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第二年(1912年)起,我國開設採用公元紀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公元紀年。
但是,人們還是習慣同時使用天幹地支紀年法,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曆。尤其是一些歷史事件,如:甲午海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採用的是天幹地支紀年法。
時代發展到今天,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使用農曆,比如,今年2020年,農曆是什麼年,估計九成的年輕人都說不出。
其實,這很簡單。
天幹地支紀年法包括天幹和地支,天幹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把「天幹」中的一個字擺在前面,後面配上「地支」中的一個字,這樣就構成一對幹支。如果「天幹」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順序組合,就得到「甲子年」、「乙丑年」等。
幹支順序相配正好60為一周,就是我們常說的60一個「甲子」。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那麼,我們怎麼計算呢?
十位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我們分別給予序號:1、2、3、4、5、6、7、8、9、10。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們分別給予序號:1、2、3、4、5、6、7、8、9、10、11、12。
公元前的算法:
年幹=8-N(N﹤8)或8-N+10(N≧8),N=年號/10的餘數=年號個位數。
年支=10-N(N﹤10)或10-N+12(N≧10),N=年號/12的餘數。
例如,要知道公元前2020年和公元前1999年的幹支。
計算方法:前2020的年幹=8-0=8=辛,前1999年的年幹=8-9+10=9=壬;前2020的年支=10-4=6=巳,前1999年的年支=10-7=3=寅;故前2020年的幹支為辛卯,前1999年的幹支為壬寅。
公元後的算法:
年幹=N-3(N﹥3)或N-3+10(N≤3),N=年號/10的餘數=年號個位數。
年支=N-3(N﹥3)或N-3+12(N≤3),N=年號/12的餘數。
例如,要知道公元2020年和2011年的幹支。
2020年的年幹=4-3+10=7=庚,2011年的年幹=1-3+10=8=辛;2020年的年支=4-3=1=子,2011年的年支=7-3=4=卯;故公元2020年的幹支為庚子,2011年的幹支為辛卯。
這是不是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