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2021-02-07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劉月悅(單位:中國社科院文學所)

  《致橡樹》    

  1979年第4期的《詩刊》雜誌發表了舒婷的詩歌《致橡樹》,使這位年輕的女詩人迅速聲名鵲起,全國矚目。「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純的歌曲」,「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藉助這首詩歌,詩人表達了新時期新一代女性的理想愛情觀,它既是深情的愛情宣言,也是女性獨立人格的宣告。40年間,這首當代詩歌中著名的愛情詩,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傳頌,幾乎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愛情箴言。

舒婷抄寫的《致橡樹》,圖片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提供

  艾青讀完《致橡樹》,將它抄在了本子上

  舒婷生於福建漳州龍海市石碼鎮,原名龔佩瑜。20世紀50年代中期,母親帶著她和兄妹三人從漳州來到廈門,分別住在祖母和外祖母家裡。舒婷從小隨母親在外祖母家長大,外祖父和外祖母給了她最初的文學啟蒙。1969年,初中還沒畢業的舒婷下鄉插隊,在知青生活中開始了詩歌創作。不久,她的詩歌就因清麗的風格、敏感的詩思、複雜細緻的情感等鮮明的個人特點在知青中流傳開來。這些詩還被當時的知青譜成吉他曲,可舒婷不敢說是自己寫的。有時候,她寫好的詩隨手放在桌子上,被其他人看到了,她只能說那是摘抄的外國詩歌。1972年舒婷返城,在流水線上當工人,但枯燥的工作並沒有湮沒她的詩情,她仍然繼續著詩歌創作。她的詩最早發表在福州市馬尾區文化站主辦的油印刊物《蘭花圃》上,其後,福建本土的許多刊物都刊登了舒婷的詩歌,如《榕樹》《映山紅》《榕花》等,她的詩歌首先在福建省內迅速傳播開來。

  在詩歌的道路上,舒婷得到了詩壇前輩、同是福建人的著名詩人蔡其矯的指引。香港作家陶然曾寫過一篇散文《師妹舒婷》,回憶與舒婷一起跟隨蔡其矯學習的經過:「起初是廈門詩人黃碧沛把她介紹給詩人蔡其矯,蔡其矯很欣賞,介紹許多名著名詩作給她參考。那時蔡其矯也把她介紹給我認識,因為她以蔡老師學生自居,而我也是。於是她稱我『師兄』,我稱她『師妹』,並沒有正式拜過師。」

20世紀70年代末,舒婷(右二)與詩友聚會,左一系老詩人蔡其矯

  而《致橡樹》的誕生,也與蔡其矯有關。舒婷在其散文《都是木棉惹的禍》中記述了這首名作產生的原委:「1977年3月,我陪蔡其矯先生在鼓浪嶼散步,話題散漫。愛情題材不僅是其矯老師詩歌作品的瑰寶,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筆重彩,對此,他襟懷坦白從不諱言。那天他感嘆著:他邂逅過的美女多數頭腦簡單,而才女往往長得不盡如人意,縱然有那既美麗又聰明的女性,必定是潑辣精明的女強人,望而生畏。年輕的我氣盛,與他爭執不休。天下男人(不是烏鴉)都一樣,要求著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為自己有取捨受用的權利。其實女人也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更深切的失望。當天夜裡兩點,一口氣寫完《橡樹》,次日送行,將匆就的草稿給了其矯老師。他帶到北京,給艾青看。」艾青讀了這首詩後很是欣賞。據說艾青從來不抄別人的詩,但他竟把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詩的題目也在艾青的建議下由《橡樹》改成了《致橡樹》。

