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秀梅:朝鮮戰場一等功的女戰士,《英雄兒女》以她為藍本拍攝

2020-09-17 楓橋墨客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滿鮮花……」

1964年,隨著電影《英雄兒女》的熱播,片中由女主角王芳所做的一曲《英雄讚歌》也隨著電影的播出響徹了神州大地,歌曲傳達的中華兒女不畏艱險的愛國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鮮有人知的是,這個在電影中勇敢、善良、敢於犧牲、閃閃發光的女性角色,其實在現實中是有故事原型的。

1994年,《東方時空》節目組報導了一名因罹患多發性腦梗住院而欠下醫院3萬元巨款的的62歲老人的故事,節目一經播出,就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醫院更是迅速成立專家組為其進行治療。

那麼這位老人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身份,竟能引起如此巨大的社會反響呢?據了解,老人名叫解秀梅看似只是河北華興印刷廠的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

而鮮為人知的是,她同時也是一名響噹噹的巾幗英雄,她就是前文提到的《英雄兒女》中勇敢善良的王芳的原型,是唯一一位在朝鮮戰場上榮立一等功的志願軍女戰士,被譽為軍中花木蘭!

俗話說,亂世造英雄,解秀梅就出生在那麼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

1932年,解秀梅出生於河北省高陽縣於提村,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及精神都經受著極大的考驗,解秀梅家也是如此。解秀梅家中十分貧困,時常吃不飽飯,但面對艱難的生存環境,解秀梅始終保持著她樂觀堅強的生活態度。

在家鄉解放後,性格開朗能歌善舞的她更是時常參與村裡業餘歌舞團的演出,也就是在這期間,喜歡讀書看報的她在報紙上了解到了關於劉胡蘭英雄的壯烈事跡,那時年紀還小的解秀梅深受震撼,這也為她之後的從軍之路埋下了伏筆。

16歲那年,解秀梅終於有了從軍的機會,她光榮入伍,成為了人民解放軍文工隊的一員。

在1950年的6月份,解秀梅入伍兩年後,戰火突然燃起,解秀梅跟隨著所在文工隊的隊伍橫跨鴨綠江,前往前線。

在前往前線長達18天的艱苦行軍中,解秀梅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自己和身邊負傷同志的行李,從未掉隊,甚至還在枯燥艱難的行軍過程中,用自己樂觀堅毅的精神感染著身邊的每一位戰友。

戰爭總是殘酷的,對於那個年代的中國來說更是如此

在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飄搖後,中國國內已是百廢待興,而戰場前線作戰條件則更為惡劣。那時正值寒冬,戰士們渴了就喝雪水,餓了也只有早就凍硬的乾糧可以充飢,在這樣資源貧瘠的背景下,戰士們更是面臨醫療人員匱乏的艱難局面。

這時,本來是文工隊的解秀梅臨危受命,被指派到手術所裡擔任護士,照料傷員。

戰場上的本就極為艱苦,再加上因為氣候異常,有時氣溫甚至能低至零下40度,在這種極寒環境下,戰士們時常面臨身體甚至傷口凍僵結冰的痛苦,甚至稍有不慎就會面臨因嚴重凍傷而失去雙腳的危險局面。

每當遇到這樣的戰士,善良的解秀梅只能將戰士們凍僵的雙腳放進自己的懷中取暖,她這樣捨己為人的舉動,令傷員們都十分感動與敬佩。

那個時代的娛樂項目本就十分匱乏,再加上戰爭的陰影始終盤旋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長此以往,戰士們都感到疲憊不堪。這時,曾是文工隊的解秀梅發揮所長,她將自己聽到、看到的前線英雄們的作戰事跡編成快板和歌曲,為大家表演,唱歌,鼓舞戰士們因戰鬥而疲憊不堪的心靈。

在那樣艱苦的環境裡,樂觀堅毅的解秀梅就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微光,始終溫暖著,照耀著身邊的人。

19511130日,解秀梅從山上打柴歸來,遠遠地就看到9架敵機向手術所所在的村落瘋狂轟炸,而那時身負重傷的605團排長李永華還被困在手術所中,沒有及時轉移。解秀梅得知這個消息,面對攻勢愈發猛烈的敵機,她沒有絲毫猶豫,猛地衝進了手術所,在硝煙中背出了重傷的李永華。

可就在這時,敵機好像發現了他們,開始一架接著一架的俯衝,解秀梅不敢耽誤,背著李東華就要往上山跑,突然,一顆炸彈從天而降,正好打在他們身邊!

