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我國上映的影片《英雄兒女》,其逼真的戰爭場景,傳神的演技,受到了全國民眾的喜愛。尤其是那個長相秀美,敢愛敢恨,在戰場上勇往直前的王芳,一時間成為了全國男女老少崇拜的對象。
電影中王芳的原型也是一名志願軍戰士,她也是我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一位榮獲一等功的女戰士,可她的晚年生活卻十分困苦,甚至為了醫藥費而發愁。
她就是解秀梅。
解秀梅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於提村的一個貧苦家庭,其父母都以種地為生。解秀梅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共產主義思想,並從小就聽說了我軍抗擊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國的英勇事跡,從而下定決心成為一名光榮的女戰士。
1950年,韓戰爆發,解秀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志願軍女戰士,實現了她多年的夢想。沒過多久,她所在的部隊就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解秀梅和電影中的王芳一樣,和戰士們一同跋山涉水,不僅沒有掉隊,還常常幫助瘦弱的戰友挎包背行李。
當時,解秀梅被分配到文工團,她就是全軍的開心果,解秀梅和文工團的戰友們在行軍路上,不僅會給戰士們唱歌聽,還會給戰士們表演情景小喜劇,逗得戰士們各個開懷大笑,瞬間驅散了戰士們心中的陰霾,全軍都變得輕鬆歡快起來。此時的解秀梅還不曾了解過戰爭的殘酷,當她所在的部隊踏上戰場後,她發現一切都沒有她想像的那麼簡單。
很多戰士們在白天還和解秀梅揮手告別,稱自己一定會回來,到了晚上就成為了一具冰冷的屍體。解秀梅不願在後方陣地看著戰士們一個個離去,他多次向上級請示,離開文工團,趕赴前線,成為一名護工。
最終,上級同意了她的請求,將她調往前線的一家戰地醫院,負責照顧傷員。解秀梅初來乍到,毫無醫療知識的她,把身心全部傾注到了對傷員的護理上。有一次,一個小戰士被抬進醫院,他的腳已經嚴重凍傷,解秀梅幫他脫下襪子,看著那雙被凍得發紫的腳,解秀梅心中悲痛不已。她脫下上衣,把小戰士的腳放在懷裡,親自幫他暖腳。小戰士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保證自己傷好後,一定回到前線英勇殺敵。
1951年11月30日,解秀梅正在山上砍柴,志願軍的後方醫院忽然遭到了敵人戰機的襲擊。解秀梅看著盤旋在陣地上空的飛機,想起醫院裡的病員們,義無反顧地衝了回去。
當時,大部分病員都已經成功撤離,可志願軍605團排長李永華由於傷勢過重,沒能及時轉移。解秀梅冒著生命危險衝進病房,二話不說,背起李永華就往外跑,李永華怕連累解秀梅,多次要求將他放下來,解秀梅就是不聽。
當時,一架敵機俯衝向他們,在他們周圍進行轟炸,解秀梅不小心摔倒,可她立刻將李永華護在懷裡,炸彈在兩人旁邊爆炸,解秀梅身上多處都被飛濺的石頭砸傷,可當她看到李永華毫髮無損的時候,漏出來滿意的笑容,這讓李永華感動不已。
沒過多久,解秀梅的事跡就傳遍了全軍,她不畏生死,英勇救人的事跡被每一個志願軍戰士視作榜樣,她也榮獲一等功。戰爭結束後,解秀梅回國,被人們稱為「人民功臣」。
1956年,解秀梅從部隊轉業,回到河北,在華興印刷廠工作,此後,她再也沒有提起過自己的英勇事跡。時間飛逝,四十多年轉眼就過去了,62歲的解秀梅已經退休,可她卻患上了疾病,因為家中十分清苦,她被子女送到醫院接受治療後,還欠3萬元的醫藥費。無奈之下,其子女開始向社會求助,正是這時,解秀梅的事跡被挖掘出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捐款,幫助這位人民功臣成功度過了燃眉之急。
1996年,解秀梅因病在河北省石家莊市逝世,她的骨灰被安葬在雙鳳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