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靳毅
投資要點
20世紀下半葉是英國股市的黃金時代,工業、採掘業、新興服務業先後成為股市中的寵兒。五十年代英國在美國的幫助下順利地向重工業轉型,同時貨幣貶值帶來了匯率優勢,助推英國工業品重新打入世界市場,股市一掃二戰後的低迷。
60年代隨著其他參戰國的經濟恢復,英國工業競爭壓力加大,增長相對停滯,直到第二次英鎊貶值後,股市才有所起色。第一次石油危機中,因為能源基礎過於依賴進口石油,英國工業界受損嚴重,不過油價大漲激發了北海石油 的開發潛力,石油與礦石採掘業先後崛起並得利於第二次石油危機。80年代柴契爾政府的自由化改革刺激了銀行信貸投放,在槓桿的作用下經濟重回繁榮,同時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讓英國較強勢的消費品牌更多受益。90年代英國開始去工業化並重點發展服務業,這一時期金融、計算機等高端服務業在股市中的表現最為出色。
風險提示:市場波動風險。
《全球資本市場歷史》專題之三
一、引言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已經先後有多個國家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如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然而若要論最早發展出成熟資本市場的國家,則非英國莫屬。
看英國股市兩百年的風風雨雨,不僅僅是觀察英國經濟、國運的歷史沉浮,更能一窺世界大勢的山河變遷。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資本市場發揚光大的國家,其對後世的美國和其他國家影響幾多。一旦了解了英國,我們就能掃清資本的歷史迷霧,把握資本的發展主線,看到資本的未來道路。
為此我們撰寫了《全球資本市場歷史》系列報告。本篇報告為系列第三篇,回顧了英國股市在20世紀下半葉至今的歷史。
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已經由美國領導,英國退化為美國治下的二流國家。當世界的目光已經轉向美國資本市場的時候,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英國人從對昔日榮光的追憶和緬懷中甦醒,做出了許多振興國家實力的舉措和改革,並讓英國股市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二、1951-2000 股市的黃金時代
1950年是馬歇爾計劃進行的第二年,在該計劃的幫助下,整個西歐經歷著熱火朝天的重建與復甦。作為該計劃最大的受助方,英國不得不承認,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已經由美國所主導,重現維多利亞時期的強盛只能是幻想。隨著舊時殖民統治地區相繼獲得獨立,不再依靠殖民經濟的英國正在重新的融入世界,重新的定位自己。英國人認識到,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必須順應世界潮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才能讓英國經濟重新煥發活力,最終這些調整和轉型也明顯地反映到股市當中。
2.1、向重工業邁進
50年代初西歐各國均迎來了戰後復甦,經濟增長較快,英國也不例外。特別是在英國的股市表現中,更能體現復甦的勢頭。整個50年代,英國股市股指上漲幅度超過150%,僅用了短短10年時間,就達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半個世紀的上漲幅度。這場牛市的主要動力一部分來源於產業順利升級,50年代初英國產業開始向重工業轉型,投資高速增長,成為經濟復甦最根本的源泉,內需得到提振的同時上市企業盈利增多;另一部分來源於匯率優勢,貨幣政策上英鎊再一次貶值,幫助英國平衡了進出口貿易,在貨幣貶值帶來的價格優勢下,英國工業品重新打入世界市場。
1948年推出的馬歇爾計劃,在資金上給予英國很多幫助,成為了英國工業轉型道路的起點。更重要的是,美國在工業技術上為英國補了一課,美國的技術支援不但縮小了美英間的生產力差距,更讓英國站上了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前沿陣地。