解秀梅放下李永華,毫不猶豫地擋在了他的身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替他承擔了炸彈帶來的巨大氣浪,一時間彈片、沙石、灰塵鋪天蓋地,解秀梅身上的棉襖被多處劃破,沙石在她身上蹦出了一塊又一塊觸目驚心的傷痕,甚至她的胳膊也因為被彈片擊中,一時間鮮血直流。

而此時的解秀梅早已顧不上自己的安危,看著在她的掩護下毫髮無傷的李永華,解秀梅心裡就好像有了無限的力氣,她起身又背起李永華,繼續拼命地往山上跑,終於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李永華被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這場襲擊過後,解秀梅捨己為人的動人故事很快傳遍了前線的每個角落,戰士們面對這樣一位有著捨己為人的偉大獻身精神的女戰士,也都心生敬佩。

經歷過了烽煙與戰火的淬鍊,戰後的解秀梅終於正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黨員,也成為了在這場戰役中唯一的一位榮立一等功的志願軍女戰士,更榮幸地被選為歸國代表向領導人獻上了鮮花。

那時的解秀梅,年僅19歲,也就是那時,在炮火中一向堅毅勇敢的解秀梅想到那些永遠留在他鄉的戰友們,情不自禁地失聲痛哭了起來。

1956年,解秀梅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先後擔任過任團區委書記,棉紡廠的黨委副書記,最後留在了河北省石家莊的一家印刷廠擔任領導工作。

退伍後的解秀梅,在生活中隻字不提自己曾經的那些驚心動魄的經歷,也從未向他人炫耀過自己曾獲得的榮譽,她40年如一日,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做著自己的工作,過著對她來說來之不易的平靜生活。

可好景不長,1994年62歲的解秀梅因罹患多發性腦梗,第三次入院治療,昂貴的治療費很快就花光了家中本就不多的積蓄,一時之間整個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欠下醫院高達3萬元的醫療費後,醫院向解秀梅的家屬下達了停藥通知。眼看老人就要因為停藥而離開人世,萬般無奈下,解秀梅的家人只能選擇向社會尋求幫助。

媒體的力量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巨大的,同年的12月10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報導了解秀梅的故事,一經播出,就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許多人紛紛伸出援手,解秀梅得到了來自社會上的愛心捐助和政府的照顧,得以在醫院繼續接受治療

但令人遺憾的是,即便是有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幫助,在1996年1月30日這天,解秀梅還是因為病情的惡化,陷入長久的安眠。隨著時光流逝,那些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拼死奮戰為我們帶來盛世的英雄們,已經一個接著一個的離開了我們,可英雄的精神,絕不會隨著他們的離去而消磨。

