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2021-01-08 獨視角

人類有強大的實用主義傾向。萬物應需而生,應需而長,應需而亡。這本身就是個自然規律,沒有什麼特別不好。這種習慣性傾向的問題,是往往看不到「無用」的方面,這樣下來歪曲事實,歪曲別人的思想,就成了自然。後世的道德家們對孔子的思想歪曲,可能就在這有意無意之間。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

「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

《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朱熹說過,「直道,無私曲也」,即孔子所謂「直」就是「無私曲」,善者善之,惡者惡之,以公正無私的率直平和心態對待人和事。論語這段說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受人害了,不作計較,反而以恩德回應,這樣做法對嗎?對於這種說法,孔子反問到,如果報答仇怨要用恩德,那麼,受人恩惠之德又將如何報答?

對侵犯者應不應該計較,對君子而言不外乎三種態度:

第一種,不予理睬;第二種,回擊,以直報怨,以公平正義的「直」回擊;第三種,不回擊,回報,以德報怨.

第一種主張對侵犯者應不作計較,這是寬容大度之人都可以做到的;第三種對侵犯者不但不作計較,反而要回報以恩惠。對以德報怨這種過分之舉,孔子以反問的形式直接予以否定。很明顯,這第三種「以德報怨」並非孔子的思想,中間第二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是孔子的主張。關於這一點,大儒朱熹有很多詳細說明。朱熹說:「《禮記》云:『以德報怨,寬身之仁也。』言如此亦是寬身,終不是中道。」既無尊嚴,也不合乎公正和道義的原則。

朱熹說:「或人之言,可謂厚矣。然以聖人之言觀之,則見其出於有意之私,而怨德之報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後二者之報各得其所。然怨有不讎,而德無不報,則又未嘗不厚也。」意思是說,「以德報怨」對結怨者的厚道,是出於「有意之私」,僅是為了平息禍患,對於二者的怨德矛盾並沒能做到公正的對待。而只有「以直」去「報怨」,「以德」去「報德」,才是公平對待「怨」和「德」的態度。

朱子說:「以德報怨,於怨者厚矣,而無物可以報德,則於德者不亦薄乎!」可謂正點!「以直報怨」正直公道,「以德報怨」,是違背本心以求苟且,兩者一偏一證。

「以德報怨」被誤認為是孔子的主張,根子上源於對孔子「仁愛」思想的偏見和誤解,片面地以為「以德報怨」是孔子仁愛思想的真實體現。

而實際上,這是對孔子思想的誤解,「以德報怨」並不符合孔子的仁愛思想原則。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對象是指愛道義君子和仁人。孔子對巧言令色的「小人」是毫無客氣可言的。「惡不仁者,其為仁矣」,憎惡不仁者,也是有仁德的表現。

孔子說:「仁者必勇,勇者未必仁」,老子說「慈,故戰必勝」,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書生說法嗎?上兵伐謀,下兵伐戰。打打殺殺還不簡單,複雜的是如何運用智慧,是和平,不是戰爭。

歷史上,特別是五四以來,砸爛孔家店,人們對孔子的仁愛寬容思想大肆彎曲,絲毫不顧其背後明確的原則性。現今「儒學」國學大熱,我不知道人們在明白老子孔子孟子思想的真諦以後,還能剩下多少基礎。

