(張徹)、《大醉俠》(胡金銓)等幾乎都離不開中國民間傳說、愛情和武俠,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題材,懷鄉離愁凝結其中,從主題意念到美學配樂都有濃鬱的北方味道。邵氏成功構建了海外華人的大中華群體意識。老一代的臺灣人大概會記得,《梁山伯與祝英臺》曾在臺灣上映超過半年,許多人看過不下10遍,大熒幕上的每一句臺詞和每一調配曲,都是巨流河中千萬移民的離愁。

邵逸夫當然是個商人,他曾在一次訪問中袒露:「我生產電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這些觀眾都喜歡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愛情故事……他們懷念逃離的祖國大陸,也懷念他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他也是一個有民族主義情結的人。事實上,1960年代初,華語電影在全球化電影業中是邊緣的,華語電影在亞洲打敗了好萊塢,在西方卻僅能靠一些「東方情調」吸引微弱的目光。60年代的採訪中他多次宣稱,邵氏的目標是文化民族主義,這也是中國百年來民族主義的邏輯:追趕西方文明,在文化權力中分一杯羹—誠然,邵氏出品奉行娛樂至上,迎合市場,卻在無形中重塑了市場,觀眾在電影中習得國族認同、愛恨取向,他才是手握權力的那一位。

以國語作為邵氏「官方」語言是其構建大中華文化策略的一個關鍵。作為中華民族的通用語言,國語的通行保證了離散族群的聯結和文化的共鳴。邵氏在60年代已經在香港處於壟斷地位,粵語族群逐漸不是邵氏看中的受眾。這個粵語為主的香江小島,到60年代後期,粵語片幾乎被邵氏徹底剷除。很難想像,如今已經充分建立粵語文化自信的香港,滿大街的影院當年竟被國語片佔領。從國族念想到當下的本土關懷,這一變遷大可為本土主義者所注視。

與歐美大電影公司合作製片、開創新的製作模式及擴大發行網絡,是邵氏打入西方市場的另一策略。到60年代,邵氏已經和日本、中國臺灣、韓國及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合作拍片,尤其是日本,邵氏曾延攬導演井上梅次、攝影師西本正等做外援,《楊貴妃》、《飛刀手》等直接就在日本拍攝,在減低成本、擴充市場之外,更為了吸收技術。當下充斥香港近半江山的合拍片,早在邵氏時代就有了遙遠的序曲。

邵氏武俠片大概是這座東方夢工廠不朽的招牌,60年代的香港早已受西方流行文化和觀念浸染,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先內地一步全面西化。西片裡剛健強韌的男性形象也深入人心,邵氏早期黃梅片中白面書生的文弱形象不再合乎觀眾口味。當時還是影評人的張徹最早提出,要在新派武俠片中建立陽剛風格,推翻從前的陰柔路線。邵氏武俠片塑造男性之間的快意恩仇和肝膽相照,在影壇打出一片江山,為日後香港電影的暴力美學埋下比照。《獨臂刀》的「盤腸大戰」,胡金銓的禪意醉俠……揮戈弄影夢無盡。吳昊在《邵氏光影》的前言裡寫:「今日能看到好萊塢動作片儘是功夫式打鬥,好萊塢女星打得像武俠片中的俠女,而香港的打星和武指更可揚威彼邦……這『打』出來的天下可打來不易呢。」

在國語片稱霸數載後,香港本土意識的興起催發了粵語片的回歸。內地移民潮逐漸式微,到了70年代,香港居民大部分都已是土生土長,香港電影面臨本土化集體想像的需要。邵氏舊部鄒文懷創立的嘉禾公司生產了一系列賣座的粵語片,李小龍的《猛龍過江》、許冠文的《半斤八兩》,成為邵氏強勁的競爭對手。邵氏的船頭開始調轉,將目光投向這座城市的街頭巷陌、市井哀樂。粵語的回歸、影壇割據使70年代成為一個分水嶺,也為今天為人熟知的香港電影奠下基石。

 

清水灣的「東方好萊塢」

1986年邵氏突然宣布停產,帶著一絲戛然而止的意味。邵氏女星鄭佩佩自1970年息影嫁人,就一直沒有回過邵氏,後來她在回憶文章裡寫自己1988年再回邵氏片場,目睹物是人非,心裡有說不出的惆悵。她直接把邵氏影城比作天堂:「我們都曾在這天堂裡,尋找著我們的夢。」

