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生有兩大「兇德」,戒掉才能走得更順

2021-01-17 夏葉微搖

曾國藩是頭銜很多的一位名人,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

清鹹豐四年,曾國藩帶領剛組建的湘軍南下,但是在戰船剛抵達靖港碼頭時,就遭到敵人的伏擊,半數水師船毀人亡。遭到慘敗的曾國藩感到很自責,欲投江自盡,以死殉國。幸好被身邊的將士們發現,及時將他救起。

那場戰役過後,曾國藩因自己從前的傲慢和過失,陷入心靈的困境,長時間萎靡不振。曾國藩的父親知曉了此事,寄來一封措辭嚴厲的家書。信中表示,勝敗乃兵家常事,如因國家大義在戰場上戰死,他將是父親的驕傲,如果他用這樣的方式去求死,父親不會為他流一滴眼淚。

父親的來信使曾國藩重新振作起來,他深刻反省了自己,把「屢戰屢敗」的指責轉化為「屢敗屢戰」的頑強。靖港之戰成了曾國藩生命中影響巨大的一場戰疫。他將「忠勇血性」作為選拔將士的標準,後來在他帶領下的湘軍,贏得了「天下無湘軍不成軍」的美譽。

與其說靖港之戰改變了曾國藩,不如說是父親的一封家書讓他幡然醒悟,從此他的人生開始轉折。

鹹豐八年,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約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

信中告誡,人生一定要戒掉兩大兇德:傲慢和多言。從某種意義上我們能得知,曾國藩曾在年輕時犯過傲慢和多言的錯誤,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警示弟弟,希望曾國荃早日明白這些道理,少走些彎路。

01.傲慢,敗亡之道

有本事的人都敗在了傲上,普通人都敗在了懶上。傲慢是自取滅亡之道,人一旦有了傲慢之心,必然不會再接受新的知識,必然會停滯不前。古人云,「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上幼兒園就學過一個耳熟的小故事:龜兔賽跑。兔子和烏龜賽跑,兔子一撒腿就把烏龜遠遠甩在身後,完全不把烏龜放在眼裡,更是在比賽的途中睡起大覺。烏龜自知行動緩慢,一刻也不敢停歇,就在兔子睡著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地爬到了終點。

這個故事,恐怕很多成年人早已拋諸腦後。往往深刻的道理就藏在簡單的故事中,我們不是不知,只是習慣性忽略它們,不願付諸行動罷了。

傲慢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願聽取別人的意見,即使錯了也不願承認。這種人往往內心空虛軟弱,傲慢被他當成一層保護膜。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必須要把別人壓下去,才能獲得認可。所以這就成為了他們的行為準則,如果做不到,他們會非常恐懼的。

如果發現了自己身上也有傲慢的壞毛病,我們可以定期復盤,把跟別人發生的每一次矛盾記錄下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自己當時的行為,便會豁然開朗。再者,帶著感恩的心去對待周圍的人,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走出自己的封閉圈,打開心扉接受一切。

02.多言,貽害無窮

老子告誡我們:多言數窮,不若守中。言多必失,沉默是金。人一旦多言,便容易招致災禍。

這類人大多急於表達自我,逞一時口舌之快,過後也會因語出驚人而懊悔。但是到了下一次相似的情況,依然無所改變。古往今來,有太多人因口舌之爭釀成大禍。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並不是誰用誰的語言徵服誰,而是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交流思想,良好溝通的基礎是要懂得傾聽。如果僅僅用語言去壓制別人,就算勝了,別人也不會服氣。

為人處事,講究的是禮讓謙遜,爭吵沒有意義,只會激化矛盾甚至引發災禍。有時候,換一種柔軟而又溫柔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

另外一種多言,是在他人背後議論,也俗稱「八卦」。在口頭上參與別人的人生,用非議別人來凸顯自己的高尚,這是不善的舉動。我們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只要不觸及公眾的利益,他人好與不好、幸與不幸我們都無權評判,專注於自己的人生已很不容易,哪有那麼多精力去議論他人。

傲慢,多言,是曾國藩家書中重要的兩點內容,也是我們人生中最常犯的錯誤。曾國藩將這兩條戒律放在自己的家訓中,對兄弟兒女反覆灌輸、強調。前人的智慧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乃真正的大智慧。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的經典內容,歡迎走進這本《曾國藩家書》,這本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

