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是指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四個經濟體,從上世紀後半段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起步,"亞洲四小龍"逐漸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創造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奇蹟。
一、「亞洲四小龍」,都是李家的「天下」
"亞洲四小龍"的騰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西結合的體制及靈活應變的機制。而且,無巧不成書,在「亞洲四小龍」的政治經濟體制中,李姓家族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家可以看一下:
新加坡:李光耀、李顯龍父子兩代領導人,對於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至於新加坡又被戲稱為「李家坡」;
中國香港:香港經濟的命脈一度被以李嘉誠為首的幾大家族所掌控,地產業更是成為香港舉足輕重的產業,香港又被戲稱為「李家城」;
中國臺灣:李登輝雖然已經在2000年正式下臺了,但迄今為止,臺灣政壇仍是按照李登輝當年的布局在運行,如果稱這個階段的臺灣為「李家島」,似不過分。
韓國:韓國的特色是財閥經濟,而財閥經濟的代表就是三星集團,一家企業就佔到韓國GDP的23%,巧合的是,三星集團的當家人也姓李,所以,我們可以把韓國戲稱為「李家店」。
二、 「成也李家,敗也李家」的亞洲四小龍
李家坡、李家城、李家島、李家店早期確實厲害,在九十年代初期,"亞洲四小龍"國內生產總值之和相當於兩個中國大陸的GDP;但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近三十年之後,如今中國大陸的GDP已經突破90萬億人民幣,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總量加在一起也不足3萬億美元,只有中國大陸的四分之一。這當中,固然有1998年和2008年兩場金融危機的衝擊,但更重要的,是其內部的體制機制出現了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為:
中國香港:香港在回歸之後,香港推行的房改政策無疾而終,長期居高不下的房價也吞噬了其它產業的利潤,錯失了轉型的良機,阻礙了香港經濟的發展,使得如今香港發展後勁不足。
中國臺灣:李登輝執政後期所推動的政改,通過操弄統獨議題激化了意識形態的矛盾,最大的後遺症就是讓臺灣各派專注於政黨惡鬥,經濟政策無法推進,整個社會族群分裂,經濟陷入停滯。
韓國:韓國素有「三星一咳嗽,整個韓國都感冒」的說法,國家經濟高度依賴於寡頭,社會財富迅速向財閥聚集,而財閥為維護其自身利益,很多改革難以為繼。
新加坡:在「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的情形算是相對最好的,但李光耀去世後,李家兄妹矛盾公開化,也顯示「李家坡」的世襲狀態將難以為繼。
總之,亞洲四小龍的騰飛,最主要的原因是藉助其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得以在全球產業升級和轉型的過程中,迅速搶抓機遇,加上東亞人吃苦耐勞的性格,終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全球政治局勢的變化,在「李家」體制下,「四小龍」內部的政治、經濟資源越來越往少數人身上集中,一句話,蛋糕確實做大了,但大多數人並未多分到蛋糕,於是各種問題和隱患越來越突出。真可謂「成也李家,敗也李家」。
三、「亞洲四小龍」轉型,路在何方?
所以,「亞洲四小龍」接下來所面臨的改革,其本質就是一場各自「去李化」的運動。
中國香港:香港回歸以後,內地的紅包不可謂不豐厚,但畸形的房地產價格猶如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了這些紅利,使其無法順利傳遞到普通平民手中,普通平民還需要仍受高房價、高物價、高競爭的壓力。所以,香港經濟要再度騰飛,必須改變原先以房地產和金融業寡頭為代表的經濟格局。
中國臺灣:臺灣要改變當前的發展窘境,必須全面肅清李登輝的影響,概括地說,就是改變其惟美日馬首是瞻的附庸心態,經濟上要推動高科技和庶民經濟並舉的政策,同時,還需要對其政治體制進行必要的修改,避免過多的內耗。
韓國:韓國財閥經濟的各種弊端已經顯露,財閥模式已經越來越難適應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經濟格局中,而且,這些大財閥名為韓國企業,實際上背後充斥著各種外國資本,這也使得韓國不僅在政治上缺乏獨立性,經濟上也受制於外國資本。
新加坡:在「亞洲四小龍」中,新加坡之所以情形相對最好,是因為新加坡實行的是一種類似「國家資本主義」的模式,這就使得老百姓相對更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紅利,儘管如此,老百姓對「李家坡」這種世襲模式還是頗有詬病的,因此,改革也勢在必行。
此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亞洲四小龍」如何處理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因為如今的中國大陸,不僅僅是一個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世界工廠,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市場」,如果以出口導向經濟為主的「四小龍」不能認識到這個「大市場」的重要性,那麼,要再創輝煌只能是痴人說夢。但是,由於各種複雜的因素,域外勢力對「四小龍」還存在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在「去李化」的表層之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
香港「去李化」的背後,其實更多是「去英化 」;
臺灣「去李化」的背後,其實更多是「去日化」;
韓國、新加坡「去李化」的背後,其實更多是「去美化」。
「亞洲四小龍」能否再次騰飛,就看能否藉助於「去李化」的行動,進而把握新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