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晏凌羊
閱讀全文約需7分鐘
段奕宏、郭曉冬:上大學時我有多自卑?
文/晏凌羊
某天,我跟廣西同事聊起大學時候我們各自的表現,同事說她上大學時好充實的。周一到五,白天都要上課,晚上她也有自己的安排。周一三五晚忙社團活動,因為參加社團活動(比如出板報)可以在期末評獎學金時加分。周二四六晚她就出去做家教(她讀師範),家教費差不多夠生活費了。就周日有空休息一下。
我說,啊,我的大學時光很暗淡,光顧著自卑和鬱悶了。
我為啥自卑和鬱悶呢?
因為我是老家的雞頭,可到了北京就是鳳尾。
不,我連鳳尾都不是,是鳳凰屁股周圍那撮毛。
我上大學時,是頭一次去大城市,頭一次出省。
我沒見過、用過的東西可多了。
我沒見過、用過羽絨服,不知道世界上有空調、暖氣片。
我也沒見過、用過馬桶,上完大號不知道按那個按鈕衝水,在廁所裡急得滿頭大汗,又不好意思問人。
我沒見過、坐過火車,不知道火車票要提前買,不知道長途火車上的飯菜那麼貴(對我而言),需要提前買好方便麵之類的食物。
飛機?想都不敢想,總覺得這玩意兒離我太遙遠了。我是參加工作後第三年,才第一次坐的飛機。當時我找了個靠窗的位置,盯著外面的雲層,心想為啥飛機在穿越雲層時速度那麼慢。
去了北京,我發現:咦?昆玉河的水怎麼那麼髒?北京的空氣怎麼那麼差?
(那會兒北京還有沙塵暴,而我老家到處山清水秀)
很多人根本想像不到:城市文明對我這種鄉巴佬,造成多大的心理衝擊。
同一份高考卷(全國卷),人家山東、湖北、江浙的同學比我高150分,好多同學是老家的市狀元、縣狀元。我那點能在雲南市拿高考狀元頭銜的分數,擱雲南上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都沒問題了,可我若是在這些省份報考大學,估計只夠上個很差的一本。
上英語課,同學們一口流利的英語,而我連普通話都說得不利索,說英語更是舌頭打結,滿面通紅也憋不出一個單詞來。老師點名讓我站起來回答問題,我就心虛、冒冷汗。沒辦法,高中時候光顧著對付英語考試了,我根本沒練習過口語,基礎差到不行。
上電腦課,同學們打字噼裡啪啦,我這種從沒摸過電腦的小白,連滑鼠都不會用,不小心把網頁關了就不知道怎麼把它弄出來。那時候我們上完電腦課還得用軟盤交作業,一個簡單的word作業簡直要難死我。
上數學課,也自卑。微積分我就是搞不懂,而我有同學在高中階段就學了這些課程。上文化課,同學們踴躍回答問題,談吐自信,而我只想躲在教室角落裡,像只老鼠。
那時我家裡又窮,上大學的路費都是企業贊助的,學費和生活費則是貸的國家助學貸款。我根本沒錢買好看的衣服、沒錢用BP機(那個年代還不流行手機,都用的呼機)……別的同學過年回家坐飛機,可我連半價火車硬座票都嫌貴。更丟人的是,上大學前,我連馬桶都沒見過,也不會用,不知道按哪個按鈕,馬桶才會衝水……
窮,是很容易讓人產生自卑心理的。這種窮,很多時候也是比較出來的。如果我是在雲南上的大學,我不會感覺自己窮得多突出,可一去到北京,就太明顯了。
再說長相,雲南紫外線強,雲南人普遍皮膚黝黑。軍訓時,除了教官外,我膚色就是最黑的。我本來就長得不大好看,加之膚色黑、沒錢打扮,我對自己的長相也很沒自信。再看看打扮得花枝招展、舉止大方的同學,哎媽呀,更自卑了。
社團活動我參加得少,是因為我根本不敢挑戰自己。初高中就只顧著學習了,一門心思只想跳出農門,我哪有時間發展什麼興趣愛好和特長?再者,發展特長,是需要砸錢的。我哪有什麼錢去學什麼才藝?
