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後真相時代的第三種現實?

2021-03-02 傳播學考研必讀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有些網絡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和瀏覽量,以基於事實又偏離事實的傳播手段,故意營造介於真實與虛假之間的第三種現實,從而迎合「後真相時代」的受眾情緒,導致數位技術與媒介倫理出現悖論——點擊率不斷增加,影響力不斷擴大,而傳者的職業素養愈加退化,受眾的價值觀念愈加扭曲。對此,網絡媒體既要堅守職業倫理的真實性取向,還要不斷調整媒介倫理的認知模式和實踐路徑,將媒介倫理由外設轉為內置,提升社交平臺參與者的媒介素養,防止傳播效率與媒介倫理二律背反現象蔓延。

移動網際網路技術使得信息傳播更加快捷,但卻不能保證信息內容整體真實客觀,由此產生一種新的語境——第三種現實,即信息內容介於真實與虛假之間,不完全客觀也不完全虛構,是一種情緒化的現實。如,中國對美國存在5000 億美元貿易順差,被川普競選班子解讀為中國對美國不夠公平,以此誘導美國選民情緒,進而贏得更多選票。再如英國脫歐派聲稱,加入歐盟使英國蒙受慘重損失,而隻字不提英國從歐盟得到的好處,以此引導英國公民對脫離歐盟給予支持。這種基於事實而又偏離事實的情緒化傳播,建構起網絡空間的第三種現實。

第三種現實具有強佔話語、輕視真相、崇拜戲謔、放大碎片信息等特徵,它將新聞信息的傳者和受眾,捲入藉助事實建構情緒和解讀情緒的場域之中。在「後真相時代」如何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是傳媒界和學術界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後真相時代」與「第三種現實」

1.文獻回顧

Post- truth(後真相)一詞,於2016 年11 月入選牛津詞典,其定義是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各種狀況。早在2004 年,美國傳播學者拉爾夫·凱伊斯就提出「後真相時代」的概念,認為「後真相時代」既存在著謊言和客觀事實,也存在著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話語。2010 年,傳播學者大衛·羅伯茨提出「後真相政治」的概念,認為事實真相被政客們所左右,公共輿論與新聞議題完全偏離立法的精神。當時,凱伊斯和羅伯茨關於「後真相時代」與「後真相政治」的論述,沒有受到學術界重視。直到2016 年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過程中出現明顯的後真相跡象以後,他們的觀點才受到學術界高度關注。

對於後真相的具體含義,西方學者從兩個方面作出闡釋。一是情感大於事實。在強烈呼籲情感和個人價值的噪聲中,客觀事實被人們漠視和遺棄,隨意發表的觀點有時比事實本身更加重要;真理經常會被帶有明顯情緒色彩的言論所遮蔽,而此類信息通常採用直擊人心的方式來吸引受眾。二是消解事實成為自媒體的常態。自媒體用戶受到某種情緒的驅使,通常會對事實作出「逆政治正確」的解讀,讓人們了解到的,只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事實。西方一些傳播學者對「後真相時代」表示擔憂。海霍認為,如果社會漠視客觀事實,那麼人們如何獲取真實信息進而研究社會?

2.第三種現實的概念界定

「後真相時代」的第三種現實,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一是相對性,信息內容是介於現實和謊言之間的相對主義客觀事實;二是情緒化,傳者表現出迎合受眾情緒、注重引導、戲謔調侃、玩弄真相的喧譁性,受者表現出立即發聲、情緒突變、漠視真相的高潮性;三是速溶性,社交媒體受眾對雜亂信息快速更迭,看後即忘。總而言之,「後真相時代」的傳者與受者,都表現出先斷言後反轉、重共鳴輕真相、長情緒短記憶的特徵,背離了客觀公正的媒介倫理。本文從傳者和受者兩個角度出發,對其成因進行探討。

