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慳吝,是生存法則
1982年,李翰祥為邵氏拍攝了最後一部片子[三十年細說從頭]。
一部既戲謔又不講究的邵氏片場八卦合集。
片子裡有個細節,或許可以一探邵氏當年的慳吝本色。
導演為了情境寫實,要在戲服上打兩個洞。
▲服裝師阿姑拒絕,這都是錢吶
李翰祥用這一小段揶揄,神還原了在邵氏拍片的心酸。
這心酸,在他和邵氏的三次分分合合中,可沒少承受。
對中國電影史有些了解的人,應該還記得上世紀二十年代在大上海有一家叫「天一」的電影公司。
這家公司的老闆邵醉翁,正是邵逸夫的父親。
天一公司以拍商業電影為主(尤其武俠片),控制成本、花少錢賺大錢是邵老闆的一貫原則。
家族家長制的管理方式,也是他的作風。
1957年,邵逸夫在中國香港創建邵氏兄弟電影公司,自然延續的是相同的生存法則。
在邵氏,導演和演員走的是工酬制,拿基本工資,按合同辦事,住邵氏的宿舍。
這可愁壞了李翰祥導演。
他當時已經是名滿亞洲的黃梅調電影大師,就是待遇一直上不去。
▲[貂蟬]、[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片,不僅拿大獎,零零總總算來為邵氏賺了3600萬
而李導演當時的工資才八千港幣一個月,簡直慘兮兮。
加之,他心心念念想要拍的[紅樓夢],卻被安排給別人執導。
和邵逸夫談錢,自然未果。於是1963年,李翰祥第一次出走。
1967年,60歲的邵逸夫再度創業,轉向新起的電視行,創辦了TVB。
而邵氏的大小瑣事呢,則由方逸華才操辦。
1957年,時年24歲的方逸華跟隨50歲的邵逸夫從新加坡到中國香港創業。
▲據傳入境紙上,方小姐的身份是邵逸夫的妾侍(香港地區直到七十年代才廢除妾侍制度)
從南洋當紅歌星到電影公司職員身份的華麗轉身,方逸華選擇的低調事業家之路。
如何操持這事業呢?
在邵逸夫身邊耳濡目染良久,方逸華走得自然也是慳吝之道。
在邵氏,方逸華從小職員做起,每天最早來,每晚最後一個離開。
她既是邵逸夫的紅顏知己,也是他的學生和事業上夥伴。
除了「摳」之外,方逸華也深知「爭財不爭氣」的道理。
1970年,邵氏遭受了一次大危機。
主將鄒文懷帶著當時邵氏的大牌男星王羽出走,自組嘉禾電影公司。
此後,嘉禾聯手李小龍,一時風光無兩。
據傳,是方逸華從中斡旋,以救急的名義和4萬元的高片酬,又把李翰祥導演找回了邵氏。
這次方逸華的誠意也算有個六七分吧。
為了拍[傾國傾城],李導要搭個大殿的布景,一個攝影棚是不夠的。
方逸華的大氣就體現在了這時,把兩個攝影棚打通供李翰祥導演使用。
不過也就這麼大方了一次。
重回邵氏的李翰祥也沒少在方逸華那裡吃癟。
有次拍戲,需要十個小朋友吹肥皂泡。每個人需要一根竹筒,可方小姐只批准了五根。
李翰祥越想越生氣,兩個小朋友共用一根,不衛生也不合理呀,索性罷拍。
難怪[三十年細說從頭]裡,李翰祥導演不忘吐槽和自嘲:
「當時許冠文的片酬是800萬,是800萬,不是800塊哦。而我演了幾天戲,連8毫都沒有。」
2、無一例外,什麼都要省
方逸華會在邵氏主管採購和財務管理,是邵逸夫欽點的結果。
據傳有一次,邵逸夫秉著他節儉的習性,拿著十塊、二十塊的本金去跑馬。
見怪,旁邊有個人一次賽馬竟然能拿得出萬元入注。
沒曾想,此人竟是自己公司的一名製片。
能有這麼多油水,看來貪汙腐敗了不少。要嚴整了。邵逸夫是這麼想的,他也這麼做了。
方逸華成了他事必躬親原則的最有力執行者。
她的慳吝做派,讓很多人聞風喪膽。
▲傳方小姐為了省錢買了二手威亞,導致一代傳奇男星傅聲從高空墜落,受傷
方逸華否認了,稱不是事實。
▲不過這虛虛實實的傳聞,還真被李翰祥拍在了[三十年細說從頭]裡戲謔了一下
在省預算這方面,方逸華真是箇中好手。她被稱為是cutting manager或「數字小姐」。
記得有一個導演拍戲,需要100個臨時演員。方小姐可是會在鏡頭裡一幀一幀地數,看夠不夠一百個人頭的哦。
鄭中基也提到,有一次拍動作片,預約了鋼絲組。拍完後向方小姐要錢,她執意不付。
因為在鏡頭裡,她只看到了飛來飛去的人,沒看到鋼絲。
這不是要穿幫嘛?得!劇組只得單獨拍了些鋼絲外露的鏡頭,給方小姐過目用。
這種節省,還體現在方方面面的細節裡。
有次拍完戲,她發現用過的雞蛋很多不見了。她會過問這些事情,因為雞蛋還可以回收再賣給餐廳。
和員工一起旅行,她會提醒不要拿冰箱裡的食物,自己外出買的比較便宜些。
而且全公司上下年末的紅包利是「新年發5000塊」的傳統被取消,且無一倖免。
這種能省就省的作風,一直延續到了TVB時期。
用作道具的麵包,能買便宜的就買便宜的;道具和戲服也是反覆利用。
▲愛看TVB和港片的大家,還記得被這公雞碗支配的恐懼嗎?
