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歎才華橫溢,怎麼不去點評影響巨大的《三國演義》呢?

2021-01-20 曹哥論史

金聖歎是一個奇人,其人其言,驚世駭俗,他雖出身貧寒,卻一生倨傲不遜,據理力爭,以評點文學名著出名,他早期考試,故意搗蛋,導致名落孫山,後來乾脆閉門修煉,以評點名著為樂,直到後來被拉去砍頭,他都不曾放棄自己嬉笑怒罵的筆,尤其令人驚嘆的是,金聖歎面對死亡表現的淡定自若,自我解嘲,使怕死的人們感到汗顏。

金聖歎死後,留給我們的就是幾本名著的評點本,其中尤以《水滸傳》的評論為最高,梁山好漢何幸,能有這樣一個知己,為自己畫像,替自己立德,雖逾千載,傳頌不止。

金聖歎曾將《莊子》、《離騷》、《杜詩》、《水滸傳》、《西廂記》、《史記》列為六大才子書。其中尤以評點版的《西廂記》和《水滸傳》名垂史冊,被很多人公認是至今為止最經典的點評。

但是小編以為,金聖歎評點本的《水滸傳》,雖然經典,但是金聖歎囿於時代發展,對個別人物的點評,恐怕並不盡如人意,評點本就是一本強烈表達自己思想的小說,金聖歎實際上是借這些梁山好漢的人物形象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金聖歎此人一生坎坷,屢試不第,但又玩世不恭,孤高傲世,不見容於當道,但又對底層民眾充滿了憐憫,這就是他喜歡《水滸傳》人物的原因,因為金聖歎的不幸在這些梁山好漢身上也有投射,所以顯得格外令人難以忘記了。

那麼金聖歎為什麼不去評點影響巨大的《三國演義》呢?

首先,《三國演義》是一部帝王諸侯的軍事史和政治史,比較不談民生經濟。以金聖歎的個人遭遇,他也未必能懂帝王將相的心思,所以他更喜歡貼近小民生活的《水滸傳》。這個完全符合金聖歎的需求。

第二,《三國演義》成書早於《水滸傳》,已經有諸如毛宗崗、毛綸父子的經典評點版本,金聖歎自忖才力未必能勝這些前賢,避而不談也是明智之舉。

第三,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金聖歎對《水滸傳》有深得體會,而對《三國演義》沒有那種感覺。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三國演義》影響巨大,而捨近求遠去點評,這樣只會貽笑大方,有損他一代大師級人物的形象。

那麼您怎麼看?

