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天就是英仙座流星雨的極大值了,雖然今年月光很感人,天氣也很感人,不過還是要做好十足的拍攝準備的。前段時間剛剛弄了一臺天文改機,為了讓今年的後期工作更簡單一些,於是我臨時買了個二手的卡片式赤道儀。
↑划過天鵝座附近的一顆火流星
首先要簡單解釋下赤道儀是什麼。如果將地球看成一個質點,那麼在一個較短的時間範圍內,可以認為地球與無窮遠的恆星是相對靜止的。然而由於地球存在自轉,而我們又站在這個地球上,因此就有了星辰的東升西落。普通來說,135畫幅下使用的焦段與拍攝秒數的乘積應當在300~400之間,才能保證星點不拖線,但赤道儀能夠抵消地球的自轉影響,從而延長單張拍攝的時間。
忘了開赤道儀↑
開了赤道儀↑
而在拍攝流星雨的過程中,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雖然流星只在單張中,但輻射點的移動導致如果不在後期人工對齊星點,那麼流星就不會指向某個輻射點,形成萬箭齊發的效果(此處沒圖,網上倒是很多)。而後期對齊這個事情簡直就是傷神傷眼,一張圖片裡少說也要旋轉合成百餘顆流星,一張圖下來基本上幾天就廢了(前年雙子累死了)。
單張出片輕鬆愉快(總共也沒拍到幾顆的某夜)↑
如果能夠在前期拍攝的時候就用赤道儀跟蹤拍攝,那麼後期的時候就會方便很多,即使有一些精度上的問題,對齊起來也比較容易。所以上面說了這麼多廢話,只是想說我給我的雙機新買了個二手的赤道儀。
因為是臨時買個二手用,因此性價比就成為了關鍵。在搜索某奸商二手平臺時,發現了在二手平均標價~1300的商品中出現了一個標價900的赤道儀,而且描述特別生動形象,對於我這種貧困人員來說,性價比才是第一要務啊。
看起來似乎也就是舊了點,唯一的問題就是:雲臺螺絲被擰反了,賣家自己也擰不回來。好吧,聽起來是個很傻的問題,於是我糾結了一下也就買了回來。
拿到手上以後,和預想到的情況也差不多,與雲臺連接的盤體上有一個銅製螺絲,用來連接赤道儀與雲臺。由於雲臺的種類不同,這個螺絲是可以反裝變成1/4頭插進小口雲臺的,結果不知道怎麼的就再也取不下來了。
就是這樣的螺絲↑
上面就是被裝反的螺絲的反面了,可以看到有一個橫向的凹槽,寬度剛剛好可以插入一枚一元硬幣,和快裝板差不多。
顯然用手是擰不開的。。。。。。
在這裡我只能用一些比較粗暴的武器,嘿嘿嘿
然後一番大力出奇蹟之下!!
硬幣被扭壞了。。。
而那個黃銅做的螺絲口也快被我擰爆了。。。
這個時候我有幾種選擇:
用1/4-3/8轉換帽套在擰不下來的小頭上,然後湊合用一下;
迅速聯繫廠家買一個配件回來;
請求場外援助,找我華麗的爹幫我擰開。
首先廠家好像不一定能這麼快給你弄個配件,畢竟這款已經停產了。而用轉換帽套在上面會多出一小截,大概是這個樣子↓
於是機智的我回想起了遙遠的初二學習的物理知識:
那就是熱脹冷縮!
我腦補出這樣一個情景:這個赤道儀在一個寒冷的冬夜使用,結果卡死在了底盤上,之後便易主到了我現在的賣家手裡。在溫暖的南方銅螺釘發生了膨脹,於是就這樣卡死了。那麼如果我把整個底盤凍在冰箱裡,肯定就能夠取出來了。
於是機智的我就把這一堆東西都扔進了冰箱:
-10年後-
現在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動,為了防止像一個冬天舔電線桿的**一樣把手指凍在底盤上,我還專門帶上了電工手套,然後我滿懷信心的用力一擰!!
系統提示:沒有任何效果。
一般來說不是只要想到熱脹冷縮事情就應該順利的進行下去的嗎?????怎麼和說好的不一樣,這個不按劇本來啊???
我苦思冥想出了什麼問題,難道是因為鋁和銅的原子質量不同導致金屬鍵強度不一樣因此受熱以後膨脹的速度不一樣導致的問題嗎??是不是應該加熱整個部件再處理???
就在我嚴肅地設計一個實驗裝置來對中心的銅螺絲部分單獨加熱膨脹然後瞬間冷卻在鋁製底座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就把螺絲拔出來的危險實驗時,我爹過來把這玩意拿走了。
然後第二天拆開了還給了我。
因為他去汽修廠找師傅去擰了。
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因為我當晚試精度的時候用力過猛把調節仰角的螺帽給擰沒了,btw這個赤道儀雖然舊了點但是精度剛剛的,在陽臺盲對85mm追了2分鐘毫無問題。
(示意圖)
只希望英仙的時候不要出什麼別的bug就好了。
以上。
(我開了留言的啊啊啊,隨便說點什麼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