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社交網絡上不少人都在為微博名為「諾貝爾哥」的郭英森叫屈。《5年前節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這樣的標題足以勾起人們的好奇與衝動。由這件事,我們可以引發出更多維度的思考。
回顧一下整個事件
2011年2月播出的「非你莫屬」節目片段被人翻了出來重新傳播。在該片段中出場了一位叫郭英森物理學研究者,郭英森基本陷於一種由主持人和嘉賓們構成的侮辱、藐視及同情氛圍中。由於郭英森在該節目中努力爭取到的一點說話機會中提到了「引力波」概念,因而該節目片段迅速成為了網絡輿論的焦點之一。
老郭之事,有三點熱議之處:其一,有網友認為方舟子等節目嘉賓對於老郭很不尊重;其二,也有些網友認為老郭在五年前就提出了引力波的概念,如今被證實了,果然「高手在民間」,甚至期待老郭會是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三,部分網友認為不管老郭的水平如何,他的研究是值得重視的,夢想是應該有的,並且呼籲專業人士認真研究老郭的理論。
非專業研究人員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 學術無界限第一點不僅屬於嘉賓素質問題,平靜地看「非你莫屬」節目相關片段,可以發現,當郭英森登臺時說明只是工人身份、初中學歷,就已經處於了被懷疑地位,而一當他說明了所「發現」的領域屬於高端的理論物理學題目時,就已經處於了被否定地位。這當中存在一根工人、初中、高端學術鏈條,但無論是主持人、嘉賓還是臺下觀眾,基本都不願接受這根鏈條,寧願認為這僅僅是互不能銜接的散亂的鐵環,因此,郭英森試圖想再說什麼,都已經近乎精神異常者,不再願意給他繼續說話的機會,失去了理應給予其基本尊重的耐心(既然讓他上臺,不管他說什麼,總應該讓他有基本的說話機會)。
學術無界限,這句話包括兩方面意思:一,學術研究的對象無界限;二,參與學術研究的人無界限。這兩者不可偏廢,失去了任何一個方面,當代中國的學術(包括科技)試圖有長足的進步,都是難能做到的。
第二點和第三點其實都在說一個問題,民科是不容輕視的,有可能是中國未來科學的突破口。老郭在節目中號稱發明了足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新理論,能夠讓人類長生不老。這是非常典型的民科。
老郭在節目中提及了引力波、物質波、粒子等等概念。這些概念確實存在,卻並不能代表老郭跟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引力波這個概念來自於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用微博網友「grLVeat」的評論來說,藍貓淘氣三千問11年前就提到了引力波,是不是也該給超威藍貓頒個諾貝爾獎?
有人也許會說,老郭提及了引力波,這證明他的理論不是信手沾來,而是真的和科學研究有關係。這句話成立的話,科學的成本實在太低了,人人都可用黑洞、事界、普朗克時間等等學術語言,來拼湊出一套自己的理論來。
老郭在節目中說的慣性系、
加速系這樣的概念屬於牛頓力學,
他又嫁接到自己的一套所謂新舊物理理論中去
真正的科學,並不是說提出了概念,或者說一個結論便可以的。引力波的觀測恰好是一個適合的例子。韋伯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特別重要的一點,科學理論並非空中樓閣,需要經得起嚴密的論證,必須得有數學框架和大量反覆的實驗。
美國科學家韋伯早在60年代便號稱發現了引力波,
卻因為不能被重複實驗驗證等原因而被否定
人們在民科這個問題上,往往不自覺地、帶有同情地站在「弱者」這邊,認為他們受到了官科的打壓。然而,科學不是草莽的叢林世界。和民科對立的不是官科,而是科學本身。
系統二字便是民科與真正的科學學者的區別所在。真正的科學是建立在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上,是站在巨人先賢的肩膀上,是使用科學訓練的邏輯思維來思考,而非憑空妄想,空中建樓閣。系統與否,與姓官還是姓民無關。
老郭說,2010年4月,前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表示中國如果可能得諾獎,很可能先是業餘的,然而查無此言;2011年,路甬祥倒是支持來自企業等民間機構的專家也應被選入院士隊伍,後者和民科是兩碼事
老郭五十多歲。學者田松研究過民科的年齡,結果發現民科基本上都出生在1970年代以前。80後、90後是民科的鳳毛麟角。民科是時代產物。
1978年,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中的浪漫化文字,極大地打動了青年們的心,也是許多人投身民科的熱情來源
既然是時代產物,為何到了今天,許多人依然選擇支持、期待老郭。實際上,中國的主流學界在與公眾對話上歷來都做得並不好,自身又有許多備受詬病的體制弊病。而提升公眾興趣,就需要我國的科學家像索恩那樣,重視宣傳,重視與公眾溝通,參與公眾容易感興趣的科普項目甚至科幻小說、電影等等。
由A不尊重B,推導不出B的研究是科學的。態度的歸態度,科學的歸科學。民科成不了科學,但是科學界應該重視與公眾的關係,尊重那些非專業科學研究人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