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滿鮮花……」
1964年,隨著電影《英雄兒女》的熱播,片中由女主角王芳所做的一曲《英雄讚歌》也隨著電影的播出響徹了神州大地,歌曲傳達的中華兒女不畏艱險的愛國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鮮有人知的是,這個在電影中勇敢、善良、敢於犧牲、閃閃發光的女性角色,其實在現實中是有故事原型的。
1994年,《東方時空》節目組報導了一名因罹患多發性腦梗住院而欠下醫院3萬元巨款的的62歲老人的故事,節目一經播出,就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醫院更是迅速成立專家組為其進行治療。
那麼這位老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身份,竟能引起如此巨大的社會反響呢?據了解,老人名叫解秀梅,看似只是河北華興印刷廠的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
而鮮為人知的是,她同時也是一名響噹噹的巾幗英雄,她就是前文提到的《英雄兒女》中勇敢善良的王芳的原型,是唯一一位在朝鮮戰場上榮立一等功的志願軍女戰士,被譽為軍中花木蘭!
1932年,解秀梅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於提村,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及精神都經受著極大的考驗,解秀梅家也是如此。解秀梅家中十分貧困,時常吃不飽飯,但面對艱難的生存環境,解秀梅始終保持著她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
在家鄉解放後,性格開朗能歌善舞的她更是時常參與村裡業餘歌舞團的演出,也就是在這期間,喜歡讀書看報的她在報紙上了解到了關於劉胡蘭英雄的壯烈事跡,那時年紀還小的解秀梅深受震撼,這也為她之後的從軍之路埋下了伏筆。
16歲那年,解秀梅終於有了從軍的機會,她光榮入伍,成為了人民解放軍文工隊的一員。
在1950年的6月份,解秀梅入伍兩年後,戰火突然燃起,解秀梅跟隨著所在文工隊的隊伍橫跨鴨綠江,前往前線。
在前往前線長達18天的艱苦行軍中,解秀梅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自己和身邊負傷同志的行李,從未掉隊,甚至還在枯燥艱難的行軍過程中,用自己樂觀堅毅的精神感染著身邊的每一位戰友。
在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飄搖後,中國國內已是百廢待興,而戰場前線作戰條件則更為惡劣。那時正值寒冬,戰士們渴了就喝雪水,餓了也只有早就凍硬的乾糧可以充飢,在這樣資源貧瘠的背景下,戰士們更是面臨醫療人員匱乏的艱難局面。
這時,本來是文工隊的解秀梅臨危受命,被指派到手術所裡擔任護士,照料傷員。
戰場上的本就極為艱苦,再加上因為氣候異常,有時氣溫甚至能低至零下40度,在這種極寒環境下,戰士們時常面臨身體甚至傷口凍僵結冰的痛苦,甚至稍有不慎就會面臨因嚴重凍傷而失去雙腳的危險局面。
每當遇到這樣的戰士,善良的解秀梅只能將戰士們凍僵的雙腳放進自己的懷中取暖,她這樣捨己為人的舉動,令傷員們都十分感動與敬佩。
那個時代的娛樂項目本就十分匱乏,再加上戰爭的陰影始終盤旋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長此以往,戰士們都感到疲憊不堪。這時,曾是文工隊的解秀梅發揮所長,她將自己聽到、看到的前線英雄們的作戰事跡編成快板和歌曲,為大家表演,唱歌,鼓舞戰士們因戰鬥而疲憊不堪的心靈。
在那樣艱苦的環境裡,樂觀堅毅的解秀梅就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微光,始終溫暖著,照耀著身邊的人。
1951年11月30日,解秀梅從山上打柴歸來,遠遠地就看到9架敵機向手術所所在的村落瘋狂轟炸,而那時身負重傷的605團排長李永華還被困在手術所中,沒有及時轉移。解秀梅得知這個消息,面對攻勢愈發猛烈的敵機,她沒有絲毫猶豫,猛地衝進了手術所,在硝煙中背出了重傷的李永華。
可就在這時,敵機好像發現了他們,開始一架接著一架的俯衝,解秀梅不敢耽誤,背著李東華就要往上山跑,突然,一顆炸彈從天而降,正好打在他們身邊!
解秀梅放下李永華,毫不猶豫地擋在了他的身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替他承擔了炸彈帶來的巨大氣浪,一時間彈片、沙石、灰塵鋪天蓋地,解秀梅身上的棉襖被多處劃破,沙石在她身上蹦出了一塊又一塊觸目驚心的傷痕,甚至她的胳膊也因為被彈片擊中,一時間鮮血直流。
而此時的解秀梅早已顧不上自己的安危,看著在她的掩護下毫髮無傷的李永華,解秀梅心裡就好像有了無限的力氣,她起身又背起李永華,繼續拼命地往山上跑,終於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李永華被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這場襲擊過後,解秀梅捨己為人的動人故事很快傳遍了前線的每個角落,戰士們面對這樣一位有著捨己為人的偉大獻身精神的女戰士,也都心生敬佩。
經歷過了烽煙與戰火的淬鍊,戰後的解秀梅終於正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黨員,也成為了在這場戰役中唯一的一位榮立一等功的志願軍女戰士,更榮幸地被選為歸國代表向領導人獻上了鮮花。
那時的解秀梅,年僅19歲,也就是那時,在炮火中一向堅毅勇敢的解秀梅想到那些永遠留在他鄉的戰友們,情不自禁地失聲痛哭了起來。
1956年,解秀梅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先後擔任過任團區委書記,棉紡廠的黨委副書記,最後留在了河北省石家莊的一家印刷廠擔任領導工作。
退伍後的解秀梅,在生活中隻字不提自己曾經的那些驚心動魄的經歷,也從未向他人炫耀過自己曾獲得的榮譽,她40年如一日,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做著自己的工作,過著對她來說來之不易的平靜生活。
可好景不長,1994年62歲的解秀梅因罹患多發性腦梗,第三次入院治療,昂貴的治療費很快就花光了家中本就不多的積蓄,一時之間整個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欠下醫院高達3萬元的醫療費後,醫院向解秀梅的家屬下達了停藥通知。眼看老人就要因為停藥而離開人世,萬般無奈下,解秀梅的家人只能選擇向社會尋求幫助。
媒體的力量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巨大的,同年的12月10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報導了解秀梅的故事,一經播出,就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許多人紛紛伸出援手,解秀梅得到了來自社會上的愛心捐助和政府的照顧,得以在醫院繼續接受治療。
但令人遺憾的是,即便是有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幫助,在1996年1月30日這天,解秀梅還是因為病情的惡化,陷入長久的安眠。隨著時光流逝,那些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拼死奮戰為我們帶來盛世的英雄們,已經一個接著一個的離開了我們,可英雄的精神,絕不會隨著他們的離去而消磨。
人人都說女子本「弱」,可其實中華大地上自古以來從不缺少巾幗英雄,解秀梅雖不上陣殺敵,但沒人會說她不是一名真正的戰士。
戰場上的女兵,就如同烈火中的鑽石,她們燃燒、奮戰、堅毅,即便是經歷熊熊戰火,她們仍能在戰爭過後留下屬於自己的光輝。
歲月不敗英雄,雖然英雄的肉體會被歲月所侵蝕,但她們的精神會永遠流傳下去,繼續影響著每一位中華兒女。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