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甲的防護力不如鐵甲,唐宋鐵甲,為何被明清棉甲取代?

2021-02-13 中華冷兵器

最近一兩年時間裡,在影視劇中,一改之前以清宮劇為主的局面。關於唐宋時期的影視劇越來越多,例如《長安十二時辰》《清平樂》等等。在這些影視劇中,都出現了關於唐宋軍隊鎧甲的樣式。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唐宋時期的鎧甲以鐵甲為主,到了明清時期,為何出現了棉甲呢?與唐宋時代的鐵甲相比,明清時代的棉甲水平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唐宋時期的鐵甲和明清時期的棉甲,看一下其中的巨大差別。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鎧甲的具體作用。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鎧甲能夠起到保護官兵們身體安全的作用,有的類似於類似於現在軍隊使用的鋼盔和防彈背心。但是,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並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夠擁有鎧甲。由於銅礦石或者鐵礦石的開採量不高,鎧甲無法徹底裝備各級官兵。在一般情況下,只有那些中高級軍官和主力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鎧甲。

至於低級軍官和普通的將士們,則只有簡單的布衣,最多裝備護甲而已。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軍隊的鎧甲,基本上以青銅或者鐵為主。在那個年代,金屬鎧甲價格比較昂貴,當時的政權根本就無力全面裝備。進入秦漢統治時期,隨著與北方遊牧政權的戰爭增多,中原王朝的軍隊中,出現了動物皮毛製作的皮甲。皮甲的防禦作用明顯不如鐵製鎧甲,但是比鐵甲更為輕便鐵甲的防護作用雖然好,但非常笨重。根據宋朝歷史文獻記載,宋朝精銳禁軍裝備的鐵甲,總計分為1000多塊,總重量達到了40斤以上。由此可見,古代官兵的單兵負重並不算輕。

由於鎧甲都比較笨重,長時間穿戴鎧甲,對於士兵們的體能考驗非常大。例如長途行軍,官兵們會非常疲憊。我國北方地區的冬季比較寒冷,對於駐紮在北方各地的官兵們來說,一旦到了冬天,穿著鎧甲「真是透心涼,心飛揚」。鎧甲沒有任何的保暖作用,主要是材質問題。唐朝著名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道:「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由此可見,鎧甲出現了各方面的問題。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到了唐朝統治的中前期,紙甲和布絹甲開始裝備唐朝軍隊。其中,紙甲的造價非常低廉、而且比較輕薄,最關鍵的就是防護能力,紙甲的防護能力並不算差。因此,開始在唐朝各地駐軍中逐漸普及。對於紙甲的製作過程,在唐朝的文歷史獻中有清楚的記載:「紙甲用無性柔之紙,加以垂軟,疊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溼,銃箭難透。」由此可見,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個時代的武器和其他裝備,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進步。

在唐朝統治時期,紙甲開始逐步裝備和推廣。進入宋朝統治時期,紙甲的裝備數量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基本上達到了紙甲與鐵甲、皮甲一半對一半。宋朝歷史文獻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宋朝福建路泉州的知州大人,關於當地駐軍的軍備問題,曾經上奏表示:「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從泉州知州的奏摺描述來看,當地駐軍中,紙甲的裝備數量已經基本與鐵甲、皮甲持平。

但是紙甲有一個比較大的毛病,那就是比較容易損壞。一旦紙甲出現了破損的情況,修理對於專業度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士兵根本做不了。13世紀,北方草原的元朝崛起,並且先後消滅了西夏國、西遼國、金國、大理國、南宋等一系列的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帝國。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元朝軍隊開始裝備一種新式面積。元朝軍隊裝備的棉甲,不僅僅是為了保暖,同時還起到了很好的防護作用。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並且開始了大規模的北伐,把元朝勢力趕回了北方草原。在明朝統治的前期,鎧甲的類型比較複雜,例如鐵甲、皮甲和棉甲等等幾乎同時裝備軍隊。對於江南、西南、嶺南等地的明朝官兵們來說,對鐵甲非常頭疼。因為當地的氣候比較潮溼,鐵甲經常出現生鏽的情況。而且鐵甲比較笨重,與東南倭寇作戰的過程中,明朝軍隊經常吃虧。

