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佛詩,領略佛意,收穫佛心

2021-01-17 水往雲來

佛經浩如煙海,特別是許多譯經大師們紮實的文字功底,在真實地翻譯除梵文佛經意思的同時,也用那些優美的文字,打動著每一位喜歡看佛經的人們。這些文字,讓每一個記住它們的人,時常在心底裡呢喃,反覆憶念。陪伴我們度過每一個晨昏暮曉、月白風清的日子。

很多佛經中的佛詩,文字非常的優美,但仍不失佛意,若真能領會,在欣賞了優美的文字的同時,也真的能收穫一些佛心。

一切恩愛會,難得無常久。生世多畏懼,命危如晨露。

出處:《佛說鹿母經》。

每個娑婆世界的人,都因情字而生,都因情字而死。每一個人,也都期盼著天長地久、地老天荒。所以,在每一個花前月下,都留下了海枯石爛的美好誓言。縱然這些誓言可以實現,我們發現,它也只不過是隨著匆匆的幾十年,就如煙滅,消散在彼此的世界裡。

佛陀久遠前為儒童做菩薩行的時候,有一位叫做瞿夷的女孩,因為喜歡儒童,想與儒童地老天荒,儒童當時答應了她的願望。但是儒童告訴瞿夷,因了我是發心修佛的緣故,並不能與你每一生每一世恩愛到頭。那個時候,得到了儒童的應承,也顧不得其它,嫁了儒童。這一世,儒童成就佛陀,號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的瞿夷,就是他今世的王妃。當釋迦牟尼佛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回頭來度他的王妃時,瞿夷已忘卻了前世的誓言。

於是佛陀打開她的慧眼,讓她明白夙世的因緣。瞿夷終於明白,世上所有的恩愛,只不過如晨露一般,遲早滅盡。於是又生起菩提心,發願永修佛道。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出處:《華嚴經》。

每個修行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佛。每個求佛的人,又希望自己的願望都得達成。所以,每個人都苦苦的追求,苦苦的執著。佛說要想得到,必須放下。但是,世間的一切,想要真正的放下,又有誰能輕易的做到?或者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明白放下的涵義。因為佛陀讓我們放下的,其實是心。心造者,心不造,自然放下。

有人向趙州禪師求道,卻因空手而來滿懷歉意。趙州禪師說,既然空手而來,就放下吧。其人不解,趙州禪師又說,那你帶回去吧?其人一頭霧水,只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要放下?或者要帶什麼回去。等到趙州禪師告訴他,你帶來的是「歉意」,帶回去的也是「歉意」。只有放下你的「歉意」,才得到了我給你的東西。

其人大悟,明白心之所在。於是放下。我們終日追求,所求只不過是心安、理得。其實,所有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那些如「晨露」的心念而已。放下,心念即滅。

