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世界疫情沒結束,中國就始終會有輸入性的散發病例

2020-11-18 澎湃新聞

中新社北京11月16日消息,眼下,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國內多地發現輸入性病例、局地發生小規模疫情。如何應對輸入性病例帶來的擴散風險,今年冬天中國會不會發生第二波疫情?針對這些問題,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跑」贏新冠病毒,怎麼做?

記者:

最近上海浦東報告了一例新冠病例,引發關注。您今天能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是否意味著此次疫情的波及範圍有限?

張文宏:

上海浦東這個病例在社會上引發關注,但對於我們專家團隊而言,這樣一個偶發病例,是在意料之中。半年前,我們在專家組的會議上也反覆說過,這一次疫情有可能延續很多年,不僅在今年夏天不能終止,(而且)會蔓延到年底,甚至於第二年都會繼續蔓延。最近,大家也都慢慢地接受了這一觀點。

中國不是獨立於世界之外的國家,我們向全世界開放得特別廣。無論是輸入還是輸出貨物,還有各種經濟來往,中國都是世界經濟活動的中心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徹底杜絕輸入性疫情,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有些輸入性病例,並不是(由)人員進入帶來的,而是跟著貨物物流進來。隨著物流越來越多,這種可能性會越來越大。中國現在對外的口岸,無論是陸地口岸還是空港,都會面臨這種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做兩件事情,第一種,斷絕與全世界的交往;如果做不到,第二種就是(做好)充分的預案,來針對這種散發疫情的發生。一旦出現,預案馬上就開始啟動。

預案的方法是,要永遠「跑」在病毒的前面。對於第一例這樣的指示病例,如何發現?為此,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擴大了上海市的發熱門診和發熱哨點門診的布局,我們的發熱門診和哨點門診多達400多個。一個城市有這樣網格化的發熱門診,建立一個敏感的發熱門診體系,總是讓你能夠及時找到第一次發病的病人。

很多人會問,無症狀感染者怎麼辦?當發現第一個發熱病人的時候,就意味著可能有多個無症狀感染者,這需要我們去做第二步,就是擴大檢測,以發熱人員為中心,進行密切接觸者的追蹤。為了能夠「跑」到病毒的前面,必須再進一步擴大檢測,對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同時,以這個指示病例為核心,擴大檢測區域。只要做到這兩點,其實就不會「跑」到病毒的後面去。

這一次,對於一個孤立的在(上海浦東)機場發生的跟貨物接觸有密切相關的病例,說句實話,我們從來沒有為這件事情大驚小怪,對於上海衛健委,上海整個的醫院系統和疾控系統,這無非是我們無數次演練當中的又一次實戰。

迄今為止,只有這個病例的一個密接同事,也發現感染了病毒,其他再擴大的檢測就再也沒有發現新的病例。我相信,隨著對病毒的進一步追蹤,這個問題應該很快會得到解決。

資料圖:上海進博會防疫措施隨處可見。記者 殷立勤 攝

記者:

上海這次疫情的起源是什麼,現在您有沒有一些新的信息可以分享?

張文宏:

到了目前這個階段,我們在一個病毒世界大蔓延的過程當中,再去找最原始的起源,已經變得極為艱難。同樣,在成千上萬件貨物當中,找到是哪一件貨物,事實上也毫無意義。這個病毒是有生命的,基本上(能存活)兩個星期左右。所以,防控專家要在病毒傳播的有效生命周期裡,控制住病毒的傳播。

第二個要點,既然病毒跟物流有關,將來我們就要在物流方面給予更大關注。但這麼多物流進來,採樣檢測,一定是抽樣檢測,而不是全檢。所以,將來的防控策略,海關的抽樣仍然至關重要,特別是成批貨物進來時非常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套非常好的防護策略。具體來說,第一,海關所有人員應該進行疫苗注射,加強對自我的保護。第二,民眾在接收外來貨物的時候,要有一個處理機制,比如用酒精噴灑貨物表面,拆完包裝後洗手,或者外包裝拆掉不要。

還有,始終做好嚴密的追蹤。將來隨著世界大門重新打開,散發病例會逐漸成為大家不得不接受的一個態勢。但如何在散發性病例進入社會、對大家造成風險的時候,對健康人群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護,這是要點。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就具備了與病毒共存的智慧。世界上病毒的存在時間大約已有38億年,地球的歷史是46億年。對於未來而言,我們要學著怎麼與這樣一個病毒共存,就是怎麼樣使新冠的病死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記者 蔣啟明 攝

第二波疫情有沒有,取決於什麼?

