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風月故事來講述歷史,在香港電影裡並不罕見,且不乏佳作。
此前寫過夏文汐主演的邵氏老片《花街時代》,講的是香港經濟起飛前的六七十年代。年輕的男男女女掙扎在叢林時代的香港,誰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
而吳君如主演的《金雞》上映於香港經濟開始走下坡路的2002年,講的是70年代經濟起飛之後香港人的輾轉沉浮。
女主阿金30年的職業生涯史,被放進了香港30年城市興衰史裡。歷史的一粒沙變成個人的一座山,起起落落地改變了每個人一生。她遇到的每一個男人:劉德華、陳教授、龍哥、姚仁邦,都代表了不同階層不同的角色。
在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裡,如此底層平凡小人物艱難搵食的人生故事,用喜劇戲謔的手法,難能可貴地串聯起了沉甸甸歷史。
01阿金搵到食
中年潦倒,銀行卡只剩98.2的樓鳳阿金在自動提款銀行遭遇阿邦(曾志偉飾)打劫,結果突然停電,倆人被困。
為了緩和二人氣氛,阿金開始給阿邦講述自己從15歲開始當「魚蛋妹」至今30年的趣事。
一個「想當年」的故事,配上一個調解尷尬的敘事場景,順理成章地就把故事的喜劇定調推演開來。
阿金出生於60年代的香港,70年代少女初長成,她就出道做了「魚蛋妹」,正好趕上了香港開始經濟起飛的階段。
19歲,抱著「魚不過塘不大,雞不過場不賣」的邏輯,阿金轉場去了夜總會做舞小姐,見證了80年代香港經濟最璀璨繁華的時代。
人不漂亮,活兒也不好,既沒有包也沒人爭。面試時別的小姐說自己「功夫好」,老闆欣然接收。她也說自己「功夫好」,都沒有人信。
但她是「真·功夫」好。靠著模仿醉拳,充當一群花旦中調節氣氛的喜劇丑角,她站穩了腳跟。
在經濟騰飛到「守廁所也能發財」的年代裡,阿金很快就攢夠錢買了房。她高興得滿床亂蹦,朝氣蓬勃地大喊——「阿金努力!阿金搵到食」!
那個時代的香港人似乎有種特殊的豁達和包容。不管你是什麼職業,即便是當小姐,只要是在靠自己努力「搵食」,就能從頭到尾地理直氣壯,並不覺得卑賤和羞恥。
從《花街時代》裡的水美麗,到《金雞》裡的阿金,一概如此。
隨後是87年股災後的移民潮,緊接著90年代,當舞女的港女們遭遇「北姑」衝擊,阿金被迫轉場當按摩女,卻被一個大陸來的客人「借」走了15萬全部家當。
明知他是通緝犯,但阿金一直堅信,這個叫葉子強(胡軍飾)的大陸客既然承諾會還錢,就一定會還。於是她每月15號都去銀行查餘額,查了整整7年,這才有了片頭與阿邦誤打誤撞的相逢。
然後是97金融風暴,阿金破產,被迫搬出了辛苦掙來的公寓出來租房。經濟最為萎靡的時候,阿金上街偶遇了在勞工處排隊找工作的老客戶陳教授。
泡沫經濟破滅,陳教授這種滿口經濟學理論,連招妓都盤算著「兩隻手起碼要掌握十二個咪咪,回報率才算高」的老學究,如今連個老師的教職都找不到。於是阿金靠「積分飛行」騙他做了生意。
陳教授建議她提高家裡房子的利用率,在家做「樓鳳」。
家中開業後,遲遲沒有生意。偶然地,阿金看到電視裡劉德華作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公益廣告。
那其實是一段對大眾的鼓勵,但她似乎看到了劉德華從電視裡爬出來對她說:
「你一定要真心。真心自然就會投入,投入自然就有感情,有感情自然就有高潮,有高潮你就會開心。你開心,你的客人也開心。一傳十,十傳百,到時候全世界的男人都會來找你,你就會真正成為——一隻金雞!」
靠著這點的拼搏精神,阿金又撐過幾年,走過了香港回歸。最終,在偶遇一身債務,準備自盡的劫犯阿邦的那個早晨,她等到了葉子強遲來7年的948511.42元還款。
阿金撐過來了,大名諧音「要人幫」的阿邦也有了生路,大家歡喜收場。
02獅子山下,香港精神
當人們開始回憶過往的時候,記憶總會給人打上一層色彩斑斕詩意朦朧的濾鏡。
站在2002年回看歷史的《金雞》,顯然也是如此。
在編劇和導演趙良駿的理念裡,「超越痛苦之後的人,依然擁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明亮的自信心。」
於是,《金雞》裡的所有角色,都有著他們苦中作樂的獨特意味。
阿金是當時香港底層大眾的縮影。她性格樂觀,樸實敬業,甚至還有著難得的俠義精神——不管是借錢給葉子強,還是片尾追阿邦幾條街去幫助阿邦,都讓人無比動容。
而劉德華的角色更像是片中阿金和香港人精神信念的映射。他是所有人心中的巨星,是傑出青年,當他向所有人傳遞努力奮鬥樂觀拼搏的精神,就能給人如同注入強心劑一般的信念。
梁家輝飾演的陳教授,是那個年代裡中產階級的代表。在經歷教授到失業的挫折時,他依然能勸阿金「不要再提往事,往事要像臭屎一樣在廁所裡衝掉」,以及「工作再艱難,也強過遊手好閒」。
整個電影裡,不管經歷多少次的經濟困境,香港人樂觀奮進的精神都貫穿始終。
唯一的痛苦,是阿金不小心懷孕,陰差陽錯地把孩子塞給了美籍華僑Richard。孩子被帶去美國,阿金狠下心沒有看一眼,那成了她一生的遺憾。
親兒子被「觀音送子」給了不育的美國人;大陸客葉子強是個搶劫犯,但最後在香港人支撐不住的時候出手「救市」……這其中蘊含的政治隱喻,其實也不言自明。
有笑有淚的故事裡,伴隨著70年代鄭裕玲和周潤發的《網中人》,成龍的《醉拳》,80年代梁朝偉和張曼玉的《新紮師兄》等電影片段,混雜著《偏偏喜歡你》、《摘星》、《一生何求》、《獅子山下》等經典老歌,成功地讓觀眾喚醒時代的記憶,重溫「團結奮鬥、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獅子山」精神。
在情感和價值觀的取捨上,《金雞》系列顯然稱得上「非主流的主旋律」電影。
但能把「主旋律」、「歷史感」和「懷舊勵志」這些宏大命題,用笑中帶淚的地道港產喜劇手法,靠一個風塵女子的人生故事來承載,最終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贏,可算是香港電影人的偉大創作。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