書中通過讀書、勤勞、儉樸、自立、修身、等方面,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他的家書句句妙語,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是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也是一部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至寶。

(點擊下方「商品連結」,僅用一杯奶茶的錢,就可以買到這本偉大的家書全集。)

我是夏葉微搖,如果喜歡我的文字請點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堅持的動力。

相關焦點

  • 曾國藩提醒:越是有出息的人,越懂得戒掉這兩個「惡習」
    曾國藩提醒:越是有出息的人,越懂得戒掉這兩個「惡習」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孔子提醒我們,有了過錯要及時改,不然就真成過錯了。國學大師曾仕強說,之所以每個人生來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惡習,就是需要你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改掉的。
  • 曾國藩:人生這2大「兇德」,一定要避免,很多人知道得太遲
    他就是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晚年的曾國藩,歷經世事滄桑,悟出人生致敗的兩大兇德:一、傲,敗亡之道曾國藩說「才人以傲致敗」,做人不能有傲氣,凡是狂傲之人,下場都不會太好。一般有傲氣之人往往都有一些才能,但正是因為自己的才能導致了目中無人,再也聽不進別人的勸導和意見,走向失敗或滅亡。唐朝的「詩仙」李白就是一生狂傲之人,曾讓高力士為他脫靴,讓貴妃為他倒酒,最終被皇帝貶黜。這種文人的狂傲輕則失去官職,重則會危及自己的生命。
  • 曾國藩:自律的人才能掌控人生
    也正是自律,使我們獲得更自由的人生。」大多數人對自由的定義存在誤解,認為自由就是隨心所欲,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在長期的散漫和毫無節制中,整個人自然而然陷入空虛,工作越來越敷衍,對生活越來越不認真,對自己的人生也會逐漸失去掌控。
  • 曾國藩:境界高的人,有兩大貴相,兩大福相
    曾國藩曾在日記中寫下過四句話,我們可以從中了解他的識人之術: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 這四句話,分別從做人和做事的角度,說明一個人的修養和處世態度對於自身命運的重要性,道出了人生的四大福相。
  • 曾國藩: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
    曾國藩在寫給諸弟的一封信中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的住。 人生路漫漫,萬事需靠自己,錢權名利轉頭成空,唯有人品與努力才是真正靠得住的。 從長遠來看,人生路是靠人品是去打拼,我們常說「不忘初心」,初心就是人品。
  • 曾國藩人生智慧:人過30想要有成就,只有肚量大才能決定你的高度
    曾國藩人生智慧:人過30想要有成就,只有肚量大才能決定你的高度都說「為官必學曾國藩,千古智謀一奇人」。汲取官場智慧,習得為人處世都繞不過他。但你可知,曾國藩這一身文韜武略,離不開一位好老師:千古謀略第一書——《智囊全集》。每當夜深人靜時,他便會反覆品讀,從中汲取入仕處世之道。久而久之,方才平步青雲,成就「千古一完人」的稱號。
  • 曾國藩:人生這兩大兇德,一定要戒掉,太多人敗在這兩點上
    曾國藩是晚清舉足輕重的名臣,他用一生修身律己,後世稱他為「千古第一完人」。晚年的曾國藩,歷經世事滄桑,悟出人生致敗的兩大兇德:「曰長傲,曰多言」。多言,貽害無窮曾國藩認為,多言也是人生的一大惡德,於是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在日記中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戒多言」,避免禍從口。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做到「五忍」,人生會越來越順
    在《論語·衛靈公》中有提到「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一句被後人學以致用並流傳至今。意思就是為人處世,「忍耐」是很重要的一種生活品質。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忍」得眼前虧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真正聰明的人懂得避開險境,保留自己的實力,等到自己強大的時候便一舉取得勝利。曾國藩就是在一次一次的逆境中不斷成長的。面對逆境,他不主張逃避,而是主動忍受。因此,我們要懂得人活在世間最重要的就是看清當下的形勢,懂得順勢而為,這樣才能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2.
  • 人生兩大兇德,千萬要戒掉!
    鹹豐八年,曾國藩給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兇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曾國藩在這裡指出了普通人的兩大兇德和弱點:驕傲和話多。某種程度上說,年輕的曾國藩犯過驕傲和多言的錯誤,但他都能在事後認真反省、改正,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曾國藩說的「兇德致敗者」是他從人生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寶貴訓誡。
