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是筆者最喜歡的紅樓女子,是筆者的偶像。可偏偏探春是一位沒有偶像包袱的女兒家,女孩子的「矜持」或是「端著」,探春都沒有。
筆者猜測,大觀園裡的很多人都有成立詩社的想法,出於種種考量才沒有提出來。
可探春就不會「矜持」,也不會礙於自己的面子和身份,她主動勇敢地站出來,積極邀請各位姊妹加入海棠詩社。
小時候在外人面前放不開、很拘束,看《紅樓夢》時,非常羨慕賈探春這樣的女生。
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是要做一個好好學習的乖孩子,這也造成了很多人性格上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
沉浸象牙塔多年,很多人失去匪氣以及野性,行事中規中矩,寡淡且帶慫氣,缺少敢衝敢闖的豪邁。
探春詩書雙絕,才情上緊追釵黛二人,其書法頗有大將之風,稱之為讀書人不為過。但部分讀書人往往很清高,待人接物不太接地氣,看妙玉這個典型便知曉了。
我們通常會認為「書生氣」與「匪氣」二者是相矛盾的,這一點也不奇怪。
有「匪氣」的人,往往進入社會比較早,沒有接受太多的系統化知識,文化水平上有一定欠缺,所以不太可能會有「書生氣」。
有「書生氣」的人,他們文化水平高、知書達理,很多事情不屑做,很多言語不可說,很多行為又做不到,所以很難有「匪氣」。
筆者不得不承認,「書生氣」與「匪氣」是會有衝突,而能將這兩者結合得恰到好處的女子,實在太有魅力。賈探春就是這樣一位「左手拿書,右手拿刀」的女生。
有人曾說,探春是善良版本的王熙鳳,有一定的道理。這兩人都具有「匪氣」,鳳姐手段潑辣狠厲、討好賣乖十分在行。
可大部分讀者對鳳姐的情感,一般都是佩服欣賞她的才幹,卻不敢苟同於她的行為。因為鳳姐心腸歹毒、貪財愛權,有時想一想,會不會是與鳳姐所受的教育有關呢?
鳳姐的舅舅王子騰任京營節度使,官位權勢遠大於林如海和賈政。從書中了解到王熙鳳仗著他的勢力有恃無恐,可見這位舅舅也絕不是什麼善茬。
曹雪芹多次強調鳳姐大字不識,也不會記帳簿;她沒有什麼書卷氣,卻有「匪氣」、有「真氣」。
由於眼界和學識所限,鳳姐的生活裡沒有「得饒人處且饒人」、「行善積德,綿延世澤」等等觀念。
王家教育鳳姐的,更多是處事理家的章法,官場中的殺伐決斷鳳姐同樣也耳濡目染。
探春不一樣,「才自清明志自高」的探春敢作敢當,讀者們對她的讚揚更多。因為這個女孩不但不害人,還有一些「豁出去」的姿態。抄檢大觀園時,探春「啪」的一下,一個巴掌賞給王善保家的。
大家都討厭王善保家的狗仗人勢、欺人太甚,看到探春打她的情節,認為十分解氣,這樣的小人就該這麼對付。
可試問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受過良好教育的女生敢一個巴掌給別人打過去?筆者從小到大甚至沒在人前跟他人吵過架。
探春樹立威信後,便在大觀園大刀闊斧推行改革,讓那些刁奴婆子們再不敢小瞧這位三小姐。
她實施承包園子、開源節流,敢想敢做、執行力極強。李紈寶釵都支持她,眾人也心服口服。
探春頭腦十分清醒,曾在激憤之下說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的話來,可見她關注整個家族的命運。而鳳姐更多是為自己謀利,私心過重。庶出的三小姐,其遠見格局以及魄力,不比一般人。
一個未出閣的女兒家有這樣的氣性與膽識,也難怪她曾說:「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兒家,一句多話也沒有我亂說的。」
筆者是相信探春這番話的,這並不是三姑娘過過嘴癮說出來的氣話,抄檢大觀園時眾人明哲保身,只有她敢出面維護自己屋裡的丫頭們。
所以侍書、翠墨死心塌地地跟著探春,成為她身邊的得力助手。探春以身作則,她的丫頭們跟主子一樣機警又知進退,行動力很強。
很多讀書人不敢做出什麼突破眾人認知範圍的行為,通常單打獨鬥、不善合作,於是生活過得很平穩。每個人的選擇不同,看重的東西不同,求仁得仁,不分高低。
而筆者更敬佩嚮往像探春這樣,拿起筆來可以寫文章,扛起責任時也可以「打仗」;懂得合作、贏得人心,願意幫她追隨她的人,自然指不勝屈。
一個人可以同時具備「書生氣」與「匪氣」,將超出大多數人,十分可貴。
古今中外,「左手拿書,右手拿刀」的人,是一定可以幹出一番事業的。可惜,在那個時代,探春一個女兒家,自己的命運不由自個兒掌握,一個「遠嫁」的結局讓人為其嘆息。
作者:楊琥媚,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