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仙:何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2021-03-01 運升堂

1、三花聚頂

精為玉花,氣為金花,神為九花。道家重修煉,以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聚之於頂,可以萬劫不侵。明 張鼎思《琅邪代醉編》卷三十:「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家修養之法也。三花落則死矣。三花未落,乘興來過,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猶有再會之期也。」《西遊記》第十九回:「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

五氣朝元

道教修煉之法。謂煉內丹者不視、不聽、不言、不聞、不動,而五臟之精氣生尅制化,朝歸於黃庭(臍內空處),叫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

蕭廷芝《金丹大成集》說:「問三花聚頂。答曰:神氣精混而為一也。玄關一竅,乃神氣精之穴也。」這裡的「頂」有特指意義,它表示「天宮內院」。所謂「天宮」指腦部,「內院」就是以印堂穴與百會穴垂直線為中心點的腦部內空間。「三花聚頂」是一種內丹功的上乘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必須經過循序漸進的煉養過程。古代道教內丹家由於害怕洩漏天機,又擔心大道失傳,便以含蓄的符號象徵方式來表達。於是,有關「三花」的名稱便有許多轉換的形式。從本質上看,「三花」的內在意義乃是「三陽」。所謂「三陽」也就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三陽」之說來自五行與天幹的轉換。在中國古代,以「水」代表北方,於天幹為壬癸,在人體則與腎臟相對應;以「火」代表南方,於天幹為丙丁,在人體則與心臟相對應;以金代表西方,於天幹為庚辛,在人體則與肺臟相對應。腎主精,心主神、肺主氣。水在北方為陰方,所對應的天幹壬癸,一陰一陽,壬為陽,癸為陰,所謂「陰中之陽」指的就是代表北方兩個天幹之中的「壬」;火在南方為陽方,所對應的天幹丙丁,也是一陰一陽,丙為陽而丁為陰,所謂「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南方兩個丙丁中的丙;金在西方為陰方,所對應的肺臟吐故納新,交接內外表裡,故有陰陽轉換之性,所謂「陰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臟的天幹庚辛中的「庚」。內丹學講究「煉精化氣」就是去腎水中的癸,而升壬;「鍊氣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煉神返虛」,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氣神中的「三陽」,經過進火而升華,最後聚於泥丸宮,這就叫做「三花聚頂」。頂者,鼎也。革故鼎新,脫胎換骨,則成聖明境界,到了這樣的境界,則骨體榮華煥發,光芒四射。此時,精氣神已從分的狀態而回歸於「合」的狀態,恍若金花片片自現於空中,這是內功的美好結果,所以,「花」也就是「華」。

「三花聚頂」的景象

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這時靈魂到達一個新的冷靜地程度,所以有清涼的感覺。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人花 —— 煉精化氣,人本由精化而生,故精為輪迴種子,修道者心必空於下焦,戒去淫慾,精不妄瀉,則精滿不思淫,鉛花生矣;

地花 —— 鍊氣化神,人之生存賴以氣,心必空於下焦,無驚無恐,無忿無怨,則氣平順,道暢通,中氣足而不思食,銀花生矣;

