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一部以軍火商為視角的戰爭片《戰爭之王》。該片於2005年上映,上映後受到觀看者一致好評。這也是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經典影片之一。
該片大致劇情如下:美國移民尤瑞(尼古拉斯•凱奇飾)的一家是開飯館的,尤瑞本是一名普通的小鎮青年,和現實中許多年輕人有著相似的生活節奏。當上天給了他重新選擇生活的機會,站在十字路口,毫不猶豫地邁入那條荊棘之路。他找到了可以用一生去堅持並願意為之付出一切的事情那就是走私軍火。從此開始了販賣武器的「職業生涯」。就像電影開頭主人公尤瑞說的那句話:每12個人之中就有1有槍枝,我做的是如何讓這11人也有槍枝。尤瑞遇事機智,膽大心細,使得他在地下軍火生意中愈戰愈勇,一發不可收拾獲得了大量財富。但是,成功之中肯定也有不順。生意上的死對頭和一名盯著他的國際警察令他頭疼。弟弟染上毒癮,並在一單生意交易中喪了性命這令他痛苦。尤瑞開始反省自己生意的正義性,拷問自己的良心。
首先在影片中我為非洲人民的人權與苦難感覺到同情。是誰讓非洲人民沒有人權,置人民於水火之中?是誰讓他們的命賤如草?我想最直接的東西就是武器,武器的供應者是罪魁禍首。可是反過來想一下,從市場經濟學的角度的來講,沒有市場那會有軍火供應者。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非洲格局的不穩定與動亂,軍火供應商只是非洲動亂與不穩定的中的附屬產品,就如影片中的主人公聽說哪裡有和平會談比什麼都急,這不影響他生意嘛。
那麼武器是怎麼流入一個不穩定的國家的,一個國家動蕩就會出現政治派別,一個政治派別首先要有一支軍隊擁護,而一個軍隊最需要的就是武器,這是軍人和平民的的區別。在電影中就體現出了一個動蕩的國家武器需求是有市場的。現在從武器提供者來分析,武器提供商一是國家行為,二是個人走私軍火的行為。這也是影片拍攝大膽的地方。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者武器輸出的異同,他們輸出武器的共同點是:都是為了獲取利潤,利益。他們的差別在於:國家輸出武器帶著重要的政治目的與色彩,因為動蕩的國家肯定對武器輸出國有利益。這種利益是很多的,可能是資源,可能是地理位置,可能是政治結構等,總之國家武器輸出國家的政治利益高於經濟。私人輸出的時候是通過種種非法的手段獲取商業利益,影片主人公尤瑞就是這類人。當他把軍火走私到賴比瑞亞,當賴比瑞亞統治者見到他和他帶來的軍火時激動不已,對他說:「how do you do this?」(你是怎麼辦到的?)這一聲讚美那可是比美女更誘人比毒品更上癮,無愧戰爭之王的名號。
尤瑞去前蘇聯買軍火的橋段,很多人認為這很誇張,其實這段情節還真的不是瞎說,因為那會蘇聯垮臺,大量的軍人拿不到工資,倒賣軍火就成了軍隊一個不成文的事情,甚至不僅軍火商去買,還有很多的國家也去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裡面淘金。最後尤瑞被抓了,也只是一個過場,因為上面的人需要他。雖然他被內心良知喚醒,但他還是不得已的去做他拿手的事情。就像影片結尾所說的:當私人槍枝走私繼續茁壯成長時,世界上最大的軍火供應商仍然是美,英,俄,法,等幾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戰爭不會因為尤瑞的出現而爆發,也不會因為尤瑞的消失而結束,所以影片中激烈火拼的場景屈指可數,大部分鏡頭都比較平庸,反而是那些受到戰爭迫害的平民與兒童頻繁出現,說明他們才是導演真正關注的焦點。從獨裁者的瘋狂,到手持模型機槍的無知少年,再到斷臂的天真女孩,他們的童年只有炮火的轟鳴和無聲的哭泣。整個戰區,舊的秩序逐漸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慢慢在形成,這種情況下意識形態和文化也隨之改變。就像影片中的賴比瑞亞,習慣了戰爭的人民,覺得打仗和吃飯睡覺一樣平常,商店裡叼著香菸的殘疾男青年正在看電視,他和街上巡邏的戰爭分子一樣,對馬路中間躺著的屍體毫不關心。那些真正對世界局勢起到重要影響的常任理事國,它們對戰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在影片的最後導演毫不留情的控訴,控訴了大國和大國政客對於戰爭的態度。就像尤瑞說的,他偶爾也會幫美國總統擦擦屁股,或者幫某位政客發動私人戰爭,美國一天販賣的軍火比他一年還多。沒有所謂的正義也沒有英雄,戰爭只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傷害。
最後而我只想說:願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