有了資金和技術的儲備,50年代英國在產業升級的道路上大踏步的前進。固定資產投資一改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的低迷,連續10年高速增長。對GDP的拉動作用從1949年的10%上升至1960年的超過17%。旺盛的投資提振了中上遊建築材料和設備需求,已經初具規模的上市工業企業在這場轉型重工業的道路中直接受益。
1949年英鎊大幅貶值,也幫助英國工業品守住了國內市場,並重新打入海外市場。二戰後,世界貨幣體系已經由戰前的「英鎊-美元」二元制浮動匯率體系,轉變為以美元為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然而隨著戰後印度等殖民統治地區相繼獨立,英國基於殖民體系的產業結構不再具有競爭力,英國商品也無法出口到世界市場並賺取外匯盈餘。但同時英國又有非常大的戰爭債務償還壓力,本國黃金和美元儲備見底,無力再支撐英鎊價值。形勢所迫,英國決定讓本國貨幣一次性貶值30%,至1英鎊兌2.80美元。這一決定得到了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意,並於1949年9月18日正式生效,同時英鎊區內其他國家貨幣同英鎊一起貶值。
本次貨幣貶值的效果和1931年英國脫離金本位時非常類似。首先英鎊區內的進口商品變得更昂貴了,民眾和工廠更少的消費外國商品,區內的市場空間更多的留給本土和英國產商品。同時英國商品出口也變得更有競爭力,不但英國加工製造的部分成本下降,連同從英鎊區國家進口的原材料部分成本也有所下降。
在工業投資高增長和貨幣貶值兩大利好因素催化下,50年代英國中遊重工業企業股價表現最為優秀。不過牛市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56年英國遭遇了一場政治危機,這場危機擾亂了金融市場,並帶給股市不小的打擊。
從19世紀80年代以來,蘇伊士運河一直為英、法兩大殖民帝國所控制,直到1952年埃及軍官推翻了英國扶植的傀儡政權,結束了英國對運河區長達70年的軍事佔領,不過此時英、法依然保留著蘇伊士運河的經濟權益。1956年 7月,埃及新政府突然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此舉激怒了英、法。10月,兩國聯合以色列進攻埃及,重新佔領了運河區。英、法殖民主義式的軍事行動招致了全世界的譴責,美國在金融市場向英國施加壓力,不但在外匯市場上拋售英鎊,還否決了英國向IMF申請的援助。最終英、法屈從於國際社會的壓力,從埃及撤軍。蘇伊士運河危機結束後,英國股市也於1958年找回了上升勢頭。
2.2、繁榮與停滯
60年代歐美各國依然沐浴在戰後繁榮當中。就英國來說,生產經營活動的旺盛可以用兩個「3%」表示——失業率始終維持在3%以下,GDP實際增速高達3%,增長速度處於維多利亞時代也難以企及的歷史最好水平。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繁榮的背後,英國股市卻經歷了多年的停滯。從1960年至1967年初,英國股市股指毫無增長,甚至還略微下降了8%。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導致了英國股市的停滯?
總的來說,英國商品在世界範圍內的競爭力自五十年代有所上升後,到了六十年代再度下降。本國工業增長速度雖然從歷史的縱向角度來看表現不錯,但是橫向與其他工業國家相比較,則處於一種相對停滯的狀態,上市企業利潤增長緩慢,英鎊還出現了信任危機,成為股市表現疲軟的根本原因。
關於60年代英國商品競爭力下滑的原因,學界提出過很多種解釋。一是後發優勢學說。德、法、日等二戰主要參戰國在戰爭中受損嚴重,直到50年代末期才完成重建工作。雖然戰後起步較英國晚,但是它們在建設工廠時可以應用最先進的技術,生產力水平較英國更高。反觀英國,因為更新技術和設備時需要拋棄舊有設備,企業家在應用新科技時更為保守。除此之外,其他後發工業國家仍有比較龐大的農業人口可以為工業部門提供勞動力,即人口紅利。英國由於較早的完成了工業化,幾乎沒有人口轉移的空間,遏制了工業部門的進一步增長。
