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處所的銀河系估測恆星的數量就有1000-4000億個,而在可觀測宇宙範圍內,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起碼有數萬億個之多,那麼理論上在半徑為465億光年可觀測宇宙內,恆星的數量可以達到10^23這樣的級別。有的朋友不禁產生了疑惑,像太陽這樣一個恆星,就可以將地球面向它的一側完全照亮,那麼為何宇宙中這麼多恆星,當夜晚的時候,沒有將地球照亮或者天空為何是黑的呢?相信大家的第一直覺反應就是,其它的恆星距離地球太遠,光線在傳輸過程中衰減得非常厲害。其實原因並非如此簡單,如果按照宇宙中的物質是各向同性均勻分布、處於靜態的觀點,整個宇宙應該是完全明亮的,相信這個結果大家都非常震驚吧。
其實,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有科學家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個科學家就是德國科學家-奧伯斯,他假設我們處所的宇宙空間,是完全靜止、均勻和無限的,如果令恆星的平均光度為Ln,恆星在宇宙中的空間數密度為n,那麼在地球上,我們接收到的恆星發出光線的總照度可以用如下公式計算:
那麼,當宇宙空間尺度無限大,即式中的r為無窮大時,我們可以發現地球所接收到的恆星總照度也趨向於無窮,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個推導的過程就是科學界常說的奧伯斯佯謬。它所表達的觀點,簡單說就是在一個靜止、均勻、無限的宇宙模型下,會出現黑夜與白天一樣亮的推導結論,這與我們實際上觀察到夜空卻是黑的相矛盾。
在奧伯斯提出這個觀點之前,其實牛頓也根據當時科學界普遍認為的宇宙基本特性:均勻、靜止的,以此為前提,假設宇宙的整體密度為ρ(不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將可觀測宇宙視為一個半徑為R、質量為M的球體,那麼相對於球心處,球體邊緣的引力勢能為:
那麼,當R趨向於無窮大時,則邊緣處的引力勢能也趨向於無窮,這與牛頓萬有引力大小與星體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結論相矛盾。在這種情況下,牛頓提出宇宙空間雖然是無窮大,但星體所受到的引力處於處處是平衡的結論,以此來消除這個與事實不符的佯謬。
但是,通過上面兩位科學家提出相應佯謬的推導過程,我們不難看出,它們都將引力和光的傳播速度視為無窮大,即瞬時傳播。然而,無論是引力還是電磁波,其都有傳播的速度上限-光速,如果考慮無限遠星體的引力、無限遠恆星發出的光限,那麼在地球上所接收到所需要的時間也將是無限長,所以如果對於無限的空間來說,這兩個推導過程是不嚴密的。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宇宙空間的膨脹效應。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哈勃在長期觀測的基礎上,發現了來自遙遠星系發出光線的光譜,有向紅端移動的趨勢,而且距離越遠,紅移現象越明顯,因此提出了哈勃定律,即星系相對於地球的退行速度,與星系和地球的距離成正比,這個比值即為哈勃常數。2013年,科學家通過普朗克衛星,測算出哈勃常數值為每百萬秒差距(326萬光年)的區域,星系相對於地球的退行速度約為68公裡每秒。
宇宙膨脹的結果目前已經被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的實驗和觀測所證實,這種膨脹並非是物質的膨脹,而是空間的膨脹。在空間膨脹的影響下,來自遙遠星系發出的光線,則會在空間的不斷拉大下,從目標源達到地球所經歷的路程也相應地延長。這也就造成了在宇宙大爆炸時,即空間膨脹的起點期-138億年前,所發生的第一縷光線,經歷了465億年才到達地球,這個465億光年就是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可觀測宇宙,在這個範圍之外,由於空間退行速度大於光速,我們永遠也接收不到它們發出的任何信息。
因此,造成奧伯斯佯謬的主要原因,則來源於宇宙空間的膨脹,以及由此帶來的電磁波傳播速度的延長。而在空間膨脹效應的直接影響下,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空間範圍又是有限的,從而恆星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對於宇宙空間中的低物質密度來說(每立方米僅有數個質子的水平),按照黑體吸收能量的規律,星際物質也不可能吸收無窮多的能量,再加上電磁波在近乎真空中的傳播勢必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擋,過程中會發生能量的吸收、反射等現象,相當於所有恆星體發出的光線,是通過了一個具有衰減作用的介質最後才到達地球的。
因此距離越遠的恆星發出的光線,受到空間膨脹效應的影響也就越大,能量損耗也就越多,最終到達地球的光線能量佔比也就越低,我們看到的恆星也就非常有限了,所以當太陽消失以後,我們看到的夜空除了點點星光之外,幾乎全是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