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話題「姜思達模仿郭老師」登上熱搜。
本以為姜思達要邁向相聲領域,但一點進去,卻發現視頻內容是姜思達對著鏡頭,進行了一段有些詭異的「成語表演」。
原來,這裡的郭老師並不是穿著大褂在臺上抖包袱的相聲演員郭德綱,而是最近活躍在各大平臺的新晉土味寵兒——快手女主播郭老師(快手ID:愛吃食物的女孩、郭子;微博ID:迷人的郭老師6)。
其實姜思達並不是第一個沉迷土味的明星。
早在2017年,土味視頻還沒有那麼普及的時候,網絡衝浪達人林更新就發布了這樣一條特別的聖誕微博:
視頻中,知名網紅(也是土味視頻經典主角之一)「雄鷹高飛」以帶著濃重皖北口音的普通話給林更新送上聖誕祝福:「林更新帥哥,聖誕節快樂。」末了還不忘加上他的招牌動作:
「emmm......想你想你想我......」
隨著土味文化的發展壯大,一些明星不再滿足於讓雄鷹高飛等土味網紅送上祝福,而是親身踏入這場土味浪潮之中。
前有張栢芝發表霸道語錄,引得粉絲們大呼我可以:
後有夏瀚宇搖花手,網友感嘆土味文化無孔不入:
(小編真的沒加速)
然而在眾多明星中,將土味演繹得最淋漓盡致的,要屬接下來這位:
他別出心裁,將800萬粉絲福利變成土味狂歡;
他言出必行,用實際行動向大家展示了誰才是高冷王子憂鬱帥哥;
他不是土味科班出身,卻絲毫不輸專業土味選手,花手、語錄樣樣行。
他就是當之無愧的2019跨界土王——汪蘇瀧!
溫馨提示:以下視頻謹慎外放,建議獨處時觀看。
汪蘇瀧微博800萬粉絲福利
明星們的加入,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土味網紅」和「土味符號」以及這一切背後的土味文化,不再是小圈子的自嗨。土味江湖漸漸進入大眾視野,而土味文化也慢慢從獵奇圍觀,深入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土味表情包到土味語錄,土味文化依靠短視頻載體,以其高速傳播性和獨有的洗腦性,感染著眾多網友。有自媒體點評稱:
「當我們沉迷其中,發出連綿不斷的,無意義的笑聲,土味,已經建成其牢不可破的亞文化王國。」
然而有一些沒有深入了解土味世界的朋友看到這裡,或許有一些迷惑。土味到底是什麼,真的有這麼好玩嗎?
那接下來,小編就簡單對土味視頻做一個總結,帶大家走進「真·光怪陸離」的土味世界。
土味世界風雲莫測,瞬息萬變。好像前不久大家還在「記得雙擊麼麼噠」,今天就開始「獼hotel」、「集美們」。而土味世界的主角也是一代一代層出不窮,前浪推後浪。
雖然土味視頻紛繁複雜,但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最常見的不外乎以下幾類。
一、社會搖
我一說起社會搖,相信就算你不是土味粉絲,也會有所耳聞。
對於社會搖,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
社會搖是一種舞蹈形式,早年在迪吧十分盛行,受到眾多社會青年的追捧,故名為「社會搖」。
從社會搖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搖沒有固定的動作,只需跟著強勁的節奏搖擺即可。大部分動作可即興發揮,隨意組合,例如點頭、晃動肩膀、甩動雙手、扭腰、踢腿等。
而隨著土家軍的壯大,社會搖的背景也從最初單一的背景,炫酷燈光下一排整齊的社會小夥,到現在的萬物皆可搖,啥歌都能搖,從牌牌琦旗下的各類正規軍到鄉村田野間的雜牌軍,就連名字也不再是單一的「社會搖」,而是精準定位到:湖邊搖、大街搖、侏儒搖、哥布林搖……
看著「五光十色」、「形態各異」的社會搖,小編忍不住感慨一句:牌牌琦,這盛世如你所願。
二、土味語錄
無論是什麼時候,正能量都是不可忽視的主題——土味圈也是一樣。
站在大街邊,說著一句句醍醐灌頂的人生哲理,而後邁著小碎步帥氣落幕,這便是土味語錄的傳統流程。
由於視頻主人公大多都是社會精神小夥,所以這些「人生哲理」的內容多是社會小夥在社會上歷經風風雨雨所得,滿帶著社會氣息。
例如土味語錄屆的top——靈寒子。
「從此以後不談地久天長,單刀赴會做氣質流氓。」
「我不指望誰能在我困難的時候雪中送炭,你的寒王我只想告訴你們,少做惡事多行善。」
「花花世界迷人眼,沒有實力別賽臉。」
「四個大字,你滴寒王!」