  • 曾國藩:自律的人生,從「早起」開始
    曾國藩說:「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一個人要想養成勤奮自強的習慣,戒掉身上懶惰散漫的壞習慣,首先就是從堅持早起、不睡懶覺開始。成年人的自律是從不熬夜、早睡早起開始的!
  • 真正強大的人,早就戒掉了情緒!
    與人交往,能夠心平氣和,善待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曾國藩作為一代名臣,曾因乘轎子一事與他人起了衝突。當時曾國藩已是位極人臣,但因其主張勤儉低調,所以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四抬大轎。在一個狹窄不堪的小巷子裡,偶遇另一位官員,這位官員則是乘坐八抬大轎。巷子太窄,根本無法容納兩座轎子。
  • 曾國藩的三字成事口訣:誠、勤、慎
    學習他人的做人思想與智慧,學習他人的做事方法論和思維,我們也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成功人生。《曾國藩全集》不是一部「成功學」,而是一部「成事學」,是教大家如何做人做事的智慧書籍。正如作家馮唐在《成事》這本書中所寫:「曾國藩幾千萬字、滿紙背後都是兩個字:成事!成事!成事!」
  • 半個聖人曾國藩的人生智慧:人生中只有這兩件事靠得住
    前面兩個聖人分別是孔子和王陽明,而最後半個聖人則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首」的曾國藩。他曾在給諸弟的家書中寫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所謂進德東漢末年的著名人物王允,他就是典型的「進德」的反面人物。
  • 曾國藩提醒: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
    曾國藩提醒: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道光年間曾國藩曾在給諸弟的家書中寫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人這輩子,什麼最值錢?身價會跌,財富會散,唯有良好的人品和勤奮的努力是永遠不會衰敗。好人品,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是一個人最高的學歷。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克勤小物」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事情開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只是把小事做好,把平常的德行修為好,那麼他們就能夠成就大的功業了。企業家董明珠曾經在採訪中也表示:「企業家不是管大事,我一直認為企業家是管小事,你把小事管好了,合起來有什麼大事嗎?」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他是晚清兩大名臣之一,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為師為將為相,他的一生戰功彪炳赫赫;立功立德立言,他從天下第一笨人逆襲成為千古完人。 愚鈍之人,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 曾國藩有個外號 ,叫做「曾三戒」。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源自這樣一個小故事: 在他28歲時候考中進士,並進了翰林院,成了轟動湘鄉全縣的名人。
  • 曾國藩人生六戒五勤: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讀懂曾國藩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一直都能獲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嚮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 前半句說:不可貪求過多!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 人無德,必有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者:問心淺笑來源:國學文化堂《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一個人的德行裡,藏著他的人生起落。
  • 曾國藩:脾氣越大,福氣越差
    曾國藩55歲的時候,給弟弟曾國荃寫了一封家書。家書中,不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而是回顧了他一生的三次「被眾人所唾罵」以及三次軍事大失敗。論才能,曾國藩考了七次科舉後中進士,是年紀最輕的進士。論仕途,曾國藩十年內升官七次,平定太平天國,立下不世之功,可謂飛黃騰達、官場得意。可在對自己人生的復盤中,曾國藩卻認為,自己之所以遭受挫折受辱,最大的失敗在於兩個字:脾氣。對很多人來說,決定你命運的因素,也就是這兩個字。
  • 曾國藩:人生三大樂事
    ——曾國藩在曾國藩看來,人生有三大樂事,不是升官發財,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讀書、育人、勞作。或許,在有些人看來,只有財富、官位、豪宅、豪車才能讓人快樂,但這樣的快樂終歸是短暫的,之後便是迷茫。如何在這個迷茫的時代做一個明白人?或許,從曾國藩這段話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曾國藩寫這段話的時候,已經四十六歲了。身居高位,依然念念不忘讀書,甚至把讀書放在人生至樂的高度上,著實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