此外,倭寇們裝備了大量的進口火器,在火器面前,厚重的鐵甲也起不了多大的防禦作用。按照明朝《武備志》的描述:「雨地溼,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今擇其利者,步兵性有輯甲,用輯布不等。若紙綿俱薄,則箭亦可入,無論鉛子。今需厚一寸用綿密輯,可長至膝。」從明朝歷史文獻來看,鑑於實際作戰的需要,南方的明朝軍隊開始裝備紙甲或者棉甲。請注意,棉甲並不是簡單的保暖棉衣,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甲冑。

首先採用七八斤棉花為原料,經過反覆捶打以後,使之成為了薄薄的一層。然後在中間加入不同厚度的鐵片、銅片,用鉚釘固定,從而形成了棉甲。棉甲的防護作用並不比鐵甲差多少,根據明朝歷史文獻的描述:「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其實除了防護力不錯之外,棉甲還同時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北方九邊重鎮的官兵們來說,棉甲的保暖能力至關重要。

認真的說,棉甲的防護能力,與鐵甲相比,仍然擁有一定的差距,畢竟物理基礎騙不了人。那麼,唐宋時期經常裝備的鐵甲、銅甲,到了明朝時期,為何基本上變成了棉甲呢?我們需要看一下大時代的發展。從宋朝開始,火器開始投入戰爭。歷經幾百年的不斷發展,進入明朝統治的中後期,各種火器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佛郎機和鳥銃等等。在穿透力極強的火器面前,再堅固的城牆或者鎧甲,基本上都喪失了作用。在西方各國,騎士們開始放棄傳統的鎧甲,因為穿了幾乎等於沒穿,反而限制了靈活性。

在東亞大陸上,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在明朝統治的後期,明朝各地軍隊已經基本形成了以棉甲為主、鐵甲和皮甲為輔的模式。17世紀前期,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在東北地區崛起。起初,後金軍隊並沒有標準樣式的甲冑,在作戰過程中,後金軍隊從明朝軍隊的手裡,繳獲了大量的物資,其中就包括數量眾多的棉甲。對於棉甲的防護能力,後金最高層非常認可。因此,棉甲開始在後金軍隊的大規模裝備。

清朝建立以後,借鑑了明朝各方面的規章制度。在甲冑方面,棉甲逐步成為了清朝軍隊的標準。此外,由於清朝的主力軍隊為滿洲八旗。八旗軍的甲冑樣式、顏色,都出現了嚴格的規定。從清朝八旗官兵的棉甲上,就能區分屬於哪一個旗。八旗軍基本上以棉甲為主,作為輔助力量的綠營軍,則沒有這個待遇。在各地的綠營軍中,只有將領們擁有棉甲,普通的士兵只有粗布長褂。在各種影視劇中,清朝綠營軍的形象警察出現。

與軍隊使用的棉甲不同,清朝皇室成員們的棉甲極度奢華。例如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擁有一套黃色雲龍紋暗花緞面綿盔甲,康熙皇帝曾經穿著這套棉甲親徵準噶爾部。這套棉甲設計非常莊重,全身上下都採用了鎏金釘。雍正皇帝並不是一位尚武的皇帝,反而以治理內政而出名。但雍正皇帝也擁有一套非常奢華的棉甲,被稱為月白緞繡金龍棉甲。與父親康熙皇帝的棉甲相比,雍正皇帝的棉甲更加射程,棉甲上出現了火珠、雲紋、金龍、海水江崖等刺繡圖案。棉甲上所有的紐扣都不是銅,而是純金的。

至於喜歡場面的乾隆皇帝,總計擁有七八套棉甲,而且都很奢華。乾隆皇帝曾經前後幾次檢閱京營八旗的駐軍,每次檢閱軍隊,乾隆皇帝都會換上不同款型的棉甲。一轉眼進入了19世紀後期,隨著火器的進一步發展。在堅船利炮面前,棉甲基本上僅僅是「有勝於無。」為了挽救自己搖搖欲墜的通州,在19世紀末期,清朝開始訓練著名的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當時,新軍的官兵們並沒有繼續使用棉甲,而是使用了普魯士樣式的新式軍服。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傳統的棉甲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我們只能在各地博物館和影視劇中,才能看到明清時期棉甲的身影。

