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
當地時間7月31日,英國著名導演艾倫·帕克於倫敦病逝,享年76歲。
艾倫·帕克曾憑藉1978年影片《午夜快車》和1988年的《烈血大風暴》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迷牆》等音樂電影也為他在電影史上留下特別的註腳。而對於國內觀眾來說,麥當娜主演的《貝隆夫人》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圖說:艾倫·帕克病逝,享年76歲。)
帕克曾獲得19項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並出任英國電影委員會、英國電影協會的主席。為表彰他對英國電影工業的貢獻,1995年,帕克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任命為大英帝國司令勳章,2002年被授予騎士稱號。
從一名來自工人街區的廣告文案,到徵服好萊塢的電影導演,帕克的一生無所畏懼。英國影評人傑夫·安德魯形容帕克是一個"天生會講故事的人",他利用戲劇性的布光、生動的人物形象,以及對弱者的持久同情,來傳遞他的理念。他是一個天生的自由主義者,對不公正有著敏銳的感覺。
最會拍音樂電影的導演
艾倫·帕克並不是一位高產的導演。在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只執導了14部故事片,卻幾乎涵蓋各種電影類型。《貝隆夫人》是傳記片,《大衛·戈爾的一生》是懸疑犯罪,《射月》是婚姻喜劇,《鳥人》關注戰爭……他說自己喜歡每次都做不同的事,以此來保持創作上的新鮮感。
帕克尤其擅長以音樂為主題的電影。他曾表示:"如果你能把音樂和圖像一起使用,那就會非常強大"。
1982年的作品《迷牆》,用迷幻的影像把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依德的同名音樂專輯搬上銀幕。影片也被公認為最偉大的搖滾電影之一。全片沒有對白,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用音樂和畫面講述了主人公平克走出精神之牆的故事。《迷牆》討論的話題涉及方方面面,戰爭、家庭、學校教育、兩性關係……經歷二戰和越戰的創傷之後,年輕人只能給自己建造一堵牆以求解脫,平克的經歷正是一代人的生活寫照。
但在帕克來看,《迷牆》是他創作生涯中最悲慘的經歷之一。儘管影片最終名利雙收,他卻與寫劇本的弗洛伊德主唱及貝斯手羅傑·沃特斯,和負責製作動畫的插畫家傑拉爾德·斯卡夫衝突不斷。
(圖說:《貝隆夫人》中麥當娜貢獻了精彩表演。)
1996年的《貝隆夫人》是帕克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影片講述了前阿根廷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從一個受盡社會歧視的私生女,成為影響阿根廷的政治明星的傳奇一生。導演大膽敲定流行天后麥當娜出演貝隆夫人,一度遭到阿根廷民眾的抵抗。帕克表示,麥當娜並不是最容易合作的人,但他找到了讓她發揮出最佳狀態的方法。
電影最終斬獲三項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麥當娜演唱的影片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成為全球最著名的電影歌曲之一。
來自工人街區的小孩
帕克1944年出生於倫敦北部伊斯靈頓的一個工人社區。帕克的母親是一名裁縫,父親是送報員,後來成為一名家庭畫家。帕克很小的時候就對攝影產生了興趣。從學校畢業後,他在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了一份謀生的差事,隨後他又成為了一名廣告文案。
(圖說:60年代從事廣告文案工作的帕克。)
"從英國人的角度來看,廣告行業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並不像其他工作那樣有一種階級的區分。如果你有半點聰明,他們就會給你機會。我非常幸運,他們給了我這個機會。" 帕克回憶說。
"我的野心並不是要成為一名電影導演,我只想成為公司的創意總監......直到突然間,電視廣告變得如此重要,公司也發生了轉變。我當時正處於做廣告最好的時候,我很幸運能成為那個世界的一部分。"
在從事廣告行業期間,帕克在合作的一家倫敦經紀公司裡第一次見到了製片人大衛·普特南和艾倫·馬歇爾,兩人後來為他製作了許多電影。
(圖說:帕克(右)與大衛·普特南成為一生摯友。)
大衛·普特南後來成為影響英國流行文化的重要影片《烈火戰車》的製片人,他跟帕克合作了《午夜快車》《龍蛇小霸王》等經典作品,兩人是一生的摯友。在他的鼓勵下,帕克以Bee Gees的歌曲為中心寫了一個名為《旋律》的劇本,靈感來自於他的學校時代。此時距離他最著名的音樂電影上映還有十年時間。
20世紀70年代初,他成立了Alan Parker電影公司,為其他公司製作廣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娛樂行業。
"我是第一個從廣告界轉型到故事片領域的人,我對批評格外敏感,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並不'合法'——一群庸俗的推銷員在推銷一種產品,資質薄弱,"他在2017年的一次採訪中說道,"所以我完全停止了拍廣告,以便作為一個電影人被認真對待。"
徵服好萊塢的英國
與英國同行不同,進入電影行業後,帕克訊速被美國電影吸引了。讓他獲得6項奧斯卡提名的《午夜快車》(1979年)由奧利弗·斯通編劇,講述了一個美國大學生因走私毒品的罪名被投入土耳其監獄的故事;《名揚四海》(1980年)則聚焦於紐約表演學校。
這讓帕克在祖國遭遇到不少批評,人們質問他為何不能拍一部關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故事,他回答:「(影片裡的)社會和種族融合,你不可能在世界任何地方找到,特別是英國。」
(圖說:《午夜快車》讓帕克獲得6項奧斯卡提名。)
在英國評論界來看,帕克在好萊塢的闖蕩經歷,某種程度上打破了美國和英國電影業之間的壁壘,為他的英國同胞比如阿德裡安·萊恩(《一樹梨花壓海棠》《愛你九周半》)、雷德利和託尼·斯科特兄弟(《銀翼殺手》《異形》)鋪平了在美國發展的道路。
帕克對英國電影業的評價並不正面,他曾拍攝過一部電視紀錄片用來抨擊電影業的「浮誇、愚蠢、自負和貪婪」。他認為英國電影太過偏狹,概念上不夠商業化。他回憶自己小時候每當去當地的電影院看電影,當影片開場是倫敦標誌性的紅色公交車的畫面時,他就知道自己將迎來一段糟糕的時光。
但諷刺的是,在1998年,他被任命為英國電影協會(BFI)董事會主席,1999年被任命為電影委員會第一任主席。儘管他只執導了兩部真正的英國作品,《龍蛇小霸王》和《迷牆》。
(圖說:帕克(左二)與尼古拉斯凱奇在坎城。)
2015年,帕克宣布息影,把時間更多地花在繪畫上。
"我從24歲開始做導演,每天都是一場戰鬥,每天都很困難,不管你是在和意見不一致的製片人、電影公司,還是和誰對抗。電影......是非常昂貴的,一貴起來,你就得伺候人。我一輩子都在打拳,為作品而戰。每個和我合作過的人都知道,我為我們的權利而戰,以我們想要的方式來製作我們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