相關焦點

  • 被曲解的「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金聖歎本意原來是這樣的
    三國演義那麼這個解釋正確與否呢?不妨先了解一下說這句話的金聖歎這個人。金聖歎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文學批判家,他很有文採,但是其人個性很古怪,瀟灑不羈、遊戲人間。看不起科舉考試,不願屈身於做官,金聖歎參加科舉考試就是去玩,根本不規矩作答,比如一次考試題目是根據典故「公孫丑用齊國的卿相引誘孟子,問孟子是否心動」,以「心動」為中心寫一篇文章,結果金聖歎是下圖這樣寫的:
  • 為什麼金聖歎點評《水滸傳》只到第七十回?
    在此種思潮的促動下,金聖歎點評《水滸傳》只有七十回,出現了腰斬《水滸傳》的現象。因為金聖歎稱「招安」為「強盜之變計」,這絕不可能是他一時心血來潮,或坐在書齋中想像的結果,必與同時的士大夫一樣,直接來源於明末招安誤撫的歷史經驗。金聖歎在該書中對招安的敏感與忌諱。他不僅偽託古本,反覆強調招安部分乃羅貫中後續,非施耐庵本意。
  • 金聖歎所說的「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文學史上流傳甚廣的話,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這句話據傳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所說。話中的「三國」、「水滸」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對於這兩部傳世的名著,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在做點評時也曾高度評價過這兩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成就。
  • 金聖歎評選的「六才子書」,你知道是什麼嗎?
    ◆ ◆ ◆來源 | 金聖歎文 | 也可自話圖片來源 | 網絡◆ ◆ ◆金聖歎這個人就非常可氣,給《三國演義》寫個序,說:「餘嘗集才子書者六。曰《莊》也,《騷》也,馬之《史記》也,杜之律詩也,《水滸》也,《西廂》也。
  • 為什麼金聖歎說阮小七是上上人物?看看阮小七做事就懂了
    眾所周知,在水滸的幾個版本中,有一種是金聖歎腰斬招安之後的,只有七十一回的版本,另外,金聖歎還把第一回改成了楔子。
  • 葉小鸞、金聖歎與《紅樓夢》
    在這30多年中,學術界推出了研究金聖歎的許多新的成果,特別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陸林的《金聖歎史實研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過去不知道的(至少是我所不知道)的材料,打開了我們對金聖歎研究的視野。陸林這本書提供的材料證明,金聖歎和葉燮一家有緊密的聯繫,金聖歎對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有直接的影響,而這種聯繫和影響的關鍵人物,就是葉小鸞。
  • 魯迅點評《三國演義》:諸葛亮雖足智多謀,身上卻有妖氣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裡曾經分析過《三國演義》裡的人物塑造,關於劉備和諸葛亮點評了這樣兩句話: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 葉小鸞、金聖歎與《紅樓夢》-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30多年中,學術界推出了研究金聖歎的許多新的成果,特別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陸林的《金聖歎史實研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過去不知道的(至少是我所不知道)的材料,打開了我們對金聖歎研究的視野。陸林這本書提供的材料證明,金聖歎和葉燮一家有緊密的聯繫,金聖歎對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有直接的影響,而這種聯繫和影響的關鍵人物,就是葉小鸞。
  • 金聖歎:史上最「叛逆」的書法家
    金聖歎的真名其實叫張喟,他是在明朝滅亡後改名叫金聖歎的,取」金人在上,聖人焉能不嘆
  • 金聖歎 | 一個人最大的成功是堅守本心,無問西東
    ——金聖歎放棄當官的機會是愚蠢嗎?不是,在官官相護,腐朽黑暗的朝廷,金聖歎生於底層,對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他知道自己做不到「同流」的,孤高自傲的他也不屑於與之為伍。另外,看到封建八股對人性的摧殘禁錮,他作嘔還還不及,怎麼能去做一丘之貉?