圖文分享自:繁華萬裡

相關焦點

  • 秦漢至唐宋的鐵甲,到了明清時期,為何被輕便棉甲替代?
    在各種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明清時期盔甲的形象。與唐宋時期傳統的甲冑形象相比,明清時期的甲冑似乎有很大的不同。
  • 明朝軍隊本來是金屬鎧甲,之後卻被棉甲替換,原因是什麼?
    同時期的歐洲和亞洲近乎同時使用了棉甲(法國和後期的明,清)。戰場上的人可不管好不好看,能不能保命才是他們所關心的。  明朝後期,將金屬鎧甲替換為棉甲。明朝盔甲蠻好看的,因為是棉甲,容易穿著合身。我覺得馬上部隊,尤其是騎射的,盔甲越輕便越好;列陣進擊的一線步兵,盔甲越厚重越好;面對球形彈丸,棉甲是上選,不沉,防護效果應該不差。
  • 皮甲、重甲、棉甲哪種更好用?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在元朝,誕生了一種新的盔甲,不以銅鐵為主,不以皮甲為主,而是以棉為主製造的棉甲,也稱布面甲。但這麼說並不是很準確,因為元朝開始為了抗衡南人的火器,製造布面甲時如同這名字一般,布在外,鐵在內,活生生的就是布包鐵。根據記載,明朝對布面甲也進行了改進,在兩層棉布間加上鐵甲,在外用鉚釘固定。但這並不代表元制棉甲銷聲匿跡,保存至今的晚明高級將領的棉甲,便像元朝棉甲一般,鐵甲在內,棉布在外。
  • 不僅明軍愛用,朝鮮和後金也誇好,棉甲是大明最成功文化輸出之一
    明代除了各種鐵甲,皮甲之外,還有一種鎧甲裝備量也很大,那就是棉甲。棉甲顧名思義,就是用棉花製成的鎧甲。朱國禎所著的《湧幢小品》第十二卷中曾經提到過「紙鎧棉甲」,其中的棉甲便是指的棉花製成的鎧甲。棉花製成的被子是不能用水洗的,因為洗過之後,棉花就會變的緊實,不再蓬鬆,這樣保暖性就差了,但是棉甲的要求和被子剛好相反,不能蓬鬆,要越緊實越好,這樣才輕便好用。棉甲泡水踩過後,再曬乾,就製作完成了,制好的棉甲不吸水,不容易黴變,對鳥槍也有較好的防禦力。戚繼光在書中曾經提到一種緝甲,這種甲用絹,布,和紙合制而成,需要密縫而成,厚一寸,長達膝蓋,能夠防備鉛子,這種緝甲可能也屬於棉甲的一類。
  • 雲錦鑑賞之「清代八旗正黃旗棉甲」
    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接縫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襞膝。以上這些配件除護肩用帶子聯結外,其餘均用紐扣相聯。穿時從下而上,先穿圍裳,再穿甲衣,待佩上各種配件後,再戴盔帽。 八旗軍的棉甲,來自於明朝中後期軍隊鎧甲的設計。明朝在嘉靖年間就已經普及棉甲,淘汰重甲了。明朝的鎧甲也是受蒙古的影響,最早開始普及棉甲的正是蒙古軍。
  • 超長待機的皮質盔甲,為何一直沒有被鐵甲所取代?
    由於這種盔甲製作工藝相對簡單,主要製作材料也不難獲得,所以在鐵甲沒有普及的年代,皮甲是軍隊防護裝備的首選。皮甲的由來從何而來?相傳甲是由九黎部落聯盟首領蚩尤發明,在中國三皇五帝之前的年代,神話和歷史交雜在一起。在這,其中的記載有幾分真假,已經難以分辨。但根據那個時候的生產力來推斷,皮甲可能是他們當時唯一可以批量製作的防禦性服裝。
  • 《這就是鐵甲》總決賽前打造新鐵甲,撒貝寧選擇鐵甲被吐槽
    經歷了兩個月的播出周期,《這就是鐵甲》即將迎來總決賽。為了給總決賽打下良好的基礎,明星經理人需要在自己的隊伍中挑選出三名成員,組成「星機戰隊」打造一支屬於自己的鐵甲。而這支鐵甲將會代表各自的隊伍參加最終的「星機格鬥」。
  • 鐵甲簡介
    鐵甲簡介 鐵甲是一家圍繞工程機械整機流通及使用管理提供深度服務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鐵甲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和遍布全國的線下團隊,為用戶提供管家式的貼心服務,致力於打造最公正、最高效、最友好的工程機械服務平臺。 鐵甲先後獲得啟明創投、DCM、元生資本、遠翼投資、寬帶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總計超過6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是獲得全球範圍內融資輪次和金額最高的工程機械產業網際網路企業。2017年12月,鐵甲完成逾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