人人都說女子本「弱」,可其實中華大地上自古以來從不缺少巾幗英雄,解秀梅雖不上陣殺敵,但沒人會說她不是一名真正的戰士。

戰場上的女兵,就如同烈火中的鑽石,她們燃燒、奮戰、堅毅,即便是經歷熊熊戰火,她們仍能在戰爭過後留下屬於自己的光輝。

歲月不敗英雄,雖然英雄的肉體會被歲月所侵蝕,但她們的精神會永遠流傳下去,繼續影響著每一位中華兒女。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河北「英雄兒女」
    王成的原型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我省的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李鳳林和特等功臣趙先有,我省女志願軍戰士解秀梅則是王芳的主要原型之一。 英雄兒女出燕趙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看過電影《英雄兒女》的人,都會記得英雄王成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這句急迫而決絕的呼喊。 我省的戰鬥英雄李鳳林和趙先有,是王成的原型之一。
  • 電影《英雄兒女》王芳的原型,榮獲一等功,晚年卻為醫藥費發愁
    1964年我國上映的影片《英雄兒女》,其逼真的戰爭場景,傳神的演技,受到了全國民眾的喜愛。尤其是那個長相秀美,敢愛敢恨,在戰場上勇往直前的王芳,一時間成為了全國男女老少崇拜的對象。
  • 「英雄兒女」原型女兵,深藏功名40年,晚年卻因沒錢被醫院停藥
    她邀請在《英雄兒女》裡扮演王芳的八一廠演員劉尚嫻一起去尋找解秀梅。 萬萬沒有想到, 此時的解秀梅, 因患多發性腦梗塞正昏睡在石家莊市第二醫院的病床上,由於醫藥費拮据,使治療陷入了困境。此事傳開後,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的記者對這一焦點問題進行了訪談。該節目在1994年12月10日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 志願軍唯一一等功的女兵,韓國出生的中國上將,看幕後英雄的故事
    抗美援朝抗美援朝運動,是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韓戰中的一部分,中國人民志願軍趕赴朝鮮,幫助朝鮮參與鬥爭。在這場戰爭背後,有多少英雄先烈前僕後繼,而又有多少幕後英雄,用自己的鮮血,助推革命的進行。作為文工團的一員,原本解秀梅的工作室為戰士們歌唱舞蹈,鼓舞士氣,但是每天看見無數傷亡的志願軍在自己面前,解秀梅決定不能在不管不問。於是解秀梅辭去了自己在文工團的工作,加入了衛生隊,成為一名護士。
  • 沒有開過一槍,沒有擊斃一個敵人,她為什麼能夠評上一等功?
    在志願軍的戰史上,誕生了很多戰鬥英雄。他們都是在戰場上浴血殺敵,衝鋒陷陣,創下不同的功勳。但是卻有這樣一位戰士,她榮立了一等功,在戰場從來沒有開過一槍,沒有打死過一名敵人,卻被授予一等功。01 女兵也是行軍模範本文的主人公叫解秀梅,1932年出生在河北高陽,18歲便參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 《英雄兒女》故事,戰場細節高度還原,王成原型到底是誰
    英雄兒女》拍攝時已經是六十年代,朝鮮戰場已經停戰快十年了,因此想直接找一個戰場環境就比較難,因此《英雄兒女》很多戲份是在遼寧本溪拍的。同時,王芳的原型之一,名字也叫王芳的一位志願軍女文藝戰士最擅長的就是打鼓。
  • 又一位「英雄兒女」走了 她曾兩次奔赴朝鮮戰場
    奔赴朝鮮戰場  她向祖國母親立下鏗鏘誓言  「母親常常跟我們提起那些戰火紛飛的歲月。」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第二年春天,在12軍軍政大學參謀處當參謀的鄧帆準備隨部隊奔赴朝鮮戰場。
  • 「向我開炮」,《英雄兒女》,一部抗美援朝戰士的頌歌
    《英雄兒女》拍攝於1964年,改編自巴金的作品《團圓》,講述的是兄妹二人一文一武,為了保家衛國,在朝鮮戰場英勇抗戰的故事。永遠忘不了王成大喊:「為了勝利,向我開炮!」而英勇犧牲的壯烈畫面。王芳負責壯志人心的宣傳任務。
  • 向英雄致敬!
    邱少雲 一級戰鬥英雄,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潛伏部隊,他放棄自救,壯烈犧牲,時年26歲。
  • 上甘嶺一等功戰士張家邦:全連只剩4個人回來,我是那個唯一的小兵 |...
    時隔大半個世紀後,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熟悉的歌聲再次唱響,那些出國作戰的英雄:黃繼光、粟振林、孫佔元……以及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等無數戰役,都跨過歷史齊齊走來。憶往昔崢嶸,緬國家英雄。
  • 英雄風採丨老兵鄧澤懷:在最殘酷戰場禦敵,他榮立一等功!
    、為人民、為共產主義拋頭顱灑熱血而犧牲的偉大烈士。同樣,在我們身邊其實也有一些曾經參戰、譜寫紅色歷史的英雄人物值得被大家所認識並致以崇高的敬意。或許他們已經白髮蒼蒼,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功績卻是歲月磨滅不了的,今天就讓小e帶大家一起尋找深藏功與名的寶藏英雄,把TA的英勇事跡講述給大家,譜寫新時代的社區英雄榜。
