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運動,是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韓戰中的一部分,中國人民志願軍趕赴朝鮮,幫助朝鮮參與鬥爭。
在這場戰爭背後,有多少英雄先烈前僕後繼,而又有多少幕後英雄,用自己的鮮血,助推革命的進行。
文藝兵解秀梅
解秀梅出生在河北省安陽縣,從解秀梅1932年的出生到長大,她見證了中國革命一步步勝利的過程,看到中國一步一步的站起來、強起來,年幼的解秀梅從小就受到了很大的感觸。
受到中國共產黨以及人民解放軍的影響,從小解秀梅就立志成為一名軍人。正好趕上1950年韓戰爆發,為了支援朝鮮,維護我國領土安全權益,國家向全國徵兵,成立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趕往朝鮮進行支援。
因為當時實力懸殊較大,在戰鬥初期,志願軍傷亡慘重,多少年輕的生命在那裡結束,所燒灼熱的鮮血,揮灑在了那片土地上。
作為文工團的一員,原本解秀梅的工作室為戰士們歌唱舞蹈,鼓舞士氣,但是每天看見無數傷亡的志願軍在自己面前,解秀梅決定不能在不管不問。於是解秀梅辭去了自己在文工團的工作,加入了衛生隊,成為一名護士。
文藝兵轉換為護士
原本在文工團的解秀梅可謂是「生活安逸」,不需要面臨炮火的威脅,不需要上前線戰場……但是因為心中含有對祖國強烈的責任感,使得解秀梅辭去了原本的職位,進入危險的前線工作。
因為一直都是文藝兵,所以對於醫療救治知識是一概不懂得,於是解秀梅就請教其他經驗豐富的護士,學習最基本的急救知識。慢慢地在解秀梅的勤奮學習下,她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救治知識,可以獨立進行基本救治工作。
在11月份,朝鮮的天氣十分寒冷,一名志願軍腿部受傷,持續的低溫將流出的血液直接凍住。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沒有及時解凍的話,就沒有辦法進行手術,而這位戰士受傷的腿就面臨著截肢的危險。
當時沒有一絲猶豫,解秀梅直接將自己的衣服脫下,裹在戰士受傷的腿上,並用雙手抱住戰士受傷的雙腿,為他保暖解凍。在槍林彈雨中,像解秀梅一樣的醫護人員不畏艱險,在死神手中,將多少生命重新拉回安全區域。
隱姓埋名的生活
抗美援朝戰爭之後,解秀梅被授予一等功。而後,因為身體原因,解秀梅轉業返回了自己河北老家。在回到家後,解秀梅過上了普通的生活,她從來沒有講述過自己之前的經歷,也沒有說過自己所被授予的那些獎章。
沒有人知道解秀梅的身份。但是,在1944年,因為身體原因,解秀梅患病住院,因為家庭困難,解秀梅總歸欠醫院3萬多元的醫療費用,當時走投無路的解秀梅的子女向社會求助,希望可以得到社會資金的援助。
在得知此事之後,相關公益組織迅速介入調查,並且最終將解秀梅的身份公布於世。
住在中國的「韓國人」
趙南起出生在朝鮮忠清北道(現隸屬於韓國),因為當時戰亂嚴重,在趙南起12歲的時候,跟隨家人逃往到了吉林的一個普通村落裡面定居。後來戰爭勝利,不少一起逃亡的人選擇返回韓國,但是趙南起一家最終選擇留在中國,並融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
在解放戰爭時期,18歲的趙南起就曾經幫助東北聯軍籌集了25萬的大米,極大緩解了當時糧食不足的問題。而後,趙南起參軍,進入到了軍隊學習。
後來,韓戰爆發,作為翻譯和聯絡員,趙南起和志願軍一起奔赴朝鮮。當時朝鮮一方知道趙南起身份,多次邀請趙南起返回朝鮮任職,但是都被趙南起拒絕。
對於他而言,中國是他土生土長的地方,給予了他和家人生活的場所,比起朝鮮,中國更像他的祖國。因此在戰爭結束後,趙南起跟隨志願軍再次返回了中國。
在1953年7月21日,雙方籤訂停戰協議的時候,因為戰爭受損嚴重,沒有像樣的籤署地。當時在趙南起的帶領下,採取「歇人不歇車」的汽車借力方式,在短短6天,就將木材運到,並在一天一夜內將1000多平米的木板房建成,促使合約順利籤訂。
1965年,他被授予上校軍銜,1988年,晉升為上將軍銜。
小結
所有的參戰英雄都是英勇無畏值得讚揚的,有很多我們知道事跡知道名字的革命英雄;還有像解秀梅一樣隱姓埋名的,最終被揭露真實身份的;更有那些我們不知道性命、不知道經歷的革命英雄……正是這些臺前幕後英雄的英勇奮戰,中華民族才最終取得一個又一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