相關焦點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經典的儒家著作。但是千百年的流傳中,也有一些話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旨與初衷,迷惑了天下萬千受眾。 1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論語 憲問》以德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報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裡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
  • 說一半的名言,都是耍流氓,看看你誤解了幾個
    很多名言警句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但是這些名言警句都是我們以為要表達的意思嗎?好好的一句話,被曲解成完全不同的意思,簡直太可怕了。所以只說一半的名言,都是耍流氓,那咱們盤點一下,大家都誤會了哪些名言吧!「遲到的正義,等同否定正義」它所表達的意思是,儘管正義永存,但對於現實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遲到的正義」絕非真正的正義。「公正在法律中的第二層涵義是指效率。」是波斯納的名言,它所表達的意思是,公正需要辦案效率來體現。 換一個角度可以被理解為「法律被拖延是違反正義的」。 所以這句話的翻譯完全是錯誤的,是與原文背道而馳的。
  • 看看這些被誤解千年的名言
    這場辯論中,可以得出一個共識那就是以繁體字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教育是需要的!意思就是,做事要思考,但是不要想太多,想得太多了就容易猶豫不決,事情反而難成,正所謂「過猶不及」。No.2 言必信、行必果日常語境:這是一句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的「真理」,這句名言也被人們視為是君子誠信的典範,甚至是許多人的座右銘。解釋為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同上句!
  • 那些被誤解千年的名人名言金句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我們平常經常掛在嘴邊的句子,其實跟當時說出這些句子的古代名人要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甚至意思都是相反的。下面列舉幾個我們絕大部分人都說過或者經常聽別人說過的句子,以此了解一下古人說這話的真實意思,又怎樣會被人誤傳至今的。第一句:以德報怨。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如果可以,沒有人會選擇再來一次。所以我們看見當張少華在微博上意氣風發「三十年前的某地故地重遊」,被勾起回憶的吳歡回問:1966年中國評劇院青年演員張少華當隊長,帶隊抄砸新鳳霞的家。後來新鳳霞說:"苦難都過去了,我也殘疾了,怪她們有什麼用,原諒她們吧。" 今年新鳳霞九十冥壽,張少華還記得那些往事嗎?吳歡,是吳祖光與新鳳霞的兒子, 字裡行間,依舊能夠體味到濃濃的恨意。
  • 斷章取義,我們到底還要誤解這個世界多久?
    所以我在網上搜羅了一些被我們深刻誤解的古話,讓大家看看斷章取義的結果是什麼,貽害多少人啊。以下內容全部摘自網絡,若有侵權實屬無意,還請來信告知刪除。所以,三對關係間,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全然沒有誰絕對服從誰的意思。
  •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被誤解幾千年,它真正的意思其實是這樣
    在這方面,中國文人做的特別好,比如杜甫之「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比如貫休之「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不多浪費一字,在悠揚的格律中就將對方罵得狗血淋頭!當然在民間俗語中,這種優良傳統就沒那麼深刻了,底層階級罵人那都是赤裸裸的,罵男人用「無毒不丈夫」,罵女人用「最毒婦人心」,只要是能跑到嘴邊的惡詞兒都能用上。
  • 兩千年的《論語》,今天怎麼讀?「海上暢談」聽《中國詩詞大會...
    提及《論語》,我們都在小時候背誦過無數次「子曰」。那時,它被視作規定的某項背誦任務。而長大之後,很多人才慢慢發現《論語》的價值所在。跨越了幾千年的時代鴻溝,《論語》至今經久不衰。南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被列為「四書」,經過理學大師朱熹的注釋之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論語》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謎。它是什麼人編寫的?什麼時候成書的?《論語》這個書名到底有什麼意思?為什麼不叫《孔子》?它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 老子的「以德報怨」其實是對自己的救贖!
    今天在和朋友聊天中,無意說起了老子的「以德報怨」一詞,朋友很是憤慨的說:「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到當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應該以德報怨,這簡直有違常理,連孔子都說要以直報怨,如果以德報怨那拿什麼報德呢?別人傷害了我,我還要以德報怨,那不是瘋子也是白痴!」,聽完我沒回話,是啊!
  • 求助,我快要崩潰了,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最近我在看《論語》,對於一個古漢語專業小學都沒畢業的人的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有的人說論語很簡單,網上有很多詳細的翻譯解讀,搜來看一下就可以了,當我搜了很多解讀後,發現都或多或少存在很多的問題。
  •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首先糾正一個題主小哥問題中的瑕疵,儒家可沒有主張過「以德報怨」。儒家經典《論語》中確實有「以德報怨」四個字,但是他還有個上下文。事情是這樣的,孔子有一個徒弟問孔子:別人對我不好,我是不是需要對他更好來感化他?孔子非常生氣,說了這麼一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意思是,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別人要對你好你怎麼報答呢?
  • 從孔子的《論語》來解讀,我們的優秀品質
    我們很早就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那麼這裡的「仁」該如何理解呢,今天我們從《論語》出發來了解一下。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論語》中「賢賢易色」,該怎樣理解?
    #既然離不開學習,那麼就要對自己所學的有所了解,知道到底在學習什麼,不能無的放矢。不好說,但《論語》中記載了不少他訓斥學生的記錄。今天我們看子夏的這句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在子夏看來,學和未學之間的界限,不是停留在書本上。
  • 「上善若水」都聽過,那到底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
    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積是被水覆蓋,不過人類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僅佔總水量的0.26%,因此我們需要珍惜水資源,並且關於地球上的水是從哪兒來,也還是個未解之謎。眾所周知,水是沒有顏色的,古時候人們也常將君子的品德與水聯繫起來,現今不少人將「上善若水」當自己的網名,可這四字成語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很多人以為「上善若水」指的是一個人的品德出眾,應該像水一樣綿延不絕,是這個意思嗎?
  • 《論語》中竟有115個成語典故,完整解釋,值得收藏!
    《論語》,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書中的許多警句格言,被廣為流傳;而你可知道,出自《論語》的成語竟有115個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