  • 《英雄兒女》:銀幕內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電影《英雄兒女》中,戰士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揮舞著旗幟。這場戰爭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籤訂方止。中國拍攝的抗美援朝戰爭片很多,在《英雄兒女》之前,有《斬斷魔爪》(1953)《上甘嶺》(1956)《前方來信》(1958)《三八線上》(1960)《英雄坦克手》(1962)等。
  • 《英雄兒女》:銀幕內外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
    資料圖片中國拍攝的抗美援朝戰爭片很多,在《英雄兒女》之前,有《斬斷魔爪》(1953)《上甘嶺》(1956)《前方來信》(1958)《三八線上》(1960)《英雄坦克手》(1962)等。相比較同題材作品,《英雄兒女》描述戰士王成在朝鮮戰場犧牲後,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鬥,最終與養父王復標、生父王文清團圓的故事,以革命英雄主義的基調,表現並頌讚了英雄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 電影《英雄兒女》王成的原型究竟在哪裡?
    在於聯合國軍作戰中,我志願軍湧現了一批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式的英雄,正是我們擁有這個英雄群體,才使聯合國軍領教了我們志願軍戰士的勇敢和犧牲精神。 就連美軍司令克拉克都說:」遇上志願軍這樣的勁敵,他們的戰士又是那麼的勇敢無畏,這個仗還是儘早結束為好,否則是難以戰勝他們的」。
  • 經典電影《英雄兒女》幕後的故事
    、在朝鮮戰場意外重逢的故事。電影中有一個精彩片段,劇中人物「王芳」在前沿慰問炊事班,她給戰士們唱了一段京韻大鼓。武兆堤特意請來著名京韻大鼓藝術家魏喜奎,請她親自教劉尚嫻。一段曲子,幾個打鼓動作,劉尚嫻整整學了一個多月,直到魏喜奎大師叫「好」為止。武兆堤還請來舞蹈家專門教劉尚嫻跳朝鮮舞,幾天後,劉尚嫻就學會了朝鮮舞,跳得有模有樣。
  • 幾代人讀過的那些課文,由新華社記者在朝鮮戰場寫就
    通過設在「水簾洞」裡的前線編輯部,新華社發出大量的消息、通訊和述評,國內民眾得以了解戰爭形勢,國際社會得以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 志願軍戰歌歌詞是他們「發現」的;羅盛教、邱少雲、黃繼光等「英雄兒女」是他們「發掘」的;有記者甚至還臨危指揮了戰鬥…… 他們記錄報導那段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將生死置之度外。
  • 「勇士與陣地同在,英雄與日月同輝」——紀錄片《英雄兒女》引發...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題:「勇士與陣地同在,英雄與日月同輝」——紀錄片《英雄兒女》引發觀眾強烈反響  新華社記者白瀛、翟翔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的6集電視紀錄片《英雄兒女
  • 70年前,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的英雄讚歌
    電影《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一部抗美援朝的戰爭片,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戰場,王成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鬥中英勇犧牲,王芳以哥哥的精神為榜樣,堅持為戰士服務,最終她和養父、親生父親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其中,由劉世龍扮演的志願軍戰士王成的形象,成為新中國電影中最令人難忘的英雄形象之一。
  • 《故事裡的中國》講述抗美援朝「英雄兒女」的決然吶喊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故事裡的中國》在眾多題材中精心選擇了《英雄兒女》,《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先生的《團圓》。《故事裡的中國》特別請到了《英雄兒女》編劇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兒毛白鴿女士,她細膩還原了當年父親毛烽和武伯伯(武兆堤)創作故事的始末。「要改編大文豪巴金先生的小說,(爸爸)實在心裡沒底。
  • 致敬英雄兒女!聽北師大資深教授講述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平凡」故事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譜寫出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黃會林先生的抗美援朝故事黃會林先生在央視紀錄片《英雄兒女》中回憶參軍經歷1950年10月,抗美援朝開始。當時正在北師大附中初三年級讀書的黃會林,和全校同學一起報名參軍,結果全班只有四名同學被批准入伍,16歲的黃會林便是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