二、後真相語境的成因分析

1.技術賦權與認知偏見

網絡技術既賦予普通大眾生產、傳播、選擇信息的權力,也讓普通大眾對信息社會容易產生認知偏見。特別是在社交媒體平臺,搜尋引擎和精準推送等技術,使受眾基於個人偏好可以對信息進行自主選擇。受眾頻繁接觸同質信息,而自動過濾或忽視異質信息,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刻板印象,陷入一個類似回音室的信息閉環社會之中,認知偏見隨之加深。與此同時,網絡信息加工者憑藉數位技術手段,對信息文本進行便捷化或可視化處理,引導受眾情緒,調侃事實真相,建構「後真相時代」的第三種現實。

2.娛樂至上的道德相對主義

網絡空間的去中心化和傳播主體的隱匿性,使得有些網民試圖擺脫現實社會倫理道德約束,強調「個人中心論」和道德多樣性,進而形成道德相對主義的思潮。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既然社會文化是多樣的,而道德標準又是由文化建構起來的,那麼它就應該具有多樣性,不能按照某種道德標準進行跨文化的評價。在道德相對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有些網民越來越注重表達個人的感受和欲望,崇尚私慾至上和娛樂至上的錯誤理念,而且拒絕任何組織或個人的道德評價。進一步說,有些受眾已對客觀的新聞報導不感興趣,而樂於瀏覽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新聞信息,即使信息內容已被確認與事實不符,他們也會堅持自己原有的觀點。

3.職業道德自律的缺失

有些網絡媒體為了吸引受眾注意力,刻意營造介於真相與謊言之間的第三種現實,即以戲謔調侃、玩弄真相的話語方式迎合受眾情緒,從而提升點擊率和瀏覽量。這樣一來,客觀事實逐漸失去支撐共識的能力,而訴諸情緒逐漸成為網絡空間的通行規則,其背後是一些媒體人員職業道德的嚴重缺失。

三、「後真相時代」媒介倫理重建

後真相語境的形成與發展,背離了傳播領域的倫理秩序。筆者認為,網絡媒介倫理秩序的重建應從四個方面著手,即媒介倫理由外設轉為內置,視閾由一域投向全球,規則由單方制定到跨域協商,教育由原則抽象化到具體案例化。

1.媒介倫理由外設轉為內置

黑格爾認為,倫理是關於客觀善與社會善的,而道德則是關於主觀善與個體善的,人的社會性正是人的倫理性。因此,人們對於社會倫理的遵從,應該是實現自身發展的基本要求。「後真相時代」媒介倫理的選擇,不應該是由外力驅使的被動行為,而應該是內化於心的主動行為。媒介倫理的內置,既應指向媒體從業人員,也應指向社交媒體平臺的參與者。

2.媒介倫理視閾由一域投向全球

網際網路建構起全球性的虛擬社會,人類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正循著從狹隘到廣泛的道路發展,全球交往必然要接替局部的民族交往,而民族交往也必然會衝破各種藩籬,成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面對後真相語境,媒介倫理的視閾應從一域投向全球,增強各個民族相互了解,促進多元文化溝通交流,從而建立全球性的媒介倫理規則。可以說,從全球視角出發解決「後真相時代」媒介倫理失範問題,是有效維護網絡生態環境的最終選擇。

3.媒介倫理規則由單方制定到跨域協商

全球性媒介倫理規則的制定,必須反對單方做主,堅持跨域協商。一要尊重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和信仰,強調多元主體平等參與;二要以對話交流、商談論辯為手段,達成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共識原則。對話交流是多元文化和道德價值共同發展的前提,而商談論辯則是多元文化和道德價值相互了解的基礎。只有不斷增強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進而提出互相認同的道德價值標準,才能建構起全球性的媒介倫理規則。

4.媒介倫理教育由原則抽象化到具體案例化

當前,一些高校新聞院系正在探索媒介倫理教育的有效方式,努力解決以往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的問題。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建立相關資料庫,逐步實現媒介倫理教育由原則抽象化到具體案例化的轉變。一是由學生收集違背媒介倫理的典型案例,撰寫案例簡介和英文提要,然後上傳資料庫平臺。二是對案例進行實時更新,保證教學實踐與時俱進。三是資料庫免費開放,任何網絡用戶都可隨時瀏覽。四是面向全國高校新聞院系,讓選課學生參與案例在線製作。實踐證明,這種媒介倫理教學方法已經取得良好效果,對於學生辨別第三種現實具有積極作用。