天花 ——煉神還虛,精氣雖足,無神者,則其體無光,其人無命,故神為主宰,今心空其上焦,不執不著,神滿不思眠,常清常醒,則脫殼還虛,歸入虛空境界,則金花生矣。

2、五氣朝元

內丹學術語。「五氣」指的是心、肝、腎、肺、脾這五臟之氣。凡俗之人,五臟之氣散居五行所屬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內丹家為了超越此等局限,遂探索鍊氣法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內丹家提出了「五氣朝元」說。早在漢代的《周易參同契》已經有關於「五氣」的朦朧意識,該書言「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這雖然沒有出現「五氣」的概念,但卻以五種顏色作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關係。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臟的符號象徵。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參同契》包含著五臟之氣的認識,這是可以得到證實的。不過,在這部書中並沒有明確的「五氣朝元」說法;直接使用這個概念的是《鍾呂傳道集》,該書有《論朝元》一節,提出了五臟之氣隨著陰陽的轉換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觀點,以為日月運行之間,當一陽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氣乃朝於「中元」,所謂「中元」實際上就是以兩乳之間為基準而切入的中丹田;當一陰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液朝於「下元」,所謂「下元」就是以肚臍以下一寸三分為基準的下丹田。內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氣、火之丙氣、金之庚氣為帥導,三陽(壬、丙、庚)上朝於天宮(腦門)內院,於是心神也返於天宮,五氣也就朝於上元。關於「五氣朝元」的問題,唐末五代以來,道門內丹家作了許多解釋,從宋代的張伯端,到金元時期的邱處機、蕭廷芝等都有論述,《性命圭旨》總結了前人的諸多論述,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五氣朝元」的理論,該書還繪製了「五氣朝元圖」,便於人們明了其要領。該書從生命發源的問題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異地而五方異氣的情形,進而說明了修行之人合煉五氣使之朝元的可能與方法門徑。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來,人的五臟本來有青、赤、黃、白、黑五帝鎮守,五帝則以天幹、五行、數字及其相互關係來表現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氣,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氣,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氣,黃帝受戊己土德之五氣。修煉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氣氣匯通聚合,所謂「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就是通過會聚而使朝元的過程。金德之四氣與水德之一氣匯通而成五,木德之三氣與火德之二氣匯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氣,「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氣則朝元而聚於頂,體現了內丹修煉的一種高級境界。

「五氣朝元」的景象

由於「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或者在同一時間,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於「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自然地去得無影無蹤了。

一、心藏神,後天為識神,先天為禮,空於哀,則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氣朝元。

二、肝藏魂,後天為遊魂,先天為仁,空於喜,則魂定,東方青木之木氣朝元。

三、脾藏意,後天為妄意,先天為信,空於欲,則意定,中央黃帝之土氣朝元。

四、肺藏魄,後天為鬼魄,先天為義,空於怒,則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氣朝元。

五、腎藏精,後天為濁精,先天為智,空於樂,則精定,北方墨帝之水氣朝元。

以上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之理。人之修道,必由五行歸五老,三花而化三清,始能歸原無極本體,而達圓通究竟。

南懷瑾:三花聚頂和五氣朝元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道家所謂「煉精化氣」的氣是什麼東西?中國醫學所謂的「氣血」的氣和「中風」的風,是否都同道家所講的這個「氣」字一樣?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漢代以後的中國醫學,大都把氣流的風和人體呼吸的氣混而為一,這也是有問題的。不過這些問題都是個別的專論,現在從本題範圍會討論它,一時也講不完。前文曾經提到,暫且借用現代科學術語的「生命能」,作為解釋氣的概念。換言之,也就是要學習靜坐和修證健康長壽術的人們,不要把人體口鼻呼吸的氣,以及大氣中的空氣,就當作道家或密宗所謂的氣。否則,統統落在生理的感受範圍,錯把神經和肌肉的反應當作是「真氣」的流行,那是一個嚴重的誤解。

退而言之,如果只把肺部的呼吸和生理反應的作用,當作鍊氣的成果,那麼綜羅道家、密宗、瑜伽術等的各種大同小異的鍊氣方法,至少有幾十種甚至一百種之多。雖然無可否認的,人體生理上的口鼻呼吸,以及部份其他器官和皮膚呼吸的作用,是修煉的基本動作和工具,但不能誤認為這就是靜坐養生或道家丹法的真諦。

