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修佛才能如佛 境界做佛才能是佛

2020-12-18 靈韻之修

我們每個修行的人,應該修行心靈的境界,提高素質和檔次,超越自己的凡心和心靈的感態,有如一切是一切的高層境界。尤其是修佛的弟子一定要用心修佛,提高心靈的境界和素質,改變人的觀點和概念,以及自私自利的狹隘之心,有一顆超凡脫俗的心才能走向修佛的境界。修佛不是外表的感態,也不是山盟海誓,千萬諾言,那只是表面的一種心靈表白,而不是真正的做到和做好。修佛是一種做到和改變自己的心靈缺陷,尤其是人的思想境界,和一顆自私自利的貪慾之心,這些都是修佛的障礙和幹擾。修行和修佛講的是起心動念和你心靈的想像,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想法是什麼?觀點是什麼?看法是什麼?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才是我們做人的焦點和修行的理念。

如果你的起心動念如佛、是佛、成佛、做佛,用一顆佛心的境界來處人處事,一切為人著想不起貪心、貪念,不做小人,不去害人,想到的都是為人、為善的起心動念和心態,這樣的心靈境界才是佛的善念善心和善言善行。如果不是按照佛心的境界和佛法的慈悲做任何事情,都不是真正的為人和為人著想。佛心的境界不會有貪念,更不會有貪心,起心動念都會為別人著想,不會自利,更不會貪慾,只能是在佛的境界中去做好自己的人和事,用一顆大愛無疆的慈悲善心去為人著想,助人為樂,幫助別人,有一顆如佛、是佛、成佛、做佛的心去度己度人和幫助別人,才是真正的大愛之心和佛法的慈悲。 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去慈悲善道,才能走向佛法的修行和修行的境界。

人生的世界和個人的感態,都是人的思想。凡心凡念的日常生存,都在為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著想。難以在生活中敞開胸懷,一心為人,一心向佛,每天想的都不是慈悲善道,這種心態的感覺都是生活的幹擾,不可能走入佛法境界的修行。佛法的修行是用心去修行善心和大愛,用心修佛才能如佛。如果用凡心修佛,永遠無法和佛法接融。佛法的大愛慈悲是看破放下是喜樂自在,不是擁有和得到。而人心的感態是收穫和得到,對人的思想是一種痛苦和損傷。所以修行的起心動念沒有佛的境界,沒有修佛的心,是不可能達到慈悲的善舉和無怨無悔。

在修行的過程中注重佛法是心靈的感態,修行佛法是獲得佛的精髓改變自身缺陷的源泉。只有用心修佛,修行好心靈的境界,才能如佛、是佛、做好自己的人和事,不會用一顆俗心看待人生之路和未來的生存。只有人心的提高,才能改變生活的價值,改變人生的道理,走向成功的未來之路。人的起心動念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肯定的追求。如果你的想法錯誤了,會讓你事事偏道,看法錯了會事事無成,觀點錯了會找不到真正的人生方向。用一顆俗心和凡態看待生活和人生的價值,你會永遠無法振作和努力的進取。如果以佛心的境界和修心的境界做人做事,修行佛法,你就會放下小我,追求大我的大愛之心,積下功德無量和善道善行,不會計較生活的每天每日,更不會計較過往的失敗和當下的困境,一切苦難和不幸都會用修行心靈的境界去改變,用佛法的慈悲去做到。

因此,心靈的境界才是修佛的基礎,心靈的大愛才能修行佛法的慈悲,佛心的境界才能讓人一心向善,無私無欲才能改變人心的自利。用這樣的心態修行心靈的境界和佛心的境界,才能走入佛法的行列和修行的法道。宇宙九天萬物神佛,都是天道成佛、成神、成仙、成道,我們人心的修行也是一樣的,只有超越自我和心靈的境界,才能走向佛法的境地和修行的慈悲。人心本身有誤,做事本身有私,一切自利的心都是因為人的貪慾和狹窄,不懂的大愛之心和佛心的境界,才使人心執念痴迷。開闊不了胸懷,做不到無私無欲,只看咫尺之地,看不到遠方的藍天,往往會為一些小利,放棄大的事物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更使自己無法釋懷,去超越自我的心態,解脫人生的煩惱,難以看破放下超越心靈的境界走向無私的佛心,不在乎一切,用佛心的境界和佛法的慈悲,看待人生的道路和生活中的一切。