總的來說,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有些網絡媒體為了追求點擊率和瀏覽量,以基於事實又偏離事實的傳播手段,故意營造介於真實與虛假之間的第三種現實,從而迎合「後真相時代」的受眾情緒,導致數位技術與媒介倫理出現悖論——點擊率不斷增加,影響力不斷擴大,而傳者的職業素養愈加退化,受眾的價值觀念愈加扭曲。面對這樣的傳播場域,網絡媒體既要堅守職業倫理的真實性取向,還要不斷調整媒介倫理的認知模式和實踐路徑,將媒介倫理由外設轉為內置,特別要提升社交平臺參與者的媒介素養,防止傳播效率與媒介倫理二律背反現象蔓延。


瓦叔評論:

我們一直以來都在講後真相後真相,但是很少有一篇文章能夠從生活中的現象來為我們詳細的描述後真相裡的這個「後」意味著什麼,它和「真相」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

江老師、黃老師這篇文章中「第三種現實」恰恰就為我們更加具體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後真相不是不要真相,也不是不顧真相,而是幾方面共同造成的原因:

1.非專業化的媒體如自媒體、輿論領袖選擇性的闡述、使用真相,這種真相在網際網路的碎片化傳播中,在信息繭房的過濾中,又變的更加面目全非,最後完全丟掉了事實本身,只剩下了態度。

2.專業化的媒體一方面受到新媒體衝擊,工作節奏大大加快,無法像過去一樣完整的呈現一個事實的全部真相。而他們原本秉持的中立客觀的價值觀,在社交媒體中也遠遠沒有帶有強傾向性的內容受歡迎,這造成了許多記者對自己的倫理原則產生了懷疑,甚至也模仿自媒體文風,造成了內容質量的強烈下降。

3. 理論上來說,「理不辯不明」,傳統環境中也有不同立場的媒體,但是由於都在一個輿論場內,所以可以通過討論,競爭得到近似完整的真相,而新媒體環境下,由於信息繭房的存在,每個人都只在自己的小圈子內。即使遭遇了不同的觀點,也往往是非常低級的語言暴力而不是有理有據的討論。

4.沒有人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相反會有大量的蹭熱點的自稱「信源」進一步擾亂整個輿論場。對這幾點的解決,除了作者提到的這幾個方法以外,網絡的規制,對自媒體的規範也必不可少。

瓦叔的2019新傳考研暑期班8月12號開班

這個暑假

你需要掌握的全部傳播學重點知識

他都給你劃好了

戳下圖即可直達


你要的《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重點和暑假複習重點,都在這裡了!

