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是不尋常的一年:愛因斯坦出生、麥克斯韋去世、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泡、馮特創立了現代心理學……。但我這裡要說的是一個普通的研究生,一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生,在專心地做物理實驗——就是在通有電流的導體中,施加了一個垂直於電流方向的磁場,竟然發現導體中產生出一個垂直於電流方向的橫向電壓。
驚訝!導體中有電流通過,那是因為有縱向電壓,所以才有了縱向電流。但加了一個磁場後,導體竟然出現了橫向電壓。如此重大的發現,令這位研究生興奮不已,這位研究生的名字是大廳(Hall),音譯為霍爾。這個發現就是霍爾效應(Hall Effect)。
現在我們要展開說說這個實驗,讓大家清清楚楚地感受這個效應。
先設置一個三維直角坐標系,三個互相垂直的坐標軸X\Y\Z,然後將一個長方體的金屬板沿著X軸方向放置,就是把金屬板的長度方向與X軸方向保持一致,寬度方向與Y軸保持一致,厚度方向與Z軸保持一致。以後我們把這個金屬板就叫做導體板。
如果我們在金屬板兩端施加電壓,則會有電流從導體板通過,電流I的方向就是X軸方向,也就是說電流是沿著導體板長度方向走的。
正當電流沿著X軸方向輕輕鬆鬆走著的時候,這位名叫霍爾的研究僧起了壞心思,他要對這個載流導體板加一個磁場,而且這個外加磁場的方向是垂直於這個板子的,也就是說這個磁場B是沿著Z軸方向的,所以這個磁場B也是垂直於電流I的方向的。
一旦加了這個外磁場後,霍爾發現導體板兩側就出現了橫向電勢差(電勢差就是電壓),我們將之記做U。
這個發現就是霍爾效應,令當時的科學界很震動:縱向電流中竟然出現了橫向電勢差,你霍爾是相當的效應啊。
看到這裡,很多讀者不免冷笑起來:這有什麼呀。不就是運動電荷受到了磁場的洛倫茲力嘛,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朋友,話不能這樣說!霍爾發現霍爾效應的時候,那是在1879年,湯姆生(約瑟夫·約翰·湯姆遜)才發現電子。也就是說,霍爾所處的時代,根本不知道世間有電子這個玩意兒,更不知道金屬導電的原理。所以科學界覺得霍爾效應非常神奇。而現在,一個高中生都可以很好地解釋霍爾效應,因為高中生都知道,磁場對運動電荷會產生洛倫茲力,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則來判斷。
我們剛才將導體板沿著X軸方向放置,電流I的方向就是X軸的方向,這意味著金屬導體板受到X軸方向的電場,記做Ex,然後我們又外加了一個磁場,磁場方向是沿著Z軸的,所以記做Bz。
這個外加磁場Bz就會對導體板內的電流產生作用。確切地說,會對導體板內運動的電子產生洛倫茲力,導致電子的運動發生偏轉,由左手定則判斷,電子會沿著負Y軸方向運動。
此時,有人陷入困惑,有人略顯震驚,當然也有人不看了。本來電子在橫向電場Ex的作用下,沿著X軸反向運動(因為電子的運動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的相反的),外加磁場Bz一上,電子又要沿著負Y軸做縱向運動,那豈不亂了套?
最多亂一會兒,馬上就會恢復正常,為啥呢?當電子在磁場作用下,沿著負Y軸縱向偏轉,也就是電子嚮導體板下端運動,不斷地在導體板下端聚集負電荷,與此同時,導體板上端就不斷地聚集起了正電荷。如此這般,就在Y軸方向形成了一個電場,此所謂霍爾電場,記做Ey。電子在這個縱向霍爾電場中會受到一種力,當然是電場力,方向就是Y軸方向。現在就有意思了,一方面磁場對運動電子有洛倫茲力,是負Y軸方向。而新形成的霍爾電場對電子又產生了電場力,是Y軸方向。這兩種力可謂是針鋒相對,相互拉扯。
隨著導體板兩端的正負電荷越聚越多,這個縱向的霍爾電場就越來越大,它所產生的霍爾電場力就會阻止電子進一步向下端偏轉。一旦電子所受到的霍爾電場力大到了與洛倫茲力相等,也就是雙方勢均力敵了,那這個這兩個方向相反的力就會達到一種平衡,電子的向下移動就會終止,那電子就又會老老實實地沿著X軸反方向(原方向)運動了,最終導體板中就只有沿著X軸方向的電流了。
但縱向的霍爾電場始終保持著,一直抵消這洛倫茲力。既然有霍爾電場,當然就會有相應的霍爾電壓,我們將之記做UH。
那麼,這個霍爾電壓是多少呢?總應該有個理論計算公式吧。那就是:
公式中UH是霍爾電壓,I是電流強度,B是外加磁場的磁感應強度,d是導體板的厚度,K是比例係數。
由此我們明白,霍爾電壓UH與導體電流I成正比,與磁感應強度B成正比,與導體板的厚度d成反比。
這個霍爾電壓為什麼直到霍爾才被發現,就是因為它的數值很小、很小,不太容易測出來。我們從公式可以看出來,要想讓霍爾電壓足夠大,就要讓分母d特別小。d是啥,導體板的厚度,所以我們必須要用特別薄的板子,要薄到讓我們覺得它就沒有厚度,這板子無厚的境界,就是從三維將到二維的板子,仿佛只有長度和寬度,只有霍爾電壓才明顯,才能感受到霍爾效應。
看到這裡,有人會有這樣的感覺,這個研究僧霍爾就是運氣好,隨便加了個磁場,順便測了一下電壓,結果發現了霍爾效應。事情真的是如此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霍爾發現霍爾效應之前,科學界早就發現磁場對通電導線有作用力,就是安培力,就是安培這位物理學家在1820年發現磁場對電流有作用。
但是大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對此有自己的解讀,他認為「在磁場中的通電導體受到的機械力不是作用於電流上的,而是作用在導體上的」,大家能明白麥克斯韋的意思吧,這個力不是作用在電流上的,而是作用在導體上的。作為研究僧的霍爾捧著麥克斯韋的經典巨著《電和磁》,讀到這一句的時候,不禁滿腹狐疑,這麥克斯韋是在胡說吧?