記者:

此前,國內有很多專家表示,今年冬天中國不會發生第二波疫情。但最近各地發生一些零散病例,針對這種新的情況,您對今年冬天的疫情形勢判斷是怎樣的?

張文宏:

今年的冬季或夏季,其實沒有區別。中國真正的疫情結束或者說初步結束,應該是在今年的4月8號,武漢宣布解封。後來陸陸續續又出現的,包括北京、青島、大連、雲南,還有烏魯木齊等,這些疫情對全國都沒有造成大的影響。

中國個別地區出現散發病例,不意味著別的城市要對來自這些地方的人一律進行隔離,而是根據我們的安全碼、健康碼的級別,給予正常的通行。

世界的疫情沒有結束,中國就始終會有輸入性的散發病例。如果疾控系統發熱門診系統不夠敏感,這1例就會變2例、2例變4例,到了10例20例的時候,這個城市如果還發現不了,真的應該進入「戰時」狀態。

所以現在的關鍵是,我們有沒有好的辦法來針對這些輸入性疫情,這不是任何一個專家所能預測的。最終決定這一波疫情有或者沒有,取決於每一個省市是不是具備非常完善的快速反應、精準防控、動態清零這三個能力。如果你具備這三種能力,輸入性的疫情就會納入到「新常態」的管理體系裡面。

記者:

我們說的第二波疫情指的是大規模疫情。昨天,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在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今年冬天認為我國局地可能發生聚集性疫情。

張文宏:

風險一直有,所以李斌主任說這樣的一個提示警告極為重要。為什麼在這個當口提這個警告,因為隨著冬季來臨,我們會有巨大的輸入性病例的風險。

現在,你問我上海有(沒有)病例,我說有,有一個本土病例。你問上海病例在哪裡?我說你找不到他。為什麼找不到他?因為這個病例被我們隔離好以後,處於一個閉環之中,在整個社會上又沒有(其他)病例。所以這就是一個「動態清零」的策略,這才是我們今年乃至於明年防控的一個精髓。

記者:

您將防疫策略總結為「動態清零」。我們可不可以說,「動態清零」這個說法是您第一個提出來的?

張文宏:

這不敢說是我第一個提出來的。我只是說,根據中國現有的防控策略,在北京新發地出現疫情之後,我提出了這個觀點,北京有疫情,我們不要擔心,中國是「精準防控、動態清零」,也就是說,我們允許在小範圍內個別的病例出現,但是我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這個病例控制住。

按照中國目前各個區域的防控能力,我們看到,在已經發生過(散發)疫情的幾個地方,基本上在4個禮拜內都可以清零。上海這一次如果沒有特殊意外,我相信應該在兩周內也就清零,而且某種意義上,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為我們這個病例的發現,屬於極為早期的一個病例,越早期發現,動態清零的時間就越短,讓你甚至於注意不到。

記者:

您剛才提到了一個詞叫做「精準防控」,但實際上在今年對一些散發疫情的處理中,很多地方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在今後的疫情處理當中,這種大規模核酸檢測將成為一種標準做法嗎?它與您提到的「精準防控」是否一致呢?

張文宏:

我認為精準防控的一個典型案例,最早出現在北京的新發地。北京在處理這件事情時,採取的就是精準防控的策略。因為當時,北京的防控區域是分區的。大家是在根據新發地暴發疫情的周邊病人出入的地點,給予它標記是中等風險,還是高風險。

如果這個地方的防控能力非常強,事實上可以做到精準防控;你對自己的防控能力把握到什麼程度,你的精準防控就可以做到什麼樣的水平。所以這次上海出現這一例病例,我們只是對浦東的一個村進行了編碼,是一個中等風險地區。

關鍵還是要對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進行精準追蹤,對他周圍的環境進行全面檢測及隔離。我們應該對隔離區域裡面進行全員檢測。但大家不由得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萬一有個別的病例出來,你沒有檢測到怎麼辦?我們採取第二輪的「定點清除」,對密切接觸者和他活動的區域進行清除,事實上也是能夠把握住的。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記者 蔣啟明 攝

新冠病毒沒有以前厲害了嗎?

