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杭州,一小學五年級班主任在家長會前,讓同學們為各自家長做「姓名牌」,並寫上「想說的話」。看到同學們精心製作的「姓名牌」,網友表示,感受到這滿滿的「求生欲」!面對可能到來的「疾風驟雨」,一些同學馬上開啟「求饒」模式。(12月27日澎湃新聞)<br><br> 作為一名在職教師,直覺告訴我,凡是在「姓名牌」後面留言讓家長「不要看手機,做好筆記」的,八成是班上的學霸,因為他們平時就是這麼認真聽講的,他們不希望家長來開會時刷手機走神,而大凡留言「回家別打我」的,大多是班上成績較差或退步明顯的學生。<br><br> 說實話,小學生留言「回家別打我」,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一笑了之。<br><br> 從班主任老師角度看,學生們在精心製作的「姓名牌」上寫的「想說的話」,無疑是他們的肺腑之言,無論是讓家長「冷靜深呼吸」「回家別打我」,還是略帶戲謔的「爸,我不好,我檢討。我不對,我有罪。回家別揍我。Please!」還是不無幽默的「請做好心理準備!防止聽出心臟病!」都暴露了這些五年級學生內心的忐忑和不安,畢竟學校組織的家長會,每個同學的在校表現和學習成績是老師和家長繞不過去的話題。那麼多同學留言懇請家長「回家別打我」,說明棍棒教育仍然是當下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有經驗的班主任老師,在開家長會時,就要著力淡化家長和孩子的衝突,既要實事求是地向家長匯報孩子的表現和學習情況,更要讓家長正確看待孩子成績的起起伏伏,讓家長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優點以及提高成績的希望,切不可誇大學生的缺點和不足,讓家長帶著怨氣回去找孩子發洩。<br><br> 從家長角度看,孩子留言中「回家別打我」背後是滿滿的「求生欲」,這說明家長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太過粗暴簡單。面對孩子並不理想的成績和在班級的名次,家長不生氣是不可能的,但做家長的要多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平時有沒有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一犯錯是不是非打即罵?尤其重要的是,孩子成績不理想的家長,平時要多與老師溝通,不能等到問題成堆才與老師交流,尤其要虛心向成績優秀的孩子的家長請教,取長補短,查找自己教育方式的不足,回家心平氣和地和和孩子交流,直面問題,排查原因,確定目標,制定計劃,儘快趕上班上別的同學。<br><br> 有網友評價小學生留言「回家別打我」:「過於真實了,孩子們太可愛!」換個角度看,這樣的留言也給老師和家長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教育契機:孩子們已經知錯了,老師和家長可以趁熱打鐵,抓住這一機會對孩子進行一次深刻教育,這才是老師和家長正確的打開方式。(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