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周末放個毒,明年堂主東家的生肖版紀念公仔今天開售了:
堂主從龍年集到鼠年版,今年本命年款絕對不容錯過啊!
FBI WARNING:歡迎大家關注騰訊軍事講武堂微信公眾號,更歡迎各位以留言的方式向我們提問題,只要是有關軍事領域的,在我們《講武堂》微信公眾號的最下面留言欄中先輸入 #踢館#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問:糖糖,既然現代戰爭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就進行幾十上百萬的大兵團作戰,那為什麼我軍還要保留「集團軍」這麼大的編制?
集團軍,尤其是我軍現在的集團軍,算很大的編制嗎?實際上就是四、五個作戰旅的部隊而已,放到以前師結構下,約相當於就兩個師的作戰部隊。
圖:當前我國一共13個集團軍,陸軍總兵力還不到100萬,平均下來每一個集團軍不到8萬人。看起來還可以哈?但是你再去了陸軍的機關、保障單位,一個集團軍連4萬人也不到。
大編制的集團軍是二戰時期美英德的,還有戰前的蘇軍也算,一個集團軍十幾個師當然大了。但是二戰時期蘇聯的集團軍已經只有幾萬人了,實際上兵力只相當於西方的步兵軍。我軍的集團軍也是繼承了蘇軍傳統,本身規模就不大,現在師改旅了以後更小。
圖:二戰蘇軍最高戰役指揮是大本營特派員,負責協調幾個方面軍作戰,戰後發展為戰略方向這一特殊單位,再下面依次是集團軍、軍、師/旅、團、營。德軍最高單位是集團軍群,下面依次是集團軍、軍、師/旅、團、營。蘇軍的師/旅就相當於德軍的團,規模特別小,所以上面的層級就特別多,在方面軍之上還要有大本營特派員,疊床架屋解決別人不存在的問題。
圖:冷戰時期,蘇聯方面軍下轄若干個集團軍,集團軍下轄幾個師/旅,也就是說,戰後集團軍相當於二戰的軍,戰後方面軍相當於二戰集團軍。為啥縮減規模不降低指揮機構的級別呢?因為將軍們要授銜、要待遇,降了他們不幹。
集團軍在我軍的軍語體系裡面,其實指的是合成化的戰役兵團,比起傳統的步兵軍配置了更多兵種,而規模實際上跟步兵軍是一樣的。只是步兵軍全是步兵師,再加上幾個軍屬炮兵團、坦克團,最大合成編制就是步兵師。而集團軍則會配置步兵師、機械化師、坦克師,哪怕沒坦克師也會有合成化的坦克旅,而不是不能獨立使用的坦克團。
圖:1984年,我國陸軍的軍都改為集團軍,比如陸軍第39軍改編為陸軍機械化第39集團軍。除了名稱和編制,其級別並沒有變。美軍一個師有我軍大半個集團軍的兵力,論層級我軍只高半級,所以實際我軍的集團軍規模比美軍的軍、集團軍都小。
問:堂主,一戰後英國已經是個廢柴了,因此拉著各國搞華盛頓海軍條約。當時美日兩國呈現出崛起的態勢,其中一個國家要兩線作戰,另一個國家噸位明顯比不上自己的野心,為啥美日兩國(尤其是美國)能允許英國有那麼大的噸位配額呢?
