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頭銜很多的一位名人,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
清鹹豐四年,曾國藩帶領剛組建的湘軍南下,但是在戰船剛抵達靖港碼頭時,就遭到敵人的伏擊,半數水師船毀人亡。遭到慘敗的曾國藩感到很自責,欲投江自盡,以死殉國。幸好被身邊的將士們發現,及時將他救起。
那場戰役過後,曾國藩因自己從前的傲慢和過失,陷入心靈的困境,長時間萎靡不振。曾國藩的父親知曉了此事,寄來一封措辭嚴厲的家書。信中表示,勝敗乃兵家常事,如因國家大義在戰場上戰死,他將是父親的驕傲,如果他用這樣的方式去求死,父親不會為他流一滴眼淚。
父親的來信使曾國藩重新振作起來,他深刻反省了自己,把「屢戰屢敗」的指責轉化為「屢敗屢戰」的頑強。靖港之戰成了曾國藩生命中影響巨大的一場戰疫。他將「忠勇血性」作為選拔將士的標準,後來在他帶領下的湘軍,贏得了「天下無湘軍不成軍」的美譽。
與其說靖港之戰改變了曾國藩,不如說是父親的一封家書讓他幡然醒悟,從此他的人生開始轉折。
鹹豐八年,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約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
信中告誡,人生一定要戒掉兩大兇德:傲慢和多言。從某種意義上我們能得知,曾國藩曾在年輕時犯過傲慢和多言的錯誤,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警示弟弟,希望曾國荃早日明白這些道理,少走些彎路。
01.傲慢,敗亡之道
有本事的人都敗在了傲上,普通人都敗在了懶上。傲慢是自取滅亡之道,人一旦有了傲慢之心,必然不會再接受新的知識,必然會停滯不前。古人云,「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上幼兒園就學過一個耳熟的小故事:龜兔賽跑。兔子和烏龜賽跑,兔子一撒腿就把烏龜遠遠甩在身後,完全不把烏龜放在眼裡,更是在比賽的途中睡起大覺。烏龜自知行動緩慢,一刻也不敢停歇,就在兔子睡著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地爬到了終點。
這個故事,恐怕很多成年人早已拋諸腦後。往往深刻的道理就藏在簡單的故事中,我們不是不知,只是習慣性忽略它們,不願付諸行動罷了。
傲慢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願聽取別人的意見,即使錯了也不願承認。這種人往往內心空虛軟弱,傲慢被他當成一層保護膜。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必須要把別人壓下去,才能獲得認可。所以這就成為了他們的行為準則,如果做不到,他們會非常恐懼的。
如果發現了自己身上也有傲慢的壞毛病,我們可以定期復盤,把跟別人發生的每一次矛盾記錄下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自己當時的行為,便會豁然開朗。再者,帶著感恩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走出自己的封閉圈,打開心扉接受一切。
02.多言,貽害無窮
老子告誡我們:多言數窮,不若守中。言多必失,沉默是金。人一旦多言,便容易招致災禍。
這類人大多急於表達自我,逞一時口舌之快,過後也會因語出驚人而懊悔。但是到了下一次相似的情況,依然無所改變。古往今來,有太多人因口舌之爭釀成大禍。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並不是誰用誰的語言徵服誰,而是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交流思想,良好溝通的基礎是要懂得傾聽。如果僅僅用語言去壓制別人,就算勝了,別人也不會服氣。
為人處事,講究的是禮讓謙遜,爭吵沒有意義,只會激化矛盾甚至引發災禍。有時候,換一種柔軟而又溫柔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
另外一種多言,是在他人背後議論,也俗稱「八卦」。在口頭上參與別人的人生,用非議別人來凸顯自己的高尚,這是不善的舉動。我們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只要不觸及公眾的利益,他人好與不好、幸與不幸我們都無權評判,專注於自己的人生已很不容易,哪有那麼多精力去議論他人。
傲慢,多言,是曾國藩家書中重要的兩點內容,也是我們人生中最常犯的錯誤。曾國藩將這兩條戒律放在自己的家訓中,對兄弟兒女反覆灌輸、強調。前人的智慧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乃真正的大智慧。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的經典內容,歡迎走進這本《曾國藩家書》,這本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
書中通過讀書、勤勞、儉樸、自立、修身、等方面,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他的家書句句妙語,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是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也是一部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至寶。
(點擊下方「商品連結」,僅用一杯奶茶的錢,就可以買到這本偉大的家書全集。)
我是夏葉微搖,如果喜歡我的文字請點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堅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