這個邵氏夢工廠 ,正是邵逸夫建立的現代化商業電影流水運作的「東方好萊塢」。1965年邵氏影城在清水灣建成,擁有15個攝影棚,兩個外景街道,一套完整的彩色膠片洗印設備,和從美國、歐洲進口的各種最新電影設備。這座當時中國電影史上規模最大、科技最尖端的製片廠,帶動了香港電影的全面轉型,從一個「傳統之作的舊時代」進入具有現代感和先進技術的新電影業時代。

更重要的是邵氏移植自美國的大製片廠模式,大製片廠是早期電影產業市場化的自然結果,也是電影產業壟斷化的一種最佳盈利和控制模式—製作高度分工,大量利用棚景及戶外搭景,流水作業,生產各式商業電影,源源供應旗下院線,將電影製作真正視為工業生產,在縱向上形成「制-放-映」一體化的集中式壟斷經營。邵氏影城成為一架龐大運轉、理性生產的機器,電影成為藝術與商業的結合體,香港電影開始進入商業流水製作的時代,這種模式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流水作業的生產策略滲入邵氏影廠的每個角落,幾乎所有運作都可以呼應韋伯關於理性化的理論—追求理性管理、效率、專業及標準。幾乎所有演員都被要求住在職工宿舍內,遵守嚴格的合約和低工資。那時候住宿舍的有李菁、何莉莉、胡燕妮、李麗華……大導演張徹更是在那裡住到去世。鄭佩佩在回憶中對邵氏宿舍倒是流露出留戀之情:「的確我們幾乎和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絕了,但我們卻是絕對受保護的動物,不像現在年輕的一輩,像是透明的,一點私生活都沒有了。」邵氏夢工廠在「圈養」演員的同時,也不遺餘力地栽培,鄭佩佩就曾被送去東京進修,而邵氏之後的無線藝員培訓班,至今仍然是香江影視源源不絕的輸送帶。入得邵氏片庫,參演者的如雷大名信手拈來:胡蝶、狄龍、嶽華、林青霞、張艾嘉、爾冬陞、周潤發、劉青雲、張國榮、梅豔芳、王祖賢、張曼玉……掐指一數,儘是香江好辰光。

 

拼命六叔

流水作業及合約制,對導演來說有時也是很大的壓力,邵氏老牌導演何夢華當年以執導《人約黃昏後》如願加入邵氏,在鍾寶賢的訪問中他說:「我那時才20多歲,初初出來做事……在邵氏公司,合同都是拍4部戲,一籤都是籤3年。」任職邵氏20多年,他說「創作自由是有。可是……每一個導演,最主要的是要看你的票房」,在票房重壓下,20多年來都一直被合約牽著鼻子走,一直欠著邵氏的片債,「我今生今世都離不開邵氏」。

從何氏口中也可看出主政者邵逸夫的掌權路數,六七十年代,「每個禮拜幾個導演(包括嶽楓、陶秦、羅臻、嚴俊、羅維、李翰祥等)都要到老闆家去吃頓飯,這頓飯每個導演都要報告自己的工作,有什麼困難,有什麼新的計劃,在那頓飯吃以前,都要談完。」頗有點鴻門宴的味道。

勤勉是那一代南下商人的守業護符,邵逸夫曾有一年看900部電影的紀錄,他承諾「邵氏出品,必屬佳片」。張徹也在回憶錄中寫,邵逸夫每天上班處理完日常事務之後,都會召一個高層談話一小時左右,對公司事務、電影節情況無所不談。他稱邵逸夫對電影製作是「真正的內行,也深明導演工作」。每天必看導演拍的「毛片」(即樣片),也經常讓導演看,不合要求的寧可把底片燒掉;他本人也參與影片的剪輯,掌握最後決定權。「他當然是精明的生意人,時常感覺一流,但另一方面,他也具有所謂『導演性格』,凡事必要盡力做到最好!」