跳舞?不會。唱歌?不會。彈吉他?不會。演講?不會。辯論?不會。書法?不會。我真是啥都不會,啥都拿不出手。我只能像看男神女神一樣,看著同學們在舞臺上閃閃發亮,心想他們怎麼都那麼出彩、那麼優秀啊。
同學在班上表演《大話西遊》的片段,我一臉懵逼,不知道「至尊寶」是誰,也不知道「紫霞仙子」是幹啥的,更不知道「一萬年」是個什麼梗。北京的同學早就熟悉用電腦聊QQ、發郵件,會用CD機、MP3,而我還跑去新街口買磁帶、去大鐘寺買寄信的郵票。
上體育課,我也自卑。比如上遊泳課,我只想躲起來。老家雖然有湖,可我只會戲水,不會遊泳。從小到大,我沒穿過泳衣,也沒去過遊泳池。教我們遊泳的還是男老師,我穿上泳衣就覺得全世界都在盯著我看,險些連路都不敢走。
喜歡寫作吧?但那會兒人家社團需要的稿件都要提供電子版,而我連打字都不利索,也沒有電腦,又沒錢去網吧。手寫了一沓沓文稿,投不出去。
我讀的是法學專業,不是師範院校,找兼職非常不容易。做家教吧?人家傾向於要師範生。發傳單吧?總找不到活兒幹。唯一一次遇到去做家教的機會,還是用寒假不回家換來的。北京高校林立,大學生更是遍地,我實在沒有太多兼職機會可以撿。
沒錢出去浪,又有大把時間,我就只能去泡圖書館,好歹裡頭有免費的空調和暖氣,逼著自己博覽群書。其實,閱讀是一個非常枯燥的事,但我能幹嘛去呢?幹嘛都得花錢。
成績也不大行,主要是我對法學不是很感興趣(婚姻家庭法、刑法除外),有時還逃法學課,去新聞系、中文系聽課。每次考試,我都是踩著及格線通過。沒掛過科,但也考得不好。在法學學習上,我花的心思確實也少。
一個單純靠成績和高考傾斜政策(西藏、新疆的同學更受照顧)從雲南貧困縣山旮旯裡走出來的農村姑娘,突然被扔進首都那樣一個全國最繁華的巨無霸大都市裡,跟來自全國各地的、身懷絕技的同學同臺,我還沒開始自己的表演就先被嚇尿了。
我真的差不多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慢慢克服這種自卑,並且慢慢和同學縮小差距。我也是和他們在一起,才知道了自己起點有多低,想要追趕上他們得多費勁。
渾渾噩噩的,我自卑著,鬱悶著,一晃眼就大學畢業了。回首大學時代,好像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無非就是愛閱讀、愛寫作,有時候也會投稿,但稿件總是石沉大海。
大學時我也沒拿過獎學金,我覺得自己光追趕他們就已經用盡全部力氣,哪還敢談超越。真談超越,那是畢業十年以後的事了。
我感覺大學時光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讓我見了一場世面,完成了從農村人到半個城市人的轉變。那是我融入大城市生活、大城市文明的開端。
同事聽完我的遭遇,突然說:「大學裡,你是鳳尾,但其實你一直努力在往鳳身子的位置走。而我是雞頭,在那個小城市的那所師範院校,我就是同學中最強的。四年大學,我也只是保住了我的雞頭位置而已。」
我說:「你的大學沒有虛度,你也成長了。我呢,我還是覺得很遺憾。如果我能稍微自信點,或許就不會把大學生活過得那麼倉皇而迷茫了。」
可是,我又覺得我這話說得不對。自信這玩意兒,真不是說一說、喊一喊口號就有的,它靠的是積累。積累多了,你才有底氣;底氣足了,你才能談自信。
從大學到現在,我真的是攢了好多年,才擁有了今天這一點點自信。攢底氣這事兒,靠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有時候它是以十年為單位計的。
後來,我看了段奕宏和郭曉冬的故事,發現大學時光過得很自卑、很暗淡的,不是只有我一個人。