記者:

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我們現在的一個主觀感受,好像是無症狀的感染者越來越多了,死亡的病例好像沒有那麼多了。那麼據您的了解,目前新冠病毒的毒力和它的傳播力到底有沒有發生變化?關於新冠病毒造成的病死率,有沒有一些新的認知?

張文宏:

全球累計確診新冠病例,(11月9日)超出了5000萬例,病死人數到了120萬,但是病例數的新增速度與死亡病例的增速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說,全球範圍內新發病人的病死率事實上是下降的。在全球範圍內,還有一個數據叫每周的病死率,你會看到也出現下降,這很容易給大家造成一個錯覺,認為病毒不像以前那麼毒了。

病死率的計算模型,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全球各個地方的診斷能力都在大幅度提高,很多沒有症狀的人會去檢測,然後會發現很多無症狀感染者。而在早期,我們的診斷能力沒辦法覆蓋無症狀的人,所以在早期發病的都是重症,我們報出來的病人當中,病死率自然比較高,現在沒有症狀的人也去檢測,病死率就會很低,這很正常,因為你選的不是同一個人群。

第二,全球範圍內,病死率最高的人群是誰?大家都知道是老年人。所以這一高危人群,開始做非常好的自我保護。年輕人的病死率本來就是極低的,全球這一波疫情產生的特點,是(以)社會重啟以後的年輕人的感染為主,他們病死率也是低的。

第三,1月份到現在10個月的時間,全球範圍內大量的新冠搶救物資,不斷得以補充。新冠疫情就是一次打仗,後勤保障得越好,這個仗就越成功,病人的搶救成功率就越高。所以隨著防疫物資的極大豐富,病死率大幅度降低。

第四,當你看到一個現象,就隨意地去猜測它的原因,往往都是錯的。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如果你不在醫療系統裡面,很容易就認為是病毒沒有以前那麼厲害了。

我們對病毒還要引起重視。我告訴你另外一個數據,英國最近每周的病死率又開始上升了,因為病例在增加,又開始出現輕度的醫療擠兌。一旦出現醫療擠兌,病死率就會大幅度上升。所以最近一個月,英國、法國、德國都開始了局部封城,就是為了讓醫療機構不要發生擠兌。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記者 蔣啟明 攝

記者:

國內疫情的早期,暴露出我們在感染科和疾控體系方面的一些短板。眼下國內各地都在計劃或者已經在加強感染科與疾控體系的建設,但是我們也知道就像當年的SARS過後一樣,短期內疾控體系也得到了加強,但是時間一長,整個系統又因為長期的閒置或者一些其他原因再次被削弱,我們今天如何才能夠避免這個問題再度上演?

張文宏:

其實新發傳染病導致的社會經濟損失遠遠超出你的想像。現在全球範圍內,這次疫情(造成)的財力、物力損失,應該都是以多少萬億來計算的。

回過頭來看,在全球範圍內,如果對公共衛生體系有一個非常好的布局,有一支常駐部隊,這支部隊又(能)「平戰結合」,對疫情的應對就會更加迅速,防控更加精準,最終的病死率就會更低。

除了疾控系統,在醫院體系內還有一支公共衛生的力量,就是感染病科室。由於醫療體系的特殊性,我們這支部隊,收入往往是比較低的,就很難維護。在這次疫情之後,國家已經做了一系列布局,要對這支部隊進行常規的支持,然後通過「平戰結合」來訓練這支部隊。

資料圖:義大利威尼斯的工作人員在公共區域內噴灑消毒劑。

記者:

據您的觀察,現在國際上有哪個國家的疫情防控做的也比較好,或者說對於我們國家也有一些借鑑意義的?

