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他是「渣男」,也有人稱讚他多情的浪漫,他用詩歌表達了他對愛情和浪漫的追求。
當他34歲去世時,他的生命非常短暫,在他短短的一年華中,卻遇到了三位才華橫溢的女性卓越,她們用青春照亮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他是中國和徐志摩的代表。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曾經遇到過三個女人,一個滿足了他所有關於愛情的美好幻想,但最終卻為了愛而逃亡;一個給了他所有激情和浪漫的人,這讓他從一個沉悶的男人變成了一個重視重義的瘋子;另一個在他生命的前半生愛著他,但仍然被他拋棄冷漠。
這三個女人也是民國時期最有才華的風雲人物,他們是林徽因、陸小曼和張幼儀。
林徽因和陸小曼都是當代有天賦的女神人物,林徽因是輝煌的,陸小曼風情萬種,與前兩個相比,張幼儀應該是最慘澹的,離開徐志摩後,她在鳳凰涅槃度過了餘生,開啟了她的人生。
卑微的愛情不能換成永久的婚姻
當張幼儀15歲時,她嫁給了徐志摩,當時18歲認識了她,當徐志摩第一眼看到她的照片時,她充滿了不屑和不屑,說她是「鄉下土包子」。
事實上張幼儀的出生並不比徐家差,徐氏家族世代經商,家世殷實;祖父是高官,父親是名醫,她也是一個名門望族,當時,兩者的結合可以看作門當戶對。
只是張幼儀從小就學會了三從四德,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典型的「賢良淑德」類型,這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標配」,然而對於受過時尚教育和浪漫的徐志摩,卻遠達並沒有達到理想伴侶的標準。
為了結婚她不得不停止學習,雖然她很少說話,但她很聰明,不是一個遲鈍的人。
她知道她丈夫是一個受過新教育的人,為了迎合丈夫的喜好,她在婚禮當天也選擇了西式禮服,但徐志摩對她的刻板印象太深,甚至嘲笑她的小腳與西裝不符。
後來張幼儀也和她的侄女和孫女張邦梅談論這些事情,他們從哈佛大學畢業,寫了一本書《小腳與西服》,來自徐志摩的一句話也是他堅持與張幼儀離婚的原因:腳和西裝怎麼配?
然而已婚的張幼儀在徐家很受歡迎,像屋後的所有女人一樣,她在清晨和黃昏都下定決心,她經常做針線活,生孩子,面對丈夫的冷漠和疏遠,她只能忍受,也只能獨自度過寂寞。
婚後,徐志摩向張幼儀履行夫妻職責,離家學習,以便給父母一個交代。
這是五年,在這五年裡,他們真的只和在一起相處了四個月,儘管他們知道他們的婚姻充滿了不確定性,張幼儀仍然像她一樣為婆婆服務,她對徐志摩聽話,彬彬有禮。儘管她知道徐知摩愛上了其他女人,但她從未想過要擺脫令人窒息的牢籠,不斷地使自己癱瘓:「我在徐家的地位不會改變,我替他生了個兒子,又服侍過他父母,我永遠是他的元配夫人......」
有了這種恐慌,她想和徐志摩相處,有更多的空間去了解對方,所以她橫渡大洋,乘渡輪去歐洲看她丈夫。
面對選擇,她是堅決的,當她找到婚姻的癥結時,她會千方百計去解決。面對情人的刻板誤解,她盡力取悅他,試圖改變他的看法,面對情人的拒絕,她知道如何採取主動。
然而她還是錯了,錯就錯在,她不應該愛上一個從未嘗試過愛她的人。
她走遍天涯海角,壓抑了多年的思念和渴望,卻看到了丈夫的不耐煩。
晚年,她回憶起這段回憶,言語中仍充滿悲傷:「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
很久沒有喜悅再見面,沒有思念妻子情切的熱度,甚至沒有連假裝的熱情。
如果這是傷人的話,那麼當徐志摩為了得到林徽因在一起,無情地拒絕與她離婚,那麼張幼儀就徹底冷淡了。
當時,她懷孕兩個月,她沒有憐憫,反而無情地說:「把孩子打掉!」
聽了這話,他心裡充滿了悲傷,但他還是無奈地說了一句希冀:「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的輕描淡寫回答:「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在那之後,他把張幼儀一個人留在外國,獨自踏上了一段漫長的旅程,當張幼儀再次見到他時,徐志摩是在他生下孩子後一個月來找她籤離婚協議的信。在信中,他表示「無愛之婚姻無可忍,自由之償還自由……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痛苦,始兆幸福。」
那一刻,張幼儀終於明白,這段妥協的婚姻,無非是痛苦和羞恥。
即使離婚後,徐志摩在歡天喜地給她寫了一首歌《笑解煩惱結》,言語之間沒有愛情。
在這段婚姻中,她很謙虛,從一開始,她就視他為她生命中唯一的愛,所以她願意被委屈,追求完美,忍受他的冷漠和不友善,即使他從來沒有給過她一張好臉。
她曾經是寄生蟲在他眼裡的附屬品,她想用卑微的愛換取他的注意,他一次又一次地傷害卻。
離婚後,她終於明白原來女人不是賢惠的妻子,對彼此好才能有幸福的婚姻,真正好的婚姻,就是要把自己做得更好,相互欣賞和獨立。
沒有徐志摩,張幼儀像重生一樣開啟了她的開放生活。
她先是在東吳大學任教德語,然後擔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行長,創造了金融界的奇蹟,同時,她還擔任了雲尚服裝公司的總經理。
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被邀請管理黨的財務,在抗戰爆發後,她積累了軍用染料,並與上司智慧一起賺了不少錢。
在愛情中,她把自己的感情和徐志摩比作一把扇子,熱到可以用了,在秋天被拋棄了!
