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真相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

2021-03-02 IDG資本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馬未都也曾提到:「一個新聞事件出來,不反轉三次都不能表態。」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病毒營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尋找到準確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一件事情。

「後真相」已經成為全民討論的熱點,它不僅反映了資訊時代大眾的隱痛,更體現在後疫情時代裡,世界的趨勢與行業的變革將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不管是企業決策者還是職場中的普通人,只有秉持獨立思考,才能穿越這些迷局。


當下許多網際網路式的語言,因為朗朗上口,正迅速流行開來,比如「認真你就輸了」、「就這?」。這些話有一定幽默成分,但卻無法保證對事情理解的準確性,讓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普通人想要了解真相無疑是困難的,因為真相往往會經過無數次的加工拆解後,最後才會呈現到我們面前,而我們在短時間內很難還原它本來的面目。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常識,做出比較粗糙的判斷。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就無能為力了,想要破解迷霧中的真相,就必須先了解真相是怎樣運作的,然後用藉助科學的方法抽絲剝繭,一步步把它從最隱秘的地方揪出來。耶魯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家史蒂文·諾韋拉,曾因主持播客節目《懷疑論者的宇宙指南》廣受讚譽,同時他也是國際公認的科學教育家。史蒂文·諾韋拉和他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前沿科學領域,熱衷於通過神經學來剖析我們的認知陷阱。他最新的著作《如何獨立思考》,被結構生物學家葉勝和北大精神衛生學博士力薦。這本書從批判性思維的4類工具入手,詳細剖析了30類邏輯謬誤,告訴我們的大腦存在「設計缺陷」。還提供了一套科學思維工具箱,幫助我們看清認知陷阱,輕鬆辨別科學與偽科學,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經濟學人》曾有文章說,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來自谷歌趨勢 ( Google Trends) 的數據表明,搜索「平面地球」的數量僅幾年就翻了三倍多。儘管美國宇航局利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和空間圖像證明了地球是圓的,但這部分人卻固執地認為美國宇航局是在撒謊。一位自學成才的「科學家」製作了一枚火箭,想證明地球是平的而在信息爆炸,虛假信息飛傳的今天,當各種觀點五花八門堆在眼前時,我們根本無法去分辨,甚至都不確定那些所謂權威學者的話究竟是不是他們自己說的。這樣的困境不止來自於時代,更來自於我們自己,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曾說過:「知識的最大敵人並不是無知,而是自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幻覺。」史蒂文·諾韋拉也表示,儘管在資訊時代,科學和媒體本身很難調和,但真正做出錯誤判斷的,卻是我們自己。他提到了鄧寧·克魯格效應,這是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1999)和賈斯廷·克魯格( Justin Kruger)做的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結論就是越無知的人,越「迷之自信」。很多人不願意認識和接受自己的平庸。而知識和技能比較低的人,反而容易固執己見。就算是自己的理解跟現實產生了偏差,他們也很難相信自己的判斷出了錯誤,而且還會對那些提醒他們的人保持懷疑的態度。正如劉慈欣在《三體》裡說的: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如果說「迷之自信」屬於心理欺騙,那麼在我們的頭腦中還有一種機制,對我們進行心理欺騙, 這就是神經心理局限性對我們造成的認知幹擾。《如何獨立思考》告訴我們,知覺、記憶和觀念本質上是人們自我構建的,並且不那麼可靠。它們來源於人們對事物的預期,還受到文化方面的影響,同時也是心理作用的產物。人的記憶真的靠譜嗎?你肯定會有這樣的瞬間:這個地方我明明來過,或者剛剛發生的事情以前經歷過。其實這些根本就沒有發生過,而是你融合不同的記憶細節,將它們混在一起,或者乾脆把兩個截然不同的記憶片段合二為一。這就是神經系統的欺騙。不管鄧寧·克魯格效應,還是神經系統的欺騙,都很容易讓我們走向攪亂我們的認知,成為信息洪流刀俎下的魚肉。