以上兩篇,其實皆不離心。心明者,覺世事如浮雲。心不明者,在紅塵中苦苦掙扎,萬般苦處,卻不覺苦。待得終了,方知行走一世,恍如大夢。

本文由百家號/水往雲來原創並獨家發布

相關焦點

  • 玄塵法師:佛意人生
    佛意人生由此可以想到我們生活中,佛意,可是無處不在融會貫通的;佛祖拈花一笑,將佛的真諦流傳下來;襌學也是,不立文字,只意會,一花一樹一世界,一切盡在不言中,處處透著生活的哲理真諦。後人為了更多的理解佛的思想,用過多的語言去說,說得多了,不可說;做的多了,不可為,將佛變得高高在上,失去了尋找自己的途徑。
  • 觀音70萬徵下聯,觀音山上觀山水,證法佛前證佛心,應徵
    他的上聯是:觀音山上觀山水我的下聯是:證法佛前證佛心附一橫批:玄音妙法對聯的文法格式,就是字義、平仄發音等等這些是基本要求。有人認為佛字是平聲不妥,我說明一下,今天的二聲是介於平仄之間的發聲,即可作為平聲對仄聲,也可作為仄聲對平聲,古代漢語乃是方言,平仄並不統一。平仄對仗的本意是要順口通順,讀一下順不順口就行了。
  • 佛心的全體就是「慈悲」二字,這就是佛的偉大之處(成剛法師)
    所以舉佛心的全體就是「慈悲」二字,「慈」是給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三世諸佛以「慈悲」為懷,是指「心」說的。因為佛斷除一切危害,舉佛心的全體都是利益、拔苦興樂,更沒有其他,佛法是超越對待的。佛乘願來到世間設教,就是要拯救法界眾生,在佛的慈悲眼裡,沒有哪一個眾生不可以挽救,不可以拯救。
  • 用心修佛才能如佛 境界做佛才能是佛
    如果你的起心動念如佛、是佛、成佛、做佛,用一顆佛心的境界來處人處事,一切為人著想不起貪心、貪念,不做小人,不去害人,想到的都是為人、為善的起心動念和心態,這樣的心靈境界才是佛的善念善心和善言善行。如果不是按照佛心的境界和佛法的慈悲做任何事情,都不是真正的為人和為人著想。
  • 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
    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多行善事,遵紀守法,孝敬父母,敦親睦鄰,友愛他人。心中不存惡念,常與人為善,時時處處換位思考人生的命題,領悟人生真諦,意即覺悟人生,此乃與佛繫結緣,因此而覺悟,此乃佛系人生之首要。佛即大徹大悟,有覺性之人,因與佛有緣,因而覺悟。
  • 佛的智慧
    所以,唯有從修心開始,才能悟得佛的智慧。"佛"是什麼?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佛"與燒香、拜菩薩、念經聲"阿彌陀佛"是相等的。其實,這是對佛的一種誤解,"佛"是從梵語"buddha"翻譯而來,原意是"覺者",即"覺悟了的人"也就是說。佛是對大智慧之人的一種尊稱。
  • 禪語:佛心看透世事,以禪心隨緣而行
    以佛心駕馭欲望,以禪心修身養性;以佛心寬容待人,以禪心謹言慎行;以佛心保持平和,以禪心靈活應變;以佛心勤勉奮進,以禪心保持謙卑;以佛心贏取成功,以禪心化解失敗;以佛心感受快樂,以禪心摒棄煩惱;以佛心度己,以禪心度人;以佛心看透世事,以禪心隨緣而行。
  • 唐詩封神之作:一詩成佛,一詩成鬼,一詩成魔,真是氣貫虹霓啊!
    因為他們,我們可以身臨唐朝其境;因為他們,我們可以欣賞文化的魅力;因為他們,我們可以領略變化多彩的世界。他們用詩,道出了才子柔情,道出了對國家的擔憂,道出了風花雪月,道出了似水流年。當然不止他們兩個,還有很多的詩者值得我們一同去學習,去欣賞。【一詩成佛:王維】《山居秋暝》作者: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反駁此文 | ​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見我佛心生憐,莫道塵埃遮佛眼,原是未投香火錢!
    ,未見我佛心生憐,莫道塵埃遮佛眼,原來是我未投香火錢!佛,不貪財?為何要接受世人供奉?佛,不惡?為何容不得世人對其一點不敬?佛說眾生平等,為什麼還分菩薩,比丘,護法三六九等?吾等奉上敬意,供上香火,求去災禍。佛卻說 ,世人多命,命中注定,天意不可違! 你問問你的佛,當年飛花可記得 你問問你的佛,煉獄九層可去過 你問問你的佛,三生石上刻什麼,你問問你的佛,能渡苦厄,何不渡我。
  • 天天酷跑唐小僧專屬S寶物現身 佛心蓮臺全方位詳解
    今天琵琶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天天酷跑佛心蓮臺屬性介紹,佛心蓮臺這款寶物是唐小僧專屬S寶物喲,小夥伴們想要獲得佛心蓮臺的話,就趕緊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 佛心,佛語,佛行