  • 威哥講《三國演義》第0-1講,要把《三國演義》當作歷史去學
    還是歷史杜撰出來的影響?第二個話題:「關羽溫酒斬華雄」這一戰,那麼精彩,那麼有名氣,為什麼卻隻字沒有提關羽和華雄的打鬥場面呢?第三個話題:《三國演義》為什麼老百姓都支持劉備?而不支持曹操。我來跟你講講我的觀點吧:第一,史書上記載的諸葛亮,真的不是軍事天才。很多著名的戰役都不是諸葛亮的功勞,反而很多戰役,都是劉備的功勞。
  • 金聖歎:人生為何不快樂,只因太多假正經
    畢竟,生活是自己的,沒有必要去假裝討好誰。在金聖歎的心裡,何時生,何時死並不重要,他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心聲。不違背自己內心的生活,才是最好的。金聖歎小時候被父母送進學校,天天被逼著學習忠孝禮儀信。但是他不喜歡八股文之類的應試教科書,所以常常在課上睡覺,還總是在學生群裡散播負能量,「咱們教科書真是不講人話啊!」有次參加會試,要求寫一篇《吾四十而不動心》的作文。考官本來希望大家寫一篇「心如止水」的命題作文,但是金聖歎偏偏不走尋常路。
  • 好疼的金聖歎
    那劊子手肯定不幹噻,金聖歎就說,我身上藏有銀票,你先殺了我,錢都歸你了。劊子手想「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網開一面優先殺了他,搜了半天,真的從他兩邊耳朵裡各搜出一個小紙閉。亂激動的,打開一看,你們猜是啥。」 這**要是去寫懸疑小說,東野圭吾要失業的啊。 「一個紙團上寫的『好』。另一個寫的『疼』。」
  • 讀人 ▏聖人請卸妝之「好疼的金聖歎」
    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考官一數,39個加大號的動字,把試卷填滿,氣得罵金聖歎朽木不可雕。金聖歎不以為意:孟子不是曰過,吾四十不動心;孔子也曰過,四十而不惑。所以1歲一39歲在荒郊野外看到鈔票和美女不動心,那不是傻丄B嗎?一次是鄉試,題目是《西子來矣》,讓大家根據越國西施出使吳國這一史實寫一篇議論文。金聖
  • 《三國演義》故事演化出的歇後語你知道多少?
    有這麼一句話,叫「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話可不是大人嚇唬孩子玩的,它實際上是清代文學批評家金聖歎說的,因為水滸教人造反
  • 韋力︱金聖歎墓、戴名世墓、不買東西不能拍照的侯方域故居
    被日本人炸平的金聖歎墓為了尋訪金聖歎的墓,我在蘇州的馬驥先生陪同下來到蘇州藏書鎮博士塢山下的一個村莊。在村口見到等候於此的該村書記,而後又在這位書記的帶領下,車又向山上開去。開到半山的路上,眼前已然沒有了路,於是幾輛車分別停下,跟著書記徒步向五峰山登去,大約前行了十幾分鐘,在山腰上看到了一條雜草叢生的山溝,書記說,金聖歎就在這條溝口,然而由於南方植物的茂盛,展眼望去,金聖歎的墓早已被這些植物遮擋得沒有了任何痕跡,而後眾人沿著溝沿慢慢的探尋,終於看到了金聖歎墓的文保牌。
  • 有圖為證:咪蒙肯定出事了,翻翻《好疼的金聖歎》附原文
    那劊予手肯定不幹噻,金聖歎就說,我身上藏有銀票,你先殺了我,錢都歸你了。劊子手想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網開一面優先殺了他,搜了半天,真的從他兩邊耳朵裡各搜出一個小紙閉。亂激動的,打開一看,你們猜是啥。」    這獄警要是去寫懸疑小說,東野圭吾要失業的啊。    「一個紙團上寫的『好』,另一個寫的『疼』。」
  • 不讀這個人的話,你只怕永遠也不能懂三國
    大家別以為看三國的人很多,真正讀懂的人,其實真不多。若要初步讀懂三國,看鑑君今天向大家推薦一套三國文化必讀書——《毛宗崗評三國演義》。前人有言:不讀毛宗崗,你也許永遠也讀不懂真正的三國。四大名著之所以出名和流傳,他們的點評可謂功不可沒。而這套點評版十分珍貴,有的內容一度遺失,又多次被找回,市面罕見,難以俱全。
  • 論古代吃貨們的自我修養,金聖歎:我給你說個秘密,你可別哭哦!
    受清宮戲的影響,人們一般以為大才子紀曉嵐,是一付文弱書生的形象,其實不然。歷史中真實的紀曉嵐是一個身材魁偉的粗壯漢子,實在是因為他太愛吃肉了。據清人昭槤在《嘯亭雜錄》卷十記載:「紀曉嵐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穀粒,真奇人也。」八十多歲了還能每天食肉達數十斤之多,真可以算得上是一枚吃貨了。
  • 幽默才子金聖歎,科舉考試寫段子,人頭落地「說好疼」
    可以說要是沒有金聖歎的不屈精神,不斷去對一些經典的東西解讀,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解讀,那麼可能很多與那個時代主旋律格格不入的經典作品,都可能會就此隕落。畢竟清朝時期,封建思想還是比較根深蒂固,並且很多封建思想發展達到封建王朝之最,對於很多自由的東西和先進思想,都是不太願意接受的,甚至刻意去摧毀一些先輩留下的經典,故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