《如何獨立思考》建議我們掌握「科學懷疑論」,用它去穿越層層迷霧和探索真相,而它有四大工具。第一類是工具是「神經心理局限性」(neuropsychological humility),包括導致大腦功能受限或出錯的各種可能。大腦是我們探索和理解外部世界最重要的器官,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它的工作原理。第二類工具是「元認知」(metacognition),也就是「對思考本身的思考」。有時候。你的大腦裡會有幾種聲音,他們在互相辯論、彼此交鋒,而你自己就是這場辯論賽的裁判,觀看著這場爭鬥,最會判定哪位選手獲勝。元認知就是讓你奪回大腦控制權,所以你需要建立最底層的批判能力,讓自己的思維不被劫持。第三類工具是要了解科學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正因為這個世界離不開運行規則或自然法則,所以我們必須相信它是可知的。要想憑實證認識這個世界,唯一正確的方式就是遵循這條自然主義的假設。我們不能懷疑一切,要相信科學。第四類工具是重新審視歷史上的偽科學與欺騙行為,這是抵禦偽科學入侵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為此,我們要讓偽科學的本質大白於天下,並告訴人們如何分辨兩者。說白了,我們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就是鑑別偽科學。只要找到大量的案例,就可以知道人們是如何形成並堅持錯誤觀念的。真相從來都是是複雜的,它可以被操縱和扭曲。當我們擁有信息選擇權,也承擔了相應的焦慮和痛苦,因為甄別真偽也就成了無法逃避的問題。這就要求要我們時刻保持謙虛,用低姿態去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打敗始終在與自己爭吵的「小人」,以脫胎換骨的方式,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建立磐石一樣堅固的思維系統。我們更要在永遠好奇的背後,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藉助這套「科學懷疑論」,與蒙昧、陰謀論、反智主義分道揚鑣。這樣,就算萬山不許一溪奔,我們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出前村。

史蒂文·諾韋拉的這套認知工具,對我們的生活和職場成長大有裨益。尤其在後疫情時代,世界的噪音和複雜程度更甚從前,如何穿越這些層層的幹擾,將是擺在我們面前最迫切的問題。首先,我們依然要保持獨立思考。所謂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是指當你在看到一個與你認知迥異的觀點時,你頭腦中會經過這樣一個辯證過程:到底是這件事情本身錯了,還是我的認知錯了?如果是事情錯了,那正確的應該是怎樣的?經過反覆的推敲的驗證後,得出經得起考驗的答案,繼而調整自己的觀念。在處理事情時,我們如何保證解決的是「對的問題」,而不是「無關緊要的問題」呢?這就涉及到史蒂文·諾韋拉所說的「元認知」,思考時必須保持敏銳,先停下來,邊看邊聽,才不會忽略大局,陷入細節的陷阱。舉個例子,如果某公司開發一款高端產品,推出後卻銷量不盡如人意,於是各部門都會來提意見。直接面對客戶的業務部門,可能會說是產品本身難賣;營銷部門認為是成本太高了;研發部門堅持自己的技術沒問題。作為決策者,就不能急著卻判斷誰對誰錯,不妨打開業績報表,先確認「銷量差」是不是唯一的事實?是全面地不好賣,還是也有部分客戶群體願意買單。這時候就要全方位思考,而不是聽信一面之詞,了解消費者痛點有沒有被滿足,檢查產品跟競品有何差異,這個差異是否與價格對應,公司是否足夠了解產品價值,業務與營銷團隊是否有充足資訊去做銷售等。
真正懂得獨立思考的人,知道要在多元化的時代準確地獲取更準確的信息和數據,儘量找一手的、行業專家的,並且在此基礎上獨立分析,從而形成相對客觀的結論。於一家公司而言,決策者要時時堅持獨立思考,常常自我糾錯,儘管它是痛苦的,但卻是讓基業長青的法門。於個人而言,堅持獨立思考,認識到自己的邊界,可以令自己不斷處在學習曲線上,最大程度發揮優勢,讓未來的路越來越廣闊。