段奕宏1994年以西北片考生總分第1名的好成績被中央戲劇學院錄取,與陶虹,高虎,印小天等人成為了同班同學,可上了大學後,經濟上的拮据讓他特別自卑。家裡人為了支持他考中戲,已經拿出了所有的積蓄,而他為了省錢,大學四年沒有回過一次家。
捨不得每次來回上千元的車票錢段奕宏自稱,「我應該是中戲最窮的學生」。
大學四年裡,身邊的很多同學到了劇組或廣告的邀約,而段奕宏卻無人問津,只能默默地在練功房裡,對著鏡子一遍遍練功。大家甚至老開他玩笑,說他只適合走農村路線。
大學期間,他甚至曾想過自殺,但同班同學陶虹卻給了他很多溫暖,比如,班裡有些同學嫌棄段奕宏,不願與他搭戲,只有陶虹一直在幫助他。
有一次陶虹送了段奕宏一個芒果,從來沒吃過芒果的段奕宏不知道芒果有核,一口咬了下去,把牙給硌了。
多年以後,段奕宏終於敢於大聲地說出:(大學時候)我暗戀的人在後面,我們班陶虹。
陶虹聽了,大大方方回應:「哎呀,錯過,錯過。」
只有自信的人,才敢於當眾說出自己當年暗戀過誰。
此時的段奕宏,早就已經超越了自卑。
從那個自卑的毛頭小子變成知名影星,他用了十幾年。
郭曉東也是受過窮的人。
初中時候,他因為交不起34塊錢學費而輟學。之後就去了一家印刷廠當起了工人,1992年有幸到北影廠參觀,此後的他便決心考北京電影學院。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他一邊跑龍套一邊準備著考試。跑龍套十分辛苦,3天才吃一頓泡麵,他因1元車費拿不出來,也受到了許多人的諷刺。
1996年,郭曉冬考上北影,與趙薇、陳坤成為了同班同學。上大學時,郭曉冬陷入了深深的自卑當中。他出身貧寒的農村家庭,自己見識少、年齡大、表演經驗有限,與見慣了世面的同學們有著天壤之別。
後來,郭曉冬接受採訪時,講了自己在大學時候的遭遇:「當演員需要花錢包裝。我在班裡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因為沒錢,整天穿得好像把麻袋披在身上一樣。有人來挑演員,我是屬於那種被視線直接掃過的人。那時大家經常會餐,但這對我是很大的負擔,我就不去吃,就有人說我小氣、不合群。」
郭曉冬心中的「白富美」程莉莎追求他的時候,他覺得自己給不起人家更好的未來,拒絕了人家好多次。
段奕宏和郭曉冬後來出現在舞臺上、影視劇中,是非常自信的形象,而這份自信,真的是靠時光、靠努力、靠運氣「熬」出來的。
現在,也總有一些年輕人問我:羊羊姐,我很自卑,要如何才能變得自信一些呢?
我給他們回復了這樣長的一段話:
自信真的不是靠喊口號喊出來的,也不是靠拗造型拗出來的。
我覺得自信的唯一來源,是底氣。你有底氣,自然就會有自信;沒有底氣,你的自信就只是虛張聲勢、色厲內荏。
舉個例子:你的消費水平是每餐飯50元,那你進到一家蘭州拉麵店,就不會表現得怯生生的;但是,去到一家五星級餐廳,你可能會渾身不自在。
即使你只是去兩家店裡晃蕩了一圈,沒有做任何的消費,但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會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你在蘭州拉麵店老闆面前更有底氣,你知道自己消費得起。
成天鑽研如何變得自信的課程是沒用的,那只是「術」的層面的東西。
自信不是水龍頭裡的自來水,說來就來。
它是由底氣和實力積累而成的。
真正提升自信的方法,不在於怎麼擰開那個水龍頭,而在於蓄水。
so,與其研究如何提升自信,不如研究如何積攢底氣。
這才是治本之道。耐心點,拿時間去換空間。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