張鍵在回憶錄裡寫「六叔孤寒天下皆知」(孤寒,即吝嗇),很多藝人後來都會笑談六叔種種古怪的吝嗇事。輔佐邵氏多年的鄒文懷,就是因為對公司薪金制度不滿,離職出走,與何冠昌及梁風共同成立嘉禾公司,成為邵氏勁敵。也因為分帳未談攏,邵逸夫錯過了李小龍和許冠文。吝嗇之餘,六叔用人自有一套。鄒文懷在邵氏時作為「頭等人才」,卻只予宣傳部主任的「三等職務」,必須依附邵逸夫親授他的「特等權力」,最直接的效果自然是減少了鄒的離去對邵氏的衝擊。張徹在回憶錄中寫,60年代臺灣「銀彈」出重金挖邵氏首席大導李翰祥,李不敵誘惑打算帶著凌波投奔銀彈,消息洩露,六叔立即重酬挽留凌波。後李翰祥孤身在臺艱苦經營,終陷困局返港。他也能屈能伸,就在六叔常喝下午茶的半島酒店等候,表明悔意,六叔對用人完全理性,加上害怕李翰祥投附鄒文懷,也大方讓李重返邵氏。

 

後邵氏時代

鄒文懷自立門戶成立的嘉禾,其興盛無疑響應了本土意識的崛起,這是邵氏開始走下坡路的一個開端,也是邵氏叱吒多年的大片場制走向沒落的必然。70年代邵氏新一代導演的創新意念與保守僵化的片場體制畢竟不是很適應,單就取景而言,邵氏慣於在影棚片場作業,並未完全與這座城市煙火相接;流水線的文化產品不免套上重複的路數;家族式的封閉經營及保守主義精神和七八十年代香港活躍開放的文化氛圍格格不入,邵氏模式成了被同代影人批判的陳舊對象。而同期的嘉禾及其他獨立小製片公司卻充分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從許冠文的市民戲劇到成龍、洪金寶的戲劇功夫片,以舉重若輕的姿態獲得了香港觀眾的垂青。到80年代,邵氏雖然保持著每年20部左右的電影產量,還是在商業競爭中失敗。

1986年邵氏全面停止製片,邵氏帝國的抽身,給香港電影留下大片空白,卻也煥發了港產片市場長達10年的活力,邵氏後期的導演如王晶、張婉婷、許鞍華、查傅誼等人日後一直活躍於香江影壇,大片場的衰落,也讓很多人開出一條獨立電影的新路;邵氏引人詬病的娛樂至死精神,成了香港電影無法擺脫的一道紋身,是沉痾卻也是靈光。

邵氏電影研究學者劉輝曾將邵逸夫與好萊塢早期大亨路易·梅耶、塞繆·古德溫、阿多法·祖克做比較:「他們多是來自異鄉的商人,對於電影生意有著直覺性的判斷;他們愛使用裙帶關係或保持家族生意,為人吝嗇保守,充滿了各種爭議的說法。他們都有極強的擴張魄力和競爭手段,永遠只是把電影作為一種商品。」

邵氏帝國落幕,斯人已逝,夢猶在。一代影人的浩義豪情、風月豔史在電聲光影中封存成永不逝去的傳奇。


本文來自《南風窗》2014年第2期(2014年1月16日出版),作者:茱 茱 資深媒體人發自香港

——————————————————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分享給小夥伴們:

【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發送】

如果您關心社會熱點,想暢讀高質量時政報導,請關注:

【點擊屏幕右上角】—【查看公眾號】—【關注】


【微信關注「南風窗」(SouthReviews)】

 


