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安保、語音識別、智能客服……幾年間,被視為新一輪產業變革核心驅動力的人工智慧(AI)技術邊界不斷擴大,已大踏步走進尋常百姓家。廣泛的應用場景又促使這一賽道變得愈加火熱,人工智慧的頭部企業更是藉此機會,紛紛推進其上市議程。
11月4日,根據上交所官網信息,依圖科技申請科創板上市已獲受理。依圖科技此次預計募資75.05億元,主要用於新一代人工智慧IP及高性能SoC晶片項目、基於視覺推理的邊緣計算系統項目等5個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2011年成立的依圖科技,在國內的人工智慧領域中,和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並稱為「AI四小龍」。根據IDC的數據,從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它們佔據了國內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的60%,分列前四名;公司的估值也均超過了百億元量級。而現在,它們又幾乎是同時向二級市場衝刺。
10月20日,根據天眼查信息,雲從科技完成了章程備案,上市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此外,曠視科技也傳出消息將衝刺科創板。
不止AI四小龍,其他人工智慧公司也在紛紛開啟上市徵程。在上市熱的背後,其實是行業對打破瓶頸的渴望。業界人士認為,人工智慧行業已經經歷了五六年的早期爆發期,現在則正處在擠泡沫的階段,「淘汰出局」將是所有不能帶來真實商業價值的公司的最終結局。為了生存下去,AI創業公司還將不斷尋找新的出路。
從金融和安防獲得第一桶金
仿佛是一夜之間,人工智慧很快便熱了起來。
2015年,AlphaGo輕鬆戰勝了李世石;2017年,AlphaGo 在烏鎮戰勝當時還如日中天的「圍棋第一人」柯潔,橫掃棋壇,也將人工智慧的社會認知程度和話題度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網際網路巨頭們也適時添了一把火,從百度「All in AI」的口號,到阿里的NASA 計劃和達摩院,無疑都在對外界宣稱,移動網際網路之後,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AI創投熱潮在這個大環境下興起,大量的資金開始瘋狂湧入這個行業。由於入局較早、技術實力較強,「AI四小龍」很快便成為行業裡的亮眼明星。
2014年,曠視成功抓住支付寶尋找「刷臉支付」技術提供商的機會,找到了第一個商業化落地場景,逐漸在業內打開知名度。之後,它相繼與阿里集團、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等多家企業和政府部門建立了合作。其開發的人臉識別身份驗證服務FaceID是第一個獲得成功的企業級產品,在2016年底,曠視開發的身份驗證系統已為1.12億人提供過服務。曠視在金融、安防、零售等領域有諸多應用,形成了Face++安防、Face++零售、Face++金融等多個產品。
2013年,依圖和蘇州市公安局,通過合作的「蜻蜓眼系統」,成功為蘇州警方破獲一起入室盜竊。在公安部門的支持下,依圖很快就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人像對比平臺,可用於刑偵破案、反恐情報、治安防控和出入境管理等場景。通過安防領域,依圖成功打開市場,2016年開始投入「人工智慧+醫療」的研究,一年過去,依圖影像智能輔助平臺陸續在上海和浙江省的多家頂級三甲醫院完成了部署。
而商湯把自己的業務模式總結為「1+1+X」,1是指技術上形成核心競爭力,+1是產品及解決方案,+X是行業,即各個行業發展合作夥伴。成立的幾年來,商湯一直爭取拓展更多行業,探索手機、互娛、汽車、通行、教育、健康、文旅、商業、金融等領域。
雲從作為「四小龍」中成立最晚的一家,它的第一單業務是幫海通證券做遠程開戶的身份認證系統。系統成功上線的當月,海通證券遠程開戶身份認證量就超過了50萬,平均每天有超3萬的用戶利用雲從科技的系統進行開戶。此後,包括農行、建行、中行、交行等金融機構均採用了雲從的產品。
總體來說,「AI四小龍」初期都是從安防、金融兩大領域打開市場。由於表現出色,它們很快成為資本的寵兒。
商湯科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在業界有一個「融資機器」的稱號,它公開的最後一輪融資是2018年11月,由軟銀願景基金、富達國際、未來資產等共同投資5.8億美元。這輪融資已經是商湯科技的第六輪融資。截至目前,商湯科技共完成約40億美元融資,是AI四小龍中「吸金」最多的一家。另外三家中,曠視科技融資總額約為13.5億美元,依圖超過4億美元,雲從約為35億人民幣。
AI創業的黃金時代
2006年,18歲的印奇以680多分的高分,考入了清華自動化專業。在那裡,印奇遇到了同樣沉迷編程的瘋狂極客唐文斌及楊沐,三人迅速成為了好友。
2007年,步入大二的印奇,開始在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實習,由此結緣人臉識別;那時湯曉鷗已經在MSRA做了3年視覺計算組負責人。
清華本科其間,印奇在MSRA前前後後實習了3年多時間,逐步認識到,一旦人臉識別的圖像搜索技術有了關鍵的突破,會帶來巨大的市場前景,於是有了他的創業想像。
2010年,清華畢業後印奇去了港中大繼續學習,師從時任港中大信息工程系系主任的湯曉鷗,在港中大的一年,印奇的學術水平有了質的提升。2011年,印奇飛往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