  《致橡樹》真正公開發表要等到兩年以後。1979年,當時全國最為權威的詩歌刊物《詩刊》在第4期上將《致橡樹》作為《愛情詩(九首)》之一刊登。1980年前後,正值當代詩歌的「黃金時代」,人民群眾讀詩、寫詩的熱情迎來前所未有的高潮。作為官方權威詩歌刊物的《詩刊》,高峰時發行量多達54萬冊。藉助《詩刊》這一水準高、發行廣的平臺,《致橡樹》在刊發後轟動一時,廣為傳頌。《致橡樹》在《詩刊》發表後,舒婷的父親也很高興,時值舒婷生日,便送給女兒一支鋼筆,並在鋼筆上刻了字:紀念瑜兒生日暨題名詩刊。關於鋼筆,另有一則舒婷在散文《筆下囚投訴》中自述的趣事:她曾有一首詩《致大海》,是用原子筆謄寫出來的,但是「字跡肥頭胖腦,市儈氣十足,真是噁心。從此恨極原子筆」。詩人因此「魂不守舍」,她的老姨媽便將自己的一支老式派克筆贈給她。這是一支價格昂貴的筆,因為筆尖含有黃金。「那時的我全無價值觀念,只知道那金筆尖一試,果然傾城傾國。」舒婷就是用這支老式派克金筆完成了《致橡樹》的寫作。

  「舒婷發現並展示了今天男女之間為共同理想、共同事業志同道合去奮鬥的新型愛情,她賦予『堅貞』嶄新的意義」

  《致橡樹》既是深情的愛情宣言,也是女性獨立人格的宣告。「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這個「我」不是攀附的、依靠的,不是中國古代傳統愛情中的「君當如磐石,妾身如蒲草」。「我」更是反對女性在愛情裡的曲意逢迎和絕對奉獻,「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純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託你的威儀」,而是提倡愛情中的獨立個性和人格,「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要求以平等的姿態溝通,作為彼此的心靈慰藉和靈魂伴侶,「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因為有著獨立的人格和追求,作為女性的「木棉」和作為男性的「橡樹」生長出各自的精彩,「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那麼,如此獨立的木棉和橡樹,他們之間的愛情依靠什麼來維繫,是否牢固呢?在全詩的最後,舒婷解答了這個疑惑:「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裡:/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建立在同甘共苦、休戚與共基礎上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是舒婷筆下堅貞不移的理想愛情。

  《致橡樹》發表以後,當時的評論家們將它所歌頌的愛情與大的時代背景聯繫在一起,劉登翰寫道:「誠然,在許多愛情和婚姻都遭到汙染的十年浩劫之後,這種獨立平等的相互尊重和支持的愛情的觀念和追求是不同凡響的;但是,這首詩更廣闊的寓意還在於作者透過橡樹和木棉這兩個飽和著主觀情感的客體形象,表達了她對人與人之間關係準則的一種認識和追求。人也必須是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彼此尊重又相互支持的。同樣也可以把這當作作者對藝術的一種理解: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文學家、藝術家,都必須獨立地表現出他『自己』,他的思考,他的個性,他的獨創。首先是作為一株獨立的樹——哪怕是一棵很小的樹,然後才有可能進入文學藝術之林,為之增添風採。」陳良運則稱之為「一首有強烈時代感的愛情詩」,認為「舒婷發現並展示了今天男女之間為共同理想、共同事業志同道合去奮鬥的新型愛情,她賦予『堅貞』嶄新的意義」。石河將《致橡樹》作為「粉碎『四人幫』以後的愛情詩」的代表,認為它「反映了一代青年面對愛情和婚姻被汙染的抗爭和獨立人格的覺醒」。

1980年參加第一屆「青春詩會」的詩人們,前排左一系舒婷

  在後來的文學史上,也有論者賦予了《致橡樹》更深層的內涵。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洪子誠認為,「她的詩『復活』了中國新詩中表達個人情感的那一線索……中國當代讀者久違了的溫情的人性情感在她的詩中回歸……這一寫作路線,使她的詩從整體上表現了對個性價值的尊重。」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中寫道:「這樣一種對情愛關係中個性與自我的維護,是在反叛傳統倫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時確認自己新的理想與追求:在『文革』剛過去的時候,這種看起來很抒情的個性表達其實也是正在萌發中的『現代反抗意識』的顯現。歷史的苦難遭遇使這一代年輕詩人無法輕易認同來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他們的自我意識生成於個人的體驗和思考中,當一切都從個體生存中剝離之後,他們唯有依持自我的獨立意志,才能走向精神的新生。」