一戰後英國還不算是廢柴……
當時英國還是世界上名正言順的第一海軍強國、第二工業強國,只是工業能力和財政上不如美國了。日本之類比英國差距那可是十倍以上的工業能力,其實日本才是真正沒資格加入這場競賽的。
美國人當時有個孤立主義的問題,威爾遜拉著美國參加一戰,結果啥好處沒撈到,還被羞辱了,所以共和黨上臺以後走向孤立主義,不想跟歐洲人玩。同時美國又要壓制日本,任務需求增加很多,需要加稅搞海軍,這又跟共和黨的減稅策略矛盾。所以美國人其實沒有多大的主觀意願競賽,能談下來一個均衡的協議已經很滿意了。
圖:世界霸主都是逐步崛起的,新霸主往往對自身的力量不自信,美國當年就是如此,所以暫時不打算挑戰英國的世界霸權。到了二戰時,英國的衰弱已經非常明顯,美國人才趁勢取而代之。圖:要發展軍備就得加稅,加稅那財團就不開心了。如果說加稅搞的軍隊可以出去賺錢,那沒有問題。可當時美國人還沒有這個本事直接出去搶英法,於是就沒有動力發展軍隊。
英國要維持全球帝國,他拿到的份額其實已經很吃虧了,畢竟他存量巨大,戰後拆船拆最多的就是英國,而之前分布全球的大量艦隊也在拆船潮中完蛋。
圖: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英國海軍遭受的損失比以往任何一次海戰更加傷筋動骨,老式戰列艦被迫拆毀。
真正賺了大便宜的還是日本,一戰基本在摸魚划水。戰後美國崛起已經是大勢,英國人想靠日本制衡美國在東亞的影響力。於是靠著英國提攜,一個小不點能有接近美英的艦隊,還沒有維持全球帝國或者兩洋海軍的負擔,可以集中力量。
問:堂主,據說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軍打的最艱苦的時候已經能在白宮樓上看到南軍的旗幟了,我看了下地圖當時華盛頓確實離戰線很近。這麼大的城市離自己還那麼近,但是南軍為何不一舉攻下北方首都呢?
南軍看到華盛頓,這確實很厲害哦哦,問題是北軍離南方「首都」里奇蒙也很近啊……實際上,華盛頓和里奇蒙之間距離也就是150公裡而已,換算過來約等於北京大戰唐山。
東部老殖民地核心區之間距離其實本身就不大,尤其是華盛頓本來就是維吉尼亞和馬裡蘭各自劃一塊地區出來拼湊的,也就是說華盛頓和里奇蒙本來就都是維吉尼亞州的城市,自然更近了。
南軍在華盛頓方向多次威脅白宮,但是為什麼打不進去?因為兵力嚴重不足唄。南方主力北維吉尼亞軍團長期就幾萬人,而其對手北軍的波託馬克軍團最少都有十幾萬人,實際上戰爭前期北軍想的還是滅此朝食,直接發動半島戰役也已經逼近了里奇蒙的。
只是北軍指揮官那一堆堆太廢了,分散使用兵力結果各處都被逼退,反而被李將軍藉機打出反擊,白宮才危險了。
圖:1862年6月25日至7月1日,李的9萬軍隊同北軍10萬人展開七日會戰,把北軍逐出了里奇蒙附近的半島,北軍損失1.65萬人,南軍損失2萬人。8月底與北軍進行第二次馬那薩斯會戰,南軍5.4萬人對北軍8萬人,北軍傷亡1.4萬,被俘7000人,南軍兵臨華盛頓城下。
南北戰爭時期是以當時技術水平,防禦方優勢很大。李將軍藉助內線機動防禦殺死很多北軍,但是到了葛底斯堡輪到他來進攻,結果之前南軍屠殺北軍的故事反過來發生在他自己身上了。就那麼幾萬人,防禦還能打打,進攻就是葛底斯堡那麼送死。當然幾萬人牽制北軍幾十萬,本身也是偉大的成就。
問:武直十和直20都是五葉螺旋槳,是因為發動機功率不足的原因嗎?都在誇我們用五葉槳怎麼好,如果真的這麼好,那歐美為什麼那麼傻不懂得五葉槳好而不用?順便說說五葉槳真實的優缺點吧?只信堂主敢直言
槳葉增加主要問題就是增加槳轂的複雜度,同時也可能增加旋轉部分的重量。像黑鷹這是70年代開發的當時技術還沒發展成熟,當時在這個級別直升機搞多葉槳還是很麻煩,NH-90主要是在最高海拔只有4810米、夏天35度就大規模熱死人的西歐使用,不太需要高溫高原性能,所以歐洲人很摳門的不追求這些了。
我國就真不一樣了,西南邊界和新疆的高溫天氣,西藏的高原隨便找個地方都比西歐第一海拔高,這高溫高原性能差了就真沒法活了……
圖:如果南亞方向不穩定,這裡就是我國直升機的用武之地,高原性能不好怎麼能行。
實際上歐美冷戰後開發的高性能直升機往往也是五葉槳,只是還沒來得及進軍隊替換老直升機,只是在民用而已。
圖:歐洲高速海豚也是五葉槳,同時採用雙螺旋漿推進並控制轉向。
問:踢館第三次:堂主,在近海防禦、遠洋護衛的海洋戰略支撐下,遠洋艦隊日漸成型了,但037和62的任務由誰接管呢?我不是說近海,而是近岸。現在反水雷戰的壓力一點也不小,用056成本太大,再說056是對標053的,總不能事事都靠無人艇,接下來62型和037都退完了,是不是還會有新一代近岸水域巡邏的艦艇呢?