就在印奇去往曼哈頓學習的同時,已經拉著唐文斌和楊沐兩位老同學創立了曠視,2011年10月,三人正式成立曠視科技,當時印奇便白天上課,晚上與唐文斌、楊沐進行電話會議。
同樣是2011年,周曦還不是雲從科技的創始人,他從美國回到了重慶,與大學好友溫浩一同組建了當時中科院最大的人臉識別研究團隊。
當年,中國科學院計劃在西南地區籌建研究院,為了引進全球頂尖的科技人才,籌備人袁家虎三顧茅廬,前往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與周曦和他的老師「華人計算機視覺鼻祖」黃煦濤見面,最終將兩人帶回了中科院。
2014年,周曦和其團隊討論後決定成立人工智慧公司,2015年4月,周曦帶領一眾好友出走中科院,正式成立雲從科技。
依圖科技創始人朱瓏的背景和經歷與周曦很像,同樣在名校留學。朱瓏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統計學博士時,導師是計算機視覺教父、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弟子艾倫·尤爾(Alan·Yuille)。也在2011年,朱瓏產生了回國創業的想法。
回國後朱瓏遇到了高中同學林晨曦,他當時正在為阿里雲搭建中國首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分布式計算平臺「飛天」。「飛天」工作完成後,2012年9月,兩人聯合創立了依圖科技。
2011年~2014年間,湯曉鷗一直在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研究深度學習。直到2014年迎來了重大突破,湯曉鷗團隊的原創人臉識別算法,在LFW資料庫上準確率達98.52%,實現首次超越人眼的識別能力(97.53%),超越人眼的準確率,為機器識別帶來了大規模應用的價值。隨即,湯曉鷗宣布成立商湯科技。
至2014年,「AI四小龍」正式聚齊。因為共同從計算機視覺(CV)的賽道成長起來,它們也被稱為「CV四小龍」。
挖掘新機會「AI四小龍」路徑各不同
不過,資本的狂熱也很快退卻,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融資金額下降至967.27億,融資數量下降至431個。10億以上融資額已經不再有A輪的企業,而C、D輪的企業佔據了主流。
變局面前,「AI四小龍」要做的是尋找更多商業化落地場景,以模式的差異化實現自我造血。
2019年,曠視科技進行了品牌升級。在技術層面上,將人臉識別平臺Face++升級為系統化AI算法引擎Brain++,用以拉通從數據到部署的算法全要素、全流程生產。印奇表示,公司進行戰略轉型,向AI物聯網進軍。
曠視科技選擇的新落點之一,則是供應鏈物聯網。今年10月,曠視科技正式宣布了智慧物流業務的定位與戰略布局。早在2018年,曠視科技就收購了智能化解決方案公司艾瑞思機器人(Ares robot)。在去年品牌升級的同時,曠視科技的機器人核心戰略河圖(Hetu)也對外亮相,它可以成為機器人網絡的「大腦」。
曠視科技方面認為,「AI 賦能物流」是曠視科技獨有、同行們所不具備的,在這個層面可以打出差異化產品、形成差異化服務。
依圖科技則是轉身「造芯」,給自己定位為「AI算力」公司。去年5月,依圖科技提出了「算法即晶片」構想,推出全球首款深度學習雲端定製SoC晶片,成為首個自主研發AI晶片並商用的AI公司。
根據依圖科技的招股書,IPO所募集的資金投入重點,也將是晶片相關產品的研發。招股書顯示,在75億元的募資額中,將有23.18億元用於新一代人工智慧IP 及高性能 SoC 晶片項目,8.11億元用於基於視覺推理的邊緣計算系統項目,10.7億元用於新一代人工智慧計算系統項目。
雲從科技從2017年開始進入智慧商業板塊。雲從認為智慧商業領域,比安防、金融領域更貼近民生,商業更多地是滿足人們更高質量生活需求的領域,進軍智慧商業符合商業邏輯。在智慧商業業務板塊,雲從主要聚焦在購物中心和汽車4S店。目前,雲從科技在購物中心方面的合作客戶包括小米之家、國美等品牌的線下門店。在汽車4S店領域的合作客戶包括捷豹、路虎、東風日產、一汽大眾等。
商湯科技則在一直不斷地擴大業務範圍,在自動駕駛、智慧型手機、醫療健康、文娛、廣告、新零售等領域布局後,今年又宣布正式進軍AI 教育,成立了子品牌——商湯教育。據前瞻產業報告數據顯示,商湯科技的營收板塊中,智慧汽車、安防領域在營收中的佔比達到了54%,為營收貢獻了主要力量,而新零售、智慧健康等多項新業務在營收佔比中僅有10%,仍處於發展階段,還需要更多資金的投入。
商業化成功 還需找到「真實價值」
ToB和人工智慧領域,在經歷了今年的疫情之後,仍然是創投領域的熱點。但對創業者而言,資本市場要聽的不再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科幻」故事,而是實際的商業內容。
「今年機構投資會更加謹慎,更偏向於去投抗風險能力強、商業模式穩健的項目,而避開那種停留在『講故事』階段的項目。」青桐資本執行總經理陳蓉鴻說,「針對具體項目而言,我們會更關注AI技術是否能對行業降本增效,以及AI方案的完整性,即從數據到算法、從軟體到硬體開發、從單一硬體再到整體方案的完整性。」
可以說,目前包括四小龍在內的AI頭部企業,都不能停下前進的步伐。正如印奇在今年7月份的一次講話中說的那樣,在經歷了五六年的早期爆發期後,AI產業如今進入「深水區」,不帶來真實價值的AI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這樣看來,人工智慧的商業化能否成功,並不是依靠幾個項目落地就能實現。但離開了資本的聚光燈,擠出泡沫,反而是AI技術脫離神話、真正落地的開始。
本文轉載自中國安防行業網
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