張文宏:

我們現在看到像新加坡、韓國,雖然不能保證沒有本土病例,但是基本上疫情都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能夠基本上在內部開放。這些國家採取的策略,事實上跟中國非常接近。

他們的做法,是發現病例後就對他的密切接觸者進行篩查,但是篩查範圍並沒有擴大。比如說在一幢樓裡面發現確診患者,對密切接觸的同事進行篩查,但是不會對整幢樓所有的人進行篩查,也不會對整幢樓所有的人進行隔離,做得比我們的範圍更小。但是更小就會有風險,就可能有「漏網之魚」,發現的時候再進行第二輪追蹤和篩查。

這樣的好處是整個社會認可病毒在低水平的流行,採取防控策略,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戴口罩,哪怕有「漏網之魚」,也不會引起暴發。所以這些國家現在基本上還不能舉辦非常大型的聚會,但是社會可以長期保持正常化。

我們中國是動態清零,基本上沒有病例,但是一旦有病例,就會嚴格地篩查。我們的篩查範圍比他們的要略微放大,好處在哪裡呢?當確診病人的相關病例清零以後,我們馬上可以擴大我們的社會活動。所以現在,全國各地很多適當保持社交距離的大規模聚會,已經不斷恢復了。包括這次上海進博會,100多萬人的大型活動,我們也恢復了。

所以各種防控策略,各有利弊。到底這個國家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取決於自己的情況。

記者:

現在全球的疫苗研發大戰火力全開,競爭十分激烈。相比過去,這次疫苗的研發時間也大大縮短了。但與此同時,最近(國外)也有一些疫苗在實驗中發生了不良反應事件。在您看來,目前全球的疫苗研發速度是不是處於一個合適的節奏,是過快了還是說還不夠快,為什麼?

張文宏:

在一個新發傳染病出來之後,疫苗的開發,都屬於應急狀態下的開發,速度都會加快。在2009年,H1N1暴發的時候是上半年,到10月份左右,流感的新疫苗也已經出來了。所以這一次疫情走到今天,全球各個國家都在加緊疫苗研發,也是為疫情(防控)做非常重要的技術儲備。

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全球基本上會開始接種。所以這次加快研發的速度,在整個人類傳染病的鬥爭史中,只是常規的加急研發過程,只不過現在的技術力量比以前更好了,所以研發的速度會更快。比如說中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生產大量的滅活疫苗,進入三期臨床研究。在美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mRNA疫苗做出來,開始申請應急使用。

這說明我們人類的科技力量不斷在發展,它只會以想像不到的速度變得更快,更加精準。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對這次新冠疫情最終得到控制有很強的信心。

