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傳統評書小說中,始終少不了一類角色,那就是武藝超群,能夠解決一切困難的頭號名將,比如《朱元璋演義》中,就有這樣一位大將軍,大明開平王,懷遠黑太歲,常遇春常六爺。評書中之所以稱常遇春為「六爺」,是因為作者給他設計成了朱元璋的結義兄弟,他們一共是哥七個,從大哥武殿章開始,一直到老兄弟郭英義結金蘭,而常遇春正好行六,這屬於小說家的杜撰;而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常遇春也憑藉著勇武和軍功,被追封為開平王,這部分則屬於史實了。可見,《朱元璋演義》就是結合了史實和民間傳說在一起,創作出的歷史演義類話本故事,所以有很多內容,特別是精彩的沙場故事,大部分都是經過民間藝人加工杜撰出來的,但絲毫不會影響到常遇春這樣的英雄在民間的影響力。
比如在他們兄弟赴京城參加元朝的武科場考試,而後大破元朝密謀的「十條絕戶計」的故事,就明顯不是史實,特別是其中有一條計策,在虎坊橋安排了四大猛王截殺眾英雄的內容,一看大元這四猛王的名字就知道,那是小說家慣用的套路,隨口編出的名字,即金頭王、銀頭王、銅頭王、鐵頭王,而且他們還是四兄弟,估計歷史上沒有那個爵位會這麼不嚴肅,所以對這種稱號也不需要太過計較,畢竟他們如此唬人的名頭,是為了顯示這四大猛將的氣勢,而常遇春可以輕鬆戰勝他們,就更加顯示出了懷遠黑太歲的神威了。因為老藝人在描述常遇春戰勝此四人的時候,也進行了細緻地加工,所以常遇春戰勝四將的手法各不相同,更可以間接證明常六爺的武功高強。
按照評書規矩,第一個登場的自然是金頭王,這位手使一條鑌鐵大棍,足有千斤之力,可是常遇春的力氣更大,舉槍一磕,金頭王的大棍就飛了,隨後黑太歲順手抓住了金頭王的腰帶,直接將之擒下馬來,旁邊的銀頭王一看哥哥被活捉,立刻衝了上來,結果這哥倆被常遇春一招全部解決——因為常六爺直接抓著金頭王當兵器時,用金頭王的腦袋,直接撞向銀頭王。銀頭王怕哥哥有閃失,就伸手要搶金頭王,誰知常遇春力氣太大,兼之金頭王的頭盔上有掛盔纓的鐵尖,這鐵尖就像槍頭一樣,順著常遇春的神力,直接貫進了銀頭王的前胸,就這樣,銀頭王等於是被自己的哥哥用頭盔頂死的,而早已經被甩得暈頭轉向的金頭王,在頂死了兄弟之後,被常遇春順手一扔,直接摔死在銀頭王馬前。
一招解決掉兩大猛將後,常遇春還沒來得及揚威,銅頭王和鐵頭王就拍馬殺到了,儘管他們也知道,倆哥哥都這麼隨意被解決掉了,自己也未必是對面這個黑大漢的對手,但是於公有大元皇帝聖旨在身,絕不能避戰而逃,於私則是兄弟手足情深,哥哥死了,當兄弟的自然要不顧一切報仇,於是哥兩個決定,既然單挑不行,那就一起上,反正戰勝敵人就報仇,敗給此大漢大不了就跟兩位兄長「團聚」而已。
然而,還是那句話,按照評書的套路,常遇春自然是可以輕鬆解決掉這倆人的,只見黑太歲毫無遲疑,抬右手一槍挑了銅頭王,隨後一躲,避開了鐵頭王的攻擊,順勢一兜戰馬衝到鐵頭王身側,左手拔出身後的十三節虎尾鋼鞭,一鞭打在了鐵頭王的鐵頭之上,即使他的頭真是鋼鐵打造的,也經不住黑太歲這萬斤之勢的鋼鞭灌頂,結果自然是萬朵桃花開,鐵頭王變成了「粉頭王」。
常遇春就這樣輕鬆戰勝了大元朝的四大猛王,抓金頭王當武器,頂死了銀頭王,隨後又槍挑銅頭王,鞭打鐵頭王,沒有重複招式,可見起神勇威勢。當然,故事說到這裡,老樂還是要強調一開始的觀點,這麼精彩的內容,當然不是常遇春身上真實發生過的,但是常遇春在歷史上確實是以神勇不怕死而著稱,衝鋒陷陣,強襲敵軍是開平王的最大特點,所以這個虛構出來的故事,也是這員猛將在戰場上的形象寫照。但常遇春也正是因此,在戰場上創傷與功勳等身,所以年僅四十便暴病亡於軍中,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