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與碼農們是怎樣相互表白的?他們可能會說:「我是你的賈伯斯,你是我的沃茲尼亞克。」
這是HBO科技公司創業題材喜劇《矽谷》(Silicon Valley)中的一句冷笑話。這個段子體現了《矽谷》整部劇的風格:Geek,諷刺,冷幽默。
《矽谷》第一季海報,模仿《賈伯斯傳》封面看《矽谷》是需要一些門檻的,因為裡面充滿了IT行業的典故,對矽谷企業興衰史和創業者們的故事毫不了解的觀眾有可能完全找不到笑點。畢竟,這部劇和《生活大爆炸》不同,後者作為一部普通情景喜劇,幽默效果主要來自幾個科學家書呆子兼Geek的怪咖性格設定,外加幾個融入了科學常識的段子充當附加佐料,因此可以男女共賞、老少皆宜。而《矽谷》更加寫實,以幾個碼農合夥創業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他們起家、融資、被業界大佬虐的全過程,像是一部碼農創業指南。
矽谷程式設計師面試:我要帶狗狗來上班單從演員的魅力和劇情的精彩程度上來說,《矽谷》很難稱得上出色。但第一季播出後的反響卻相當好,IMDB評分8.5,豆瓣評分更是破9。這樣一部以計算機技術為背景,動輒就給觀眾來一堂算法講座的電視劇,先天設定著一個小白勿進的「高大上」的高科技圈子,怎麼能在獲得高關注的同時得到高評價?
首先是沾了「矽谷」這塊金字招牌的光,其次是它的黑色幽默,黑得準、黑得漂亮。
現在中國也不能隨時隨地抽根煙了,至少北京不能如今人人言必稱雲計算、大數據、網際網路思維,於是矽谷精英們站在世界之巔,成了全世界人仰望的對象。除了顏值一般,他們已經佔有了現代人的三大美德中的兩項:有錢、智商高。他們引導著世界潮流,酷到沒朋友。《矽谷》這部喜劇把科技創業圈的黑歷史掀出來,用惡搞的方式,將矽谷發展過程中的人和事悉數諷刺了一遍。
一直以來,矽谷人將自己標榜為信息革命的推動者,工作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用技術造福全人類,而不是純粹為了賺錢。即便他們成了億萬富翁,也自認為比華爾街那群人高尚得多——一邊發著大財,一邊不忘佔領道德制高點。
然而現實中,矽谷是一個看上去機遇重重,卻讓無數青年碼農的美夢幻滅的地方。雅虎、蘋果、微軟、PayPal、Facebook、YouTube這些從車庫企業到業界巨擎的成功案例給他們畫了一張大餅,吸引著他們前赴後繼。這裡的超市收銀員都曾是創業大軍中的一員,掃地阿姨都懂二進位。可創業之路遠沒有寫代碼那樣簡單。雖然標榜技術至上、創新至上,在資本面前,碼農們顯得十分無助。
《矽谷》中,主角Richard Hendricks創立的魔笛手(Pied Piper)公司所面臨的困境對於創業者們來說再熟悉不過:面對大公司和投資人伸出的橄欖枝,是把公司早早賣掉還是接受融資?競爭對手佔壟斷地位的大公司該怎麼辦?此外,如何向投資人闡述自己的商業計劃,該怎麼給公司起名,創業團隊如何分配股份,這些問題樣樣棘手。
資本家畢竟是資本家,就算給自己冠以「天使」的名號,本質還是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的一群人。劇中Richard和他的創業團隊要伸手向他們要錢,又要隨時提防著這群老虎。在會議上,他們有可能會滿嘴粗口把你的項目扁得一文不值;也有可能假裝對技術細節十分感興趣,其實是想竊取核心技術後進行抄襲。
這些情節取材於矽谷上演的實際事例。在矽谷,能夠被定義為「成功」的還是你的企業值多少錢,而不是你為人類進步做出了多大貢獻。劇中以Google為原型的大型壟斷公司Hooli的CEO加文·貝爾森(Gavin Belson)說過:「我不希望世界上有其他人能比我們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矽谷》中Hooli公司CEO,影射Google公司的壟斷劇中另一位大佬,魔笛手的天使投資人彼得·格裡高利(Peter Gregory)的原型正是Pay Pal創始人、矽谷著名天使投資人、今年最熱的財經書《從零到一》(Zero to One)的作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
《從零到一》中傳達出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創新可能使你偉大,但只有壟斷才能躺著賺錢。《矽谷》中的彼得·格裡高利也是一個投資大神級人物。第一季中有一個情節是兩個創業者向他借1500萬美元救急,他卻假裝沒聽到一般,聊起漢堡王和上面的芝麻。結果他通過調查印度尼西亞的芝麻生產情況得知其價格被低估,果斷買進期貨,把賺到的錢借給創業者。
《矽谷》中魔笛手公司創業成員比起老謀深算的業界大佬,魔笛手的創業夥伴們是一群古怪幼稚又可愛的傢伙,他們對被譽為「改變世界的九大算法」之一的壓縮算法進行了重大改進,負責用帶有IT詞彙的技術梗來逗樂觀眾。Richard一頭鬈髮、一件帽衫的樣子像極了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Erlich不懂技術,只管忽悠,將自己比為公司的賈伯斯。巴基斯坦裔程式設計師代表著創業公司裡必不可少的亞洲面孔。他們外表邋遢、社交恐懼,見到美女和投資人都會緊張得要命,符合一切外界對科技怪咖的想像。
有了美劇《矽谷》,IT界從業者們歡慶,終於有一部劇能讓他們會心一笑了。一般觀眾也開始滿懷好奇地追劇,想看看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被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所定義的今天,站在這一浪潮之巔,用代碼改變世界的,到底是怎樣一群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