相關焦點

  • 《真相捕捉》「後真相」時代,人類需要解決什麼?
    由英國BBC推出的高分電視劇《真相捕捉》於近日收官,同樣是短短六集、快速推進的劇情節奏,以及退伍歸來飽受創傷後應激障礙之苦的男主角等設定都讓人不禁回想起上一部驚悚劇《貼身保鏢》。不同的是,《真相捕捉》的目光不再局限於反恐戰線的鬥爭,而投向了更為新興的主題:當高科技和智能設備越來越強大,在偵破案件求索真相的過程中,人類需要解決的是什麼。被普遍認為難以修改的視頻文件是貫穿電視劇的重要一環。肖恩·埃默裡因為在阿富汗戰場上一段擊斃俘虜的影像成為了軍事法庭上的被告。一面是全副武裝的士兵,一面是手無寸鐵倒地的戰俘,要定奪肖恩有罪理應鐵證如山。
  • 電視劇《真相捕捉》收官 「後真相」時代人類需解決什麼
    BBC高分電視劇《真相捕捉》近日收官「後真相」時代,人類需要解決什麼?本報記者 王筱麗由英國BBC推出的高分電視劇《真相捕捉》於近日收官,同樣是短短六集、快速推進的劇情節奏,以及退伍歸來飽受創傷後應激障礙之苦的男主角等設定都讓人不禁回想起上一部驚悚劇《貼身保鏢》。不同的是,《真相捕捉》的目光不再局限於反恐戰線的鬥爭,而投向了更為新興的主題:當高科技和智能設備越來越強大,在偵破案件求索真相的過程中,人類需要解決的是什麼。
  • 【周末隨筆】後真相時代
    最近看了一本書《後真相時代》,後浪出品的,邊看邊笑,實在太真誠,太犀利,太過癮了。
  • 後真相時代 | 直播背後
    漫畫作者:歐鳳&班班&白梅comico第四屆條漫大賞優秀作品《後真相時代《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說: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後真相時代的特徵,就像漫畫上所表現的一樣,觀看直播的人們在隨時選擇站隊,誤傳、反轉、帶節奏一直充斥在整個過程中,最後以至於惡語相向、情緒洩憤。現實社會也是如此,當我們看到一些社會事件,那些無腦的網友情緒總是很容易被煽動,然後被帶走節奏。
  • 後真相時代的無聲殺戮:冰血暴第三季裡面隱藏的秘密
    但是,如果你把它當作一個儀式感十足、且充滿了不少現實隱喻和歷史呼應的劇集來觀察,就會發現不少有趣的東西。    《冰血暴》第三季,其實講的是暗黑時代的冰山一角。    這個時代,就是「雄辯勝於事實,意見重於事實,立場決定是非,感情優先一切」的後真相時代。
  • 第三種愛情,愛而不得
    2015年劉亦菲宋承憲主演的愛情電影《第三種愛情》,當時電影豆瓣分比低,只有5.1分,當時只覺得是個愛情悲劇,結局不美好。隨著時光的流逝,發現這並不只是愛情悲劇,還是愛情常態。記得當時電影有個片段,鄒雨問林啟正,愛情分為三種,有哪三種呢?
  • 在「後真相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馬未都也曾提到:「一個新聞事件出來,不反轉三次都不能表態。」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病毒營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尋找到準確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一件事情。
  • 【個人意見】《真相捕捉》:對抗「後真相時代」,從少用微信開始
    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評為年度關鍵詞,它的含義是如今事實發生什麼不再重要,人們對事件論述所產生的情緒超過了事實本身,「事實勝於雄辯」這一常識也已失效,取而代之的則是「詭辯戰勝事實」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他也為讀者列舉了很多自己運用「真相」幫助企業調整企業文化,使企業後續發展得到全體員工的一致支持的案例。除了這些,作者麥克唐納,還憑藉自己多年工作經驗,對政界人士的演講、對商界的廣告詞等為讀者做了細緻的分析,講述出了那些說詞背後,掩藏起來的其他「真相」。
  • 劉亦菲和宋承憲的第三種愛情:向來情深,奈何緣淺
    文/叄叄《第三種愛情》,這個故事裡有很多人的影子,有很多人的心路歷程,有很多人可以以此觀照到自己曾經的來路。我希望,可以令大家看過後想到一些什麼。現實中,有無數個林啟正,當他走近你身邊時,那種心動是一樣的。他也會盡力而為地去愛你,傾盡所有地去愛你。只是,只有愛就夠了嗎?就可以忽略一切嗎?——自由行走愛有三種:相愛相守,相守不相愛,相愛不相守。
  • 「後真相時代」,吃瓜群眾為何「不關心真相」?
    我說,如今看來,剛開始那些義憤填膺的所謂事實,倘若與真相不符甚至恰恰相反,那麼,千千萬萬吃瓜群眾豈非要大跌眼鏡,高呼上當,後悔死了! 朋友哈哈一笑道,什麼大跌眼鏡,後悔死了,他們絕不會的!從傳播學角度看,這是一起典型的「後真相時代」案例。吃瓜群眾其實並不關心真相,一開始就從立場出發,很快就認定了「自己的真相」。