照道家養生的修煉方法,真正達到「煉精化氣」的程度,那是什麼景象呢?這便須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兩句術語,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三花即是「精」「氣」「神」。「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另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通的。聚頂的頂,當然是指頭頂的「宮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洹宮」,密宗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係。不過朝元的「元」,卻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根據醫學經脈穴道的觀念,便說這個「元」是指「關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下丹田」,有些人卻認為這個「元」是指「會陰穴」,也就是密宗和瑜伽術所謂的「海底」。誰是誰非,從來就無確證,除非真是修煉到家的神仙肯出來當場指證,或許可息此一爭端。不過,從學理和中國文字學的詮解,以及經驗的求證。我們認為這個「元」字與本源的源字通用。換言之,所謂「元」,便是指原來的本位現象而已,所謂「五氣朝元」,也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腑臟之氣,各歸原來的本位,充滿、和諧、均衡而沒有窒塞。我們簡略地從學理上解釋過這兩句話的意義以後,再從實證的現象來作說明。

「三花聚頂」的景象:靜坐到達精化為氣的階段。奇經八脈的通暢情況,猶如以往所說,已一步步獲得了實證。從此漸漸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若存若亡。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到此忽然會進入幾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頭頂「泥洹宮」「百會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而呈現無比的清涼之感。猶如乘虛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便是形容這種境界。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五氣朝元」的景象:由於以上所講「三花聚頂」景象的呈現,或者在同一時間,或在稍息之後,忽然感覺呼吸之氣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綿軟,不藉後天的呼吸而溫暖怡適,平時所謂的內呼吸(丹田的呼吸這時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偶然的需要極其輕微的呼吸一次。此時有如在風和日麗的景象中,微風不動,水波不興,身心內外,天地人物,無一而非安於「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無我身的存在,這些平時的感覺和思想,統統都自然地去得無影無蹤了。

靜坐或修道的實際工夫,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講「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情況。那麼,煉精化氣的基礎工作,可以說是告一段落。不過,這種基礎,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須要「持盈保泰」,恆常如此,而且可以自由作主的要如此便如此才算數。倘使在靜坐的過程中,偶然有過一次類似經驗、瞎貓撞到死老鼠、一見永不再見,那就不足為是。但從此要進到「鍊氣化神」的境界,就必須和「道」的觀念結合,並非只屬於靜坐工夫的範圍了。

如何實修「三花聚頂和五氣朝元」?

張三丰注呂祖《百字碑》

養氣忘言守,

凡修行者,先須養氣。養氣之法,在乎忘古寺一。忘言則氣不散,守一則神不出。訣曰:緘舌靜,抱神定。

降心為不為。

凡人之心,動蕩不已。修行人心欲人靜,貴乎制伏兩眼。眼者心之門戶,須要垂簾塞兌。一切事體,以心為劍,想世事無益於我,火烈頓除,莫去貪著。訣雲,以眼視鼻,以鼻視臍,上下相顧,心點相依,著意玄關,便可降伏思慮。

動靜知宗祖,

動靜者。一陰一陽也。宗祖者,生身之處也。修行人當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化也。一身上下,乾坤大褂,五行四象,聚會之處,乃天地未判之先,一點靈光而成,即太極也。心之下,腎之上,仿佛之內,念頭無息所起之處,即是宗祖。所謂動靜者,調和真氣,安理真元也。蓋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闔戶之謂坤、闢戶之謂乾。呼則龍吟雲起,吸則虎嘯風生,一閻一闢,一動一靜,貸乎心意不動,任其真息往來,綿綿若存。調息至無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無事更尋誰!

