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緣何「成也李家,敗也李家」?

2021-02-23 洋楊大觀

 

"亞洲四小龍"是指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四個經濟體,從上世紀後半段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起步,"亞洲四小龍"逐漸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創造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奇蹟。

 

一、「亞洲四小龍」,都是李家的「天下」

 

"亞洲四小龍"的騰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西結合的體制及靈活應變的機制。而且,無巧不成書,在「亞洲四小龍」的政治經濟體制中,李姓家族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家可以看一下:

 

新加坡:李光耀、李顯龍父子兩代領導人,對於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至於新加坡又被戲稱為「李家坡」;

 

中國香港:香港經濟的命脈一度被以李嘉誠為首的幾大家族所掌控,地產業更是成為香港舉足輕重的產業,香港又被戲稱為「李家城」;

 

中國臺灣:李登輝雖然已經在2000年正式下臺了,但迄今為止,臺灣政壇仍是按照李登輝當年的布局在運行,如果稱這個階段的臺灣為「李家島」,似不過分。

 

韓國:韓國的特色是財閥經濟,而財閥經濟的代表就是三星集團,一家企業就佔到韓國GDP的23%,巧合的是,三星集團的當家人也姓李,所以,我們可以把韓國戲稱為「李家店」。

 

二、 「成也李家,敗也李家」的亞洲四小龍

 

李家坡、李家城、李家島、李家店早期確實厲害,在九十年代初期,"亞洲四小龍"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相當於兩個中國大陸的GDP;但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近三十年之後,如今中國大陸的GDP已經突破90萬億人民幣,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總量加在一起也不足3萬億美元,只有中國大陸的四分之一。這當中,固然有1998年和2008年兩場金融危機的衝擊,但更重要的,是其內部的體制機制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為:

 

中國香港:香港在回歸之後,香港推行的房改政策無疾而終,長期居高不下的房價也吞噬了其它產業的利潤,錯失了轉型的良機,阻礙了香港經濟的發展,使得如今香港發展後勁不足。

 

中國臺灣:李登輝執政後期所推動的政改,通過操弄統獨議題激化了意識形態的矛盾,最大的後遺症就是讓臺灣各派專注於政黨惡鬥,經濟政策無法推進,整個社會族群分裂,經濟陷入停滯。

 

韓國:韓國素有「三星一咳嗽,整個韓國都感冒」的說法,國家經濟高度依賴於寡頭,社會財富迅速向財閥聚集,而財閥為維護其自身利益,很多改革難以為繼。

 

新加坡:在「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的情形算是相對最好的,但李光耀去世後,李家兄妹矛盾公開化,也顯示「李家坡」的世襲狀態將難以為繼。

 

總之,亞洲四小龍的騰飛,最主要的原因是藉助其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得以在全球產業升級和轉型的過程中,迅速搶抓機遇,加上東亞人吃苦耐勞的性格,終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全球政治局勢的變化,在「李家」體制下,「四小龍」內部的政治、經濟資源越來越往少數人身上集中,一句話,蛋糕確實做大了,但大多數人並未多分到蛋糕,於是各種問題和隱患越來越突出。真可謂「成也李家,敗也李家」。

 

三、「亞洲四小龍」轉型,路在何方?

 

所以,「亞洲四小龍」接下來所面臨的改革,其本質就是一場各自「去李化」的運動。

 

中國香港:香港回歸以後,內地的紅包不可謂不豐厚,但畸形的房地產價格猶如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了這些紅利,使其無法順利傳遞到普通平民手中,普通平民還需要仍受高房價、高物價、高競爭的壓力。所以,香港經濟要再度騰飛,必須改變原先以房地產和金融業寡頭為代表的經濟格局。

 

中國臺灣:臺灣要改變當前的發展窘境,必須全面肅清李登輝的影響,概括地說,就是改變其惟美日馬首是瞻的附庸心態,經濟上要推動高科技和庶民經濟並舉的政策,同時,還需要對其政治體制進行必要的修改,避免過多的內耗。

 

韓國:韓國財閥經濟的各種弊端已經顯露,財閥模式已經越來越難適應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經濟格局中,而且,這些大財閥名為韓國企業,實際上背後充斥著各種外國資本,這也使得韓國不僅在政治上缺乏獨立性,經濟上也受制於外國資本。