相關焦點

  • 【再觀歷史】-《日本帝國的興衰》
    20世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事件非第二次世界大戰莫屬,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主權國家能夠置身事外或不受到波及,而數千萬人也因這場戰事失去性命,第二次世界大戰距今已有70多年,我們將深入探討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全球衝突如何扭轉亞太地區的命運。
  • 邵氏電影帝國的覆滅:拒絕李小龍和許冠文,也拒絕了下一個時代
    邵氏電影在邵逸夫的主持下,在20世紀50年代迅速在香港崛起,最初依靠李翰祥的黃梅調和宮闈片打下市場,在60年代中後期隨著胡金銓的《大醉俠》和張徹的《獨臂刀》先後上映,邵氏電影也開啟了他的武俠時代。在邵氏電影的帶動下,香港電影迎來了黃金髮展時期,被外界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 邵氏電影裡的香港往事
    很多人認為林黛的死意味著邵氏黃梅調電影時代的終結,認為她直接推動了邵氏電影轉向男性為主的功夫片。但其實林黛雖死,邵氏旗下還有樂蒂、凌波;而即使林黛仍在,也無法扭轉黃梅調電影在觀眾失去新鮮感後日漸衰落的趨勢。1965年10月,邵氏官方電影雜誌《南國電影》以《彩色武俠新攻勢》為標題,介紹了邵氏已製成和投產的7部新派武俠片。
  • 達利歐最新觀點:探索最強大帝國興衰背後的原因
    本文共13115字天風固定收益團隊首譯推薦閱讀時間30分鐘第一章:對全局的簡要概括本章描述了最強大帝國典型興衰背後的因果關係。這是我研究過去五百年裡三個儲備貨幣帝國(荷蘭,英國和美國)和其他六個重要帝國(德國,法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和中國),以及中國自公元600年左右唐朝以來所有主要王朝時對帝國興衰驅動力的提煉總結。
  • 邵氏電影三十年人物圖譜
    從成立之初的激流勇進到曾經的業內霸主,再到群雄逐鹿和日薄西山,邵氏引導了和鞭策了香港電影的轉型和興旺。1987年,邵氏正式宣布停止電影製作,製作影片累計達千逾部。上世紀90年代初,海岸貢獻的錄像帶將邵氏電影大批量引進大陸,加上盜版的推波助瀾,錄像廳生意火爆,大陸觀眾才真正廣泛觀看到邵氏電影。
  • 帝國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封面揭曉
    進入2020年,我們已經步入21世紀的二十年,這是20年來的超級英雄大片熱潮,重要而多樣化的電影攝製者的湧入以及從數碼攝影到數字攝影的各種技術飛躍。流媒體的興起。這是一個變革性的時代,因此為了紀念現代電影製作中的這一裡程碑,《帝國》展示了《世紀百部最偉大的電影》,這是自2000年以來最優秀,最受歡迎的電影的確定倒計時,該列表是通過合併提交的選票而創建的由帝國評論家與讀者選出來的。保羅·希珀(Paul Shipper)獨有六本獨家封面,每本都描繪了一部電影的傑作,以紀念《百大倒計時》。
  • 異鄉家國夢——邵氏黃梅調電影全記錄
    邵氏帝國的輝煌歷史最讓人感到驚詫的是,它的每一次選擇都恰好走在了重大歷史變革的前面。我們今天對於邵氏電影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1999年馬來西亞財團Usaha Tegas Sdn Bhd以六億元的價格收購了700多部邵氏電影的版權,該財團稍後在香港成立了「天映娛樂」有限公司,並於2002年開始將數碼修復後的邵氏電影做DVD上市[3]。截止到2007年底,我們能夠看到的修復後的邵氏電影共計有400餘部。將這些電影縱向排列開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電影帝國的興衰歷史。
  • 三個名字,見證帝國千年興衰
    當地人為這座城市的歷史所趕上,但外人卻為伊斯坦堡所震撼,因為這座城市是「世界之都」,曾經見證了奧斯曼帝國千年的興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成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兩部分,君士坦丁堡作為東羅馬帝國(拜佔廷帝國)首都,在公元4世紀中期到公元13世紀初期時,君士坦丁堡是全歐洲規模最大且最為繁華的城市。