穿過迷霧尋找真相

相關焦點

  • 學會獨立思考:比真相更有意義的,是探求它的決心
    眾說紛紜時代,你如何辨別真相?有些人信熱點,流量即真理;有些人憑自己的見識體系;有些人只相信專家。一個人擁有許多知識並不等於他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大部分人習慣人云亦云,習慣被動接受知識。
  • 《別相信任何人》:保持獨立思考,別完全相信任何人
    要想知道真相,必須保持獨立思考,因為每個人的話都不完全是真的,更因為將每個人的話中真實的部分拼湊在一起了才是真相。同名電影陌生男人適時地告訴了克麗絲「真相」。男人名叫「本」,是克麗絲結婚22年的丈夫,並且拿出了有力的證據——相簿。相簿裡的照片清清楚楚地告訴克麗絲男人說的是真的。
  • 保持清醒,保持獨立.
    所以其實人最重要的應該是具備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個太重要了。現在網絡碎片化的時代,太容易讓一些剛剛接觸社會的年輕人被一些設定好的東西洗腦了,在資本控制下很容易造成全民娛樂和全民狂歡,年紀越小越容易偏執。
  • 我們的獨立思考:既不獨立,也不思考
    當然,也會有人振臂高呼「別衝動,要獨立思考」。但是對於為何要獨立思考這件事本身,多數人的理解也是有點諷刺的:「當然要獨立思考,因為大家/大V都說要獨立思考啊。」實際上,大部分人既做不到獨立,同時也不會思考。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的獨立思考,也只是因為對方的觀點和立場跟自己不一致,我們把獨立思考當成捍衛自己、貶低對方的另一種方式。
  • 後真相時代 | 直播背後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說: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後真相時代的特徵,就像漫畫上所表現的一樣,觀看直播的人們在隨時選擇站隊,誤傳、反轉、帶節奏一直充斥在整個過程中,最後以至於惡語相向、情緒洩憤。現實社會也是如此,當我們看到一些社會事件,那些無腦的網友情緒總是很容易被煽動,然後被帶走節奏。
  • 保持獨立思考的人格絕對重要
    因此,在最後文格爾覺得是時候停止「浪潮」實驗時,蒂姆堅決不從,在槍殺了一位同學後,自己也自殺身亡。▲影片中的蒂姆堅決維護納粹組織,狂熱崇拜納粹領袖,是喬喬和蒂姆身上的共同點。但二人所處的時代卻不相同,喬喬所處的時代,大多數德國人不認為納粹主義是錯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戳中華人痛點,讓孩子從小獨立思考有多難
    在這個劇裡,我們結合最近一些熱點事件,去深入思考輿論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思考,對於華人來說到底有多麼重要,探索真相有有多難。如何能在網絡社會,不隨波逐流,保持獨立的思考和分辨能力,這不僅是成年人,更是青少年都需要學會的能力。之前我們分享過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關於探討家庭教育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成長環境,直擊中國式家庭的親子問題,當時我們也做了相關的分享(點此查看詳情)。今天關於孩子獨立思考,我們也為您推薦最近一部熱播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由臺灣公視和HBO聯合推出,豆瓣已斬獲9.5高分。
  • 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
    今天弘禾師兄就和你聊聊,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的話題。 會議當中,大家都在討論如何化解20%頂尖人才和80%一般人之間的衝突,如何消除這80%的人的不滿情緒,如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等問題。 後來會議確定出了:Tittytainment(戰略)、Titty(奶嘴)、Entertainment(娛樂)方案。
  • 疫情反思,我要教育12歲孩子「獨立思考」了
    01 學會「獨立思考」,別跟著別人創造的情緒走 在這個社交時代,很多人在炮製情緒假消息,更多人願意傳播這樣的內容。 日本節目播放此圖後,嘉賓都傻眼了! 這樣的情緒化內容,充斥著幸災樂禍,極容易得到傳播,並形成一種強大聲勢。 這個時候,獨立思考就特別重要。
  • 後疫情時代的創意思考.pdf
    而危機下似乎總能催生出全新的思考與創意,也算是漆黑日頭裡的一點光亮。沒人能對疫情徹底消失的日期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疫情已然長時間的伴隨,讓我們對眼前的形式不再那麼茫然,對於疫情下的營銷方向與演化也有了一定的思考。事實上,沒有一家公司擁有不可攻擊的品牌、產品、和用戶基礎。在疫情的大環境下,任何弱點無疑會在放大鏡般的外界壓力下,無所遁形。
  • 後真相時代:新聞反轉成常態,我們如何拉近和真相的距離?
