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擁有很優越的地理環境,其境內擁有40%的平原,而山地和高原的平均高度又不超過1000米,而且由於熱帶季風氣候和大量河流造成的衝積土,使得印度的土地尤為肥沃,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各類稻物。在周邊地形上,印度北面有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一條天然的屏障。在它的南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在它的西部又是隆起的伊朗高原,在它的東部又是和喜馬拉雅山脈銜接的若開山脈。
四周形成的天然屏障本來應該為印度提供一個穩定發展的地理環境,然而審望印度的歷史,卻偏偏是一部飽受侵略的歷史。實際上直到荷蘭人、英國人踏足印度這片土地的時候,印度就幾乎沒有面臨來自海上的威脅,可卻因為一個叫做開伯爾山口的存在,導致印度無比優越的地理環境立馬蕩然無存,從此揭開了印度長達幾千年的侵略史。
開伯爾山口:地球對印度的地理之惡
正如前文談到,印度的周圍擁有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和一望無際的印度洋以及高原為它組建了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使得印度免受於遭到它國的攻擊。然而在印度西北部的伊朗高原興都庫什山脈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卻有一個叫做開伯爾山口的狹窄通道改變了這一切。
興都庫什山脈延伸到這裡時形成了一個開伯爾峽谷和山口,寬度只有600米左右,地勢狹窄,山體險峻。但就是因為這道山口的存在,成為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之間聯繫的重要通道,只要通過這個山口進入南亞以後,整個印度一望無際的土地就進入眼帘,敵人南下幾乎沒有任何地形可以作為天然屏障。
開伯爾山口的存在打破了印度在西北部的地理屏障,在冷兵器時代為印度的安全帶來巨大的隱患。儘管想要進入印度在那時候而言依然是一件十分艱辛的事情,但是由於這個通道的存在,卻無疑使得進入印度並非成為不切實際的夢想。譬如唐玄奘進入印度的時候,就是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地區的。
當時從唐玄奘從洛陽出發,從新疆繞道烏茲別克斯坦,經由阿富汗並進入開伯爾山口,最後進入廣闊的印度地區,就大陸上而言,這是當時中亞各國進入印度的唯一路線。但正因為這個山口的存在,使得印度得天獨厚的地理屏障被打破,所以自古以來印度主要面臨的威脅就是西北方進入的遊牧民族,正因為這個山口的存在,深深的影響了印度的歷史,可謂是地球對印度犯下的地理之惡。
開伯爾山口:蜂擁而來的侵略和印度歷史的形成
最早進入印度的侵略者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雅利安人,他們是起源於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遊牧民族。在不斷南下遷徙的過程中,有一支雅利安人分別進入伊朗高原和印度地區,他們在中亞生活一段時間以後,又南下經過這道山口進入了印度的西北部地區。為什麼斷定雅利安人是由這道山口進入的,這是因為就印度西北部的地形來看。
雅利安人既不可能直接翻越興都庫什山脈,更不可能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唯一進入印度的就只有這條通道。雅利安人經過漫長的遷徙以後逐漸進入了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地區,他們把達羅毗荼人趕到印度南部,隨後在漫長的時間裡創造了印度古典文明吠陀文化,這一時期誕生印度歷史上著名的婆羅門教以及著名的瓦爾那制度(種姓制度)。
儘管吠陀文化誕生於印度,但是它是由雅利安人創造,印度本土文明哈拉帕文化早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滅絕,這個文化直到1922年時才被發現。由於這個文化消逝的過早,而吠陀文化的影響又過於深遠,實際上已經造成印度今日的文化是建立在吠陀文化之上的緣故。在吠陀時代晚期,經歷了十六雄國的分裂以後。
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號稱「萬王之王,萬國之王」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派兵遠徵印度,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西北部地區,徵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在那裡建立波斯帝國的第20個行省。而大流士一世之後繼續侵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在消滅波斯帝國以後繼續東徵印度,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西北部地區以後,亞歷山大的軍隊在印度河以東的海達斯佩斯河打了他人生中四大戰役之中的最後一場戰役「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並取得勝利。
