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夢工房
忽然有一種感觸,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消費者並不是不喜歡清酒,而是清酒的消費場景相對固定,基本都在日料店。其次清酒的理論知識相對紛繁複雜,在這個快節奏的當下,要不是出於強大,超強大的興趣愛好,普通消費者似乎很少有動力以及意願自己去學習清酒知識,久而久之,清酒可能就是和酒精劃上了約等於號。
在線下做推廣的時候,無論是個人還是居酒屋基本都會問我,你有沒有好一點的梅酒介紹?每當此時,話題驟然停頓,瞬間尷尬,我忽然侷促起來,因為梅酒給人的感覺更加低廉,再好又能好到哪裡去?
仔細推敲,這個觀念是有毛病的,人們對於事物的認知肯定有他片面的地方,而作為產品這一方肯定是希望拿出更加好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但是由於信息渠道的不通暢以及相對信息量的不對稱,使得消費者產生了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消費心理-「太貴的,我買不起,我也不敢買;價格過低的,我也不敢買,感覺容易跳坑」。消費者好茫然,誰來拯救他們?
梅子酒作為一種對於消費者來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酒精飲料,一直是深受廣大小姐姐們喜歡的。甜蜜的口感,略到一絲酒精的舌尖挑逗,經常能讓自己瞬間進入狀態(我指的是狀態,你懂的!!!)。因為相對購買渠道比較多,並且對於生產者來說,梅酒的造價便宜,產量相對彈性可控。梅子酒很長時間就是扮演著「低廉,酒精感低,甜甜香香」的形象示人。
抱歉,梅酒我戒了,因為真的好喝的太少,加了冰塊更加水了…….
那麼現在就讓它來拯救你的味蕾!!!
日本大分縣是歷來產梅種的大縣,位於日本九州島的東北部,整個縣中,可使用住宅地只有全縣總面積的30%不到,其餘大都被森林所覆蓋,可耕種面積極小。這就導致了大約在50年前的大分縣大山町,當大家還在為自己的水田中只能稀稀拉拉種出一些良莠不齊的稻子而發愁的時候,一場在當地農業的革命正在悄無聲息地進行著。那是一個「不種米就不算農民」的時代,由於當地收到黑潮的影響:日本暖流),這裡常年溫暖溼潤,冬季多雷陣雨,而夏季又極其缺少降雨,所以當地的大米根本達不到酒造好適米的要求,產量也是層次不齊,無法穩定供應市場,質量自然也就不能和本州的那些縣相比。更別說用來釀酒。
大片的鶯宿梅梅樹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山町的這些農民率先開始執行「一村一品」運動,目的是以每個自然村為單位,不論農產品的種類,只要是自家擅長種的,都當作這個村的拳頭產品,大家累積起來,捆綁銷售,而大山町多數村子都把產品拋向了當地最為出眾的農產品-梅子。
有機土壤 & 契約果農
平成10年4月(1998年),角谷英彥決定在當地開設梅酒專門藏也就是今天的主角-大山夢工房。他和當地的30多位果農進行契約栽培果種,使用有機肥料保護當地土壤,,為了確保梅子的品質,籤約農戶的採收種植必須是在農夫負責人的親自看護下進行。
角谷英彥
每天一早收穫的梅子,就要進行醃製,絕不再市場上買梅子進行釀製,最大程度的保證青梅的新鮮,這也完全得力於,整個梅子酒廠的周圍被大批量的果農所包圍,保證了運輸過程中最大的通暢。
這些梅種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已經擁有1200年歷史的-鶯宿梅。其種植最大特點就是,果實顆粒較大,且皮較為厚實,本身富含大量的礦物質,利於萃取更多梅子本身的酚類物質,梅味兒十足。
村上天皇
關於鶯宿梅還有一個相當美麗的傳說:在過去平安時代,由於在日本皇宮的梅樹有的枯死了,所以村上天皇(946年~967年)就把一個大臣家的一棵梅樹給移植了過來,但是天皇的命令不得不遵從,但是每年鶯還是會飛回到大臣的這顆梅樹原有的地方,尋找它的歸宿,但是該怎麼對鶯有個交代呢?村上天皇聽到這裡,於心不忍,於是就把這棵梅樹給重新還了回去,之後就把這棵梅樹所結的果子稱為「鶯宿梅」。
市面上的梅酒的酒精度相對都是10%~14%左右,而這款梅酒的酒精度達到了20%,因為夢工房認為只有在這個酒精度之下浸萃出來的梅酒才能達到風味和口感的最集中。究其原因是使用無色無味的純度極高的釀造酒精使用,嚴選上等的砂糖,沒有雜味,不傷害梅子本身的特點,用極易溶解的液糖取代固體糖,使之更完美地鎖住梅子果實的原味。還原了更好的酸度。
加上在橡木桶中熟成3年的時間催化,最終完美地得到了我們手上的這瓶「梅中極品」。
陳釀用的橡木桶
抱歉,梅酒,可能要再來一瓶嘗嘗!!!
戳下方備註」Sske & Wwine"進群,更多酒類福利盡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