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前夕
中宣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
聯合發布13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火箭軍某工程旅彝族營長沙子呷
就是其中一名
沙子呷研究改進機械裝備性能。劉明松 攝
從軍18年
轉戰大半個中國
常年與大山巖石為伍
沙子呷在深山洞穴裡奉獻著青春
與此同時也收穫了進步和成長
他從一個用不熟練筷子
說不清普通話的彝族放牛娃
成長為如今的
全國人大代表
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
在這位彝族軍人身上
有太多讓人感慨的故事
腳趾骨折仍咬牙堅持
他被稱為陣地「鐵人」
堅守在陣地施工一線
沙子呷一直很拼
戰友們都稱他為陣地「鐵人」
沙子呷與戰士們鏖戰在「水簾洞」。方雷 攝
事情還要追溯到他剛入伍的時候
在一次任務中
沙子呷的右腳被一塊鋼板砸中
冷汗瞬間布滿額頭
坐下查看傷情後
他發現沒有明顯外傷
抱著不拖連隊後腿的心態
他咬牙堅持
繼續天天上工地
並暗暗激勵自己
「當兵打仗犧牲都不怕,這點傷痛算什麼!」
沙子呷當副排長時帶領戰士打風鑽。魏玉麟 攝
半個月後
沙子呷的腳趾遲遲不好
甚至開始發炎潰爛
被指導員發現後
他才將受傷的事情說出
拍片後醫生表示很嚴重
3根腳趾骨骨折
因耽誤的時間太長
可能需要截肢
幸運的是
經過精心治療
沙子呷的腳最終保住了
事後戰友們紛紛感嘆:
「簡直就是陣地『鐵人』。」
沙子呷身先士卒衝上危險作業面。魏玉麟 攝
往後十幾年
那個拼命衝鋒的沙子呷
一直堅守在一線陣地
右腳上斑駁的疤痕
也成了留在他身上的
「特殊軍功章」
「差不多是差多少」
陣地上的他不放過絲毫差錯
陣地上的沙子呷敢闖敢拼
卻也是一個「粗中有細」的人
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隱患
「差不多是差多少」
更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沙子呷檢查施工質量。方雷 攝
2015年6月的一天
沙子呷上工地檢查夜班情況
來到了某被復作業面
發現側牆底部
有一部分土工布焊接不牢固
裂開了一道3公分長的口子
現場負責的帶班骨幹解釋:
「裂縫在底角部位,也就3公分,
又不影響施工質量,沒必要返工吧。」
但沙子呷態度堅決
堅持要求將模板拆除
把土工布重新焊接好
沙子呷任連長時帶領骨幹檢查安全隱患。魏玉麟 攝
在沙子呷看來
施工中的每個環節
都與陣地工程質量密切相關
絕對容不得半點疏忽
只有不斷追求極致
才能創造出精品工程
哪怕毫釐之差
也必須推倒重來
也正是靠著這股細緻和規範
多年來沙子呷手下的官兵
更是從未出過安全問題
孩子剛出生6天就離開
2年後相見卻叫了聲「爺爺」
衝鋒陣地
沙子呷贏得了
領導和戰友們的肯定
但常年堅守在大山深處
沙子呷能夠留給家人的時間
卻少之又少
沙子呷與妻兒。魏玉麟 攝
2006年沙子呷的大兒子出生
提前休假回家的沙子呷
每天守在妻子身旁忙個不停
想把這些年對妻子的虧欠好好彌補
然而事與願違
孩子出生後第6天
沙子呷接到了單位電話
單位在施工中遇到了難題
希望沙子呷能儘快回去
妻子莫小梅十分支持丈夫沙子呷的工作,其家庭被表彰為全國「最美家庭」。劉明松 攝
一邊是剛出生6天的孩子
和坐月子的妻子
另一邊則是關係到國防安全的
陣地建設任務
思索再三
他還是決定跟妻子如實相告
妻子莫小梅知道後
內心酸楚卻也沒有表現出來
反倒安慰起丈夫
叮囑他放心回單位
而這一走就是兩年多
這段時間裡
莫小梅也曾多次
想帶孩子來隊見見沙子呷
但由於工區地處高寒高原
沙子呷只能一次又一次
勸阻想要來隊的妻子
沙子呷妻子莫小梅來隊探親是戰士們最快樂的事兒。方雷 攝
2009年7月
時隔兩年
沙子呷終於又見到了妻兒
見面的時候
兒子看著陌生的他
半天不敢上前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
孩子猶豫半天后
竟然怯怯地叫了聲「爺爺」
原來,沙子呷和父親長得很像
常年的國防施工又讓他有點「顯老」
這才造成了誤會
這一刻的沙子呷哭笑不得
儘管心中有些許酸楚
卻也深深明白
自己不單單是一位父親
更是一名黨員、一名軍人
對沙子呷來說
從放牛娃到「礪劍尖兵」
18年發生了很多變化
但身為一名堅守深山的飛彈「築巢人」
這18年似乎又從未改變
不變在機械轟鳴的日日夜夜
那份拼勁闖勁
以及深刻內心的責任與擔當
來源:解放軍報微信
記者:霍雨佳
特約記者:李永飛 段開尚 張佳璐
攝影:劉明松 方雷 魏玉麟
編輯:霍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