二是教育水平差距。由於歷史原因,英國的教育系統偏向於精英教育,對於普通大眾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遠不及美、法、德等國。在戰後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一般員工的職業技能越來越成為決定生產力的關鍵要素,英國高等教育人才基數較小,制約了企業的管理能力。即使在一線工人的技術訓練層面,德、法等國的崗後職業技能培訓項目也較英國更為完善,使得英國的工人素質較其他國家更為落後。
三是英國殖民經濟的徹底瓦解。50、60年代,以南非、馬來西亞為代表的27個地區先後從英國獨立,英國在殖民統治地區的商品壟斷徹底瓦解,殖民收益消失也成為拖累工業增長的一大原因。
60年代英國商品競爭力相對下滑,不但有損於出口,也影響了內需。由於出口部門動力減弱,工人階層的收入和消費能力增長速度跟不上歐洲大陸國家。出口部門疲軟的另一個嚴重後果則是英鎊信任危機。50年代英國出口增長強勁,經常項目能產生較多盈餘,支撐了英鎊價值。隨著60年代英國商品競爭力的下滑,年度赤字在英國的經常項目帳戶中出現。國際市場對英國是否能維持1949年以來的固定匯率表示質疑,英鎊的信任危機由此產生。
為了吸引資本回流,英格蘭銀行不得不設定一個更高的利率來保證國際收支平衡。高利率鼓勵了儲蓄,但是不利於民眾對股票產生投資熱情,也成為60年代初英國股市走勢平淡的原因之一。高利率的另一個負面影響則是借貸成本上升,阻礙了實體經濟投資。
英鎊危機以1967年英鎊第二次貶值告終,但卻成為了另一段牛市的起點。從1967年中至1972年,英國股市大漲了133%,這一輪的上漲,與英鎊貶值後企業盈利改善有關,但更多漲幅是由金融環境因素推動。
在國內,增長預期與利率下降推動了股市上漲。英鎊貶值後,投資者預期本次貨幣貶值的效果會像1949年一樣,能夠再次提振出口部門,改善企業盈利。同時在出口部門能夠賺取外匯盈餘的情況下,英格蘭銀行不再為了保持國際收支的平衡,而設定一個較高的利率來吸引資金回流。因此英格蘭銀行捍衛幣值的壓力減輕後,開始調降利率刺激經濟。利率下降鼓勵了借貸行為,在股市上漲預期的配合下,更多資金從銀行體系流出並流入股市,大大推高了股指和市盈率。
在國外,英鎊危機結束的同時,美元危機顯現,避險情緒推高了英鎊資產。1966年開始,美國全面介入越南戰爭 ,政府開支增加,國內物價上漲。美國經濟需要更多進口商品,打破了戰後的貿易平衡,促使美元流出速度加快。然而,美聯儲此時所持有的132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已經不足以支付140億美元外國央行的美元儲備在美元危機期間,美元的信任危機由此爆發。英鎊由於提前貶值改善了貿易帳戶,因此顯得更為堅挺,避險情緒提升了對英鎊和英鎊資產的需求,外部資金流入英國股市,也對牛市起到促進作用。
雖然都是以英鎊貶值為起點,50年代牛市基本上由企業盈利增長推動,估值改善在牛市中的作用不到2成。而1967-1972年牛市更多來源於預期和估值的上漲,期間英國股市整體市盈率由不到11倍上漲至最高超過20倍,漲幅的六成都是由估值貢獻。然而缺少基本面支撐的股價如空中樓閣,上漲的越高則跌落的越狠,即將到來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將帶給英國股市投資者一次慘痛的教訓。
2.3、在石油危機中收益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70年代的英國股市,那麼這個詞應該是「驚心動魄」。經歷70年代初牛市的投資者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一場石油危機使得英國股市從1973年的高點大跌70%,成為人類歷史上僅次於美股大蕭條的慘痛崩盤。然而當第二次石油危機襲來時,英國股市卻加速上揚,表現與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大相逕庭。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北海石油的開發改變了英國能源供給格局,英國由嚴重依賴進口的石油輸入國蛻變為輸出國,從油價上漲的受損方變為受益方,成為了兩次石油危機期間股市表現迥異的根本原因。
以往英國在石油定價方面話語權重大,本國工業長期享受低油價的利好,以至於能源結構上過度倚重進口石油。石油危機前,中東地區各國雖然生產石油,卻沒有石油的定價權,僅分享部分油井開發的收益。
