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重溫」是一件特別掉價的行為,所以以前的我從不敢在人前,尤其朋友在的時候「重溫」,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越來越喜歡「經典」的東西了,十幾年前風靡過的老片子,十幾年前流行過的舊音樂,還有十幾年前崇拜過的明星……
《微笑pasta》是一部2006年的電視劇了,但說真的,這是我完完整整追下來的第一遍。
時隔14年,這部電視劇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三個字,「儀式感!」
這部以娛樂圈為選題背景的電視劇,如今看來,它著實有點像放大版的「娛樂圈」。劇情中,因為路上不小心撞到,開始了一段偶像明星與平凡女孩之間浪漫唯美、但有點超脫現實的故事。劇情中的e.news娛樂報作為大型權威的媒體機構,狗仔24小時跟蹤、偷拍,最後憑這幾張照片進行選題,挖掘新聞真相,博眾人眼球。給觀眾呈現了一個偶像藝人身在娛樂圈中的「水深火熱」,也在告訴觀眾面對「夢想」和「現實」的兩種選擇,必須要承受的不同代價。
我曾經看到過好幾位大V寫過關於「北漂生活」的心靈雞湯,我記得有個大V說過這樣一句話,「曾經北漂的那些人,現在過得怎麼樣了」,她分析了三種結局,第一種是仍然堅持夢想「北漂」,過著平平凡凡生活的年輕人,第二種是在北京已經買了車買了房,小有成就的人,第三種是過了幾年的「北漂」生活後,折回故裡找了份普普通通的工作,嫁了個普普通通的人,平平淡淡的過完這一生的人……
而在這部電視劇裡,「何瑞哲」和「何群」的人設,讓我猶然聯想到了「北漂」。
一個是地下樂團組織者。
一個是偶像人氣小天王。
何瑞哲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地道,他說:當初選擇離開我們,籤下了這份合約,現在的你有寫出什麼好歌嗎,最後他用一句「像這種商業到了極點的音樂真的是你追求的嗎」結束了和何群的對話。我不否認何瑞哲的這段說辭,但也並不令我感到不啻何群的選擇。
在以「成曉詩的吻作為賭注」音樂正面交鋒的PK對決上,何群唱了一首《北極星的眼淚》來告訴何瑞哲這些年他從來沒有變過,而何瑞哲接下來的做法卻把何群一度推向了風口浪尖,甚至差一點毀了他的音樂前程,「剽竊作品」這對一個歌手來說,是多大的恥辱。所以到這裡,我才會說與其說它是以娛樂圈為選題背景的偶像劇,倒不如說是放大版的夢想與現實之間較量的電視劇。
如果說單單圍繞何群與何瑞哲之間的故事展開,那給觀眾的視覺呈現上顯然是不夠的,那麼這時候就需要成曉詩的襯託,讓這個故事更加飽滿。
在遇見成曉詩以前,何群是孤獨的;
但在遇見了成曉詩以後,何群的世界裡開始有了色彩,他也終於卸下了偶像包袱,學會了微笑。
成曉詩是一個「戀情永遠不滿三個月」的鼎大學生,但她也是個非常樂觀的女孩,經常用一句話激勵自己,也影響著身邊的朋友,「只要笑一笑,沒什麼事情過不了。」
在第一次到何群家裡的時候,聽著錄音機裡何群自己寫的音樂,一面聽著何群自嘲「這首歌被說是抄襲的」,成曉詩寬慰何群「你幹嘛管別人怎麼想,重要的是自己喜不喜歡。」
這樣的話,有些人聽來在理,也有些人聽來會覺得很自負。
就像馬拉松比賽的時候,何群也一度以「我只跟我自己比」來回應阿哲,回應成曉詩,回應媒體一樣,與成曉詩那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烏龜精神恰到好處地形成了對比……
成家班的「烏龜舞」,馬拉松比賽之前,爺爺會給成曉詩做烏龜脫殼面,助力曉詩擺脫龜殼,衝向終點,而在馬拉松比賽的時候,全家都會出動,跟著成曉詩一起馳騁在賽道上。
小時候每當看到這些行為的時候,會一度覺得尷尬,也蠻好笑的,但長大了以後再來重溫,卻尤其羨慕成曉詩一家的感情,也尤其羨慕不論是任何活動都要辦的非常有儀式感的一大家子。就連店裡宣傳,也會穿上義大利麵超人服跳肚皮舞照客人,其他沒有穿義大利麵超人服的也會跟著一起跳。
也難怪在成曉詩向何群愛的大告白,當成曉詩的家人還有何群的家人在校園裡唱「烏龜力量大」的時候,餘維亮有點嫌惡地發出感慨「果然是什麼樣的人唱什麼樣的歌,難聽死了」,而這對一旁的Rita看來恰恰相反的認為,這就是「幸福」啊。
是啊,現在的社會,能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成曉詩的一家人這樣呢?
我們總把「儀式感」掛在嘴邊,但殊不知,這三個字說得多了,也漸漸地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就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漢服來說,有人喜歡,也有人會覺得這是奇裝異服,在家裡穿穿也就算了,穿在大街上反而讓人笑話。
「儀式感」三個字,在今天看來,貌似和形式主義劃上了等於號的關係。
你呢?如何看待「儀式感」這個東西的呢?可以再評論區告訴我們嗎?
雖然14年前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並不能讀到這些東西,但14年後再重溫這部偶像劇,看一看曾經的成曉詩和何群,看一看曾經的Rita和何瑞哲,就好像時光倒流,回到了童年的時候一樣,只是不同於從前,微笑pasta成了一個時代的標籤,成了90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