若能養氣忘言守,降伏身心,神歸傑穴,意注規中,混融一傑,如雞抱卵,如龍養珠,念茲在茲,須臾不離,日久工深,自然現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默化元神,靈明莫測,即此是也。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此道乃真常之道,以應事易於昏迷,故接物不可迷於塵事。若不應接,則空寂虛無。須要來則應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靜,元神凝結。訣曰:著意頭頭錯,無為又落空。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樂,愛惡欲憎,變態無常,但有觸動。便生妄想,難以靜性。必要有真懲忿,則火降;真寡慾。則水升。身不動,名目煉精,煉精則虎嘯,元神凝固;心不動,名目鍊氣。鍊氣則龍吟,元氣存守;意不動,名目煉神,煉神則二氣交,三元混,元氣自回矣。三元者,精、氣、神也;二氣者,陰陽也。修行人應物不迷,則元神自歸,本性自住矣。性住則身屯先天之氣自回,復命歸根,有何難哉!訣曰:迴光返照,一心中存,內想不出,外想不入。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修行人性不迷塵事,則氣自回,將見二寵升降於中宮,陰陽配合於丹鼎,忽覺腎中一縷熱傑上衝心府,情來歸性,如夫婦配合,如痴如醉。二氣糹因縵,結成丹質,而寵穴中水火棚交,循環不已,則神馭傑、傑留形,不必雜術白長生。訣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直至丹田氣滿,結成刀圭也。

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功夫到此,神不外馳,氣不外洩,神歸傑穴,坎離已交,愈加猛烈精進,致虛之極,守靜之篤,身靜於杳冥之中,心澄於無何有之鄉,則真息自住,百脈自停,日月停景,璇璣不行,太極靜而生動,陽產於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點靈光,如黍米之大,即藥生消息也。赫然光透,兩腎如湯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風之吼,腹內如震雷之聲。即復卦天根現也。天根現即瀾心五以神助之,則其笨如火遍金,上行穿過尾閭,輕輕運,默默舉。一團和氣,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踴躍,即天風女後卦也。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極動而生陰。化成神水甘露,內有黍米之珠,落在黃庭之中,點我離中靈汞,結成聖相之體,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煉之。丹自結矣。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到此地位,藥即得矣。二氣結刀圭,關竅開通,火降水升,一傑周流,從太極中動天根,過玄谷關,升二十四椎骨節,至天谷關,月窟陰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樓,無休無息,名日甘露灑須彌。訣曰:甘露滿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結元氣以養之。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養氣到此,骨節已開,神水不住上下周流。往來不息,時時吞咽,謂之長生酒。訣日:流珠灌養靈根性,修行之人知不知 ?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功夫到此,耳聽仙樂之音,又有鐘鼓之韻,五氣朝元,三花聚頂,如晚鴉來栖之狀,心田開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經書,默悟前生根本,豫知未來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視萬裡,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實有也。吾行實到此際,若有虛言以誤後學,天必誅之。遇之不行,罪遭天譴。非與師遇,此事難知。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自「養氣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呂祖真正口決工夫,無半點虛偽,乃修行上天之階梯。得悟此訣與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洩,勿示匪人,以遭天譴。珍重奉行,克登天闕。

呂祖百字碑註解

無憂道人(了空居士蔡衍顓)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釋義:

養氣忘言守:這裡的「養氣」就是孟子所說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也就是說涵養自己的元氣。「忘言守」就是忘掉說話、忘掉意守,也就是去掉說廢話的習慣,去掉對身體某個部位的特別意守。這就是保持清淨的心態。

降心為不為:「降心」就是降伏自己的心,也就是將躁動不安的心緒給予理順,從而達到心平氣和的狀態。「為不為」就是不為而為,也就是不能強制性的壓制念頭,必須合情合理的化解心結。

動靜知宗祖:「動靜」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那個知道「動」也知道「靜」的,就是「宗祖」。這個「宗祖」是什麼呢?那就是道家所說的「元神」,也就是我們最清淨的心態。

無事更尋誰:沒有事情幹了,還要去搞什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要你依動離動、依靜離靜,那個清清淨淨的心就是「宗祖」。明白了這個「宗祖」就是標準的悟道的狀態,就不用再去特別的造作了。

真常須應物:「真常」就是真常之道,也就是大道。整句的意思是修真常之道的人還是要入世待人接物,也就是不能消極避世。

應物要不迷:這一句的意思是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不要迷失了清淨心,也就是不要迷失了那個「宗祖」。

不迷性自住:永遠保持清清淨淨的心態,真常之性永住矣!也就是「宗祖」永不迷失!