還是為了一個「省」字,TVB的故事多在棚內和香港地區本土拍攝,一年只有幾部(甚至沒有)真正的大製作。
張衛健之前曾吐槽過。
當時他參演的TVB版《西遊記》被爆賣了兩個億。
而他本人當時的人工,慘到只有八萬,大概三五千一集。和計程車司機的收入相當。
張衛健抱著「一集一萬,不算過分」的心態談薪酬,當然是未果。
於是第二部裡的齊天大聖換成了陳浩民。
無一例外,都是怨聲載道。
可跳出來客觀地看,她的摳和節省,卻也幫邵氏和TVB度過了一些難關。
沒有對預算的斤斤計較,可能就沒有TVB開張的本金;
1970年代,香港股市大低迷,很多香港地區民眾沒工可開。
看似低酬,但邵氏的基本工資還是養活了不少人。
3、傳奇,終將落幕
省,沒關係。最怕的是觀念跟不上。
清水灣的邵氏影城剛建成時,吸引了無數的電影人慕名而來。
這裡有最大最好的片場,有給新人無限的機會,被讚譽為「東方好萊塢」。
李翰祥的黃梅調、風月片、古裝片、張徹的武俠片、楚原的古龍改編以及桂治洪的奇案片和恐怖片,堪稱邵氏的巔峰期。
▲「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當時的邵氏可以說把各種類型電影玩到了極致
可是,邵逸夫和方逸華這對伉儷或許把錢看得太重,錯失了讓邵氏能夠持續向前發展的諸多時機。
比如,1970年代,李小龍回港時,他曾向邵氏開出一部一萬美金的片酬。
這遠遠超出邵氏2500元美金的預算,李小龍去了邵氏的對頭嘉禾,幾部片子下來爆火的景象自不必贅述。
還有1972年重回邵氏的李翰祥,拍了一系列賺錢的風月片和古裝片。
▲尤其是,因為[大軍閥]而演藝事業更上一層樓的許冠文
他曾拿著[鬼馬雙星]的本子,和邵氏談票房分紅。
一刀切的邵逸夫自然不會同意。這不,又給嘉禾送去了一員猛將。
而對影城內的自己人,邵氏也可以說是壓榨到了極點。
楚原作為拍古龍小說的一把好手,也不免會怨聲載道:
「電影界只要賣錢,做什麼錯事都對,反過來就罪大彌天,什麼事都錯。」
不成名的時候,有九個月的空檔沒戲拍,只要戲賺錢,就一個勁兒只拍一種類型。
有一天,楚原被方逸華叫進自己的辦公室。
人還未站定,方逸華就問:「你的[三少爺的劍]明天就要拍完了,後天開什麼新戲?」
就這樣,楚原一年不停地在片場裡工作了338天,連續3年(76、77、78年)共拍攝了16部片子。
而古龍小說的改編電影,就佔了15部之多。
這也難怪會有一波一波的電影人會紛紛離巢,因為不自由,也因為不公平吧。
1980年代,新藝城、嘉禾這些拍時裝片的公司更受歡迎。實景和更現代的故事深受好評。
邵氏攝影棚裡的虛假置景,已不再符合觀眾的需求。
而轉戰TVB電視戰場後,方逸華沿用的還是慳吝的作風和邵逸夫為主的大家長制。
慢慢地,電視終不敵網絡,TVB也漸漸不再是經典的樣貌了。
2014年,邵逸夫爵士逝世;2017年,方逸華女士退場。
這兩位邵氏和前TVB話事人的離去,是真的在訴說著一個輝煌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