  • 有一種愛情,叫《第三種愛情》
    有一種愛情,在生活中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有一種愛情在螢屏,聚集了各種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有一種愛情在書裡,讓人纏綿悱惻花容落淚;有一種愛情在心裡,咀嚼一生卻難以忘記……還有一種愛情,那就是第三種愛情回想《第三種愛情》裡的故事情節,不難發現,男主林啟正和女主鄒雨的愛情,正是這種泥沙俱下的第三種愛情。
  • 李亦非宋承憲因戲結緣,將《第三種愛情》帶進現實,結局會更改麼
    總是有很多關於愛情的傳說,也有很多關於愛情的描述,而我們今天來講的也是關於愛情的電影《第三種愛情》。聽到名字是不是很有興趣,第三種愛情,那會是一種怎麼樣的感情呢?有劉亦菲和韓國宋承憲一起主演的愛情電影《第三種愛情》在2015年上映,可以說再創銀幕愛情經典。
  • 我們所處的這個「後真相時代」
    當川普和希拉蕊「打」得不亦樂乎,競爭總統之位的時候,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後真相時代》。這篇文章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我們聽說過太多的「後某某」,所以聽到這種帶「後」字的詞語往往都會感覺有點遲鈍了,但是我覺得這個概念還真是值得一說。
  • 第三種愛情
    三種愛情,你怎麼分?第一種:流眼淚的女人;第二種:為她擦眼淚的男人;第三種:?這部電影在很久很久以前看過一次,再次看的時候感覺很熟悉,卻想不起細節。從頭到尾重新細細品味了一次,感受很深刻,畫面很美,卻沒有完美的結局。
  • 後真相時代:新聞反轉成常態,我們如何拉近和真相的距離?
    為什麼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信息傳播如此高效的時代,真相距離每個人不是越來越近,反而越來越遠了呢?同一個熱點事件,往往會有截然相反的觀點出現,我們以為的真相未必就是真相。圓桌派一期中,竇文濤提到現在的從事深度調查記者的人數越來越少,自媒體泛濫,新聞消息缺乏專業化的呈現,人們容易被新鮮的消息帶節奏。這也就是所謂的後真相時代。
  • 《第三種愛情》:真愛的鄒雨橋
    正如電影《第三種愛情》裡的那樣,主人公之間為了成全各自的情感空間,為了避免各自心中帶來無形的傷害。有的時候,分開而深愛著對方,或者便是最好的結局。 為她安全地上班,撐起一座現實的,也可以說是心靈中的橋梁。 鄒雨橋,這也許是電影《第三種愛情》的愛情信物了,也許便是故事當中所要闡發的第三種的愛情。第一種愛情是流淚的女人;第二種愛情是遞紙巾的男人;而第三種愛情,也許便是鄒雨橋建起來之後,如同中國七夕傳說裡說的那種牛郎織女的愛情吧。想必,電影並沒有表明第三種愛情,似乎給觀眾們留下了更多想像的、充滿希望的愛情空間了。
  • 《後真相時代》告訴我們,真相遠比想像的要精彩和殘酷
    我們在故事背後看到的真相是「撒謊」、「出軌」、「老賴」以及欺騙等。就像《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說的一樣,如今出現在各類媒介上的「真相」都是被操控的真相,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總有人想要誤導公眾,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更恐怖的是,就算我們看到了真相,也有可能會被所謂的真相誤導,做出不理智的選擇。
  • 微笑pasta |「一個時代的標籤,90後的回憶」
    總覺得「重溫」是一件特別掉價的行為,所以以前的我從不敢在人前,尤其朋友在的時候「重溫」,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越來越喜歡「經典」的東西了,十幾年前風靡過的老片子,十幾年前流行過的舊音樂,還有十幾年前崇拜過的明星……
  • 《光榮時代》鄭朝山既不是特務,也不是臥底!他還有第三種身份
    《光榮時代》張譯扮演鄭朝陽但這僅僅是《光榮時代》這部戲,截止目前為止透露給大家的印象和信息。事實上,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黃志忠扮演的鄭朝山,他的身份大有可疑。《光榮時代》黃志忠飾演鄭朝山但是從現在《光榮時代》的情況來看,恐怕這種說法,也難以成立。那麼鄭朝山,當真就是一個純粹的特務反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