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這個劇的名字看,為什麼叫知否呢?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源於李清照的《如夢令》,詩的大意是,李清照,酒醒後問侍女,窗外的海棠花如何了,侍女回答,海棠依舊,李清照卻說,殊不知窗外綠葉肥碩,紅花凋零,表達詞人惜花傷春之情,更惜自己逝去的青春年華。
那為什麼給這個劇起這個名字呢?知否知否?
合理解釋
就像人生一樣,是未知的,我們誰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路是怎樣的?知否?不知。或飛黃騰達,或寄人籬下,或平庸之輩,明蘭小娘,事事隱忍,只求母子平安,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不爭不搶,最後,人為刀俎,她為魚肉,母子雙亡,最後給女兒的遺言是,活著,只有活著就有希望,一個活波可愛機智的女孩,變得沉默寡言,失去小娘,祖母院裡長大,明白在封建社會的制度裡生存之道,明白自己的身份,吃虧是福,以和為貴,謹小慎微,就像這名字一樣,有著淡淡的悽涼之意。
不合理
明蘭前半身寄人籬下,命運不受自己掌控,之後,偷偷強大,默默成長,嫁給一個英雄漢,彼此相愛,幸福美滿,在封建社會,又有幾個女子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她是成功者,要是以這樣理解,就是劇不對名。
我的觀點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人生是未知的,幸運不是永久的,有時僅是曇花一現,明蘭是庶出,沒有小娘,父親偏心,童年在祖母那裡可以得到一點慰藉,大部分時光,是孤獨,是無奈,是受欺負,是被人瞧不起的,幹活,被冤,等等,這些使她變得強大,包容,智慧,勇敢,不露鋒芒,那個社會裡可以把握自己的幸福,先苦後甜。正如題目,原是綠葉,經過雨水滋潤,變得肥碩,原是鮮花,經過雨水的侵害,凋零,(雖與李清照原文不太符,但是按字面意思可以說的過去)。
宋代,為何女子結婚穿綠衣?
說起結婚禮服,我是滿肚子的不理解,為什麼現在有一股白色禮服熱,白色禮服,是西方的結婚新娘穿的,穿白色,代表純潔和真誠,這也和他們的信仰有關,那我們現在為什麼都穿呢?我不能說崇洋媚外,因為我覺得文化需要交流交融互通,但是,我們好像失去了什麼?尤其是在農村,我每次看到白色婚紗,不自覺得不自在,不是為何,就是很扎眼,很不合適,沒有教堂,沒有大禮堂,沒有秀臺,在農村還是別穿了吧,我們也都知道,在傳統文化中,白色是親人去世穿的,我不反對穿白色婚紗,但是在合適的場合穿還是比較好,如你去國外教堂拍結婚照、結婚照等。我們傳統結婚穿紅色,各種各樣,各個朝代不同樣式,「琳琅滿目」。那為什麼宋要穿綠色呢?我是百度了一點,說,綠色代表尊貴,就像劇中,大娘子才能穿綠色,小娘不能穿,因為大娘子是主母,小娘是小妾,地位不同。現在我們對綠色有太多理解,綠帽子,頭上青青草原,希望,等等,有好又有不好。(關於宋女子結婚穿綠色衣服,我覺得以後值得深入探討)
分封制,宗法制,到宋,我以為已經不太嚴格了,看了這個劇,天,好嚴格,嫡長子繼承制,嫡庶有別,長幼有序,依然很嚴格,
庶女和嫡女有嚴格的區別,比如,庶女結婚,在夫婿家因為自己的地位可能會被瞧不起。
古代女子男子不易
古代女子,讀書寫字,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必須體現身份地位,古代男子,科舉考試,那天看古代男子考古,整個流程,什麼舉人,秀才,探花,榜眼,等,好難,而且隔得很長,而且考上並不一定有官做。還有,就算當官基本沒有假期,看看大臣們上朝,半夜三更,頓不頓就人頭落地,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