要想達到如佛、是佛必須要把佛法和佛心的境界融入到生活和人心中去,才能真正的改變自私心的執念,人性的痴迷。只有這樣的境界和改變的方式,人心的感態和自我的自利,才能徹底的放下,不受世俗的幹擾和凡心的破壞。萬事的超越和心靈的放下,才能真正的從自私中解脫出來,走向無邊的佛法,做無量的功德,積下善德善果,彌補前生今世、累生累世的業力和罪孽,把自己的命運和人生的未來用善道慈悲,滋潤和改變,成為人生的福樂和福德。佛法的修行和人心的境界,相輔相成,陰陽相合,人生的自我和所做所為,都是我們未來的虔誠福報。因緣因果,命運和今生都是該珍惜的一切,只有做好做到,才是我們真正的境界和修行的法根。佛心的境界和心靈的境界,都是積累的善德福心和大道無為的境界和未來的福報。

所以說,用心修佛才能如佛,境界做佛才能是佛。在我多年的修行悟道中,一直認為修行和感悟,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悟道,在悟道中提高境界的修行方式,就是一種真實的改變和做到。因為人在生活中都會萌發一種自私自利的心態和唯我獨尊的感覺,如果每個修行的佛弟子都在生活的現實中做好人生中的一切,承擔起自己的人生責任感,用愛心和做到去幫助和愛護自己的親人,不去自私自利,用一顆責任感的心幫助你身邊的人,關心和愛戴他們,沒有分辨之心,不分彼此,無怨無悔的做到和付出,這才是佛心的境界。如果做不到這點,一直斤斤計較不能包容理解,或者是有分辨之心,都不是佛心的境界和佛法慈悲的大愛。生活中的一切就是檢驗每個人的真理和標準。

