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中,神仙世界有一個完整的等級體系,即三清四帝五老六司七元八極九都十曜。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紛繁複雜,神祇數量極多。「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統道教神系,民間信仰神系,上古神話神系,神魔小說神系。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聖,「仙」指後天修煉得道之人。人們通常將神、仙二詞合用或混用。正統道教之神稱為「尊神」,民間信仰之神稱為「俗神」,神魔小說中虛構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範疇之內。
三清
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聖境無上開化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玉宸道君靈寶天尊、萬教混元教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鴻蒙未分之時,虛無一點靈氣結成一團元光。
第一化先天教主。元始天尊。
第二化玉宸道君。靈寶天尊。
第三化太清聖主。道德天尊。
此乃道生一,一生化二,二生化三,三生化萬物。陰抱陽,生天地,生仙佛,生聖,生賢。倶以從道而生,生生化化,無極無窮之妙哉。
道教三清尊神是道教的最高神,還有一位就是玉皇大帝也稱其為天公或老天爺,對於地位的高低排名,看他們住的地方就知道,元始天尊住在三十六天,靈寶天尊住在三十五天,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住在三十四天,玉皇大帝負責管理三十六天,以元始天尊為首。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元始天尊「頂負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聖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聖賢,下至民間善男信女的虔誠崇拜。
靈寶天尊又稱玉宸大道君和太上大道君。是元始天尊的精氣所化生,以開皇元年託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其母洪氏身中,於母親身中先瓊胎玉府,道君於其中凝神修煉三千七百年,在鬱察山浮羅丹玄山腳下誕生。道君長大後,啟悟道真,期心玄妙,在一株枯桑樹下,精思百日。忽感元始天尊下降,傳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於是道君跟隨元始天尊遊歷十方世界,宣講道法。不久,道君得證道果,元始天尊賜予道君太上靈寶天尊之號,居住在上清真境禹餘天中,又將金科寶籙、三洞仙經,付與經師鬱羅翹真人,傳教於十方世界,萬國九州。夏至日為靈寶天尊的聖誕。天尊有三十六變、七十二化,人慾見之,隨感而應,千萬處可分身即到。道教宮觀裡的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手持太極圖或玉如意。 靈寶天尊之神誕日為夏至日,約在農曆五月中。中國民間於夏至日之供奉常以靈寶天尊為主神。
老子又稱道德天尊,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位列三清之一。 道德天尊的化身為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重要人物老子,後來老子出函谷關寫下著作《道德經》,去了西方,化胡為佛,創立佛教,教育胡人。太上老君開闢天地的歷史(無極過渡太極):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宮→元皇→太上皇→伏羲→女媧→神農.....。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化身,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度人無數,屢世為王者之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道祖。道教宮觀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須白髮老翁,手執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誕日為農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是日大多舉行祝誕聚會或祈福延壽道場。
四帝
三清四帝,此說法出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爐,三匝禮拜,拜畢回頭道:「仙童,你五莊觀真是西方仙界,何不供養三清、四帝、羅天諸宰,只將天地二字侍奉香火?」童子笑道:「不瞞老師說,這兩個字,上頭的,禮上還當;下邊的,還受不得我們的香火。是家師父諂佞出來的。」三藏道:「何為諂佞?」童子道:「三清是家師的朋友,四帝是家師的故人,九曜是家師的晚輩,元辰是家師的下賓。