不過,麥克斯韋畢竟是電磁學的大權威,研究僧霍爾還是有點兒心虛,又去請教自己的導師羅蘭。羅蘭一聽自己學生的質疑,非常高興:我也覺得麥克斯韋是在胡說,我當初做過實驗想反駁他,但沒弄成,你趕快去做!
有導師的支持,至少畢業不成問題了,所以霍爾就開始大幹了起來。前面我們說過,當時電子還沒發現,金屬經典電子理論更沒有建立,那霍爾怎麼思考問題的呢?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看過一個電影:
說是國家要給山村通電,一個老農民問技術員:電是啥,電線流的是油還是水。我當時還笑了,其實當時我也不知道電是啥,還笑人家老農民。霍爾就沒有笑老農民,因為他就把導體裡的電流想像成管子裡的水流,而且水流受到了某種側向作用力,形成了側向運動的趨勢。
注意是只有趨勢,並沒有實際發生側向移動,但是會對管壁有壓力,若在管子直徑方向開上小孔、裝上細管,連通小孔的細管裡也會流出水來。於是霍爾就開始類比了,電流在磁場作用下,有側向運動趨勢,但並沒有真正運動,若在導體兩側對應點上連接細導線,在側向電壓作用下,細導線裡會有電流。於是霍爾在這樣的思路下設計了實驗裝置,取得了成功。現在我們當然知道,這個所謂的側向運動趨勢就是霍爾電壓。
霍爾不但能想,而且能做;我們前面說過,這個霍爾電壓非常小,所以能側向引出的電流也會特別小,一般人根本就測不出來。而霍爾的實驗能力超強,能製作出賊厲害的實驗設備,在當時就搞出了能測量10的-9次方數量級的電流強度,從而感受到了霍爾效應。
人家霍爾的確不是白給的。導師一看霍爾這麼厲害,實驗結果如此牛叉,直接就授予博士學位。
遠在英國的開爾文(威廉·湯姆遜)大讚霍爾效應,聲稱它可以與法拉第電磁感應這一偉大發現相媲美。
其實,霍爾效應只是一個偉大的開端,這個開端就在於霍爾電阻。
既然有了霍爾電壓UH,還有電流強度I,那我們就可以定義一種電阻,名曰霍爾電阻,記做RH。
這個霍爾電阻確實是有些奇怪,竟然是用縱向的霍爾電壓除以橫向的電流I,算是什麼玩意兒。的確不是個玩意兒,但以後大家對物理了解的越來越深入之手,會發現,物理概念是玩意兒的就沒幾個。
霍爾電阻之所以成為固體物理中的重要概念,是人家特別有用,我們下次要講的量子霍爾效應,玩得就是這個霍爾電阻。
好,我們再體會一下這個霍爾電阻的定義式:RH= UH/I
其中的霍爾電壓UH
於是我們經過一番換算,最後可得這樣一個公式:
其中q是就是電荷量,ns是載流子面密度(載流子就是電流的載體,金屬中的載流子就是電子,半導體中的載流子有電子和空穴,電解液中是正、負離子)。
從這個公式,我們不難發現,霍爾電阻與外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是線性關係。
但是這種線性關係並不能總是保持,一旦磁場強度極高、溫度極低的時候,霍爾電阻將與磁場變成非線性關係。其實所謂線性關係,那不過是一種近似而已,真實的物理世界都是非線性的。
但我這裡要強調的是,一旦磁場極強、溫度極低的時候,霍爾電阻與磁場豈止變成非線性,而是要出現量子化平臺,從而產生震驚全球的量子霍爾效應。
是的,本期所講的霍爾效應只是一個偉大的開端,隨後的物理學家前赴後繼,不斷投入到霍爾開啟的道路,為霍爾家族平添了更多、更精彩的效應,這些效應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更要深刻地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
本文的音頻更加詳細、更加囉嗦,可以在喜馬拉雅FM或網易雲音樂等播客平臺收聽: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收聽。
推薦閱讀:
巴西竟然是這樣獨立的!
成年人為何喜歡孫悟空?
印巴死結:克什米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