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歎是一個奇人,其人其言,驚世駭俗,他雖出身貧寒,卻一生倨傲不遜,據理力爭,以評點文學名著出名,他早期考試,故意搗蛋,導致名落孫山,後來乾脆閉門修煉,以評點名著為樂,直到後來被拉去砍頭,他都不曾放棄自己嬉笑怒罵的筆,尤其令人驚嘆的是,金聖歎面對死亡表現的淡定自若,自我解嘲,使怕死的人們感到汗顏。
金聖歎死後,留給我們的就是幾本名著的評點本,其中尤以《水滸傳》的評論為最高,梁山好漢何幸,能有這樣一個知己,為自己畫像,替自己立德,雖逾千載,傳頌不止。
金聖歎曾將《莊子》、《離騷》、《杜詩》、《水滸傳》、《西廂記》、《史記》列為六大才子書。其中尤以評點版的《西廂記》和《水滸傳》名垂史冊,被很多人公認是至今為止最經典的點評。
但是小編以為,金聖歎評點本的《水滸傳》,雖然經典,但是金聖歎囿於時代發展,對個別人物的點評,恐怕並不盡如人意,評點本就是一本強烈表達自己思想的小說,金聖歎實際上是借這些梁山好漢的人物形象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金聖歎此人一生坎坷,屢試不第,但又玩世不恭,孤高傲世,不見容於當道,但又對底層民眾充滿了憐憫,這就是他喜歡《水滸傳》人物的原因,因為金聖歎的不幸在這些梁山好漢身上也有投射,所以顯得格外令人難以忘記了。
那麼金聖歎為什麼不去評點影響巨大的《三國演義》呢?
首先,《三國演義》是一部帝王諸侯的軍事史和政治史,比較不談民生經濟。以金聖歎的個人遭遇,他也未必能懂帝王將相的心思,所以他更喜歡貼近小民生活的《水滸傳》。這個完全符合金聖歎的需求。
第二,《三國演義》成書早於《水滸傳》,已經有諸如毛宗崗、毛綸父子的經典評點版本,金聖歎自忖才力未必能勝這些前賢,避而不談也是明智之舉。
第三,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金聖歎對《水滸傳》有深得體會,而對《三國演義》沒有那種感覺。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三國演義》影響巨大,而捨近求遠去點評,這樣只會貽笑大方,有損他一代大師級人物的形象。
那麼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