(原題為《今冬如何「跑」贏新冠病毒?張文宏給出權威解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張文宏解讀上海新增病例:與此前病例沒有交叉點,仍為散發
    張文宏:新增病例與此前病例沒有交叉點,仍為散發張文宏表示,兩個星期前祝橋鎮營前村的病例處理到今天已經基本告一段落,隔離期馬上要結束,並沒有發現新的關聯病例,意味著上海的快速處置和防控是非常有效的。他指出,按照所有的軌跡和目前的流調結果,沒有看到交叉點,也就意味著這兩例病例的出現雖然都是在浦東,跟機場相關的工作有關、跟物流有關,但從這一波的疫情來看,應該精確地定義為兩個散發的病例。
  • 張文宏對全球疫情做出新判斷,還提出兩個開空調的實用建議
    其實能吃下一顆定心丸↓↓建設好公共衛生體系,沒必要恐慌性反應張文宏說,我們的公共衛生體系,對於同一個月裡輸入的幾百個病例都能控制好,現在出現一例、兩例的輸入性病人,有什麼理由要進行恐慌性反應呢?所以,我們編織了一個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就是為了讓大家有安全感,但是這次疫情到現在為止沒有結束,全世界的疫情可能要連續一到兩年,也就是說在未來三個月以後或三個月當中都有可能整個世界會重啟,整個世界重啟的一個標誌,就是我們會有越來越多的輸入性偶發病例。
  • 張文宏:在空調環境待了一兩個小時後 應該開窗...
    但細細看下張醫生的解答其實能吃下一顆定心丸建設好公共衛生體系沒必要恐慌性反應張文宏說,我們的公共衛生體系,對於同一個月裡輸入的幾百個病例都能控制好,現在出現一例、兩例的輸入性病人所以,我們編織了一個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就是為了讓大家有安全感,但是這次疫情到現在為止沒有結束,全世界的疫情可能要延續一到兩年,也就是說在未來三個月以後或三個月當中都有可能整個世界會重啟,整個世界重啟的一個標誌,就是我們會有越來越多的輸入性偶發病例。
  • 2020疫情什麼時候結束?預測疫情解除還要多久時間
    新型肺炎幾天內會發病?4月8日  【疫情什麼時候能結束?張文宏:沒有人可以回答】4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這次的疫情什麼時候能結束?沒有人可以回答。國外有專家說在疫苗產生之前 ,很難想像我們可以回到這次疫情之前的狀態。
  • 張文宏:「上海方案」是中國防控戰的縮影
    張文宏:「上海方案」是中國防控戰的縮影 目前或「只是結束的開始」中新網上海2月25日電 題:張文宏:「上海方案」是中國防控戰的縮影 目前或「只是結束的開始」記者陳靜他說:「從2月18日至2月24日,更只有2例新增病例。」不過張文宏強調:「現在聲稱疫情結束還為時過早,今天並非疫情的結束,當然也不是開始的結束,最理想的情況無非只是結束的開始。」他表示,第一階段的勝利成果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鞏固!上海是一個最可能出現大面積暴發和蔓延的城市。上海的方案將對全球的城市輸入性傳染病防控提供可貴的「上海方案」。
  • 張文宏解答今冬中國是否會有第二波疫情;成都一無症狀感染者復陽
    全球疫情持續發展,16日共有11個國家新增確診新冠病例過萬,其中歐洲7國,美洲2國,亞洲2國。美國6天內新增新冠確診病例達100萬例,是美國自疫情暴發以來,在最短時間內突破100萬例。截至目前美國累計確診新冠病例超1100萬例。全球新冠候選疫苗的研發不斷推進,展開競賽,增強世界各國的抗疫信心。
  • 歐洲疫情告急!這個國家又重啟局部「封鎖」,張文宏最新研判:疫情第...
    中國基金報記者 文景抗疫曙光乍現之下,疫情防控的挑戰與前景如何?9月20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在第二屆「安泰交響」論壇上,就此話題分享個人演講。張文宏:疫情第二波是必然,做一年打算應是最低限定在中國,老百姓一直問,今年冬天有沒有第二波疫情?
  • 上海公布2例本土確診病例詳細軌跡,張文宏最新研判來了→
    今天(11月21日)上午,上海市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海市衛健委、浦東新區及有關專家介紹了新增本地確診病例和疫情防控等相關情況。專家研判起張文宏:不是兩撥案例 應定義為兩個散發病例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答記者問。
  • 張文宏最新發聲:不用一驚一乍!
    張文宏說 :不用對零星散發的復陽病例"一驚一乍"。8 月 17 日下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走進上海工會"五一講堂",分享 2020 年下半年疫情發展趨勢與個人防護要點。在會上張文宏提到了8 月 10 日一例吉林到滬就醫的新冠肺炎無症狀的復陽病例該病例於今年 4 月在外地被診斷為境外輸入性確診病例,經隔離治療後出院。後該病例在上海醫療機構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診斷為無症狀的復陽病例,已轉至指定醫療機構隔離治療。
  • 張文宏談乘飛機回國注意事項:上飛機就戴口罩睡覺
    張文宏對此一一作答。5月28日下午,中國駐貝爾法斯特總領館與上海市外辦、上海市衛健委聯合組織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視頻講座,邀請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與在英國北愛爾蘭的中資企業、華人華僑、留學生等進行交流,答疑釋惑。
  • 疫情將以何種形式結束?張文宏:「繡花針般的管理能力,比大無畏的...