由於亞歷山大義釋印度國王波拉斯,後者選擇向他效忠,儘管亞歷山大並沒有繼續進攻印度南部,因為士兵們產生了厭戰心理,但實際上印度西北部已經被納入亞歷山大的統治之中。亞歷山大撤出去不久,印度本土第一個政權孔雀王朝建立,同樣通過穿過開伯爾山口,孔雀王朝將阿富汗納入了自己的統治之中,這也算是印度本土勢力的首次對外擴張。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從開伯爾山口湧進來的侵略者既有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也有大月氏人,沒錯,這個大月氏人就是我們經常在史書上看到的一個民族。這個民族曾在張掖和敦煌一帶遊牧,後來被匈奴擊敗西遷,隨後南下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並在印度西北方建立了一個強盛的國家貴霜帝國。這個國家和漢朝、羅馬、安息號稱歐亞四大強國之一。
然而論及真正對印度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侵略政權卻是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化的突厥人,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標誌著穆斯林徵服印度的開始,在8世紀初的時候,阿拉伯人越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北部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拉開了穆斯林徵服印度的開始,從11世紀開始,伊斯蘭的突厥人不斷入侵印度北部,並將其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中。
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亡以後,他在北印度的總督庫特布丁·艾伊拜克建立了德裡蘇丹國,正式拉開了穆斯林在印度北部的統治。穆斯林進入印度是其宗教矛盾尖銳化的開始,在其統治的320年裡,穆斯林統治者和對印度教實行了野蠻的統治,毀壞了印度教的廟宇和佛教寺院,並大量修建清真寺,同時強令其他教徒皈依伊斯蘭教。
而佛教正是在這一時期逐漸從印度消失,印度教由於對伊斯蘭教採取了相對妥協的姿態,因此得以保留下來。當然這首先是因為原始佛教中並不推崇偶像崇拜,這無疑和伊斯蘭教的教義發生了衝突,進而導致毀滅性的打擊。德裡蘇丹統治期間,印度的宗教矛盾日益加重,社會分歧也越來越深。
當德裡蘇丹國瀕臨滅亡的時候,位於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也沒有面臨衰亡的命運。帖木兒帝國的皇室後裔巴布爾原本試圖重建帖木兒帝國,但他在阿富汗地區的多次活動都以失敗而告終,而此時德裡蘇丹國正處於四分五裂的時候,更巧合的是旁遮普省總督邀請他進入印度。
得知這個消息以後,巴布爾帶兵南下,經開伯爾山口進入北印度,並不斷攻打當時已經處於分裂的德裡蘇丹國的諸侯們,最終他在印度建立了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莫臥兒帝國,強盛時期的莫臥兒帝國統治著整個印度半島,其影響不可謂深遠。而這個帝國同樣是由穆斯林建立起來的。
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採取的政策較為寬鬆,廢除了德裡蘇丹國時期許多不合理的政策,開始允許非穆斯林信徒宗教自由,廢除了人頭稅,此外在政治上大量起用印度本土貴族,以此調和印度社會的矛盾。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也修建了著名的泰姬·瑪哈爾陵以及紅堡。
當時間眨眼來到大航海時代時,印度的威脅終於不再單純來自於西北方的遊牧民族,來自於海上的殖民者也逐漸開始入侵印度。英國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相繼從海上開始入侵印度,當然在這一方面做的最成功的是英國,憑藉一家堪稱國家的東印度公司,英國成功把印度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只不過這一次,他們是從海上進入印度的。
在大航海時代沒有來臨之前,所有對印度的侵略無不都是通過印度西北部的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的。有的人興許感到奇怪,開伯爾山口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關隘之處,為何印度人卻從來不在那裡修建工事和關隘呢?實際上只要在開伯爾山口修建一個像潼關或劍門關(從未從正面被攻破的關隘)一樣的關隘,那麼完全可以輕鬆將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擋在外面。
但神奇之處正在於此,印度數千年的歷史中,從未有一個王朝曾在開伯爾山口修築工事。這其中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印度本土勢力並未意識到開伯爾山口的重要性,似乎也缺乏修築工事的經驗和想法;而對於那些外來侵略者而言,開伯爾山口是連接中亞的重要通道,他們似乎也不願把這條道路完全堵死。
綜上所述,由於開伯爾山口缺乏相應的工事,以及由於它是一道天然的進入印度的通道,因此造就了印度歷史近三千年的侵略史,從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開始,這些遊牧民族無不都是從這個山口進入北印度,開始他們對印度次大陸的侵略,這一過程直到大航海時代來臨時才逐漸被打破。
一條狹窄的開伯爾山口就這樣深深的影響並奠定了印度的歷史,而在大航海時代之前,印度原本固若金湯的地理環境也因為這道山口的存在而蕩然無存,不可謂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