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雪君
1925-1995
今天想起談範雪君,緣於昨天我的大學學長@大頭費裡尼 在公眾號裡寫了主演電影《阿詩瑪》、《五朵金花》的楊麗坤。1959年,18歲的雲南歌舞團彝族演員楊麗坤出演《五朵金花》,後主演《阿詩瑪》。因主演的兩部電影出了問題,按百度百科的說法,在史無前例的年代「精神和肉體受到嚴重摧殘,致使精神失常並長期得不到治療」。七十年代楊麗坤和上海人唐先生結婚並誕下一對雙胞胎,平靜低調地在上海生活,直到2000年去世。讀了師兄的文章,不知為何我腦海中響起範雪君唱過的彈詞《秋海棠》選段:「自古紅顏多薄命」,範雪君如泣如訴的聲音,似乎唱盡了薄命女子悲哀而無奈的一生:未曾開口淚先零,待我把往事從頭細訴君……
陸澹安
(1894-1980)
《自古紅顏多薄命》又名《哭訴》,系蘇州文人陸澹安先生所寫。陸澹安原名衍文,原籍江蘇吳縣洞庭後山,出生於上海大東門外鹹瓜街大王廟衖,而他的身份,則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彈詞作家、教育家、偵探小說家、詩人、書法家於一身,不如就以「文人」二字概括好了。陸澹安先是把張恨水的小說《啼笑因緣》寫成彈詞,由沈儉安、薛筱卿雙檔和朱耀祥、趙稼秋雙檔演出,由此成為民國文人以新小說改編彈詞的「第一人」。陸澹安在《啼笑因緣彈詞》序中曾說:「恨水著《啼笑因緣》,餘讀而喜之,謂足樂我,因制為彈詞,播之弦索,兼欲以是樂天下人……使彈詞之能具有民族思想,而於娛樂中愛國……」創作《啼笑因緣》後,他又把秦瘦鷗小說《秋海棠》改編成彈詞,由範雪君一唱而紅。陸澹安《秋海棠·恨不相逢未嫁時》
書影
範雪君1925年生,原名王鳳燕,生父王曉峰是評彈藝人,去世後4歲的女兒由評話演員範玉山收為養女,改名範彩娣。範雪君讀過民立中學,在彈詞藝人中算有文化的,何況還是女藝人,因此她的鄉談(評彈中的國語屬於「鄉談」,即方言)極好。16歲,彩娣開始演員生涯,起藝名「雪君」,說唱《楊乃武與小白菜》。她這部書沒有師承,嚴格說算是「盜版」,但蘇州評彈的行會組織光裕社只允許男性上臺,女藝人是沒有正式身份的人,也就談不上什麼盜不盜版。1943年,18歲的範雪君改說《啼笑因緣》,也是故伎重演,「自學成才」。在群星雲集的民國彈詞界,範雪君獨樹一幟的特色,除了說表和唱腔,還有眾多「跨界」表演,流行歌曲、京昆、琵琶演奏等。走紅以後,沒有一部自己的看家書,好像說不過去。所以她和陸澹安一拍即合,合作了這部經典的《秋海棠》。「恨不相逢未嫁時」、「自古紅顏多薄命」、「愛女一片慈父心」……眾多經典唱段,簡直像是範雪君自己在唱自己的身世,再加上範雪君多才多藝的表演,自然引得聽眾熱捧。今天說的《自古紅顏多薄命》中,範雪君就表演了《琴挑》中的一段「朝元歌」。
民國彈詞書籍封面上的範雪君
崑曲《琴挑》是《玉簪記》中的一折,說的是書生潘必正寄居女貞觀攻讀,月夜聽到道姑陳妙常撫琴,惹起一番情思,二人以琴相挑,互送衷曲,由此結心。主人公的名字是虛構的,但故事並非無由,原型是漢代卓文君和司馬相如。這段崑曲演唱看似突兀,像是表演者在自說自話「秀才藝」,實則體現了作者的匠心。婚姻不由自主的痴男怨女,唱到古人情事,睹劇思人,寧不如古代的一名道姑來得灑脫,和「自古紅顏多薄命」的主題,不謀而合。配上範雪君獨具韻味的演唱,實有催人淚下之奇功。1949年3月24日
手捧彈詞皇后冠冕的範雪君
時年24歲
範雪君年少成名,到1949年盛極一時,不過24歲。但之後她的藝術生涯差不多就結束了,雖也唱過新書,終究沒什麼影響。五十年代遷居香港,從此告別舞臺。那時她不過三十來歲。在香港範雪君恢復原姓,改名王志芳。從鳳燕、彩娣,到雪君,再到志芳,蘇州「小娘ng」短暫而輝煌的藝術生涯,正合了《自古紅顏多薄命》中唱到的兩句崑曲唱詞:「一度春來,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長長短短,有誰評論,怕誰評論?」用這段話對照範雪君、楊麗坤,以至於之前提到的周璇、言慧珠、上官雲珠……等等,都是適用的。
正所謂自古紅顏多薄命,所以有重重磨折到儂身。唏噓亦是無奈,不如翻上去,範雪君的錄音再聽一遍吧。
最近我還寫了
信不信三蝦麵曾是「上海名點」
也談上海的「饅頭」和「包子」
雨季就該聽聽《瀟湘夜雨》
冊那和赤佬都分不清,你怎麼還睡得著覺?
新同心路:來者勿忘國史
當蔥油餅成了奢侈品……
1991年,稀裡糊塗上大學
獲獎的是:生活;獲獎的是:愛……
弄堂砂鍋小餛飩
網紅神曲BGMの絲綸閣下口是心非
九十年代的盧灣區,那時你在哪裡?
走進九江路聖三一堂
如果這些東西你都用過……
百圖追憶當年的老徐匯區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老周望野眼」
感謝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