第一次石油危機中,英國的石油定價權、收益權讓渡給OPEC(歐佩克)組織,結束了油價長期偏低的局面。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各個產油國第一次真正的聯合起來,抗擊西方國家對以色列的支持,結束了各自為政的局面。
到了1974年初,石油名義價格已經從1972年的2.48美元/桶飆升至11.58美元/桶,石油危機全面爆發。中東產油國在本次聯合行動中第一次享受到了巨大的石油收益,從此開始更多的聯手控制油價,與西方企業爭奪分紅,石油話語權逐漸從石油巨頭轉移到了產油國手中。
視角回到股市,相較於美國股市不到50%的跌幅,英國股市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大跌70%,在歐美國家中受損最為嚴重。為何石油危機對英國的打擊比其他國家更深?答案就是英國過於倚重進口石油的能源結構和糟糕的貨幣政策,使得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在主要國家中最高,對上市企業的盈利和股票估值傷害最深。
由於英國能源基礎中過於依賴進口石油,油價上漲對英國物價的潛在衝擊最為廣泛。在歐洲主要國家中,只有法國的石油依賴度高於英國。然而法國在石油危機爆發後採取了果斷的貨幣緊縮措施,大幅提高基準利率以遏制消費,緩解了本國物價的上漲勢頭。英國則在貨幣政策調整上略顯遲緩,利率跟不上物價的上漲走勢,以至於負利率明顯,反而鼓勵了消費和囤積居奇的行為,加速了物價上漲。
在過高的通貨膨脹率面前,投資者放棄股票資產,轉向追逐商品,打壓了股票估值。英國政府物價管控不利,在未來物價仍將快速上漲的預期下,持有商品,等待價格上漲的回報遠高於持有股票的盈利回報,因此投資者紛紛拋售手中的股票資產併購買商品,英國股市整體市盈率因此受到打壓。
在企業盈利上,英國相比於其他國家更高的通脹率,抵消了1967年英鎊貶值以來本國出口企業的價格優勢。國內市場上進口商品的競爭力也有所加強,進一步擠壓了國內企業的盈利空間。
第一次石油危機中油價大漲對社會的巨大破壞力,引發了歐洲各國政府的深刻反省。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制定能源安全戰略,改革過於倚重進口石油的能源結構。英國政府則將目光聚焦於北海石油。早在60年代,北海區域就已探明存在大規模的石油儲備,只不過由於開採成本較高,石油企業缺乏開採的經濟動力。石油危機後油價上漲,北海石油開採利潤可期,同時政府也開始重視本國石油項目,北海石油的產量得以快速攀升。
北海石油的開發,逐漸扭轉了英國石油進出口格局,使得英國股市從此成為油價上漲的受益者。1978年底,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 ,當地石油產量大幅下滑,油價再度走高。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兩國的石油生產完全停止。在供給缺口下,石油價格由每桶13美元跳升至41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受高油價的衝擊,主要工業國家通脹上升,並於1980-1981年再次陷入衰退。
其他歐美國家雖然一片蕭條,英國股市卻表現得一枝獨秀。北海石油新銳與其上遊原材料供應商,成為股市上漲的主要推動力量。它們的輪番上漲,讓英國股市展現出了與其他金融市場不一樣的靚麗風景。
2.4、大刀闊斧的改革
從1982年起,國際石油價格進入下跌通道,然而英國股市並沒有因此走弱。由「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所領導的經濟改革和歐洲一體化代替石油漲價,成為英國股市新的增長點。
1979年柴契爾領導下的保守黨政府上臺,在她上任初期,英國喜獲北海石油這一資源寶藏,幫助自身抵禦了石油危機的衝擊,但整個工業體系更深層次的問題沒有解決。由於先發劣勢、大眾教育落後、殖民體系瓦解等原因,英國的工業部門從六十年代開始增長停滯。到70年代末,英國製造業競爭力繼續下滑,甚至有一個專門的名詞用來形容英國的糟糕經濟現狀——英國病(The British disease)。
柴契爾上臺後,決心徹底摘掉「英國病」的帽子,她也為英國經濟開出兩張藥方。一是私有化,在她的任內,政府將大部分國有企業的股份出售給私人,以促進競爭和淘汰,提高企業效率。由於擔心私有化後工作崗位丟失,英國工人階層對私有化政策進行了大規模抗議和罷工。柴契爾夫人因為鐵腕打壓領導罷工的工會勢力,獲得了「鐵娘子」的稱號。
