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的智慧包容世界

2021-01-18 tan

 提示:點擊上方"tan"免費關注 公眾號ttsd168

"談天說地"微雜誌-給您品味的圖文音樂雜誌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一個小和尚的故事。


這個小和尚對自己的頭腦、學問、智慧還算比較自信。聰明人當然願意和聰明人交流,那確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而遇到學識淺薄、思維混亂、說話纏夾不清的師兄師弟,每每會氣急敗壞,大發脾氣,常常把一句「你怎麼還不明白?你豬腦袋啊」掛在嘴邊。


師父為此批評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認錯誤,但一遇到類似情況,仍然忍不住要發脾氣。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經歷讓他改變了看法。


這一天柴打得特別多,他的心情也很好。回去的路上他累了,就放下柴擔到溪水邊喝點水,洗一把臉。這時「小強」來了。小強是山裡的一隻小猴,經常來這邊玩,也經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


日子久了,他們就成了好朋友。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臉,卻發現汗巾還掛在那邊的柴擔上,他也確實是很累了,於是就指著柴擔,示意讓小強替他去拿汗巾。


小強跑過去,從柴擔上抽了一支木柴,給小和尚拿了過來。小和尚覺得很有趣,又讓小強去拿,並用手比劃呈方形,嘴裡說著「汗巾、汗巾」。小強又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開心了,這次他拿一塊石頭丟過去,正好丟到汗巾上,然後指給小強,「看到了吧?拿那個汗巾」。小強再去,拿回來的還是木柴,而且還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說:「你看,我多能幹!」看著小強一幅志得意滿的樣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後合。


回來以後,小和尚把這件有趣的事告訴了方丈。於是方丈問他:「你跟師弟們講道理,他們聽不明白,你就會發脾氣。可是小強聽不明白,你為什麼反而覺得有趣?」


小和尚一愣,回答說:「小強聽不懂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是猴。可師弟他們是人,他們不應該聽不懂我說的道理。」


方丈說:「應該?什麼又叫做應該呢?首先每個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後天所處的環境又不一樣。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並不是他的功勞;出生在走卒屠戶的人,也不是他的過錯。就算是環境一樣的,能遇到的師父又不一樣。遇到一燈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勞;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過錯。人與人有這樣大的差異,你憑什麼就能說誰『應該能』怎麼樣呢?」


小和尚聽到這裡,低頭不說話了。方丈接著說:「更何況,天道無常,人世無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強了呢?那時候他再來看不起你,你心裡感受卻又如何?」


小和尚慚愧地說:「師父,我知道我的錯了。」方丈卻搖頭道:「不,其實你最大的錯,卻並不在於此。」小和尚睜大了雙眼問:「那我的錯在哪裡呢?」


方丈說:「錯在你沒有學著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小和尚忽然覺得,自己似乎就要領會到一些什麼東西了,於是連忙磕頭說:「和尚慈悲,求師父教我!」


方丈微笑道:「你仔細想一想,同樣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為什麼你對師弟就會發怒,對小強就會開懷大笑?他們是相同的,而變化的是你自己。所以問題並不出在他們身上,而出在你身上。你不對小強發怒,是因為你是人,他是猴,你比他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就可以包容他的錯誤。而你師弟他們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跟他們是同一個檔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們的錯誤。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師弟們的錯誤,他會發怒嗎?他當然不會,因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你最大的錯誤就在於,沒有試著用佛的眼光去觀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憐憫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相關焦點