  • 明朝的盔甲為何從傳統盔甲變成了布面甲?布面甲有什麼優點?
    為何明朝會更鍾愛於布面甲呢?布面甲有什麼特別的優點嗎?布面甲是從元朝開始出現的,當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之後,布面甲的性質也流傳了下來。到了明朝的時候,火器已經大範圍的在戰爭當中開始運用。布面甲又被叫做暗甲,看上去似乎是布甲,實際上還是鐵甲。布面甲是把甲片內置了,在表面再縫上一層棉布。布面甲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為了禦寒,明朝的時候天氣非常寒冷。
  • 歐洲軍隊的防護能力從此領先世界:細說鐵甲衣與布面鐵甲的異同
    說說布面甲為何在明清流行》一文後,有不少讀者就此都表示,好像歐洲有一款跟中國布面甲異曲同工、類似布面甲的鎧甲,能介紹一下這款鎧甲嗎?本文就是專門說一下,那款被歐洲人稱為「鐵甲衣」的這款鎧甲,到底有什麼特點,跟中國的布面甲有什麼異同。在14世紀,長期與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以及伊斯蘭化的蒙古文明的衝突和交流中,歐洲的各地出現了非常有個性的裝備風格。
  • 今天,哪個鐵甲被KO了?
    如今它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被打造成全新的鐵甲綜藝,表現如何?今天,我們聊聊《這!就是鐵甲》。從第一期節目來看,雖略有拖沓,但它帶來的絕對是驚喜不是驚嚇。節目集結4位明星經理人,讓他們在沒有任何信息參考的情況下盲選鐵甲組建戰隊。兩輪過後,經理人可與鐵甲隊長短暫交流並改選。
  • 《這就是鐵甲》如何讓為格鬥而生的鐵甲變成有溫度、有感情的流量愛豆?
    而前一天,也是以「鐵甲-Face to Face」為主題的粉絲開放日活動,現場除了數百位資深鐵甲迷來到節目錄製演播廳與鐵甲進行0距離親密接觸,還吸引了一大批「鐵甲圈外人」感受到了鐵甲的別樣魅力。節目中,吳尊顯得有些優柔寡斷,幾次面對自己傾心的鐵甲左右徘徊,不敢輕易下手,而導致的結果則是眼看著好的鐵甲落入他人囊中,慌忙下手的鐵甲又在格鬥中屢遭失敗,被參賽的鐵甲選手冠上了「吳白來」的名號。
  • 外國鐵甲招人哄搶,中國鐵甲無人問津,我們到底輸在了哪裡?
    就是鐵甲》中,外國的鐵甲是被選中最多的,而國內的選手有很多都沒有被選中,其實也就是這些原因。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完全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外國人的熱情奔放,從來不謙虛的介紹自己的鐵甲。在鄭爽選擇的時候,也是很多人強烈的推薦他去選極速代碼,而國內的鐵甲就不強嗎?並不是。國內還是有很多強的鐵甲,例如讓人聞風喪膽的俠客,讓人不願意面對的兩頓燒烤。
  • 《鐵甲雄心》第二季攜手優必選科技強勢歸來,開啟全新鐵甲風暴
    同時,雙方還將定製青少年機器人體驗類真人秀《鐵甲雄心之鐵甲小課堂》,及合作推出Robo Genius全球青少年機器人挑戰賽。2018年,浙江衛視《鐵甲雄心》、愛奇藝《機器人爭霸》、優酷《這就是鐵甲》先後開播,一股全新的機器人格鬥新浪潮正在席捲中國。三檔節目全網超百億的觀看量,將科技娛樂綜藝變成了爆款品類,讓無數觀眾感受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的、新奇特的視聽體驗。2018年1月8日,《鐵甲雄心》正式登陸浙江衛視周一晚間檔。
  • 「定遠艦」鐵甲出水!
    「定遠艦」鐵甲出水!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鐵甲為一整塊長2.86米、寬2.6米、厚30.5釐米重約18.7噸是「定遠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成為甲午戰爭實物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