誰說056是對標053的?你見過對標的升級武器,還不如被替換的老武器強的麼?
053雖然看起來飛彈之類不行,但是有直升機機庫,雷達種類也多,那是正經可以完成很複雜任務的艦艇,而056什麼都是半吊子,連保養直升機的能力都沒有,拿頭來對標啊?
圖:053發展到H3之後,現代100炮、反艦飛彈、海紅旗7防空飛彈、直升機都有,武器配備上接近052A驅逐艦。
053是正經的驅護,大量配備在驅逐艦支隊,那現在的056你在哪個驅逐艦大隊裡面看到過嗎?
圖:除夕之夜,東海艦隊某水警區作戰值班室裡,該水警區司令員程傑的目光始終盯著雷達顯示屏幕上的一個小點。那個小點,就是某新型護衛艦首艦——蚌埠艦。從這就看得出來,056是配屬水警區。
實際上053的退役過程,就是跟054的服役進程直接緊密銜接的,054頂替的全都是053的編制,而056直接頂替的都是水警區的037和62。
圖:037這種小艇使用強度再低,幾十年下來也必須退役,只不過它重要性低,所以排在後面。同樣,80-90年代大量服役的053壽命只有25年,2000年後也必須大量退役,正好被054接替。
你覺得056成本大,那是因為我們中國人以前太貧窮了。類似護衛艇的任務,蘇聯人在60年代就已經是用格裡莎這樣的千噸級輕型護衛艦,還有納奴奇卡這樣的千噸級飛彈艇執行了。只是我們當時太窮太窮,所以只能兩、三百噸先湊合,讓大家吃苦而已。
圖:格裡沙級護衛艦,標排950噸,滿排1200噸,柴燃交替動力,主要武器是壁虎近程防空飛彈、反潛魚雷和火箭深彈,再有57艦炮。
問:請問帥堂,槍掛式榴彈和用空包彈發射的槍榴彈哪種威力更大、射程更遠?如果是後者,為什麼它現在不多見了?
