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如扁平龜狀、色澤黃嫩光潤、味道香美的板鴨,是深受旅遊吃貨們喜愛的「福建好禮」。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攝
在福建的每個地方,「旅遊吃貨」都能發現讓人驚豔的美食。旅遊美食保留了傳統的技藝與味道,「全福遊」,美食與美景同樣不可辜負
尋味八閩,「全福遊」有口福
東南網8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郭斌 文/圖)「吃貨」是怎麼出現的?
1991年熱播的電視連續劇《編輯部的故事》第七集《水淹七軍》中,郊區蘿蔔大豐收,上百萬斤蘿蔔被浩浩蕩蕩地運進北京。戈玲號召大家都去吃蘿蔔,率先採用了「吃貨」一詞。
2012年,央視推出美食專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吃貨」的傳播和應用達到高峰。
現如今,「吃貨」一般是美食愛好者、美食領域的專業人士的自稱或互稱。而熱衷天南海北尋味美食者,就是「旅遊吃貨」。
四時與四季,有美景更應有美食
「環肥燕瘦兩相宜」是福州一名「90後」美女的網名,和記者聊起旅遊與美食的話題時,喜歡自稱「最吃貨」。她還是「尋味旅遊吃貨群」的群主,群成員超過180人。
「旅遊美食集中體現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與民風民俗,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一個地方的傳統美食,離開其源地,因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改變,吃貨們在異地享用到的美食,一定與源地是有差異的。」「環肥燕瘦兩相宜」說,美食的這種區域性特徵,賦予一個地區對該種美食資源的壟斷,使刻意的仿製永遠無法與本體旅遊美食資源相比擬。
為了迎合各地不同的需求,絕大多數美食在離開源地後不得不入鄉隨俗做出一些適應性的改變,這對於旅遊吃貨而言,是不可接受的體驗。「我家不遠處就是福州達明美食街。儘管那裡有不少兢兢業業的美食攤檔經營者,但在旅遊吃貨眼裡,因為缺乏地域因素、周邊環境與民族習俗的依託,他再怎麼宣稱『空運食材』『祖傳配方』『名師掌勺』或者別的啥,總感覺少了點真正的美食體驗,『尋味』起來就是差點意思。」「環肥燕瘦兩相宜」說。
不僅民間的吃貨們在尋味,各地的相關部門也在積極作為,努力為美食愛好者提供「廣闊天地」。就在上周,三明市文旅局、林業局、總工會等部門聯合舉行三明全域全時旅遊產品推介會,主推「美食、康養、紅色」主題線路,推出一系列涵蓋美食體驗、觀光度假、文化休閒等要素的文旅產品,開啟「逛吃三明」模式。
「三明旅遊資源豐富,美食文化豐富多彩,這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三明市政府副市長張文珍說,當地有遍布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地區的沙縣小吃,有低調卻考究的永安小吃、泰寧小吃,還有風味獨特的大金湖魚宴、泰寧遊漿豆腐宴、夏茂全牛宴、建寧貢蓮宴、永安筍竹宴、寧化客家早茶、客家八大碗……依託這些優勢,三明正深度挖掘旅遊發展潛力,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全力推進景點遊向全域遊、白天遊向全天遊、一季遊向四季遊、觀光遊向體驗遊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