 

新加坡:在「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之所以情形相對最好,是因為新加坡實行的是一種類似「國家資本主義」的模式,這就使得老百姓相對更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紅利,儘管如此,老百姓對「李家坡」這種世襲模式還是頗有詬病的,因此,改革也勢在必行。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亞洲四小龍」如何處理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因為如今的中國大陸,不僅僅是一個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世界工廠,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市場」,如果以出口導向經濟為主的「四小龍」不能認識到這個「大市場」的重要性,那麼,要再創輝煌只能是痴人說夢。但是,由於各種複雜的因素,域外勢力對「四小龍」還存在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在「去李化」的表層之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

 

香港「去李化」的背後,其實更多是「去英化 」;

 

臺灣「去李化」的背後,其實更多是「去日化」;

 

韓國、新加坡「去李化」的背後,其實更多是「去美化」。

 

「亞洲四小龍」能否再次騰飛,就看能否藉助於「去李化」的行動,進而把握新的發展機會。

 

相關焦點

  • 「我們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噗~
    自蔡英文宣布競選連任以來,香港、韓國和新加坡似乎就成了她打「經濟牌」的參照物,「臺灣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屢屢成為宣傳用語。
  • 亞洲四小龍是哪四個國家或地區
    亞洲四小龍是哪四個國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亞洲四小龍這個詞」呢?亞洲四小龍指的是亞洲四個國家或地區,分別是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和新加坡。為什麼要叫「亞洲四小龍」呢?香港·維多利亞港直至今日,這四個國家或地區依舊保持著經濟繁榮。
  • 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說亞洲四小龍了?其中一個已不如我國的一個城
    可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的焦點,什麼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已經很少有人被提及,甚至很多人連名字都叫不全了,這是為什麼呢?亞洲四小龍已成明日黃花亞洲四小龍是上世紀60—90年亞洲幾個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了韓國、新加坡和我國的臺灣及香港地區。這幾個國家和地區在90年代以前的經濟增長速度,甚至跟我國在過去30年的增長速度都有得一比。
  • 亞洲四小龍簡介新版
    亞洲四小龍:1、大韓民國。2、新加坡。3、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4、中國臺灣省。這其中,只有大韓民國與中國臺灣省可以在淡水供應方面自給自足。中國香港需要從中國廣東省購買淡水。新加坡需要從馬來西亞購買淡水。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金門縣需要從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購買淡水。
  • 在「亞洲四小龍」當中,GDP總量排名墊底的是哪個?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期內經濟實現騰飛,並且成為亞洲最富裕的地區,因此,誕生了「亞洲四小龍」的說法。當然,這些國家和地區人均GDP都較高,尤其韓國和新加坡早已邁入發達國家行列,其綜合經濟實力超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因此,在亞洲佔據較高的地位。另外,中國臺灣最近幾年經濟發展緩慢,從而在中國國內經濟排名出現下調,而新加坡與中國香港經濟差距較為突出,因此,在亞洲的綜合經濟實力各不相同,對應GDP排名差別明顯。那麼,在「亞洲四小龍」當中,GDP總量排名墊底的是哪個呢?
  • 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你知道是哪些地方嗎?
    「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幾乎同時崛起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亞洲四小龍至今為止依舊被公認為現在發達國家及地區,但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崛起的「亞洲四小虎」卻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那四小龍和四小虎分別是哪些地方和國家你知道嗎?
  • 亞洲四小虎未來20年的GDP總值能超過亞洲四小龍嗎?為什麼?
    提起亞洲四小龍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亞洲四小龍」就是指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但是說起「亞洲四小虎」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亞洲四小虎」是指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當年「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為之感嘆。
  • 蔡英文預計臺灣將成「四小龍」之首?到底什麼是四小龍?
    那到底什麼是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龍」是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1998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不少國家陷入衰退。這四個成功發展且位於東亞和東南亞的經濟體,其極為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經驗使其安然度過危機,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典型例子。
