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創新產業園區內,包頭中科陶瓷科技有限公司與內蒙古中日友好語言培訓中心舉行項目籤約儀式。雙方就中科萬象旗下品牌稀土釉抗菌瓷的市場推廣達成協議,今後,由包頭生產的稀土釉抗菌陶瓷將走進日本的茶道市場。
中科陶瓷是由中國科學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孵化的,集陶瓷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綜合型高科技企業。它的階段性成功對於稀土產業的高端化發展提供了經驗,也體現了科技人才的科學精神。
眾所周知,在稀土產品的價值鏈上,稀土精礦、分離產品、新材料、高性能器件的附加值比例約為1:10:100:1000,而稀土高新區的稀土產業集中在稀土開採、冶煉分離等環節,造成稀土產品科技含量有待提升,產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稀土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尤其是他們求真務實、努力執著的精神,讓稀土產業的發展步入快車道。」包頭稀土高新區工信安監局局長吳鐵山說道。
破除資金困局稀土儲氫技術的產業化之路
2018年12月,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我國第一條新型稀土儲氫科技生產線順利完成。2019年6月,第一批的部分產品已結束安全測試並下線,產品達到了設計要求,並在多家鎳氫電池企業得到應用和推廣,打破了日本在新型稀土A2B7儲氫科技、工業技術和產品方面對我國的壟斷。
這是包頭中科軒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軒達)的發展歷程。
「其實,做到這些並不容易,我們的企業差點夭折。」燕山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韓樹民說起自己的創業仍心有餘悸。
據韓樹民介紹,與當前普及更廣的鋰電池相比,稀土儲氫電池優勢是儲氫體系更安全環保、溫度區間更寬溫域。鋰電池到冬天零下十幾度二十幾度的時候放電很快,而儲氫電池低溫最高能達到零下四十到六十度,更適合北方地區,所以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但技術領域,日本卻一直獨佔鰲頭。韓樹民教授坐臥不安,自2000年開始對稀土鎂鎳基儲氫合金的製備技術、相結構和電化學性能等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研究,揭示了這類合金的特殊超堆垛結構的生成機理和電化學特性,並根據材料微觀特點研發出一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合金製備工藝及設備,打破日本該領域技術封鎖,極大提升儲氫合金電極材料性能指標和生產工藝裝備技術水平。
憑藉這個技術,加上註冊資金500萬,建立了一條生產能力為200t/年的新型稀土鎂鎳基儲氫合金電極材料生產示範線。中試線的建設,花費了幾乎所有費用。但為了驗證材料跟電池的匹配度,還需要把材料拿到湖南的一些工廠做實驗,做實驗的過程周期很長,實驗期間是沒有任何收入的。由於沒有收入,基本上項目就處於停滯狀態。
為了渡過困難時期,韓樹民整理好項目書將項目介紹到中科創星(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的投資公司),該公司正好在布局新能源賽道,最終中科創星投資了6000萬元。
韓樹民解決了資金的問題。這種融資方式也是包頭第一個引進外地投資的先例。成功避免了新型研發機構在首筆經費用光的情況下出現人去樓空或勉強維持的尷尬情況。
韓樹民的堅持換來了公司的重新起步,也讓這個技術得以在稀土產業中大規模應用,這就是稀土科研人員的「執拗」。
破解推廣困局 稀土光源的農業閃光之路
農學博士張彤是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稀土農用光源」項目負責人,每天都會定期將植物培養架四周的遮光簾拉開,近距離觀察她用稀土補光燈「關照」的果蔬幼苗。
這些果蔬,因為在種植過程中使用了稀土農用光源,其外形與口感都非同一般,廣受好評。
「用稀土發光材料的光效比較強,同樣的瓦數稀土發光材料的光效比普通LED光效高20%,我一直探索如何利用這個優點應用在在植物方面,讓神奇稀土在設施農業種植中『閃光』。」張彤說道。
包頭中科瑞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秦新苗發現了一個將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切入點。我國由於氣候、農戶負擔、市場接受度等原因,國內建造玻璃溫室幾乎沒有一個盈利,所以國內普遍還是以大棚溫室為主,尤其在北方地區,冬季的陽光照射嚴重不足,存在採光問題,導致北方地區具有大規模的大棚場地卻沒有產出大規模的農作物。
方向定了,需要做市場。秦新苗考慮採取這樣的策略:前期放到科研院所、推廣站來推廣技術,後期再跟農民接觸,幫助他們增產增收。
計劃通過中試示範,自己種出蔬菜進行銷售,以期在促進技術轉化的同時,實現公司盈利。秦新苗在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租了兩個大棚,當時生產出的果蔬系列只是在市場上投入了一部分並沒有太大的盈利點。示範有一些效果,但成本挺高,所以租期到了之後就不租了,第一次嘗試以經濟效益不佳收尾。
第二條路就是依靠包頭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合作的院所,通過他們幫忙推廣,做了一些實驗示範,大範圍的推廣數據也驗證了稀土植物補光燈效果非常好。但是在推廣的時候遇到一些困難,比如說農戶的接受度不高,他們在農業技術上更注重水肥管理,根本沒有植物補光的概念。
如何將技術大範圍的推廣呢?秦新苗想到了通過包頭市農牧業局、科技局舉辦幾千人的職業農民培訓,在農業示範基地、土右旗的農業科技園,讓他們接受新鮮科技,以改善高能耗、粗放型的農業種植。加上在赤峰與當地具有影響力的工作人員找地點示範,燈具、電線、安裝、電費等由該團隊出錢,合作社人帶著團隊做示範。
農戶不掏錢,只提供場地,正常管理,科研人員每天測產,增加了多少收入。給農戶進行了示範,讓農戶看到補光燈的效果,通過核算成本,計算多長時間收回成本。
「一畝地的成本在一萬塊錢左右,第一年整體的增產收入達到一萬四,實現了第一年投入就能收回成本而且還能有盈餘。」秦新苗說道。
下一步,該企業不僅提供稀土補光燈,另一方面提升產品知名度,讓更多政府、企業可以發現稀土中心的技術能力、技術成果,實現更多更大的合作。
科學的開拓精神,讓科技成果更多造福人民,助力脫貧攻堅,這就是稀土行業人的信念。
(責任編輯: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