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五千多米、通往印度的崑崙古道山口—桑株達板

2020-12-20 騰訊網

2019年9月受著名登山探險家王鐵男先生邀請,參加中央電視臺九套關於崑崙山桑株古道和克裡陽古道的紀錄片拍攝活動。所謂桑株古道,就是古代新疆地區穿越皮山縣南部的桑株達板途徑賽圖拉地區到達印度克什米爾等地的交通線路。桑株達板海拔約5100米,由於山高路遠,目前為止,車輛是難以通行的,只能是徒步穿越。

筆者在桑株山口北側的一處房子遺址邊

崑崙山桑株古道在中原王朝有記載的歷史,已有兩千年左右。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在《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在紀元前後幾世紀內,和田和印度的交通一定是很暢達的。」但是這條暢達的路線當時怎樣走法?季羨林先生 沒有說。

據《漢書 西域傳》介紹,西漢政府通過塔裡木盆地和罽賓有密切交往。罽賓國為古代中亞內陸地區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名,漢朝時的西域古國,主要民族塞種人。古希臘人稱喀布爾河為Kophen,罽賓為其音譯。中國與罽賓建立關係始於漢武帝。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派副使至罽賓。當時罽賓地處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條重要支線之上,罽賓商人經常來往中國。大約為今克什米爾及拉瓦爾品第等地。

桑株達板山下北側最後一處房子遺址

原新疆社會科學院《西域研究》主編殷晴先生曾在學術論文《古代于闐的南北交通》一文中做出研究探討,認為「《漢書·西域傳》所載古代于闐至罽賓的路線 ,系由皮山南行」。從當今來看,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往南穿越崑崙山到達印度、克什米爾等地區的線路,一般為桑株古道和克裡陽古道。因為這兩條古道筆者都徒步走過,實際情況來看,桑株古道比較容易通行。

向著桑株達板前行

到了清代,關於印度拉達克地區與新疆之間交通道路的記載才正式清晰明確, 乾隆年間滿清政府組織編繪的《乾隆內府輿圖》以及同治三年 ( 1864 年) 湖北崇文書局刊刻的《新疆圖》僅記錄了桑株卡倫(桑株古道的管理卡子),對於桑株卡倫以南諸地均未予記錄。

桑株達坂山坡上往下看

直到清末英俄在中亞大博弈時期,隨著各路西方探險家的到來,桑株卡倫以南地區才得到重視,清廷委派李源鈵查勘葉城東南邊界, 這才有桑株以南至喀喇崑崙山口之間交通道路的記錄。1943 年,國民政府為突破日軍對我國西南後方的封鎖,擬開闢國際陸路運輸路線,曾派劉宗唐等人踏勘列城至葉爾羌這一段商路,這才有漢文關於拉達克至新疆這一段路線詳細的 記錄。

一頭毛驢死亡後,大家在山腰道路上整理物資

西方人關於崑崙山桑株古道、克裡陽古道的記載還是挺多的,例如以下幾位。

羅伯特·沙敖 (Robet Shah,1839-1879),英探險者,1868年曾以經商為名,由拉達克到葉爾羌、喀什噶爾活動,拜見過阿古柏,著有下引遊記。[英]羅伯特·沙敖著,王欣、韓香譯:《一個英國「商人」的冒險——從克什米爾到葉爾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貝柳(Henry Walter Bellew,1834-1892),印度出生的英國醫務官,1873-1874年參加了由福賽斯為團長的英國造訪阿古伯代表團,往返拉達克—葉爾羌,著有《克什米爾和喀什噶爾》。

柯爾克孜族牧民嚮導開始回撤

德國人特林克勒在《未完成的探險》一文中也有關於桑株古道最高處桑株達坂的記載「攀登到最後一段太費勁了……礫石當中夾雜了無數變白的馬、驢和駱駝的屍骨」,他們還將一頭受傷嚴重的馬匹打死,每人分得一塊肉。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籍考古探險家斯坦因在沿著崑崙山北坡山下去往和田的東西方向的路上,清晰的記錄了往南通往克裡陽古道山口和桑株古道山口的位置。說明在那個年代,這是很常用的通行道路。只是今天荒廢了而已。