性住氣自回:這句的意思是真性常住、形與神俱、神返身中氣自回。身體就開始有得氣反應。

氣回丹自結:這句話的意思是身體的氣感反應慢慢會集中在下丹田位置,漸漸形成氣團,仿佛像結了一顆「丹」。

壺中配坎離:這裡「壺」是比喻下丹田。坎離是水火,比喻所謂的腎水、心火。這整句話的意思是腎水和心火必須自然匹配,也就是不可用心守、不可無意求,丹田之氣才能不斷生發、不斷旺盛。

陰陽生反覆:這句話的意思是丹田之氣充盈到一定程度自然循督脈上升,這就是「陽升」;陽氣從頭頂沿任脈降入下丹田,這就是「陰降」。如是周而復始。

普化一聲雷:小周天循環到一定程度就產生了大周天的「六根震動」「大藥過關」的現象。氣過玉枕關時,有些人會聽到某些響聲,這就是「一聲雷」。也就是說小周天和大周天是有明顯的區別的。小周天的反應很微弱,大周天的反應比較大。也因此許多人在小周天階段並沒有太深刻的體驗。所以,呂祖只用「陰陽生反覆」來形容小周天的過程。大周天則以「一聲雷」、「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來形容,表明大周天的反應比較明顯。

白雲朝頂上:這是描繪內氣沿著督脈上升頭頂的情景。用「白雲」來形容內氣運行的感受;「白雲」是似乎有形象,但又非常輕柔。許多練功者以為內氣的運行是一股很明顯的東西,其實不是的。內氣的運行常常是非常柔和的,只是某些地方特別堵塞,才會感受到一股明顯的力量。

甘露灑須彌:「甘露」原指清淨的露水。這裡比喻甘美的口水,也就是所謂的「金津玉液」。「須彌」就是須彌山,是佛教中傳說的最高大的山,這裡是形容人體的最高點,也就是指頭頂。這整句話的意思是「白雲朝頂上」之後,就化成甘露進到口裡。也就是內氣走到頭上往下降時,嘴裡的口水增多了,同時覺得口水也很清甘。

自飲長生酒:這裡的「長生酒」就是上一句的「甘露」。呂祖是告訴我們嘴巴裡面的口水增多了,千萬不要吐掉,要慢慢的吞下去。這種口水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是「長生酒」!

逍遙誰得知:這一句是描繪練功到一定程度的身心體驗。「逍遙」就是安閒自在、無牽無掛。這整句話是描繪了修煉有成者身心愉悅的那種殊勝境界。「誰得知」是說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

坐聽無弦曲: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修煉到這個程度,每逢安靜下來就可能會有某一些聽覺上的幻響。「坐」是泛指修煉者一切安靜的時候。「無弦曲」是指一切聲音,包括心中的某一些幻聽。

明通造化機:「明」就是明白。「通」就是通達。「造化」是指天地萬物。「機」就是奧妙、規律。「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這兩句是告訴我們功夫到這個層次只要每逢安靜下來,自然而然地聽著種種的聲音,不慌不亂、不取不舍就能深入境界,從而明白天地萬物的奧妙。

都來二十句: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百字碑》一共有二十句。

端的上天梯:「端的」就是一定的意思。「上天梯」是上天庭的梯子,這裡比喻「得道成仙」。「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這兩句總的意思是:一共二十句是得道成仙的絕對秘訣!

五行八卦門福已經開始預售,

點擊左下角詳情進入恭請!