  當然,對於廣大普通讀者而言,男女情愛仍然是《致橡樹》的主題。在《致橡樹》最流行的20世紀80年代,《致橡樹》裡以「木棉」形象出現的女性既獨立堅強又不乏柔美,成為新時代女性的自我期許,而「橡樹」一般的男子更是被廣大女性當作擇偶標準。舒婷自述道:「這首詩(《致橡樹》)流傳開來,不斷碰到那些才貌雙全的女孩子,向我投訴沒有橡樹。」舒婷隱約地表達了一點不滿:這些女孩子雖然讀了《致橡樹》,卻沒有領會「木棉」的精神,精神上仍然尋求、依賴偉岸強壯的「男子漢」的保護,因此,她又寫了《神女峰》作為補充。據孫紹振所言,「神女峰」的傳說有兩種來源,一是主動獻身於楚懷王的巫山神女,二是在懸崖上等待丈夫、久而化作石頭的民間少婦。在這首詩裡,詩人對象徵著女性忠貞、執著的神女峰質疑道:「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以此批評男權中心主義話語對女性的戕害,由此提出「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進一步呼籲女性走出傳統的愛情道德觀念束縛,追求真正的愛情和生命。然而,《神女峰》在讀者中的反響遠不如《致橡樹》。

《致橡樹》發表於1979年第4期《詩刊》

《致橡樹》1982年被編入舒婷的第一本詩集《雙桅船》,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舒婷的出現像一隻燕子,預示著女性詩歌春天的到來」

  《致橡樹》發表後,舒婷成為全國聞名的青年詩人,在《鴨綠江》雜誌舉辦的「一九八零年最受歡迎的詩歌」的民意測驗中,舒婷在青年詩人中得票第二,但爭議也隨之而來。1979年,《蘭花圃》開展對舒婷詩歌創作長達半年之久的討論,影響頗大。同年6月到12月,《廈門日報》也針對舒婷的詩歌開展了一系列討論,但討論多以批判為主,有時候甚至是一整版一整版的批判聲音。而最為著名的爭論,是《福建文藝》所組織的將近兩年的討論。

  據孫紹振回憶,「當初知道《福建文藝》要討論舒婷詩歌時,大部分的人,包括舒婷自己都以為刊物是要批判她」。在得知舒婷心存芥蒂以後,時任《福建文藝》批評部主任的魏世英和評論組分工抓舒婷討論的蔡海濱一起到廈門拜訪舒婷。在廈門期間,兩人拜訪了廈門文學界的一些朋友,許多人認為舒婷的詩歌沒有價值。兩人也組織了與廈門大學等學校青年學生的座談會,年輕的同學們卻熱烈地支持舒婷,肯定其創作,甚至能背誦舒婷詩歌中的句子。兩種對立的態度更加使得魏世英和蔡海濱感到了進行討論的必要性,認定「這一炮會打響」。

  在隨後的會面中,編輯們的誠意打動了舒婷,徵得舒婷本人同意後,討論隨即展開。1980年1月,福建省作協與《福建文藝》舉辦了一次文藝界50多人參加的詩歌創作座談會,與會人員來自全國各地,舒婷本人也出席。據謝春池回憶,「會議一共開了五天,雙方舌槍唇戰,前所未有的激烈……記得王者成慷慨激昂地站起來,手拿數頁講稿,一口氣質問了幾十個為什麼」。隨後,《福建文藝》正式推出專欄「關於新詩創作問題的討論」,討論從1980年第2期正式開始,結束於1981年第10期,發表了49餘篇文章。

  這場討論涉及舒婷詩歌創作的方方面面。首先是詩歌的主題之爭。主題論爭的背後,是在創作和評論中如何看待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的問題。其二是對舒婷詩歌美學風格的探討。支持一方認為「朦朧」正是一種風格和美學特色,「看不懂」的偏見會隨著時間而消失,群眾也應該適時提高鑑賞能力;反對一方則認為舒婷詩歌晦澀難懂,意象支離破碎,不能成為新的追求目標。其三是學習借鑑外國詩歌與民族化大眾化的關係問題。支持者鼓勵舒婷大膽向西方學習,突破古典詩歌的局限;反對者則認為新詩應該立足於本國傳統,應該多向古典詩歌和民歌學習。其四是新詩的傳統之爭。支持的意見認為舒婷的詩歌繼承了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五四傳統;反對方則認為新詩應當繼承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