就像張愛玲說的:看到他,她變得很低落,低到塵埃,但她的心是快樂的,從塵埃中綻放出花朵。
愛情可以是一時的痴迷,婚姻需要理智
她出生於杭州,名為江南水鄉,是書香門第的後代,她從小就精通習得鋼琴、象棋、書法和繪畫,以及詩詞歌賦,她不僅很有才華,而且江南女的溫婉是當代完美女性的典範。
秋天,林徽因遇到了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他完全被她的聰明才智和優雅氣質所吸引,於是對她展開了熱情的追求。
他為她寫了許多浪漫的愛情詩,他們一起坐在康橋柳樹下看夕陽,一起坐在一起看夕陽下漣漪的水金波,讓綿綿的愛在細雨中飄蕩。
徐志摩寫入《我所知道的康橋》:「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在徐志摩的心中,她滿足了他關於完美愛情的所有幻想,成為繆斯心中不可替代的女神。
因此他甘願冒著世界聲譽的風險,不顧懷孕張幼儀,還決心離婚。
這種愛太強烈了痴纏也太熱了,在得知徐志摩有了妻子後,沉浸在愛情中的林徽因有一絲驚慌和清醒。
她不想讓另一個無辜的女人因為這份愛而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
她也這麼做了,她很了解林志摩的性格,所以她不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去實踐這段未知的愛情,並及時走出了這個危險的愛情漩渦。
我認為這應該是她一生中最正確的選擇,正是因為她的原因,她遇到了與她相伴一生的人,並在民國的婚姻中取得了一些幸福婚姻。
愛情可以是暫時的意亂情迷,但是婚姻,卻需要慎重考慮。她很清楚:「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她愛得熱情洋溢,愛得很清醒,她不是迷失在浮華中,也不是在痛苦的過往中猶豫,而是用智慧來追求她的婚姻和幸福。
男人對你不好,只是因為那個人不是你
如果林徽因是徐志摩難忘的人,那麼陸小曼可以說是徐志摩最愛的人。
雖然陸小曼也很有才華,但可以說她是一個只懂得享受的渣滓女孩。
胡適曾經說過:「陸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
根據鬱達夫,小曼是20世紀代中國文藝界的普羅米修斯。
她的父親魯丁是北洋的財神,她只有一個女兒,可以說她在金山銀海長大在金山銀海。
她有一次月經好姻緣,她的丈夫王賡是政府的高級官員,收入頗豐,對於陸小曼自幼生活富裕的人來說,這樣的婚姻無疑是天作之合。
陸小曼認為王賡不夠浪漫,所以他放棄了自己豐富的生活。
詩人徐志摩的出現完全滿足了陸小曼的婚姻和愛情,在經歷了許多障礙和困難之後,他們終於實現了在一起。
婚後生活並不像徐志摩想像的那麼完美,也不像陸小曼想像的那麼浪漫。
因為陸小曼從小就花了很多錢,過著奢侈高檔的生活,在徐志摩在一起之後,他的收入無法滿足她高消費。
為了讓陸小曼繼續過著光、酒、音樂的生活,他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蘇州大學和大夏大學做講座,下課後他還寫詩掙稿費。後來,應胡適之的邀請,他成為了北京大學的教授和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教授謀生。
她隨性是自由和放蕩的,不迎合她的姻親,所以她沒有接受她至死。
她每天在夜裡徘徊,吮吸鴉片,忽略徐志摩生活,徐志摩卻很快樂,為了使妻子幸福,他非常耐心地容忍她。
徐志摩排斥張幼儀喜歡賢妻良母型付出型的老太太,卻高興地擁抱陸小曼這樣自私前衛的女人。
在他心裡,不是張幼儀不夠好,只是因為她不是他愛的人。
當他不愛的時候,他是每個人眼中的人渣,而她為一切付出代價的心並不溫暖;如果他愛上了他,他是心甘情願和奉獻。
經過長時間的墮落和沮喪,陸小曼失去了原來的光環,也不再是鍾靈毓秀,徐志摩終於忍耐力極限,與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他很生氣,去北京參加林徽因演講,這對他的抑鬱是一劑良藥,所以他義無反顧。也正是這一次他離開了,他的生命被定為永遠34歲。
女人的幸福永遠掌握在她們手中
雖然徐志摩的生命很短,這三個女人卻都喜歡他深,他們不同方式的愛使他的富有詩意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光輝。
在婚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人,她遇到了愛情,然後把他視為她後半輩子的命運,為此她放棄了自己,放棄了自己輝煌的一生,然而最終的結果就像張幼儀,即使多麼卑微,也換來了對方的拒絕和拋棄。
我們也會在戀愛中,因為一時的迷戀,而把賭注押錯了,賭我們的人生陷入了一個無法收拾的悲慘境地,
女人的生命真的很短,你的幸福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依賴,不攀爬,不放棄一切付出一切,在愛別人的同時,也別忘了愛自己,永遠不要為了家庭而放棄讓自己發光的機會,只有活出你自己,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