四帝是《西遊記》的道教中所崇奉的地位僅次於三清的四位天帝的合稱。相傳四帝是道教天界尊神中輔佐「玉皇大帝」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稱「四輔」。第一位是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被視為總執天道的神靈。第二位是中央紫微北極太皇大帝,被視為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統御諸星和四時氣候的神靈。第三位是勾陳上宮天皇大帝,被視為輔助玉皇大帝掌管南北級和天地人三才,並主宰人世間兵革的神靈。第四位是后土皇地祇,被視為掌管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和大地河山之秀的女神。就像《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東華帝君跟天君的關係,東華相當於三清,地位相對高一點,只是不太喜歡管事。而「四帝」因為自己輔佐的對象不喜歡管事,所以只能親力親為。
五老
五方五老君是地理上的天神,分別掌管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他們以三清之一的元始天尊為尊,認為五方五老君是由元始天尊由一氣化為五老君。五方五老君的名號分別為東方青帝青靈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靈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黃帝玄靈黃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靈玄老五炁天君。
六司
六司即為南鬥六司,也就是南鬥六星君,古代中國人民對南鬥信仰同日、月、北鬥一樣崇拜。南鬥主生,北鬥主死。南鬥六星君,正是管理世間一切人、妖、靈、神、仙等生靈的天官。南極長生大帝玉清真王,是南鬥六星君的頂頭上司。因此南鬥六星君的六宮都隸屬於南極長生大帝管轄。道教將北鬥七星神格化,成為司命主壽的七位星君。《上清經》云:北鬥七星,第一天樞宮,為司命星君;第二天璇宮,為司祿星君;第三天璣宮,為祿存星君;第四天權宮,為延壽星君;第五玉衡宮,為益算星君;第六開陽宮,為度厄星君;第七搖光宮,為慈母星君,總稱七司星君。專門奉祀北鬥星君的廟宇稱北鬥星君廟。因北鬥專掌生存,故中國民間又稱為「延壽司」。
七元
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北鬥七星與天、地、人、時、音、律、星相配,稱:「天樞為天,天璇為地,天璣為人,天權為時,玉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並喊予其神性職能。稱第一星日正星,主陽德,天子之象。二曰法星,主陰刑,女主之位。三曰公星,主禍害。四曰伐星,主天理,伐無道。五曰殺星,主中央,助四旁,殺有罪。六曰危星,主天倉五穀。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可以理解北鬥七元君每一名相,乃各代表人之生命含因中本自具備能使自我生命安適福祥、消災離厄之七種妙善德品,也就是說:「慈悲、智慧、福德、圓滿、至真、謙恭、正覺」之七種功用。
文曲星,為北鬥第四星。文曲星主文運,武曲星主武運。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中國民間傳說出現過的文曲星包括:比幹、範仲淹、包拯、文天祥、許仙的兒子許仕林、劉伯溫。文曲星屬癸水,主科甲功名,與文昌同屬為福星,代表有文藝方面的才能或者愛好文學及藝術。文曲星不同於文昌星的是,此星帶有桃花。文曲與文昌同樣是聰明才智的象徵,文昌偏重於刀筆功名、典章制度、文喜契據方面,較屬於經世致用的理性學術追求;文曲則偏重於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方面的才藝研討,較屬於生活情趣的感性內涵充實。而今民風大開,學術多元化,昌曲皆更有機會展現其才智。一般民間認為出現過的文曲星共有六種,分別為: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稱為「文昌六星」。
八極
八極即八方極遠之地,所謂的八方指的是八個方位,分別是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方向。並以震、離、兌、坎、巽、坤、乾、艮來表示,道教又將這八個方位神格化為神明。
九曜
九曜是指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羅侯及計都。九曜指的是神格化的九位星君,他們是古代漢民族神話傳說的七曜(即太陽星君、太陰星君、水德星君、火德星君、木德星君、金德星君、土德星君)基礎上加上唐朝開元年間自印度傳入我國的計都星君和羅睺星君。太陽星君陽剛象徵,被稱為眾陽之宗,他掌管太陽的運行,將萬物賴以生存的陽光普照於大地。太陰元君管轄五嶽、四瀆、五湖、四海,甚至還包括酆都冥界,校定世人生死罪福之目。
十都
指的是十殿閻君。這十位閻王依次為: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和轉輪王。第一殿秦廣王蔣,專司人間壽夭生死,統管吉兇。第二殿楚江王歷。專司活大地獄,即寒冰地獄。第三殿宋帝王餘,專司黑繩大地獄。第四殿五官王呂,專司合大地獄,即血池地獄。第五殿閻羅王包,專司叫喚大地獄。第六殿卞城王畢,專司大叫喚大地獄及枉死城。第七殿泰山王董,專司熱鬧地獄,即肉醬地獄。第八殿都市王黃,專司大熱鬧大地獄,即悶鍋地獄。第九殿平等王陸,專司鐵網阿鼻地獄。第十殿轉輪王薛,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區別善惡,核定等級,發往投生。
十都為冥界的十位閻君,早在佛教傳入我國以前,閻羅王的原型是印度神話中的「閻摩羅王」,是一位掌管地獄的神。後來佛教吸納了閻羅王信仰,並將他傳入中國。道教在發展過程中也將閻羅王納入了神仙體系裡,並且設置了地府的十殿閻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