    來自各行各業的抗疫先鋒——張文宏、李曉靜、陳維等帶領現場觀眾重溫「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女性的力量值得引以為傲。」張文宏說,不管是在中國抗疫期間還是全球協作中,女性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張文宏:幹活幹得吃力的肯定是女同志多
  • 張文宏透露:我剛打了疫苗!他深夜談上海發現的變異病毒病例:症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綜合 張文宏深夜發文!新冠變異病毒株輸入中國已感染病例現在怎麼樣了?……人民日報大江東工作室2020年歲末專訪了張文宏醫生他表示:一半人接種疫苗六七月會迎來拐點同時透露:他已經打好了疫苗一問:境外輸入病例每天有,多省市出現本土病例,上海頂得住壓力嗎?上海接收了中國50%以上的國際航班,每一天境外輸入病例都佔全國一半以上。
  • 張文宏帶來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全國新增49例北京36例# 張文宏深夜發聲 精準防控不傷全局將是中國抗疫常態昨天23:06,張文宏微博發文,帶來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這種防控模式,為將來中國各地防控散發病例而又不影響社會運轉提供了很好的樣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世界疫情會此起彼伏,中國不可能永遠保持封閉,亞洲地區也會逐漸開放,中國會隨之逐漸打開。張文宏表示,今天北京所做的精準防控,及時處置,不影響全局的防控策略,應該是今後全國各地防控的常態。
  • ...團分赴各個省份督察傳染病體系,不讓輸入性疫情成為小火苗爆發...
    【張文宏:第二波疫情是必然的 做一年打算應是最低限定】9月20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辦的第二屆「安泰交響」論壇上,張文宏醫生認為,對於世界的預期,做一年的打算應該是最低的限定。在中國,大家一直問冬天有沒有第二波疫情,現在歐洲已經有第二波了,第二波疫情的出現是必然。
  • 「最美教師」張文宏:全球抗疫曙光乍現,「希望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
    CFIC導讀◆9月13日,張文宏在微博發布題為「全球抗疫曙光乍現」的長文。他表示,近日,世界疫情看似無邊蔓延,峰值至今未至,其實曙光已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張文宏教授榮獲2020最美教師稱號9月13日,張文宏在微博發布題為「全球抗疫曙光乍現」的長文。
  • 張文宏談北京疫情:好消息壞消息都和新​發地市場有關
    6月11日0時-6月14日7時,北京共出現51例確診病例,均與新發地市場有關聯。14日晚11時許,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就此事發表評論。他認為,精準防控不傷全局,將是中國抗疫常態。張文宏表示,好消息是所有病例都與新發地市場有關,沒有看到無傳播途徑的病例,說明防控處於疾病擴散的早期。按照目前的處置力度與速度,這場疫情可控。
  • 歐洲已經出現第二波,對今冬的第二波疫情,張文宏給出了明確判斷
    來源:記者論壇「今天英國首相也說了,英國已經出現了第二波;法國已經第二波半個月了;西班牙第二波也已經半個多月了,」在中國,老百姓一直問今年冬天有沒有第二波疫情,對此張文宏解釋:第二波是必然的。「抗疫曙光乍現之下,疫情防控有何挑戰與前景?」
  • 4月21日河北新冠肺炎疫情情況!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罕見「同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李蘭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分別就國際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研判、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形勢研判和如何做好開學後學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目前國際疫情局勢如何?國內防疫的重點任務有哪些?學校該不該複課?複課後應該有哪些防控重點措施?
  • 張文宏:不要見到大美女就把口罩摘了
    抗疫金句頻出的網紅醫生張文宏,在4月30日國務院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現出了「最佳辯手」本色的另一面。直到會議主持人——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司長米鋒宣布,會議最後一個問題請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鄔驚雷回答時,張文宏仿佛才從自己的世界中走出來,放下手中的筆,抬頭微笑,雙手合十放在桌上,正襟危坐。
  • 張文宏在交大再發聲:疫情第二波是必然的,至少做一年的打算,毒力不...
    「今天英國首相也說了,英國已經出現了第二波;法國已經第二波半個月了;西班牙第二波也已經半個多月了,」在中國,老百姓一直問今年冬天有沒有第二波疫情,對此張文宏解釋:第二波是必然的。「抗疫曙光乍現之下,疫情防控有何挑戰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