當然是槍榴彈威力大得多了,因為沒有身管的口徑限制,槍榴彈最大的七、八十毫米口徑都有,重量超過一公斤,而槍掛榴彈也就40毫米口徑,彈重也就一百來克,這肉眼都看得出來威力差距,炸藥量可是差了10倍水平。
但是堂主之前也說過,輕武器提高威力很容易,但是提高威力以後人還能背著機動、肩膀能頂得住後坐力,比威力重要得多。畢竟人不像車輛可以不斷升級,大家都是肉體凡胎,不可能幾年十幾年時間就能完成人種進化。
槍榴彈的核心問題是兩個,一是彈重太大,導致後坐力和攜行壓力太大,第二也是第一點引起的,因為太重所以初速不能做太大,不然直接一發下去射手就進烈士陵園或者阿靈頓了。初速低又沒有炮管和膛線,所以精度比槍掛榴彈就差了不少,打起來很不準。
槍掛榴彈威力小,但是彈藥數量大、打得準。很多時候其實也不需要太大威力,畢竟人是肉體凡胎,打準了一小片彈片就能送人歸西,需要彈丸重量的時候直接上60迫擊炮也好。
圖:M203這種武器替代的其實是手榴彈,因此對射程沒有太高追求,對單個目標76米距離內就能接受,精度高一點就行。
迷你踢館
問:堂主,看這次美帝撤出敘利亞的腳步匆匆,再看以前撤離越南時的飛機往海裡推,感覺美帝似乎並不適合跑路的樣子。本身自己可以更從容,最後卻搞的和逃荒一樣,類似的撤離行動不該有預案嗎?感覺就算金銀細軟扔了也好可惜的……
美國人說有戰略是有的,說沒戰略也沒錯,他們的社會結構就決定了發國難財的人和組織特別多。這不撤離敘利亞才2天,美軍又說要回去了,這就是白宮與五角大樓在角力。川普明顯只能靠突然襲擊的方式才能完成撤軍,即便如此都功敗垂成。
問:感覺F-35憑藉後發優勢,有很多F-22都沒搭載的功能,這裡面有哪些是可以後期改進加上去的呢?假如F-22恢復生產的話,新版F-22相對之前的老F-22將會有哪些可行的升級?
F-35的優勢主要是航電系統架構先進、設備先進、功能眾多。新生產F-22看捨得花多少錢,經費少就集中精力換上F-35的航電,經費多就動下結構增加油箱和航程,以及進一步簡化結構降低費用。
問:堂主,聽說過以前空戰中戰鬥機掃射敵方跳傘飛行員的事,在不考慮《日內瓦公約》的情況下,現代戰鬥機的空空飛彈能鎖定跳傘的敵方飛行員嗎?
紅外探測依賴2個大氣窗口,分別對應高溫和低溫物體。老式只能鎖定發動機噴口的飛彈肯定不行,能迎頭鎖定飛機蒙皮被大氣加熱的飛彈才可以,但距離也會近的多。
問:二戰日本海軍的大和號有冷庫,因此外號「大和旅館」?有說是用來保存食物。還有說是保存炸藥的,因日本產的炸藥容易自燃殉爆。哪種說法對?
據堂主所知,叫大和旅館是因為它住宿環境好有空調!然後才是廚師好,和冷庫關係不大。軍艦都需要冷庫,不然船上的食品怎麼攜帶,難道都學英國人啃罐頭喝牛肉湯?
問:如果硬剛馬其諾防線,需要什麼時代的火力能啃下?抗美援朝時候的美軍夠嗎?
火力需求與速度有關,如果要求低,當時德軍就搞了800毫米多拉大炮,足以轟平馬奇諾防線的工事。
如果要求高,1945年停戰前美國人就搞出了原子彈,足以轟平馬奇諾防線的工事。
也就是說,二戰的火力就足夠了。
問:有說韓戰在5次戰役後的兩年對峙裡,志願軍在正面修築了坑道工事為主體的防線,東西海岸線也修築大量坑道工事防線來防登陸。志願軍的糧食彈藥補給一直非常緊張,建造物資不會擠佔糧彈補給,這麼大規模防線的建造物資供應是怎麼解決的?
當年的坑道工事並非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以原木和夯土為主,還是靠鋼釺、鐵鎬挖坑道,主要消耗的人力多,這些物資反而是次要的。
朝鮮兩邊海岸線部署的部隊是預防美軍再次搞大規模兩棲登陸,建不建工事都得在那,不搞工事建設反而需要的兵力更多。
問:堂主,既然發射井裡的液體飛彈生存能力低下,那能不能把真飛彈換成徒有其表的空殼子假貨,這樣既驗證了美帝核打擊的真假,又不會損失寶貴的真飛彈。
以美國的情報能力,這樣做肯定騙不過去。而且一個逼真的發射井也很貴啊,不然直接在荒漠裡搞1萬個發射井不就能耗光美國核彈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