  • 這個潮汕人造就了李小龍、洪金寶、成龍等巨星,打破邵氏「影業帝國」的壟斷格局
    在香港電影事業界有這樣一種說法:鄒文懷是20世紀70年代的「新教父」。
  • 「打女」惠英紅:我的起伏人生就是香港武打電影的興衰簡史
    她見證了香港武打電影最輝煌的時刻,也經歷了它的衰敗與沒落,可以說,她的起伏人生,就是一部香港武打電影的興衰簡史。01出生於1960年的惠英紅,祖籍山東,父親是秀才,也算是書香之家。1949年全家遷居香港後,父親被騙導致家道中落。
  • 「打女」惠英紅:我的起伏人生就是香港武打電影的興衰簡史
    她見證了香港武打電影最輝煌的時刻,也經歷了它的衰敗與沒落,可以說,她的起伏人生,就是一部香港武打電影的興衰簡史。上個世紀60年代末,邵氏電影的老闆邵逸夫,不再看好老套的武打片,與香港武俠泰鬥級人物劉家良、唐佳、張徹等人合作拍攝了新派武俠電影《獨臂刀》,也拉開了兼具了「武俠、歷史、言情」等元素的新派武俠作品序幕。
  • 在六七十年代 有一種電影叫邵氏電影
    ▋導語:過年期間看了《澳門風雲3》,就票房而言香港電影在內地依舊佔有一席,影片中出現了邵氏電影公司的標誌,讓我頓時懷舊的心情湧上
  • 《帝國》嚴選21世紀百部最佳電影:《花樣年華》是唯一華語電影
    英國著名電影雜誌《帝國》日前公布了21世紀百大最佳電影,20年過去,究竟21世紀百大最佳電影冠軍又會屬於哪部電影呢?大家的心中最經典的電影有沒有上榜呢?立即揭曉結果。《花樣年華》獲《帝國》選為21世紀百大最佳電影第91名。
  • 迦太基:一個海上帝國的興衰
    不過在公元前十世紀之前,他們所在的敘利亞深受來自南方帝國埃及的壓迫。圖特摩斯一世法老曾經飲馬奧倫特斯河,把不少分散,各自獨立的腓尼基城邦收入囊中。這些城市不僅失去了自由,還要向埃及人進貢各種貨品,比如雪松木,埃及人非常中意這種亞洲特產。後來,轉機到了。埃及由於一場宗教改革引發的內亂而元氣大傷,法老霍倫赫布傳位給重臣拉美西斯,是為拉美西斯一世。
  • 邵氏電影,今人仍覺經典
    19世紀中期,上海開埠,精明的寧波商人邵玉軒來此尋找商機,經營漂染等多種生意。他育有十名子女。男丁四人,皆以「仁」字輩排名,但除了三子仁枚外,其餘皆以字或號為人所熟知:長子醉翁、次子邨人、六子逸夫。1923年,長子邵醉翁接收上海劇院「笑舞臺」,走通俗路線,大演武俠戲。這成為邵氏家族涉足娛樂業的起點。
  • 邵氏電影重新啟動 開拍《使徒》電影版
  • 紀念邵氏傳奇,那個「摳」出來的影視帝國
    對中國電影史有些了解的人,應該還記得上世紀二十年代在大上海有一家叫「天一」的電影公司。 這家公司的老闆邵醉翁,正是邵逸夫的父親。 天一公司以拍商業電影為主(尤其武俠片),控制成本、花少錢賺大錢是邵老闆的一貫原則。 家族家長制的管理方式,也是他的作風。
  • 邵氏風月片:中國最後的情趣美學
    即使是那些對電影一無所知的人,他們大多也在各種各樣的影像載體上目睹過邵氏電影的零碎片段;而對那些閱片豐富的老司機來說,「邵氏出品」自然更是橫亙影史的巍峨大山了。只是作為曾經香港電影的顯赫龍頭,「邵氏」的成敗起伏往往接連著敏感多變的時代脈搏,它的興衰往事值得我們深情回望。  一個電影王國的記憶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扳著指頭數數,這赫赫有名的八個大字佔據香港電影半壁江山也才是五六十年前的事。
  • 李安流淚、昆汀致敬:香港邵氏電影的光影長河
    在好萊塢影片風靡上海灘的20世紀20、30年代,「天一」還打出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的廣告語。獨樹一幟的古裝稗史風格不但廣受歡迎,還直接影響到了後來邵氏電影的拍片類型。 光有獨特風格不行,還得有與時俱進的技術。1931年,中國出現了最早的三部有聲電影,天一拍攝的片上發聲影片《歌場春色》,就是其中一部。
  • 一個時代的終結:邵氏電影公司的起起落落與終結
    邵氏電影興盛於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邵氏電影興盛的三十年,製造了多達千部電影。其中雖然也有湊數的,但也正如廣告詞所說的:邵氏出品,必屬佳品。邵氏電影從來就不乏精品。神一樣的商標,如果邵氏電影到了今天還火,公司是否會考慮換一下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