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葉青楓
今年的10月17日是我國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而近期與之相關的最應景的影視作品則非《秀美人生》莫屬。
這部由曾憑藉《西聖地》連獲「飛天獎」及「五個一工程獎」的著名導演苗月執導,郎月婷、陶海、白威、張政勇等人聯袂主演的電影是一部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黃文秀為人物原型拍攝的主旋律影片,講述了北師大碩士高材生黃文秀放棄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擔任起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全情投入、奉獻自我,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的動人故事。
苗月導演近幾年對脫貧攻堅題材的影視創作似乎情有獨鍾,她執導的上一部電影《十八洞村》也是此類作品,不過和前作不同的是,這一次,她在《秀美人生》中,不再把焦點只放在貧困的被幫扶者這一群體身上。而是對準了以黃文秀為主的85後新一代幫扶者群體身上。這一全新視角的關注點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再加上黃文秀等年輕的幫扶者工作起來有幹勁,有激情,樂觀開朗,積極向上,從而令影片的基調也隨之顯得青春化、陽光化,繼而亦打破了觀眾心目中以往脫貧攻堅題材的影視作品風格偏成熟沉重的固有印象,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另外,我國的特色扶貧工作已堅持多年,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脫貧攻堅戰如今也進入到了一個與時俱進的精準扶貧階段。苗月導演非常敏銳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一點,如果說片中不時出現的微信付款二維碼充分體現了「即便是在貧困地區,微信支付也已成為如今人們生活購物主流付款方式」這一鮮明的時代特色的話,那麼黃文秀等人對貧困戶提供的各種有的放矢的幫助與扶持則充分體現了當代幫扶者對於「精準扶貧」這一精神的堅決貫徹與實施。
老銀匠難捨家園以及逝去親人的安息之所,寧可每天用馬匹馱著兩個孫子往返家與學校之間,也堅持不肯搬到山下居住,黃文秀等人就三顧茅廬,多次在老銀匠家中遭遇天災人禍時及時主動地施予援手,救助其於危難之中,最終終於感化了老銀匠,搬入了山下的新居;
橘農的果園只開花不結果,橘農著急地想要砍樹改種其他樹木,黃文秀為了將橘農的損失降到最低,及時制止橘農砍樹,並主動去市裡搬來專家救治,終於使得橘園轉危為安;
特困戶老黃正值壯年,卻因早期與人打架傷了腳,女友也下落不明,因此自暴自棄,一家的生活全靠年邁老母親辛苦操持。黃文秀明白「心病還需心藥醫」,她沒有一味地勸說老黃重新振作,而是主動去幫忙尋找其女友的下落,然後兩邊分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不僅令有情人終成眷屬,也令老黃一家逐漸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
所以這部《秀美人生》不僅僅是讚頌黃文秀為了扶貧工作個人捨身忘我的無私奉獻精神的傳記類電影,它本身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脫貧攻堅,任重道遠,與時俱進,精準扶貧,不忘初心,不負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