關注我們,遇見信仰

隨緣轉發,功德無量

點一下在看

讓我知道 你來了

相關焦點

  •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為何金仙個個頂上有三花、胸中有五氣;為何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神仙必備?其實「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在道教的正史料中,有詳細的記載,可謂道教高深莫測的修煉大成之法。看過金庸先生《射鵰英雄傳》小說及拍攝的電視劇的人們,想必對其中的關於道家武功的情節還應該有印象。在小說或者電視片中也體現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 何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精為玉花,氣為金花,神為九花。道家重修煉,以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聚之於頂,可以萬劫不侵。明 張鼎思《琅邪代醉編》卷三十:「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家修養之法也。三花落則死矣。三花未落,乘興來過,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猶有再會之期也。」《西遊記》第十九回:「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道教修煉之法。
  •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1、三花聚頂精為玉花,氣為金花,神為九花。道家重修煉,以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聚之於頂,可以萬劫不侵。
  • 關於「五氣朝元,三花聚頂」
    「五氣朝元,三花聚頂」一詞,我在打坐初期就接觸過,在對這句話的諸多解釋中因為1或只是引經據典,或胡編亂講,都只是圍繞古奧難懂轉悠,故沒有深究。隨著本人打坐修煉26年功力日長,才對這句話的內涵有了一些切實的領悟。
  • 關於"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何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1、三花聚頂 精為玉花,氣為金花,神為九花。道家重修煉,以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聚之於頂,可以萬劫不侵。明 張鼎思《琅邪代醉編》卷三十:「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家修養之法也。三花落則死矣。三花未落,乘興來過,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猶有再會之期也。」《西遊記》第十九回:「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 五氣朝元 道教修煉之法。
  • 讀書札記:南懷瑾談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道家修煉的兩句術語,學術界對此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先生曾著《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其中對此術語也有論述,頗有見地。書中寫道:「三花」與「五氣」,都是比喻的代名詞。「三花」即是「精、氣、神」,「五氣」便是心、肝、脾、肺、腎;或用五行的代號,即是金、木、水、火、土;至於印度的瑜伽術中,卻以上行氣、下行氣、中行氣、左行氣、右行氣等叫做五氣。名詞不同,實際上都是共同的。聚頂的「頂」,是指頭頂「百會穴」,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泥丸宮」,佛教所謂的「頂輪」和「梵穴輪」的連帶關係。
  • 道家修真,論五氣朝元,三花聚頂之要義!
    何為五氣?人~體外有五方:東,南,西,北,中!人~體內有五臟,肝,心,肺,腎,脾!東方甲乙木,色青,對應人體五臟肝!南方丙丁火,色赤,對應人體五臟心!何為朝元?朝元:即是回歸本源,返回先天本來的狀態!何為五氣朝元?
  • 丹法 | 關於"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1、三花聚頂 精為玉花,氣為金花,神為九花。道家重修煉,以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聚之於頂,可以萬劫不侵。明 張鼎思《琅邪代醉編》卷三十:「三花聚頂,五氣朝元,道家修養之法也。三花落則死矣。三花未落,乘興來過,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猶有再會之期也。」