  1980年,《詩刊》邀請舒婷赴京參加第一屆「青春詩會」。在10月號的「青春詩會」專號上,舒婷共發表了三首詩作,《暴風過去之後》《土地情詩》和《贈別》。加上之前已發表的四首,舒婷在兩年時間內先後在《詩刊》發表七首作品,標誌著主流詩壇對她的認可,她也是「朦朧詩」詩人中較早被主流詩壇所接納的一位。同時,舒婷的出現,還打破了男性詩人在詩壇一統江山的局面,如吳思敬所說,「1979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現像一隻燕子,預示著女性詩歌春天的到來」。

  《致橡樹》如何成為「國民」愛情詩

  真正意義上讓《致橡樹》成為「國民」愛情詩的,是語文教科書的收錄。《致橡樹》曾兩次入選全國範圍通用的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次是在1990年,《致橡樹》與流沙河的《就是那一隻蟋蟀》組成「中國當代新詩兩首」,這套教材一直使用到1997年。1997年版的人教版教科書中沒有選《致橡樹》,而是選入了舒婷的另一首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6年之後,《致橡樹》在2003年版的教材中再次入選。

  《致橡樹》的兩次入選,都與時代的強烈要求有關。1990年的教材編選中,刪除了一些時政類的文章,特別強調「增添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新課文」,《致橡樹》正在此列。2003年的教材編寫,特別強調思維的多元、開放和對學生實際生活的貼近,也強調對人性的關注和人文性的回歸,除了《致橡樹》外,還增加了另外一首愛情詩,鄭愁予的《錯誤》。時隔十餘年的這兩次入選,雖然是同一首《致橡樹》,卻因不同的時代背景、教學目標,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

  1990年版的高中教科書,服務於1990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大綱對於語文學科的定位是:「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學科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追求實用和效果,具體到《致橡樹》,是希望帶給學生關於詩歌基礎性的知識和能力,比如詩歌的語言特色、字詞、結構和修辭。

  在詩歌主題上,1990年版的「自讀提示」中寫道:「《致橡樹》通過象徵的手法,用內心獨白的方式,表達了一種富有時代氣息的愛情觀的追求……由於象徵手法的運用,對於全詩所禮讚的愛情關係,我們不妨可以理解為現代女性的自我完善,也不妨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教師教學用書中進一步寫道:「第一層是詩人宣告一篇戰鬥書,宣告自己不願為男性的附庸……表現詩人對舊的觀念、舊的倫理的強烈否定和堅決反叛……這義無反顧的決心,似一聲驚天動地的吶喊……是反抗、是掙脫、是戰鬥,詩人以一個鬥士的面貌出現。」不難發現,1990版的教科書試圖強調和提煉《致橡樹》中無畏、頑強的反抗精神,而原有的愛情主題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重新給語文課程進行定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2003版教科書裡,對於《致橡樹》的教學轉為關注文本的情感性、人文性,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這一版的教師教學用書這樣解讀《致橡樹》:「作者以橡樹和木棉兩種高大壯美的喬木象徵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們比鄰而居、並肩站立的形象來象徵男女之間的理想愛情。詩人通過『木棉樹』的自白,表達了一種獨立平等、互依互助、堅貞熱烈,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視自身價值的嶄新的愛情觀。」顯然,《致橡樹》擺脫了作為語文教學樣本的工具化命運,更加注重學生的文學感覺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在思想上不再刻意「拔高」,強調反抗精神,在主題上也不再刻意「迴避」,而是重新回歸了愛情主題。

  除了全國性的人教版教材,北師大版、華東師大版、魯人版、滬教版、蘇教版等多個版本的高中語文教科書也都先後收錄過《致橡樹》。於是,數以千萬計知慕少艾的花季少年讀到了《致橡樹》。他們正處在十六七歲情竇初開的年紀,而家庭和學校對於他們萌動的少年心事採取的往往是「嚴防死守」的態度,《致橡樹》是他們能夠光明正大讀到的為數不多的愛情文本。於是,《致橡樹》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的愛情宣言、愛情教科書,進而影響了他們的愛情觀。在網際網路上,許多人表示,「《致橡樹》是我讀到的第一首愛情詩」「《致橡樹》影響了我的一生」。舒婷曾戲謔道:「至今,只要有人老話重提,說起當年的愛情史與《致橡樹》有關,我趕緊追問:『婚姻還美滿吧?』好像必須由我承擔媒人職責似的那麼緊張。」