    為什麼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信息傳播如此高效的時代,真相距離每個人不是越來越近,反而越來越遠了呢?同一個熱點事件,往往會有截然相反的觀點出現,我們以為的真相未必就是真相。圓桌派一期中,竇文濤提到現在的從事深度調查記者的人數越來越少,自媒體泛濫,新聞消息缺乏專業化的呈現,人們容易被新鮮的消息帶節奏。這也就是所謂的後真相時代。
  • 中國獨立電影(下)|「後獨立時代」
    然而在市場流通環節,早期的獨立電影仍然沿循著由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人開闢出來的海外送展、海外發行的道路,沒能建立起與獨立生產相匹配的相對獨立的展映渠道與發行機制。隨著上半篇文章提及的「商業化浪潮」的到來,中國的獨立電影也不斷發生著改變以求更好地生存。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繼續討論當下中國獨立電影從本土獨立影展發端的商業化之路。
  • 當信息泛濫遇上零門檻發聲,如果閉嘴太難,起碼學會獨立思考
    停電後,沙溢出於害怕,始終緊緊抓著李晨,李晨數次想要擺脫沙溢的手。信息泛濫的時代,信息的獲取也變得非常便捷。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從一張圖片,幾句採訪,一篇文章,一段視頻,去相信一個所謂的「事實」,甚至給一個人貼上標籤。在接受這些碎片化信息的時候,大多數人往往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只是隨波逐流地被牽扯著、推搡著。有時,在不明真相前落井下石地嘲笑;有時,在主觀濾鏡的渲染下繼續傳播。
  • 如何在分裂時代保持理智
    在How to Stay Sane in an Age of Division(《如何在一個分裂的時代保持理智》)中,Shafak認為,如果你不能講述自己的經歷,就不會願意去聽別人的故事。那些感到自己被排除在社會主流之外、不被重視的人們,也不會去試圖理解那些與他們衝突的想法。
  • 《後真相時代》告訴我們,真相遠比想像的要精彩和殘酷
    我們在故事背後看到的真相是「撒謊」、「出軌」、「老賴」以及欺騙等。就像《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說的一樣,如今出現在各類媒介上的「真相」都是被操控的真相,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總有人想要誤導公眾,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更恐怖的是,就算我們看到了真相,也有可能會被所謂的真相誤導,做出不理智的選擇。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他也為讀者列舉了很多自己運用「真相」幫助企業調整企業文化,使企業後續發展得到全體員工的一致支持的案例。除了這些,作者麥克唐納,還憑藉自己多年工作經驗,對政界人士的演講、對商界的廣告詞等為讀者做了細緻的分析,講述出了那些說詞背後,掩藏起來的其他「真相」。
  • 「後真相時代」?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非理性嗎
    被人們熟知的有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和丹·艾瑞裡的《怪誕行為學》。丹尼爾·卡尼曼把心理學引入經濟學領域,以「在不確定狀況下的決策制定」相關的研究獲得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有人說現在是後真相時代,有人則對理性普及教育憂心忡忡。那麼,我們應該因此駁斥「人類是理性的行為主體」這樣的觀點,回歸宿命論,並且選擇用謠言和煽動去對付謠言和煽動嗎?理性的人類不會這樣做。首先,人類的理性不在於完美,在於有!
  • 娛樂至上的時代,如何保持清醒?
    是啊,現在是個娛樂至上的時代。 《反全球化》著作中寫到,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柴契爾、老布希、各大頂尖企業的董事長等等。 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應對全球化。
  • 我們所處的這個「後真相時代」
    當川普和希拉蕊「打」得不亦樂乎,競爭總統之位的時候,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後真相時代》。這篇文章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我們聽說過太多的「後某某」,所以聽到這種帶「後」字的詞語往往都會感覺有點遲鈍了,但是我覺得這個概念還真是值得一說。
  • 豆瓣8.3,李開復、俞敏洪力薦,這本書,幫助你做到獨立思考
    哈嘍,大家好,我是阿胖,今天來與你聊聊《學會提問》這本書,該書豆瓣評分有8.3分,李開復、俞敏洪力薦,這本書能夠讓你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擦亮眼睛,在新的一年,學會獨立思考!一、信息只會越來越多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咱們最明顯的感受就是信息爆發式增長,每天都能接收到來自於各種渠道的信息,比如新聞類APP、娛樂類APP、社交類APP、購物類APP等等。