    佛說:智慧猶如一盞燈,它輕易地就能照亮千年煩惱的暗室。佛心中的智慧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是大徹大悟---洞徹過去、現在和未來。人是應該有欲望的,佛也是如此。佛說無欲,並不是讓我們摒棄一切欲望,而是指要摒棄那些讓我們迷失自己的欲望,比如貪慾。莫要放縱自己的欲望,因為縱慾是一種罪。無欲則剛,無欲才能快樂,無欲才能得大解脫。
  • 同人小說 | 三界封魔(九十)佛心凡心
    而佛,你說得不錯,但也正是這所謂的正覺、虛妄與空相,讓你的心產生了裂痕。」  「你的心並不空,你所見之一切也並非虛妄,你不持戒,亦不算五蘊皆空。所以你覺得你與佛衝撞了,你覺得你的凡心和佛心開始對峙,心中這才有了裂痕。」  聽到這裡,凌霜月點頭道:「是,請師尊解惑。」  觀音菩薩道:「你說佛是空相,那為何佛與凡會衝撞?」
  • 倉央嘉措:佛心與凡心的結合,半與如來半與卿,相思相望兩相盈
    你是凡間的佛,你是轉世靈童,你是佛祖派下來拯救人間的,為何你反而陷入這灼灼凡塵,可曾燒得你痛苦難忍?你的佛心帶給你清靜與內心的安定,可你的凡心呢?痛苦與折磨,所以,你到底是佛還是人?哈,原來你本來是人,凡心是與生俱來的,你渴望愛情,你著迷與它的美麗與溫暖,你把所有的熱情都交給了它。
  • 組圖:禪意佛心-品讀著名畫家侯立遠的水墨畫
    當今世界喧囂浮躁,尋方外之去處易,覓寸心之淨土難,而侯立遠先生的水墨畫作在尺幅間營造了一方心之淨土,詩之追逰,可涵養純淨觀者之心,可棲息自由飛縱之靈魂。第三系列的《堂皇青綠·雲明山淨》是侯立遠先生在繼承中國傳統青綠山水畫的優良技法上,融合自已幾十年來對大自然的寫生揣摩,意與古會後的心得再現。
  • 木雕裡的的佛緣,總有一款能啟發你的佛心~
    佛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淨的蓮花,它不染塵埃,沉靜而又平和。喚醒心中的白蓮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有佛心。觀音菩薩在眾多佛菩薩中,最為人們熟知和信仰。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據說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化身,而在木雕匠人的匠心獨運下,呈現出了各種的形態。
  • 陳鈺栩:邂逅一朵佛前的紫蓮花
    前方佛殿傳來輕輕的木魚敲打聲,隱隱約約的誦經聲隨風飄來,佛樂縹緲,紫蓮花浸潤著佛音,沐浴著佛光,在碧水藍天之下,顯得更加清麗超脫,像凡塵之外的仙子,不染人間煙火氣息。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有佛心,不佛系--萊西一中最美師生之崔春良老師
    ……你如果仔細看崔老師的照片,會發現這個人臉上有佛相——慈眉善目、笑容溫厚。這樣的元素,正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至高境界——奉獻與慈恩。說實話,如今在選拔機制如此嚴密的教育環境裡,專業素質可圈可點的人,不勝枚舉吧?可是,能夠像崔老師這樣,三十年,不急不躁,從未放下肩頭的犁繩,越走越穩健、越走越深遠,把自己走成了一尊佛的人,不多吧?
  • 何謂報身佛,法身佛及應身佛?
    分別用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來象徵。報身佛:盧舍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對於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報身處於實報莊嚴土。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寂光淨土。
  • 佛有三世佛,為何現在佛居中,這裡有什麼含義?
    「佛家有三世佛,為何現在佛體量最大,其中有什麼含義?」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慧悟佛心,在這裡我們會和大家分享關於人生以及佛學的感悟,希望大家喜歡。在佛教文化中,佛陀是完美智慧與德行的化身,他們以慈悲教化眾人,體現了佛陀無邊的溫柔。
  • 思維導圖學古詩,欣賞四季之美,領略詩人的情思與哀愁
    我想大多數人在誦讀過後,眼前就會立即浮現出詩中所描繪的場景。然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想要理解古詩卻未必有那麼容易。一來是因為他們的年齡認知水平有限,二來是因為無法理解古詩本身的意思,自然也就不必說意境了。那麼,到底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古詩呢?我覺得近幾年流行的思維導圖的方式就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