因為生活中涉及到每個人的利益和做人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事事不去在意,在利益面前不去爭端和計較,才是佛心的大愛和善心的慈悲,能夠做到這些才是真正佛心的善道和做人的善行。一切人生的考驗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在見證每個人的善心、噁心、慈悲和忠孝,如果不能夠過關,做不到最好,都是一種飄渺和虛無。能夠過此生活中的一切關和做人的一切道理關,你才是一個真正的善心、善道、善行、善悲的慈悲中人和大我大愛的佛法中人。只有這樣的境界和修行的法理,才能真正的改變自身的缺陷和人心的自利。每個人做人做事都能夠放下個人的貪心私慾,才能真正的修行佛的境界和得到佛法的加持,給予你的庇佑和幫助。如果人心達不到佛的標準和修行的境界,我們每個修佛的弟子就應該繼續去努力和做到,改變和修行,這才是我們應該所求的大道之法和無為的境界,去走向人生的彼岸和光明的頂點,用佛法的慈悲和修行的境界來改變人生的一切和做人的道理,用大善大德和大我大愛之心,走向修行的境界和佛法的慈悲。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修佛的境界
    使自己深受其境的去以佛心的姿態,再以佛法的經文和佛的心,來面對自己的修行和做人做事。雖然我沒有皈依三寶,但我知道怎麼去做一個佛家弟子,那就是應該像佛一樣的善道慈悲,因為我們不是學佛念佛,而是去如佛和做佛最後成佛。這才是真正的佛性和修行的佛法給我們的心靈開示,這也是給修佛的弟子真正的光明指引和心靈的改變。如果,我們每個修佛的弟子能夠做到這些,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和修佛的境界。
  •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一般眾生若有機會見到佛,通常是見到化身佛或應身佛。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化身佛是佛所變化出現之影像,是為了眾生的需要才出現。報身佛是指莊嚴報身,或者說圓滿報身。如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圓滿報身,現正在色究竟天為菩薩說法,一般眾生並沒有機會看到。
  • 泰國必打掩面佛,掩面佛什麼時候才能看到效果?泰國掩面佛牌圖片
    掩面佛又稱必打佛,寓意:擋住一切不好的東西,使之不能影響人的身心,同時佩戴者還會藉助掩面佛,財運滾滾來!小人黴運遠去。說到掩面佛(也成必達佛)就不能不提到龍婆多大師,但凡對泰國佛牌有所了解的善信應該對師傅的稱謂都耳熟能詳。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60
    這種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所能得來的」。【如本信心清淨業】:供養十方諸佛,是用本來生出這種信心,所修的都是清淨業,而不是染汙業,也就是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三業清清淨淨,沒有半點染汙的。【以佛威神今悉見】:現在借佛的大威神力,才能明白這種境界。依佛的加被,了解如來在往昔所修的行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70
    我念三世一切佛 所有境界悉平等 如其國土壞與成 以佛威神皆得見【我念三世一切佛】:釋迦因陀羅天王說:我思惟思惟,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平等無差別。【所有境界悉平等】:三世諸佛所有的境界一律平等,無有高下,沒有大小的區別,而是統統一樣的平等。
  • 如何見佛?佛眼裡看魔是什麼?--大日明王上師
    魔自大嗔怒眼見到處是魔,凡夫疑心大看誰都是凡夫,佛子恭敬萬物蒼生眼裡看到真佛。佛眼裡沒有佛魔,都是自己,什麼都有,又什麼都沒有。  佛不是誰都能見的,心有毒看什麼都是毒,心清淨看什麼都清淨。對依止上師三寶,只有恭敬心和信心才能相應,從而開啟內在佛性。口說學佛心地疑佛是學佛者主要障礙,自大我慢比佛都懂,到處當老師找錯誤,自己不理解統統是邪,就是回到正法佛陀身邊也不會起信。一切都是自心的投影,成為滅佛滅法,斷眾生慧命的魔子。  我曾經就此開示做過提問,提問:問佛眼裡看魔是什麼?基本所有人回答是「佛」。
  • 佛說:放下是一種境界,凡事學會這樣做,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風
    正因為此,我們更要明白放下的意義,正如佛說:放下是一種境界,凡事學會這樣做,方知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風。02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相傳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婆羅門恭敬地來到佛前,他運用自己的神通,兩手拿了兩個花瓶,前來獻佛。
  • 五方佛、五佛智慧和五方佛土簡介
    西藏密宗儀規認為修行人僅僅依靠念誦咒語和觀想曼陀羅,仍然不能達到即身成佛的境界,還需要五禪定的五種智慧,才能成佛。此唐卡即表現藏傳佛教金剛界(vajradhatu)五智如來,能夠成就五種智能和提供冥想的五位佛。 此唐卡中央為大日如來(Vairocana),又作毗盧遮那佛。法身裝束,膚白色,雙手胸前作講經印。代表清淨人的痴心之毒,將色蘊轉為法界體性智慧。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6
    這種境界,從菩薩到地獄這九法界的眾生,沒有那一界眾生能知道,唯有佛才知道。在本經說:「若人慾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就是說要想知道佛的境界,先要把自己的心掃除清淨,像虛空一樣無分別才能知道佛的境界。佛的境界究竟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虛空。空無所空,所空亦無,這就是佛的境界。