  「這就是寫《致橡樹》的舒婷」

  《致橡樹》發表後,「舒婷」這個名字就幾乎與「致橡樹」等同了。無論走到哪裡,只要介紹舒婷,主持人就會說:這就是寫《致橡樹》的舒婷。然而,舒婷並不認為《致橡樹》是自己最好的詩。據詩人自己講,在很多詩歌朗誦會上,參加的人會強烈要求她朗誦這首詩。

  有了《致橡樹》,橡樹和木棉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模範情侶」,可是舒婷卻講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木棉在南方是旺族,分布很廣,不記得是哪個城市還選了她做『市樹』。用『她』字稱呼,是我的感覺,仿佛木棉花有幾分女性化吧?早春二月,紅碩的花託飽滿多汁,每陣風過,落花『噗』下,濺紅一地,真像嘔心瀝血的沉重嘆息呀。……我與橡樹一見鍾情,是在日本電影《狐狸的故事》裡。……在這部對狐狸追蹤十年的紀錄片裡,背景有棵老橡樹,獨立曠野高坡,滄桑於藍天白雲之下。夏天綠蔭匝地,冬日風雪之中枝柯剛阿,盛衰均是鐵一樣的沉默。1979年才在杭州植物園親睹橡樹,病歪歪的,與想像相去甚遠。……每年有多少語文教師,跟孩子們討論橡樹和木棉。有沒有人意識到木棉在南方,橡樹卻生長在朔雪之鄉?事實上,它們永遠不可能終生相依。」

  舒婷還講了另外一件「夢想無法照進現實」的事:「鼓浪嶼區宣傳部長掛電話來,問可以不可以在鼓浪嶼擇塊風水寶地,種一棵橡樹,再矗一塊《致橡樹》的詩碑。我回答他:橡樹在南方不容易成活,假使能生根,一定沒精打採百無聊賴。橡樹要長到可以託付終身的模樣,需要好多年,至少我和部長都看不到了。又提,那麼找一棵像樣的木棉如何?這幾年興旅遊熱,凡是遊人茂密的地方,都清場給棕櫚、蒲葵和檳榔類熱帶植物。木棉在鼓浪嶼倒是四處可見,卻都護在人家院裡屋外,不在公共場所。誰願意讓遊客整天在自家門內門外進進出出?我趁機向部長告狀:鼓浪嶼導遊圖上標著我家地址,侵犯我的隱私權。平日裡,尤其國慶長假,按圖索驥公然闖進院子拍照者有之,大清早叩門擾人清夢者有之,稱『要趕飛機,因此起早打擾……』部長諾諾。詩碑作罷。」

  但是,即便是作者自身有意識的解構,似乎也難以撼動《致橡樹》在讀者心目中的位置。舒婷說,她家的地址雖從鼓浪嶼導遊圖上消失了,但仍常常聽見導遊領著一幫遊客在巷口說《致橡樹》。雖然這令詩人頗為苦惱,卻也從側面證明了《致橡樹》的經典性。《致橡樹》所塑造的溫柔、獨立而堅韌的女性形象,所吟誦的相互尊重又矢志不渝的愛情,已經成為幾代人所珍惜、珍藏、珍重的青春記憶。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16日 14版)

[ 責編:張悅鑫 ]

