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凱奇有著的那副不幸演員的長臉,明顯不是我所鍾愛的,可是他的演技卻能深深地的將我折服。
凱奇扮演的尤裡是一個發奮圖強的軍火販子,最開始只是一個小卒,在街邊賣幾把黑槍,隨後開始開展國際貿易,最初販賣美國軍隊的廢棄武器裝備,冷戰結束之後,又開始變賣原蘇聯的廢棄武器。逐漸壟斷了行業,成為「戰爭之王」。地球上發生的每次有規模的戰事,常有其不顧疲倦的身影。暫且不用說規模宏大的事業,提到他的私人生活,他也令人折服:好爸爸,好老公,好哥哥,好兒子,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
但是生活總是那麼不順,有個無比愛崗敬業的國際刑警一天到晚地抓捕著他,還給他的媳婦做思想工作中,最終追蹤他的媳婦成功找到他的窩點。弟弟也由於良知過不去變卦炸軍火慘遭殺害,遺體裡未清除乾淨的子彈又變成他犯罪的直接證據。不過最後他不以為意地對刑警說:你會得到獎勵或晉升,而我會被釋放出來,你的老闆,美國總統,才是世界最大的軍火販子,他每天賣得比我一年賣的還要多……
電影最後:目前世界最大的武器經銷商依然是: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和中國。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
這部電影就是一部尤裡·奧洛夫的個人傳,從白手起家創業,到全球首屈一指的「戰爭之王」。全世界絕大部分冷酷的軍閥和領導人員都和他有過買賣,全世界絕大多數的戰爭地區都會使用他走私的武器裝備。他製造了混亂,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災難,給無數的生命帶來了死亡的陰影,可是這一魔鬼的化身竟是不能替代的存在。這究竟是譏諷還是不幸?或許,2個都是。
電影從尤裡的角度,敘述了每次的買賣,展現了他眼中的世界。作為觀眾們,我們便非常容易把情感放在了他這邊,何況,飾演者是具備高超演技的尼古拉斯·凱奇。有需求才有供應,有戰爭自然有人販賣軍火,這看起來是理所應當的道理。販賣軍火,盈利,也就無可非議。觀眾們隨著尤裡見到1個常人看不到的市場,高級將領擅自販賣軍火,宗教教徒們和和平主義者選購武器,非州某些戰爭地區的小孩子把武器裝備作為小玩具,稱自己為「自由XX」「民主XX」的人群殘殺敵對勢力……最初覺得新鮮有趣,可是漸漸地的,領略到了世界的荒謬,依舊是在笑,僅僅變了味道而已。
影片中最精彩的莫過尤裡數次與國際刑警傑克的對峙。尤裡聰明地利用法律法規的漏洞逃避責任,傑克對尤裡的罪行清清楚楚,可是卻沒有直接證據,只有眼巴巴地看著尤裡一次次大搖大擺地逃脫。尤其是在非洲飛機迫降的那一情節,劇情設計構思得實妙不可言。最終傑克雖然找到直接證據定了他的罪,然而尤裡卻僅僅平靜地講了一句話,告訴傑克他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即便那些表面看上去很有正義感的人也需要他的存在。因為總要有人去做這件事情。
傑克是1個理想主義者,他終身都會尋找公平公正和良知,堅決不用不法的方式來執行任務。可是最終他輸了,他見證自己的努力毫無價值。因為世界並沒有那麼幸福,這是殘酷的。分歧有時必須存在,同樣鬥爭也是,不然一切將很難長存。他的工作或許也不會停止,是因為世界需要這樣的1個工作,這只是是1個象徵,但不一定有個結果。
唯一能與權益做抗爭的可能就是社會道德吧。很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期盼利益是人的本性,人性的善行一樣是天性,一句概括,人還是在與自身抗爭。人類對社會道德的追求耽誤著人類唯利是圖的步伐,例如良知、公平公正、民主化、平等……最基本的社會道德,也是最不可能達到。
尤裡的弟弟在非洲一次買賣中突然覺悟,他意識到了他們幹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他不做了。可是,這類對性命的尊重和正義的維護讓他失去了性命,這就是說現實對理想的諷刺嗎?
而尤裡早就完全麻木,弟弟試圖用生命的代價讓他覺醒,但他默默流淚後,仍然踉踉蹌蹌坐在殺掉弟弟的人對面,再次交易。他說,不管是不是接受這些鑽石,他都失去一些物品,因此他還是接受了。
尤裡一直的理由就是:我並沒有逼迫他人要買我的槍並用它們開槍殺人,我沒有想要害人,因此,我沒有責任。買槍之後他們要戰爭要屠殺全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那不是屬於我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