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延珍
春風徐來,當大地睜著朦朧睡眼時,梨花已經率先綻開。有一處景區,因梨花多,故名梨花溝。
我打小尤愛梨,院子裡那棵樹上的梨,對體弱愛咳的我乃救命稻草。離開老家後,因梨花招惹,我來到這塊紅土地。進溝左邊有高聳的山,茂密的林木一年四季覆蓋,蠻子洞深藏其中。一條蜿蜒的溪流纏繞山腳,右邊的山坡上分布著層層梯土,整條溝壟氣溫比外界低兩三攝氏度,適合種梨。
多年前的「三八」節,我第一次慕名來到梨花溝。滿山滿坡的老梨樹,枝幹粗壯乾裂,虯枝盤旋,樹齡有100多年和300多年的,每一棵樹都盤根錯節自成風景。蜜蜂嗡嗡忙碌,小鳥嘰嘰喳喳,大家隨意在樹下喝茶聊天,站著、坐著或躺著,望著飄落的花瓣雨。孩子們撒著歡,啃著烤羊腿,追蝴蝶、放風箏。
梨花初開無葉時,那一簇簇、一堆堆梨花恍若積雪壓枝頭。梨花勝雪,春寒裡徜徉在梨花的世界裡思緒飄飄,耳畔響起京劇唱詞:「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長恨一曲千古思……」
悱惻纏綿的梨花頌,梨花乃白頭偕老忠貞愛情的象徵。梨花帶雨涕淚漣,梨花樹下的表白,那可是三生三世的相約。
相傳明朝寧王反叛前,寧王妃喊丫鬟送梨和桃給老師唐寅,不想讓他陷入戰亂,唐寅懂了這是讓他「桃梨」(逃離)是非之地。梨在後來被賦予離開的象徵。
此後多次去梨花溝,兜兜轉轉,我再也沒看見滿山坡繁茂的老梨樹。問詢原因,過度搞旅遊,商人想把老梨樹弄成發財樹,施肥過多,反而灌死了大批。痛定思痛,關閉農家樂,退耕還林養護。梨花溝重新載滿梨樹、桃樹、芍藥,花開四季香。
去年我參加梨花溝春季登山,看見別人拍的老梨樹,滿枝頭的花令我十分羨慕。今年有朋友微信上傳來梨花溝美篇,看了那一朵朵久違的梨花,宅家的我再也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決定再去尋春訪花。
問了地址,很快找到江涵園林,此處的老梨樹,令我啞然失笑,這是經常路過卻忽略的地方。幾棵老梨樹,被櫻花、李花、桃花、鐵樹包圍,猶如養在深閨。梨樹依然在老地方等我,我卻錯失,夢中尋覓。踏破鐵鞋無處覓,它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欣喜異常,跑過去仰望、擁抱留影、錄視頻,像找到失散多年的親人。微風拂來,花枝隨風而動。遠看宛如多謀的儒生,輕搖羽扇,瀟灑飄逸;近看又像素衣劍客,衣袂飄飄,隨風輕舞。較之櫻花的嬌貴,桃花的嫵媚,梨花所呈現的燦爛是質樸的,是單純的。置身其中,細細地體味鳥語花香,我似乎進入了夢幻的仙境。
三方角落都分布有老梨樹,猶如巨大的遮陽傘。滿院梨花牆外芳,這次讓我見到梨花與嫩葉共生的美景。一株老梨樹因壞死而留下的一截樹樁,居然有小樹椏從樹樁上探出頭來,生生不息。
幾百歲的老梨樹依然在紅土地堅守,在大地裡深深紮根,不忘春天召喚,歷經寒冬,遇春仍重生。我彎下身,拾起腳邊的一朵梨花,輕輕地託入掌心,借著直射而來的暖暖陽光靜靜端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