相關焦點

  • 新起點樹新形象
    新起點樹新形象 2020-12-21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選擇和誰站在一起?
    這部劇如果成功在海外播出,對我們在國際上的形象樹立大有好處,而且就目前而言海外粉絲的回饋幾乎是一水兒的正面。然而今天極少數白眼狼的論調簡直令我瞠目結舌,提上褲子就不認帳的作人風格也令我對有些人刮目相看。想想肖戰一路徵程中,所走過的路吧。
  • 《櫻花莊的寵物女孩》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的賣肉橋段的【很不錯的勵志新番】~空太和真白、仁和美嗔、一個是普通迷茫中學生,一個是只存在繪畫裡的天才少女一個是有些小才的腳本製作,一個是動畫界的天才新星想要和喜歡的人站在一起,讓喜歡的人看到自己,不僅僅是因為喜歡而看到,腦袋裡條件反射《致橡樹》咳咳目前更到15集喜歡和矛盾,理想與現實,最後會是怎樣的結局?
  • 漂亮央視主持人張蕾,和老公站在一起,外觀形象一點
    說到主持人大家第一時間能想到,就是董卿,何炅,謝娜等等,其實除了她們還有一個非常優秀的主持人,就是張蕾,提起她的名字想必所有網友都非常熟悉,她是優秀的主持人,擁有著漂亮的顏值以及火辣的身材,出眾的氣質,氣場也是相當強大,無論站在哪裡都能成為場中亮麗的風景線,無論主持什麼樣的節目,都表現的非常完美,她的主持風格得到了所有人的欣賞,主持的所有節目收視率都相當高,憑藉著自己的主持風格以及很好的外觀形象
  • 老電影:樹先生的形象,人性中自卑的一面
    《hello,樹先生》是一部本人看了多遍的老電影,有人說看這部電影看進去了,會讓人產生壓抑的情緒。仔細想想,確有道理,樹先生那種瘋瘋癲癲的形象映照著每個人內心中自卑的一面。
  • 散文詩:冬天,和樹
    透過最簡單的生命脈絡,我能夠清晰感知它四季的形象:春日蓬勃,夏日繁茂,秋日豐碩。而冬日,就這樣,洗盡鉛華,簡單,直白,寧靜,肅穆,站出一種讓人不自覺仰視的風骨。無論是湛藍晴空,還是陰雲清冷,枝條的走向都那麼率性,那麼舒展,置身其間,心亦會變得自然而詳和。
  • 樹和花海中的記憶,紀念那遺失的尊敬
    作為遊戲中的一塊地圖,那裡風景正如其名——山清水秀花團錦簇,作為一個門派發源地,此處是萬花弟子拜師,出師,做門派任務的地方,並沒有什麼特別。然而在萬花谷一處著名旅遊景點——花海中,卻有一位NPC,有些與眾不同。他叫浪凌飛,是一名萬花弟子,一直站在這裡吹著笛子。你跟他對話,他會淡淡的回你一句,「百年雲煙只過眼,不為繁華易素心」。
  • 樹葡萄和嘉寶果有什麼區別?教你正確認識樹葡萄和嘉寶果!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這個嘉寶果,有些朋友可能在植物園見過這種果了,但是樹葡萄又是什麼果呢?
  • 在冷風吹來的時候你和誰站一起
    在冷風吹來的時候你和誰站一起全球資本市場遭遇了一輪強冷風襲擊,再次實現了一次財富大挪移。在本次多空遭遇戰中,股神巴菲特被套了,套在了美國四大航空公司上。而具有華爾街之狼之稱的潘興廣場資本創始人比爾.艾克曼卻以2700萬美元的成本賺了26個億美元,創造了資本市場對衝套利的神話。
  • 盧志文:讓我們和整個世界站在一起
    親愛的同學們,尊敬的同事與家長朋友,當這些概念式的詞語如此迫切地走入現實,你是否意識到:作為人類的一分子,你就是世界,你也是歷史,你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真切力量!在我們的學校,有一行大字:「和整個世界站在一起」。這是翔宇教育的核心理念。
  • 《hello樹先生》裡的王寶強和《誤殺》裡的譚卓,早在一起了
    那年,王寶強和譚卓都還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倆人擦出的火花,令人印象深刻。那出戲,太飆了。伴隨著樹先生手不離煙的吞雲吐霧、閒逛遊走,更加顯得虛無縹緲和魔幻。樹先生和小梅,遭遇了愛情。「相思是煙,相憶是酒,你就像那菸酒,搞得我煙不離手,酒不離口!」這般頗為文藝又接地氣的真情告白簡訊,出自蓬頭垢面怪模怪樣無所事事的老神棍,樹先生之手,怎不令人驚詫。任誰的內心,都有猛虎在細嗅玫瑰。後來,小梅和樹先生有一場非同尋常的洞房床戲。太尷尬了。