二是金融自由化,為了配合出售國有股份的行動,柴契爾政府於1983年開始準備、1986年正式實施了一系列金融去監管化政策,被統稱為「金融大爆炸」(Big Bang)。其主要政策包括允許國內外金融機構持股、收購英國上市企業,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可以混業經營,投資銀行內部的經紀業務、自營業務、融資業務也不再要求互相獨立,取消股票經紀的固定佣金等。
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兩張藥方相互配合,為金融資本大舉進入實體經濟打開了通道,信貸槓桿上升催生了80年代繁榮和牛市。在私人部門信貸擴張的推動下,英國經濟於80年代重新找回了自信,特別是金融自由化實施的頭兩年,GDP實際增速超過5%,經濟一時極度繁榮,上市企業盈利增長迅猛,成為80年代牛市的重要基礎。
即使在牛市之中,行業表現也有好有壞,80年代英國捲入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浪潮,加速了股市行業間的分化。1957年,法、德、意等六國在羅馬籤署《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建立了以關稅同盟為核心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簡稱「歐共體」)。英國加入歐共體後,英國與歐洲各國雙邊關稅下降接近至零,80年代英國同德、法、荷等歐共體國家的貿易額增長幅度遠超前殖民地諸國。
幾乎同時,隨著美蘇冷戰消融和信息技術革命,80年代以大型跨國公司為標誌的經濟全球化起步。英國自殖民時代開始就有對外投資的傳統,有能力進行跨國投資的大型公司爭先恐後的搭上全球化的第一班車,開發海外市場,獲取新興國家的成長紅利。以往在本國為業內或普通民眾所熟知的品牌,如今開始在世界市場上一展拳腳。
英國的食品飲料、日用化學品等一般消費品行業因為發展歷史悠久、品牌底蘊深厚,借著歐共體的貿易利好政策和全球化的東風,順利打入世界市場。在1982至1989牛市期間,消費品行業總體股指上升384%,表現遠好於大盤(285%)。然而處於相對劣勢的中上遊工業部門則受到歐洲大陸同業的競爭衝擊,成為了英國加入歐共體和全球化的輸家,行業盈利難以提振,牛市期間工業股在各個行業的股價中表現最差。
2.5、服務業的春天
1990年,持續了10年的英國牛市戛然而止,年內股指大幅回調了近20%。投資者們紛紛抱怨柴契爾政府實施的貨幣緊縮政策是股市下跌的罪魁禍首。當時英國經濟在金融自由化、銀行信貸急速擴張的背景下,度過了數年繁榮時光,到80年代末已經顯示出一些過熱跡象,通貨膨脹有所抬頭。
為了嚴格遏制物價上漲幅度,柴契爾政府大幅調高英格蘭銀行短期利率,更高的借貸成本打斷了銀行信貸的擴張勢頭,也打斷了英國的經濟繁榮。1990年英國GDP增速快速下滑,糟糕的經濟讓投資者一時失去了信心。不過歷史證明,1990年左右的經濟衰退不過是80、90年代英國長期繁榮的一段小插曲而已,很快又一個10年牛市的序幕即將拉開。
從1991年初開始,英國股市重新回到上漲通道當中,本輪牛市持續到了1999年末。同一時期在大西洋的對岸,美國股市出現了著名的網際網路泡沫,標普指數10年上漲了335%。英國股市表現稍遜(10年上漲214%),不過仍可稱為歷史性的大牛市。
經歷了80年代中後期柴契爾政府改革,金融、軟體等服務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並自然而然的成為90年代股市的主題。同時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性貨幣超發,為這一輪牛市添柴加火,推動了股市整體估值的抬升。
柴契爾政府的經濟改革,讓英國走上了「去工業化」道路,資金、勞動力向更具優勢的服務業轉移。因為精英化的教育體系和語言優勢,英國一直以來在金融、傳媒、科研等高端服務業領域具有優勢——英國擁有倫敦這一老牌的金融中心,路透社、BBC受眾遍布世界,牛津、劍橋大學長久的把持世界最頂尖大學的稱號。
柴契爾認為英國與其「全面發展」各個行業,不如「揚長避短」,重點支持優勢服務業,更有利於經濟增長。經過她的私有化改革後,大批的工業企業失去了政府扶持,冗餘人員被管理層裁撤,業績虧損的甚至直接市場化出清、破產,而服務業則獲得了更多優惠政策和政府資源。以往流向工業企業的勞動力、資金轉向流往高端服務業,讓後者的增長動力更加強勁了。