下山的道路

2019年9月,我們團隊自北向南翻越桑株古道山口的時候,一匹驢子摔倒滑墜,無奈之下,隨行的柯爾克孜族牧民朋友將其殺死,然後牧民嚮導和馱運物資的驢隊統一返回,我們自己背著物資翻越5000多米的桑株山口並成功到達了塞圖拉地區的三十裡營房。

相關焦點

  • 在西藏人民心中,西藏裡的山口都是神聖之地!
    那根拉山口,位於西藏當雄縣境內,是通往納木錯的必經之地。那根拉山口,在念青唐古拉山脈,海拔高度5190米,山口立了一塊標明海拔高度的石碑,瑪尼堆上掛滿了經幡,因為在藏民心中,每個山口都是神聖之地,掛經幡代表了對神靈的敬畏。
  • 全程600個S彎道的網紅公路:新疆塔縣盤龍古道,海拔4100米
    新疆2019年竣工了一條塔縣盤龍古道公路,因這條公路有數百個彎而紅遍網絡,短短三十公裡,海拔從三千陡然上升到四千二,自駕者紛至沓來,有網友甚至建議速度與激情來此取景。公路的具體坐標大概在北緯37.633358,東經75.529773。
  • 除了G219,還有一條以艱險著稱的新藏古道?|進藏第九線
    而現實中的崑崙山,則是一座橫亙在中國西部的山脈,其大致可分為東、中、西三段(也有一說是分為東西兩段),崑崙山口以東為東段,瓊木孜塔格以西為西段,中間則為中段。今天我們的主角,就坐落在崑崙山西段。自此,古代西域通往西藏的通道,主要有這三條:一、從崑崙山北坡,翻越克裡陽達坂的克裡陽古道。它是最早從新疆塔裡木綠洲通往西藏的古道,被西方探險家稱為「葉爾羌之路」。
  • 西藏通往南亞的四大口岸簡易地勢圖:亞東,樟木,普蘭和吉隆口岸
    亞東這個地區已經是青藏高原同南亞平原的過渡地帶,海拔已經低於3000米,分布著許多山谷通道可以便利的來往西藏和南亞地區。著名的亞東乃堆拉山口口岸就分布在圖中第四條山脊和第五條山脊中間,它是我國通往印度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通道,紅線的上方是我國一側,過了紅線就是印度的地界了,紅紅的房子就是通關辦理的場地。目前亞東口岸是中印兩國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當然自然條件也是最好的。
  • [蝦神小劇場]開伯爾山口:地球對印度的地理之惡
    首先,那時候的唐朝時候的西藏叫做吐蕃,和大唐是死對頭(對,就是松贊幹布那個吐蕃),其次,當時認為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是絕地,就算鳥也飛不過去(當然,實際上青藏高原通行印度還是可以的,喜馬拉雅山脈有很多河谷都能直接通行到印度去,這個問題以後再說),所以自古以來,進入印度次大陸唯一的入口,就是經由今天阿富汗的喀布爾向東南,過開伯爾山口,進入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這個地方就是古代印度的地盤了
  • 紀錄片丨《茶馬古道》合集
    茶馬古道,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
  • 崑崙女神:獨守崑崙20年,從女青年變乞丐,軍車經過都會鳴笛致敬
    信念看起來虛無縹緲,但卻是許多人幾十年來堅持不懈的原因,推動力,對這位堅守在海拔4500米的「崑崙女神」而言,一座令人敬仰的神秘崑崙山成了她一生的信仰。由少女到「女乞丐」,從無人問津到廣為人知,《崑崙女神》這位獨守大山20年的女強人背後有什麼傳奇故事?在講述崑崙女神的故事前,先來談談這座神秘的崑崙山吧。