土味語錄的後起之秀們,也不再將語錄的內容局限於社會真諦,而是將內容陸續發展至友情愛情等領域,繼續充當土家軍人生中的指明燈。
三、自制情景劇
除了社會搖和語錄,還有一種更有難度、更考驗土味er們能力的土味形式,那就是自製土味情景劇。
在這種通常只有兩三個人就能完成的小視頻中,主演們往往都十分賣力。他們竭盡所能,將臺詞和劇情用自認為標準的普通話和瀟灑的身姿表現出來。
有網友戲稱:其中的幾個佼佼者如果再努力一點,完全可以去演個網劇或者在畢導的下一部電影中擔任角色。
這些自制情景劇的題材十分廣泛:青梅竹馬終成眷屬、兄弟反目成仇、醜小鴨變天鵝……內容充實,主題豐富。而其中主流毋庸置疑——青春偶像劇。
前段時間風靡網絡的「土味情話」,有一部分就是從這些土味偶像劇中流傳出來的。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說理派」、「音樂MV派」、「群魔亂舞派」等等眾多土味派別。這裡就不再一一介紹。
土味視頻種類繁多、體系龐大,筆者無法詳盡。但即使是從上述幾種的簡單介紹中,大家也不難看出土味視頻的特點。淳樸的表情,不標準的普通話,令人詫異的娛樂方式,很多土味視頻甚至沒有情節、沒有對白、沒有音樂。
這樣一種近乎低俗的娛樂形式,為何會讓吸引到跨階層的受眾呢?
在文章《從快手到微博:「土味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作者劉詩捷分析:
「隨著網際網路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用戶已經從一二線城市深入到三四線城市和鄉鎮農村,催生出了一種新的亞文化——土味文化。」
「這種文化有它特殊的用戶群體和表現方式,並且從它開始生長的快手平臺慢慢延伸到其他新媒體平臺, 創造出新的文化形式。」
「土味文化是一種亞文化,而青年是這種亞文化的主體。土味文化依靠龐大的用戶市場、利用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共鳴迅速興起。」
土味文化發展至今,受眾早已不再局限於起源的短視頻平臺陣地,而是擴展到了更多不同階層的領域。而看這些土味視頻的目的,也追求情感共鳴、獲得心理滿足感,轉變成享受純粹的快樂。
可能只是為了獵奇。
在如今我們快節奏的生活裡,越來越多人開始對身邊慣有的日常事物流露出遲鈍甚至麻木的態度,而土味視頻裡的人,穿著打扮詭異,行為怪誕,是超出日常生活範圍的新奇事物,這種土味文化恰好滿足了我們追求精神刺激和獵奇心理。
有些也能激發共鳴。
例如giao哥的經典片段:「我太難了,老鐵,我最近壓力很大。」以及郭老師的感嘆:「生活是一團亂麻。」這不就是我們真實的生活嗎?轉發一段土味小視頻,借他們的口,用不那麼嚴肅的方式,發洩一下:我太難了。
更多的,只是為了笑一笑。
知乎用戶「滑稽大叔」在「如何看待土味文化」的提問下回答:「人人都是帶有隱藏屬性的。有的隱藏屬性是沙雕,有的隱藏屬性叫low。」
而這些屬性往往不符合職場、情感等主流社會場景,容易招差評、降形象。所以我們才選擇把它隱藏起來,選擇一本正經的活著。
但人人都不想時時刻刻帶著面具。「人人都想釋放隱藏屬性,在私密的、安全的社會角落low一回。」
面具帶得越久,就越想釋放,而釋放的時候,也就越痛快。
而土味視頻,就是一個極好的釋放媒介。
「我覺得土味的流行一方面是接地氣的表現吧,明星和普通人都需要接地氣,越是高端行業越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對日常高強度緊繃狀態的一種調劑,就像北上廣年輕人總想著回家種地,華農兄弟和李子柒能火起來的原因。」
「大魚大肉吃慣了,需要吃一些土。」
至於別的,或許有人會好奇這些視頻背後的故事,但絕大部分人不會深究,不會糾結情節的真實性和主角私下人品好壞,更不會把視頻和現實混淆。
我們的生活需要調料,這調料可能是滑板鞋,可能是duangduangduang,可能是1818黃金眼,可能是雨女無瓜。
而現在,它是土味。
就像愛好土味視頻的小張說的那樣:「對我們來說,不開心的時候,打開視頻或是直播,享受一下不用思考的純粹的快樂,這樣就夠了。」
生活已經很苦啦,加一點有趣的調味品,有何不可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