  • 蔡英文「報喜」:臺灣經濟增長率居「亞洲四小龍」第一,網友:都2020年了,還在炒「四小龍」
    對此,島內網友諷刺她,「還四小龍,果然還活在20年前」。蔡英文去年也曾熱炒臺灣經濟重返「亞洲四小龍第一」話題,國臺辦發言人當時對此表示,臺灣經濟民生的狀況怎麼樣,臺灣民眾的切身感受才最有說服力。今天(1日)的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稱,今年因為新冠疫情,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受挫,但臺灣因為防疫得宜,經濟交流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最新公布的經濟增長率數據顯示,臺灣的增長率在「亞洲四小龍」中名列前茅,更是四個地區中唯一正增長的地區。
  • 亞洲「四小虎」能否接棒「四小龍」,如今發展都怎麼樣了?
    亞洲四小龍(The Four Asian Dragons)要說上世紀最耀眼的經濟明星,非「亞洲四小龍」莫屬了。其實在英文中,亞洲四小龍的翻譯是"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簡稱「NIE」(新興工業經濟體),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一般也都譯作NIE,很少用直譯。
  • 亞洲四小龍,新加坡GDP增長不到1%,香港下降1.2%,韓國和臺灣呢
    很顯然,香港的亞洲四小龍的光環已經不復存在。那麼,除了香港之外,亞洲四小龍的其他幾個情況又如何呢?首先來看韓國。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中經濟規模最大的一個,其2019年的GDP總量在1.65萬億美元左右,比我國廣東省還高一些,而香港GDP總量只相當於廣東省的深圳市。韓國2019年的GDP增速也是過去十年來最低,但仍然實現了2%左右的增長,情況還是比香港好得多。
  • 「亞洲四小龍」又多了一個 變身「五小龍 」-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亞洲四小龍」是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
  • 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前三季度GDP對比
    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以及中國臺灣是亞洲最早一批發達經濟體。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這四個國家和地區利用本地廉價而良好的勞動力優勢,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同時利用發達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實現經濟的騰飛。這便是「亞洲四小龍」的由來。
  • 闖進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靠的是哪些優勢?
    你聽過亞洲四小龍嘛?好像有印象,聽父母說起過。「亞洲四小龍」是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
  • 當年的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齊頭並進,為何如今差距卻越來越大?
    當年的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齊頭並進,為何如今差距卻越來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進入了和平發展的一個新的時期,為此很多的國家和地區都開始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在亞洲的某些地區,比如東亞,還有東南亞有很多的經濟體迅速的崛起,所以在當時的時候,就有八個國家和地區分別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
  • 被遺忘的「亞洲四小龍」,韓國GDP跟廣東差不多,新加坡不如深圳
    然而,時至今日,「亞洲四小龍」這個名詞已經少有人提及,甚至是消失不見了。在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這四個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亞洲地區令人矚目的四大經濟體,其成功發展過程和經驗,甚至成為中國研究的典型案例。
  • 臺灣到底有沒有當過「亞洲四小龍之首」?
    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表示臺灣曾為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至今卻毫無進步「整整鬼混20多年」,引來學者發文反駁「四小龍之首」謠言。近日,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在臉書貼出臺灣GDP曲線圖,直言「臺灣從來不是四小龍之首」,一語道破「這為了意識形態而製造出的謠言」。
  • 從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到「八大鱉」的修煉歷程
    曾幾何時,一提起亞洲「四小龍」,就會引起國內羨慕的眼光,經濟發達,人民幸福,簡直就是國外「圓月亮」的代表,後來又出了更惹人羨慕的「四小虎」,一時間,圍著中國的國家好像都是發達國家了
  • 當年的亞洲四小龍到底有多厲害,都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標準
    我們學習世界歷史的時候,學習到現代史的時候,亞洲一般都會講一件事,就是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龍主要是亞洲的四個國家和地區在上個世紀經濟騰飛的事情。每次講的時候都是非常的驕傲。因為亞洲當年的發達地區和國家並不多。就一個日本,人家還不承認自己是東方國家,非得說自己是西方國家。而亞洲四小龍可都是地道的東方文明,他們的發展為亞洲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榜樣。
  • 從1990到2019,亞洲四小龍與中國GDP對比,三十年發生的巨變!
    「亞洲四小龍」,是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但時至今日,亞洲四小龍發展情況各有差異,中國大陸經濟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境況也與當初也大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