  • 佛的智慧
    所以,唯有從修心開始,才能悟得佛的智慧。"佛"是什麼?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佛"與燒香、拜菩薩、念經聲"阿彌陀佛"是相等的。其實,這是對佛的一種誤解,"佛"是從梵語"buddha"翻譯而來,原意是"覺者",即"覺悟了的人"也就是說。佛是對大智慧之人的一種尊稱。
  • 包容的智慧
    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能保持一顆包容之心,而總是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掛在心上,和他人過不去,也和自己過不去。有句話說得好:「心小,所有的事情都大了;心大,所有的事情都小了。」人心寬處皆是路,有容乃大便是福。包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人生在世要受許多委屈,要學會一笑置之,超然待之,智者懂得在包容中壯大。
  • 佛的智慧從哪裡來?佛為什麼有神通智慧?
    很多人懷疑佛的智慧是從哪來的?我們為什麼沒有佛的智慧?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佛的智慧。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煩惱習性,佛都清楚。因為佛是過來人,他也做過凡夫,也生死輪迴過,凡夫的貪嗔痴都一樣。
  • 懂得包容,才是真正的智慧
    包容是來自人們心底的那份善良,仁愛於慈悲;倘若遇到與你一樣有著相同的愛與善的人,或許就能結伴為高山流水的知音。就像是綠葉的相互容納,海洋博愛的浩瀚。當你擁有了容納他人的胸襟,或許就能看到這個世界更多姿的一面。紀伯倫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 五方佛、五佛智慧和五方佛土簡介
    西藏密宗儀規認為修行人僅僅依靠念誦咒語和觀想曼陀羅,仍然不能達到即身成佛的境界,還需要五禪定的五種智慧,才能成佛。此唐卡即表現藏傳佛教金剛界(vajradhatu)五智如來,能夠成就五種智能和提供冥想的五位佛。 此唐卡中央為大日如來(Vairocana),又作毗盧遮那佛。法身裝束,膚白色,雙手胸前作講經印。代表清淨人的痴心之毒,將色蘊轉為法界體性智慧。
  •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包容!包容是大智慧!
    因為愛和包容。但是,愛有時能產生包容,有時卻不能。所以,有的兩人因互相愛慕對方結為夫妻,卻因為不能包容,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爭吵是最傷感情的,吵著吵著,天長日久能把原先的愛給磨沒嘍!而沒有愛有包容,兩個生活節奏不同的人能不能和平共處呢?能!這兩人,但凡有一個懂包容,情況就不一樣了。
  • 佛理智慧:淺釋「回向偈」
    歡迎關注佛理智慧。我自幼受母親影響,喜歡佛經,學佛修行二十多年,對佛法感悟頗深,希望把我的心得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們學佛人不論念經念佛,念完了,都要把回向偈念一遍。回就是旋轉的意思,向是歸向的意思。回向偈就是把這個念佛念經的功德,歸向在求生到極樂世界去。
  • 虛雲老和尚:吾人本來是佛 , 何以佛有無量智慧 , 而吾人無之?
    ◎十七日,師開示云:『參學者有三要:一者要有好眼目,能辨邪正;二者要有好耳,能分清濁;三者要有大肚,能包容一切。具此三要,參學者方能得實益。否則自己無主,為他所轉,未有不上當者。』又謂《心燈錄序》記夢事及全書皆只言此『我』,不妥。 ◎十九日,師開示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 包容、專業、分享——海富通王智慧的投資管理智慧
    就在這個陽春四月,海富通基金公司總經理助理王智慧暢談了其投資管理之智。「低調、沉穩,又不乏親和力。」這是業內人對王智慧的評價。2015年11月,王智慧加入海富通,成為海富通權益板塊的掌舵人,他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裡,卻在近5年的時間裡,帶領一家老牌基金公司的權益部門重煥勃勃生機,權益業績穩步向上,並湧現出一批長中短期業績具優的好產品。
  • 佛說:世界上有一種人最聰明,最智慧,看你身邊佔幾個?
    佛說:世界上有一種人最聰明,最智慧,你知道是哪一種,看你身邊有幾人?生活中,我們經常有說誰有智慧,誰最聰明。有人說聰明不是智慧,智慧一定擁有聰明。因為聰明者智商高,是在腦裡;智慧有靈性在「心」,腦從心而感發,而心涵藏一切。
  • 莫高窟最大密宗四方佛說法:真正的智慧來自德行
    井心下方東西南北四披,各畫佛說法圖一鋪,為四方佛赴會說法相,這是莫高窟最早最大的四方佛說法圖。 根據井心交叉的金剛杵圖案和窟內南北二壁所畫多幅密宗菩薩說法圖可以確定,此幅四方佛說法圖為金剛界四方佛說法圖。平均每披面積為5.5米,四披總面積為22平方米。 東披畫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體現福德。阿閦佛又稱不佛,意為不動、無憤怒、無嗔恨等意思。