  • 「佛來佛斬 魔來魔斬」是什麼意思?
    「佛來佛斬 魔來魔斬」是什麼意思?打坐會看到許多境界,如果不離相,把那浮光掠影的境界都當成真實的,心就糊塗了。禪宗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代表好的境界;魔,代表壞的境界。打坐或平時六根對六塵,看到好的,不能夠貪著,看到壞的,也不要煩惱,心不落兩邊,才能離相,達到無相的境界,心即得自在。
  • 什麼是「忍」的最高境界?佛曾經是怎樣修忍的?
    什麼是「忍」的最高境界?「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佛告訴須菩提:「如來在諸多佛經中說,忍辱波羅蜜,並非實有的忍辱波羅蜜。」上面是《金剛經》中的一句話。如果看過《白蓮花論》,會知道佛在因地修道的過程中,歷經了無數次修安忍的苦行,但以勝義智慧來觀察,沒有能安忍的人,也沒有所安忍的對境,更沒有安忍的方法。當然,在眾生的迷亂顯現前,佛陀將身上的肉割下來,布施給眾生,可以說是一種安忍,在名言中可以承認。但在勝義中卻沒有安忍,這是最殊勝的安忍之法。作為一個學菩薩行的人,應當通達三輪體空的本義,只有通達了空性,才能忍受一切痛苦。
  • 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要知道佛的名號本身就是救度我們的佛,不是在名號之外另外還有佛
    所以依此來講,歸命有兩種:一是歸命諸佛,一是歸命彌陀。歸命諸佛,雖然禮拜、歸命,但還要另外學八萬四千法門。諸佛本身的境界是「人法並彰」,但是我們凡夫的根機不契,得不到這個利益,在我們這邊就成為人法分離了。所以,即使皈依、歸命,仍然要去學八萬四千法門。歸命彌陀,這是淨土宗的歸命。歸命阿彌陀佛之後,就可以了。
  • 什麼是「二佛、三佛」?【法華經淺釋】(宣化上人)
    乘,就是如如的智;來,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來觀如如之境;境、智都如如,也沒有境,也沒有智,智境合一。「道」是因,「覺」是果;這叫因圓果滿,因也圓,果所以就滿了,所以這叫如來。「如來」講起來,意思太廣泛了!就單講「如」字和「來」字,若往詳細了講,也夠講幾年。這個「如」字,和「妙」字,意思是相同的,你不如就不妙,不妙就不如;你如了才能妙,你妙才能如。
  • 欣賞佛詩,領略佛意,收穫佛心
    佛經浩如煙海,特別是許多譯經大師們紮實的文字功底,在真實地翻譯除梵文佛經意思的同時,也用那些優美的文字,打動著每一位喜歡看佛經的人們。這些文字,讓每一個記住它們的人,時常在心底裡呢喃,反覆憶念。陪伴我們度過每一個晨昏暮曉、月白風清的日子。
  • 母親節丨母親如佛,供養母親就是供養佛
    - 母親如佛 -  有個年輕人迷上了求仙拜佛,但四處求佛而不可得。一天,他跋山涉水,去向一位得道高僧問佛,高僧沉默良久,開口道:「吃過晚飯後,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誰為你赤腳開門,誰就是你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成佛又有何難?」年輕人聽後大喜,遂叩謝高僧,欣然下山。
  • 《靜思妙蓮華》152-諸佛法身如虛空-序品第一
    釋義:⊙諸佛法身如虛空,靜寂清澄,自是無動轉閒靜。 因為在這無常的境界裡,我們若是常常想:我們都很平安。但是要記著,時間擋不住,無常擋不住,怎能夠常常說「非進非退」,是很恬安的時刻呢?也沒有辦法。那麼,是不是步步都在危險中呢?也不是。所以,無常雖然是即刻、瞬間,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發生,我們卻要有居安思危,這樣才能平行。
  • 明王與佛是什麼關係?佛為何會有忿怒相?
    為教化剛強難度的眾生,佛以大慈悲心,現忿怒之相,以破除眾生愚闇,而使得智慧光明。最著名的便是五方佛所化的五大明王。一、大日如來·不動明王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居於五方佛的中央。阿閦佛為了維護佛界威儀,怒化降三世明王,左腳踏在大自在天頭上,右腳踩在烏摩天妃胸前……三、南方寶生佛·軍荼利明王寶生佛,或謂寶相佛,位於南方歡喜世界,可滿足眾生一切願望。
  • 妙江妙法 | 心是快樂的狀態,才能花開見佛
    佛就是覺悟,這個世界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不迷才叫佛事,能把日常生活中是是非非都變成佛事了,就叫轉凡入聖了。所以佛事就在日常生活中,昨天開玩笑說,啥叫生活呢?生的活活潑潑的、生的快快樂樂的就叫生活。所說花開見佛,是我們那個心花永遠是敞亮的,心永遠是快樂的,這才能花開見佛呢。心裡一直是苦惱的、煩惱的,那哪能見佛呢?見佛還能是哭的去見呢?也有哭著去見的,那是感動哭的,那還是高興。就因為這世界有是是非非、復複雜雜的事情,才叫我們離苦得樂呢。樂就是要快樂,在這日常生活中要快快樂樂的。可是我們呢,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給自己挖了無數的坑,自己跳不出來。
  • 得了吧,「佛系梗」刷爆朋友圈,「佛系喝茶」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佛系是個什麼梗?筆者通過各種調查發現——隨手舉例:佛系健身:在跑步機上走一走就行了,不費勁兒;佛系員工:甲方用回初稿也ok,我只求平平安安下班。佛系學生:考過了就是緣,不過就是命;佛系買家:好的不好評,差的不差評,買東西隨緣。
  • 佛說: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場
    很多人都以為,修行就是找個茅棚,找個清靜的地方,住在裡面,什麼事情都不做,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有的人看到佛寺廣大莊嚴清淨幽美,於是羨慕出家人,以為出家人住在裡面,有施主來供養,無須做工,坐享清福。如流傳的「日高三丈猶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閒」之類,就是此種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