  • 看過《樹》,我們一起走進丹麥歐丁劇團
    今年烏鎮戲劇節的大熱劇目之一《樹》來自丹麥歐丁劇團,劇目發布以來,《樹》連同此前曾在國內演出過的另外兩部作品《鯨魚骨骸內》《鹽》成為了熱門話題。首周末,《樹》作為開幕劇目之一在枕水雕花廳上演,封閉手機、寄存隨身包、巴爾巴導座……一切都是熟悉的歐丁。
  • 錯砍他人「站樹」引矛盾,法庭調解化糾紛
    在農村地區,有養「站樹」的習俗,即為老人種養一棵適合做棺木的樹,在老人去世的時候將樹砍下後做成棺木用於安葬老人。「站樹」對於種養的人家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近日,黔西縣金碧鎮有一戶人家為老人養的「站樹」被他人錯砍,雙方發生矛盾難以調和,樹主人一氣之下訴至黔西縣人民法院金碧人民法庭,請求判決砍樹人賠償其樹木的損失。法庭受理該案後,分別與原、被告兩家人進行談話,了解了原、被告雙方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其他矛盾,導致此次砍錯樹後雙方矛盾激化。
  • 「藤纏樹」還是「樹纏藤」?
    《劉三姐》,是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一部音樂故事片,影片中取材於壯族民歌的那些插曲,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只有山歌敬親人》以及這曲《世上哪有樹纏藤
  • 《步步驚心麗》解樹最先愛上的是八王子,可是失望和無奈堆積太多
    女主解樹是穿越而來,身份是八王子王妃的妹妹,從剛剛開始的害怕到在八王子府裡快樂生活,都是八王子在護著解樹。解樹在王府裡面的日子是真的歡樂,每日逗著姐姐開心,還有各位王子們一起玩,最重要的是,八王子對她真的很溫柔。剛開始,她以為八王子是因為姐姐的原因對她好。慢慢地,解樹已經意識到八王子對自己的溫柔和與眾不同,特別是八王子那種隱忍和小心翼翼的保護,已經不是對妹妹的喜歡。
  • 山西仿真樹大門製作,仿真樹假樹大門製作方案
    大家都想知道這麼美的仿真樹大門,製作流程有哪些?下面由鼎盛園林景觀 仿真樹大門,仿真樹假樹大門廠家帶你了解 仿真樹大門,仿真樹假樹大門製作方案說明。山西仿真樹大門製作,仿真樹假樹大門制1、仿真樹製作之設計圖紙:仿真樹製作圖紙設計包括:外觀形象尺寸圖、仿真樹骨架結構圖、仿真樹灌溉系統布置圖。
  • 外樹形象 內聚人心——呼鐵法院召開信息宣傳工作座談會
    外樹形象 內聚人心——呼鐵法院召開信息宣傳工作座談會 2020-10-23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道》告訴你,什麼是站著和男人對話?
    芮小丹認為:「女人與男人的對話方式只有兩個,要麼躺著,要麼站著。我總願意把你想像成一個流浪街頭的醉漢,想收留你,卻不敢想像收留你的門檻有多高。你說過,給你扔塊饅頭就行,可你要的這塊饅頭太大了,我這個窮家養不活你。」丁元英問「為什麼要養活我?」
  • 春風十裡:我如果愛你 也不是非要和你在一起
    我如果愛你,我不要做啁啾的鳥兒,我不要做攀援的凌霄花,甚至日光甚至春雨,都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這首詩有一個關鍵詞,是「如果」,代表著對未發生的完美愛情的假設,是「未來時態」。
  • 鳥和樹
    昨天海濤提到「許常德」的名字,我的腦海中瞬間閃過一連串他寫的歌詞,但是最先想到的是一首叫《鳥和樹1992年 李亞明《很想找一個人說說話》《鳥和樹》這首歌雖然不如李亞明的《放輕鬆》等歌曲這麼出名,但卻是一首很值得回味的歌曲,尤其是歌詞很巧妙地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這首歌的作曲者吳旭文也要特別提一下:他曾是「青年合唱團」的主唱,後來也成為了華語樂壇的一位創作高手,而「青年合唱團」中最有名的當屬賈敏恕先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