  • 《法華經》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是迦旃延,當以種種,妙好供具,供養諸佛。諸佛滅後,起七寶塔,亦以華香,供養舍利。其最後身,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土清淨,度脫無量,萬億眾生,皆為十方,之所供養,佛之光明,無能勝者,得佛號曰,閻浮金光。菩薩聲聞,斷一切有,無量無數,莊嚴其國。】世尊為須菩提授記後,接著又對所有的比丘和法會大眾說:我現在要說的是「大迦旃延」。
  • 佛說:慈悲,是最高的智慧
    人們常講:「我佛以慈悲為懷」。其實,慈悲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解釋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也就是說,「慈」是給一切生命帶來快樂,「悲」是讓一切生命遠離痛苦。慈悲,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因為有了慈悲,人世間才充滿了溫暖和喜樂,人生才有了充盈的意義。慈悲,是最好的相處,也是最高的智慧。
  • 佛在你身上,只是睡著了!開悟無數人!
    如果我們繼續說,什麼是佛?佛是圓滿了智慧的人,佛是具有大慈悲的人。佛的智慧圓滿了,所以能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這樣的一位人,難道你不對他生尊重心、生恭敬心?不願意成為能幫助人們解決一切問題的人嗎?所以,常隨佛學,就是要學佛的智慧,就是要學佛的慈悲。這是我對什麼是佛,又補充說了很多種回答。
  • 有一種智慧叫包容,肖戰做到了
    肖戰的善良,肖戰的好,大家都會用自己的眼光去批判的。公道自在人心。以上種種數據,說明了肖戰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催不可堅的。03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碰撞和那樣的摩擦,有他人故意的傷害,有他人無心的舉動。
  • 用心修佛才能如佛 境界做佛才能是佛
    人生的世界和個人的感態,都是人的思想。凡心凡念的日常生存,都在為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著想。難以在生活中敞開胸懷,一心為人,一心向佛,每天想的都不是慈悲善道,這種心態的感覺都是生活的幹擾,不可能走入佛法境界的修行。佛法的修行是用心去修行善心和大愛,用心修佛才能如佛。如果用凡心修佛,永遠無法和佛法接融。
  • 《法華經》中描述佛的智慧功德不可思議,這也是眾生本有的能力
    佛在法華會上告訴諸菩薩和弟子們: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即使花上無數億劫的時間,也不能把佛的功德和智慧說盡。你們應當知道,佛是一切法的王,佛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法。對於一切教化救度眾生的佛法,佛都能以方便善巧的智慧和功德,根據眾生的根性而應機演說;而佛所演說的一切教化救度眾生的佛法,也都能使一切眾生證得無所不知的佛性智慧,證得成佛的果位。佛能周知一切萬法的義理旨趣,也能周知一切眾生內心深處的細微意念,佛的智慧通達一切,無滯無礙,佛能究盡一切事物,明了宇宙萬有,佛能開示一切眾生,給眾生遍知一切佛法的智慧。
  • 佛法:學佛之人如何來通達佛的三種智慧
    佛以破煩惱障和所知障成就佛的三智,而成為覺者和智者,安立為成佛。智者和覺者是相互聯繫的,覺者是智者的因,智者所產生的作用就是覺 覺也是依智而顯現。學佛之人要成為智者,就必須具備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 五方佛一覽表,常拜五方佛多福祿智慧
    一些遼金時期的古剎大寺,在大雄寶殿或毗盧殿內供奉五佛或七佛為殿內主尊,如大同華嚴寺、泉州開元寺、北京法源寺都供奉密宗五方佛,而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交城玄中寺則供過去七佛。關於七佛的布置較為少見,這裡對於相對比較常見的五佛略加解釋。
  • 佛前供文殊菩薩智慧燈 為莘莘學子點亮前程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期末考將要到來,作為父親母親都希望孩子們能夠開啟智慧、沉著冷靜、應答自如、交出滿意答卷。考試是檢驗莘莘學子數載苦讀的時刻,學子們將要邁出人生重要一步!這樣的時刻,送上美好的祝福是所有父母的心願。佛前點亮一盞明燈,照亮學子辛苦迷茫的心情!讓學子的心中升起智慧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