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10時,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現場實錄)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一個激蕩時代的口號。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譜寫出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今天,讓我們和親歷戰場的黃會林先生一起,追憶過去,緬懷先烈。那些烽火中的細節,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要經常面對的「平常事」,而也正是那些「平凡」的故事,譜寫了崢嶸歲月的「不凡」。
人
物
介
紹
黃會林,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1934年生人,1950年入伍,在抗美援朝戰場榮立軍功。1955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1958年提前畢業留校於中文系任教。1992年擔任藝術系主任,2002年建立藝術與傳媒學院並任院長。從零起步創建北師大影視學科,建立國內首個藝術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是全國影視學專業首位博士生導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
黃會林先生的抗美援朝故事
黃會林先生在央視紀錄片《英雄兒女》中回憶參軍經歷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開始。當時正在北師大附中初三年級讀書的黃會林,和全校同學一起報名參軍,結果全班只有四名同學被批准入伍,16歲的黃會林便是其中的一個。
身披大紅花參軍入伍,赴抗美援朝第一線(前排左二)
入伍後,黃會林被分配到華北防空司令部炮兵處作戰科當標圖員,1952年隨部隊入朝,在高炮部隊政治處宣傳隊當宣傳員。
「我跟隨部隊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當天晚上借住在一戶莊戶家裡,家裡只有老大爺和老大娘兩位老人。當時老大爺不相信我們中國女兵過了鴨綠江,我們政治處首長一聲令下,全體女軍人就把軍帽摘掉。」
「當時我們女兵都是留著這樣的大辮子,但盤在軍帽裡面了。」
「入朝之後,我們宣傳隊幾乎每天都上陣地。有一天,我和戰友正走著,美國的轟炸機來了。我和兩位戰友跳進了身邊的一個彈坑中。只聽轟轟兩聲巨響,身下的大地在猛烈顫動,泥土石塊鋪天蓋地從頭上砸下來,我們完全被埋在了彈坑裡。當我們終於從土下邊爬出來時,一看,兩邊一邊一個大彈坑,離我們只有十幾米,我們剛好在中間······」
黃會林先生講述自己的抗美援朝戰爭經歷
「那時美國人的飛機天天轟炸,我們高炮部隊從入朝頭一天開始一直打到停戰回國。當時,我所在的高炮團,和兄弟部隊的高炮群一起駐守清川江邊,任務是保衛清川大橋。這座橋,對於為志願軍前線補給的運輸大動脈來講是關鍵的要害處,如果橋被炸掉,整個志願軍前線補給就斷了。
朝鮮停戰前那段日子,美國人發動了特別猛烈的進攻。美軍大機群作戰,出動上千架次轟炸機來炸清川江大橋。每次敵機一來,作戰警報一響,江兩岸的幾個高炮群一齊對空開火。這一仗打了七天七夜。我們宣傳隊員運送炮彈、抬傷員,陣地上彈片打得頭上鋼盔噹噹直響。每次飛機一走,宣傳隊員們馬上進行戰地鼓動。
戰後總結,大橋保住了,但僅是我所在的512團就犧牲了一百多位戰友。我們只能是給他們擦洗乾淨,放入長長的布袋,就地掩埋。」
部隊評出了一百名人民功臣。在這一百名功臣中,當時18歲的黃會林是唯一的女兵。
「那麼多戰友犧牲了,我們後來人必須繼承遺志,扛起他們留下的事業。」經過戰火考驗的黃會林,回國後立下誓言: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在此後的人生中,無論做什麼事情,她都充滿了使命感。
黃會林先生講述從朝鮮戰場回國後的人生選擇
從1958年留校任教,黃會林以教師為職業,以學術為生命,以推動中國戲劇電影發展、構建中國影視民族化理論體系為使命,在影視藝術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領域開創了眾多導向性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案例;她是在學術領域開疆拓土的耕耘者,也是一位有戰略眼光的學術領軍者,更是一位以愛和知識教書育人的學者。
《光明日報》的「光明學人」欄目專版採訪了黃會林先生,講述了黃先生從戰士到影視理論民族化構建者的轉型歷程。多年來,黃先生矢志不渝地用世界的影視語言,成中國的影視語法。
從戰士到影視理論民族化構建者
不久前,央視直播2020年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隔著電視屏幕,又看到了黃會林先生。與其他上臺致詞的陳道明、張藝謀這幾位直接從事電影創作的人士不同,黃先生是以從事文學和電影教育工作62年的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的身份出場的,她的亮相被媒體稱為「啟動式上最動人的一幕」。86歲高齡的黃會林笑稱自己是「85後」,她說,「只有一代代電影人前赴後繼,才能讓中國電影血脈傳承,讓中國文化其道大光」。黃會林在這個場合致詞,大家心裡都明白還有一重意義,那就是,她是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創辦者。如今已是國際A類電影節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最近兩屆是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合二為一的。
評價一位學者,應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衡量,一是他與時代發展、與國家民族的關係,二是他的學術使命擔當,三是他留在歷史上的學術成就和貢獻。以此揆之,應該說,黃會林正是一位自覺順應時代前進大潮,勇敢擔當歷史文化使命,並取得傑出成就的學者和教育家。70年前,只有16歲的初三學生黃會林,毅然報名從軍,奔赴那場「保家衛國」戰爭的最前線,在戰場上以熱血和生命表達了她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四十年前,她在中國現代戲劇研究領域第一個開始全面、系統研究夏衍,填補空白,於30年前出版了第一部中國話劇史研究專著。28年前,她又承擔學術文化使命,重建北師大藝術系,創建藝術與傳媒學院。2009年,黃會林、紹武二位先生又提出「第三極文化」的理論,在中國文藝界、文化界引起強烈震動,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如今,在她和同事及幾代學人共同開闢、耕耘的中國影視民族化研究新天地裡,碩果纍纍,中國影視民族化研究學科體系經過多年奠基、深化、拓展,一座大廈已然矗立。2020年,《京師影視學派系列叢書》開始陸續問世,標誌著「京師影視學派」已形成系列成果。
70年前的炮聲恍如昨日,28年時光更是彈指一揮間。在今年這樣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年份,回顧這樣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學者的學術人生,探討她倡導、開創的中國影視民族化理論,會對我們有許多新的啟示。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bnuweixin-
資料來源: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網等
原標題:《致敬英雄兒女!聽北師大資深教授講述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平凡」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