除了金融與計算機,90年代傳媒、醫藥等行業股價也在這個服務業的春天中上漲不少,成為英國去工業化、經濟轉型道路中的受益者。不過在股票價格大幅上漲的背後,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性貨幣超發也是助推股票估值上漲的力量之一。
自裡根政府執政以來,美國便走上了財政擴張、赤字經濟的道路,同時美聯儲不斷下調基準利率,向經濟中投入更多貨幣以刺激繁榮。在超量的貨幣投放下,美元傾向於貶值。
為了穩定匯率,進入90年代後英國央行也跟隨著美國的步伐,打開了降息通道,並且利率下降的幅度比美國更大。低利率下定期存款、債券資產不再誘人,更多的投資者將目光轉向股票以尋求更高的回報,間接推高了股票估值。
2.6、行業的潮起潮落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牛市中,英國股市如同大海一般潮起潮落,浪潮中各個行業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紛呈的演出。
第一個登臺的便是重工業。二戰後主要後發國家均開始工業化,各國低門檻工業品基本能做到自給自足,英國輕工業商品失去了世界市場。面對挑戰,英國逐漸淘汰了落後的輕工業產能,將勞動力和資金集中至具有高技術門檻的機械、化工、精密製造業。從1950到1960年,英國的棉紡產能削減了2/3,但同時鋼鐵產量提升了50%,汽車產量更是上升了1倍以上,補上了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產業短板。
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英國股市為培育高精尖企業做出了重要貢獻。1970年英國上市企業中工業企業數量達到471家,是1950年企業數量的5倍。
然而好景不長,英國製造業並沒能長久的保持領先。到了80年代,戰敗國德國、日本的製造業在技術和成本優勢上又重新超越了英國同行,造成後者普遍虧損,並需要依靠政府補貼救濟。柴契爾夫人上臺後,英國政府下決心「去工業化」,市場化淘汰失去競爭力的製造業企業。到20世紀末上市企業中不少或被兼併或被淘汰,股市中的工業行業佔比再度萎縮。
第二個上臺的是採掘業。隨著世界礦產、能源需求與日俱增,英國企業得益於殖民時代的遺產,鞏固了大宗商品供應商的龍頭地位。戰後世界各國大規模工業化,帶來大量對石油、橡膠、鐵礦石、有色金屬礦產的需求。而早在殖民時期,英國企業就牢牢把控住了各殖民統治地區的礦產與能源。後來即使這些殖民統治地區紛紛獨立,英國的權益也基本得到了保留。
特別是在70年代石油危機和北海石油開發後,英國石油巨頭的規模和收入進一步上漲,油氣板塊的上市公司市值,在英國股市總市值中的佔比經常維持在20%以上。即使八十年代後英國進入「去工業化」階段,依然有韓國、中國等後發國家不斷推進工業化,帶動全球工業規模持續增長,支撐了對於基礎礦產和能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
最後亮相的是新興服務行業,在英國股市中佔據了一席之地。在二戰前,報紙和電臺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但是存在較大的地域局限性,各地傳媒行業主要由當地公司把持。六七十年代,電視和衛星通訊在發達國家中普及,打破了傳媒行業的地域藩籬。英國廣播電視行業憑藉著母語英語這一世界通用語種的優勢地位,抓住機會一躍獲得了世界級影響力,並為股市投資者賺得豐厚回報。
八十年代開始,通訊和醫藥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行業增長潛力巨大,紅利期中電信與醫藥企業獲得投資者青睞。其中競爭力最強的公司成為行業霸主,被視為英國股市的中流砥柱。例如電信公司沃達豐(Vodafone p.l.c)和醫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p.l.c)都是市值權重位於5%以上的藍籌股。
經歷了工業、採掘業與新興服務業的變革,到21世紀初時,英國股市的行業門類已經與今天大致無二。儘管在上市公司市值上,倫敦股票市場早已被紐交所和納斯達克超過,並且一度受到東京的挑戰,但它依然是歐洲最大的股票市場,並繼續為倫敦這一國際金融中心發揮著支柱作用。
三、風險提示
市場波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