  • 跨越喜馬拉雅山的神奇「天路」——乃堆拉山口新朝聖路線開通紀行
    跨越喜馬拉雅山的神奇「天路」 ——乃堆拉山口新朝聖路線開通紀行 駐印度大使樂玉成 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同印領導人就增開經乃堆拉山口的印官方香客朝聖新路線達成重要共識。
  • 開伯爾山口:看一個狹窄通道如何影響奠定印度三千餘年歷史
    開伯爾山口的存在打破了印度在西北部的地理屏障,在冷兵器時代為印度的安全帶來巨大的隱患。儘管想要進入印度在那時候而言依然是一件十分艱辛的事情,但是由於這個通道的存在,卻無疑使得進入印度並非成為不切實際的夢想。譬如唐玄奘進入印度的時候,就是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地區的。
  • |進藏第九線崑崙天路
    崑崙山上《王母聖象》石碑在基礎條件薄弱的古代,崑崙山只可遠觀,不可近賞,而今天,我們可以駕車在崑崙天路上。沿克裡雅河谷蜿蜒於崑崙山平均2000多米的淺山區,高高低低、彎彎曲曲,近睹海拔超5000米的崑崙山的雄偉壯觀,不得不說是件幸事!
  • 印度大批CH47直升機飛越喀喇崑崙山口,隨時充當炮艇機
    根據印度方面的消息稱,印度空軍、陸軍航空兵部隊突然開始大規模動作:印度空軍在8月17日緊急調動了10架CH-47「支奴幹」直升機,飛越了喀喇崑崙山口的一個軍事哨所。米)山區,這是印度軍隊在喀喇崑崙山口附近的最後一個控制的哨所。
  • 印度繼續增兵:戰備公路修建至喀喇崑崙山口,部署155毫米榴彈炮
    持續多日的中印對峙並未出現緩和的跡象,當地時間28日,印度外交部公開表示會與中方和平解決邊界爭議,不需要美國總統川普的調解。但話是這麼說,印度並沒有這麼做。近日,印度繼續向邊境增兵,戰備公路修建至喀喇崑崙山口,已部署美國155毫米榴彈炮,針對性十分明顯。
  • 重登順眉古道之眉峰山
    海拔845米,整座山為一個等腰三角形,又似卓筆。峰名畫眉,並非狀其形乃是欣賞峰尖之新月。清人孫鏘鳴在《溪行望畫眉尖》詩序中說:「順溪兩有峰,極高,如卓筆。土人謂初三四夜月生時,適當其尖,故呼為畫眉尖。順溪鎮是鰲江上遊的一個古鎮、溫州遊客可以從牛山客運中心坐大巴到水頭鎮再轉鄉鎮公交車到順溪眉峰山腳下的停車場戶外運動愛好者一看這種古道就知有年代感了古道旁的樹木都是石頭做起來的路半山休息亭半山亭遠方的山和藍天的白雲古時候的房子外牆站在老房子前面看遠方的山
  • 正說印度歷史:鮮為人知的前世今生
    古代印度地區是一個地理概念,因為這一地區邦國林立,沒有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很多政權都是從西北方向開伯爾山口入侵進來的外來民族建立的。即使印度歷史上的孔雀帝國、貴霜帝國、德裡蘇丹國、莫臥兒帝國等強大的王朝也未實現整個印度地區的統一。沒有大一統的中央政權,整個南亞大陸地區並不完全歸一個政權管轄,那麼對加強邊防建設就沒有那麼重視。
  • 留住這一條「紅繩」——透視茶馬古道的保護與開發
    「從麗江經拉薩到印度的卡裡姆邦,三個月的跋涉,如果要牲口存活下來,馱子輕、路程短和飼料足是必要的。途中沒有大道,只有一條彎曲山路,通過陰暗多石的峽谷,沿著陡峭的大山忽上忽下,涉過咆哮的冰川溪流……」俄國人顧彼德曾在《被遺忘的王國》中,描述了20世紀40年代茶馬古道上馬幫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