  • 【仙界科普】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聚之於頂,可以萬劫不侵。此為 三花聚頂!凡修真者,不視、不聽、不言、不聞、不動,五臟之精氣生生不息,匯於黃庭。此為 五氣朝元!「三花聚頂得歸根,五氣朝元通透徹。」達到五氣朝元的仙人能夠御使世間五行,最直接的就體現在五行遁術上的應用上面。五氣朝元沒有三花聚頂那麼高大上,卻也是神仙修煉不可缺少的一個關鍵過程。相對於達到三花聚頂的仙人數量,五氣朝元的要多得多。很多小說中有名有姓的仙人都能夠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樣的境界。十二金仙是小說中神仙的代表性人物,他們的境界很高,達到了僅次於混元大羅金仙的金仙境界。
  • 道教所說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什麼意思?看完長知識了
    那麼「三花聚頂」既然這麼厲害,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是道教內丹修行的一種術語。我們都知道,道教作為本土的教派,自東漢時期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隨著道教的發展和融合,道教最後形成了以齋醮符籙為主要修行的正一派和以丹道修行為主的全真派。丹道修行分為內丹和外丹,外丹又叫金丹,是在人體之外以藥物燒煉製作丹藥。
  • 三花聚頂
    三花聚頂是道教中的內丹術語,在影視劇與古代小說中經常會聽到關於削去三花的說法,一般來說都是形容被削去仙力的人,在《封神演義》中的九曲黃河陣中
  • 揭秘「五氣朝元」:不視不聽不言不聞不動,靜極自然上朝
    性命圭旨《性命圭旨》:「蓋身不動,則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動,則氣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則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則魄伏而金藏元;四大安和,則意定而土朝元。此謂五氣朝元,皆聚於頂也。」五氣朝元是一種境界,當身體的五臟之氣歸集於腦海,自己會處於一種「虛無」的境界,身心俱空,波瀾不興,達到無欲無求的「神仙」境界。
  • 答案竟然是「三花聚頂」
    本期給大家帶來一個有趣的話題:三花聚頂。相信很多人都會瞬間想起《東成西就》裡周伯通的經典片段:三花聚頂,時空逆轉,我頂我頂,我再頂!沒錯,武俠世界裡,有至高境界三花聚頂,在神話裡,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更是金仙修為最明顯的標誌。那麼三花聚頂究竟是什麼意思,是一種功法,還是一種境界?
  • 三花聚頂說的是哪「三花」呢?
    三花聚頂是內丹術語,在影視劇與古代小說中經常會聽到關於削去三花的說法,一般來說都是形容被削去仙力的人,在《封神演義》中的九曲黃河陣中,許多仙人被削去了頂上三花,被削去三花之後就沒有了道果,無法運用高級的法術了,
  • 道教中三花聚頂都是哪「三花」呢?
    三花聚頂是道教中的內丹術語,在影視劇與古代小說中經常會聽到關於削去三花的說法,一般來說都是形容被削去仙力的人,在《封神演義》中的九曲黃河陣中,許多仙人被削去了頂上三花,被削去三花之後就沒有了道果,無法運用高級的法術了
  • 《dnf》五氣朝元三級稱號叫什麼 五氣朝元三級稱號介紹
    導 讀 dnf五氣朝元三級稱號叫做帝國的晨曦,只限於玩家的buff技能是五氣朝元這個技能,搭配年套的稱號寶珠可達成三級
  • 「三花聚頂」是什麼境界?
    經常在一些影視劇或者小說中看到,修煉之人練到「三花聚頂」的境界即可通神,簡直神乎其神。在《封神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橋段,三霄娘娘為替趙公明報仇,施法布下九曲黃河陣,將十二大金仙困於陣中,盡皆削去頂上三花,廢為凡人。可見這三花對於修道之人的重要性,那麼這裡的三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常人是否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
  • 「三花聚頂」「花開見佛」是什麼意思
    在宗教修行中,道家丹道總依三花聚頂為上乘功夫,而佛家講的花開見佛,開頂為功夫上升驗證。雖講法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道家修行煉功從下丹田開始,下丹田能量充足後就化精強壯腎臟,腎為先天之本,內藏父精母血先天帶來的靈氣能量,隨後天養之,旺者體健,虧者體病,中醫也講十病九虧,主要指腎虧,如養好腎精化氣上升道指鉛花生,身體基本上很健康的。在精化氣時能量不斷壯大過夾脊上頂時形容銀花生,也指氣聚中丹田,心腎相交了。
  • 仙俠小說裡常說的「三花聚頂」是什麼意思?
    其中有這樣一個橋段,闡教十二金仙在三霄娘娘所擺九曲黃河陣中被削去頂上三花,修為大損,只有雲中子的三花還在,是以眾仙稱道他福澤深厚。暴露暴露年齡去年火爆一時的動漫電影《哪吒.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為了救下哪吒和敖丙,導致自己的「三花」被打散,損失了數百年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